“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党给的!为什么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得不能让?主动让位这件事,我做定了!”
朱良才上将声音浑厚笃定,正如战场上冲锋在前的敢死队、尖刀连,势不可挡锐不可摧。
朱良才
1958年,作为开国上将的朱良才将军竟主动请辞让贤,申请离开领导岗位。这种胸襟气魄不仅震撼了战友部下,连毛主席也觉得十分意外。
朱良才上将究竟为什么会主动请辞?毛主席后来又是如何应对?
一份请辞报告1958年底,经过慎重考虑,朱良才上将做出了那个惊人的决定——向中央军委递交辞职报告,辞去北京军区政委职务。
面对这样一份报告,不论战友部下还是军委领导,都感到惊诧。这一年,朱良才将军58岁,算不上年迈。
在当时,上将以上的高级将领中,也从无请辞的先例,实在算得上是惊人之举。不过,朱良才将军上将并非冲动莽撞,这件事他经过了反复的思虑。
作为一名“九死一生未解鞍”的沙场老将,战争的伤痛一直折磨着朱良才将军的病体。
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朱良才将军曾负伤9次,有几次伤未痊愈就离开医院,右臂更是留下了终生残疾。他总是不顾病体的工作,最终积劳成疾,不得不与病魔纠缠。
1949年8月,朱良才将军调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但不久就因伤口复发、额骨发炎导致剧烈头痛,难以入眠。1953年他身体略为好转,便马上返回岗位。
1955年8月,朱良才将军又被任命为北京军区政委,他更加忙碌了。
此时北京军区的工作头绪很多:授衔授勋、义务兵制、战备建设等等,一桩桩的大事小事,朱良才将军很多时候都得亲力亲为。
战争伤病与剧烈头痛不断折磨着这位国之良将,他只能一边养病一边工作,头痛厉害了就吞上两片止痛药。
但即使这样,朱良才将军仍旧害怕耽误军区工作,最终他下定决心辞去职务,离休养病。辞职休养其实并不是朱良才将军上将的唯一选择,他的让贤举动更响应了党的号召。
1950年代,军队经过历次改革建设,正朝着一支现代化标准化的部队大步迈进。与此同时,毛主席也正思考着培养接班人和领导班子年轻化的问题。
为此,毛主席几次在不同场合提出这个问题,号召年老体弱的同志能主动让位给年富力强的同志。可响应无几,收效不大,该怎么办呢?
高级领导岗位上的老同志,都是几十年流血负伤打出来的,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他们是战功卓著、劳苦功高、位高权重的“重量级”人物,事情自然难办。
最终,毛主席决定自己来带这个头。得知这些情况后,朱良才将军经过谨慎考虑,决定率先响应毛主席的号召。
尽管他的亲友、部下、领导都来劝他,甚至说动夫人来做他的工作,但朱良才将军主意已定、异常坚决:“主动让位这件事我做定了”!
其实,带职休养在军队中有许多先例,对朱良才将军也没有坏处,他却始终觉得自己因病不能多抓工作,对军区工作会有影响。
朱良才将军从大局出发,决心主动请辞,让位于年富力强的后来者。
与聂荣臻元帅谈话
朱良才将军的辞职报告送达中央军委,立刻引起了毛主席、朱德元帅 等高层领导的重视。各军委领导惊讶非常,毕竟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
“荣臻,你去看一下。”毛主席觉得十分意外,立即嘱托与朱良才将军十分相熟的聂荣臻元帅去了解具体情况。
聂荣臻元帅与朱良才将军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很熟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又同在晋察冀军区、华北军区工作,是十分亲近的旧相识。
毛主席和聂荣臻
聂荣臻元帅与朱良才将军见面后,先关心地询问他的身体情况,然后进入了谈话正题。
朱良才将军强调:“我辞职是反复考虑过的,请军委给予批准。我身体不好,经常头痛,耽误工作,有时候主持党委会都很困难。”
“党委会可以委托别的同志主持啊!”聂荣臻元帅关切道。
朱良才将军十分诚恳:“这样总是不好吧。”
见此情形,聂荣臻元帅知道他已经下了决心,只好点了点头:“我回去向军委汇报”。
聂荣臻
1959年1月20日,北京军区党委正召开党委全体会议和一届二次党代表大会时,朱良才将军又给军区党委去信道——军区党委:
我最近经协和医院检查,头部突出部分较前有所发展,对脑神经有压迫,因而几年来,长期头痛,最近头痛亦较前一个时期重一些。
右胳膊负伤部分经照相查明骨骼是新的,且最近有炎症。现在每天都要到医院进行综合治疗。故不能出席军区党委全体会议和党代表大会。特此请假,请批准是荷。
鉴于我长期有病并已离职的情况,建议在这次党代表大会补选军区党委委员时,应免去我党委委员的职务,这样对党的工作,对我休养医病都有利。
……当否,请考虑。
朱良才(右一)
言辞恳切字字衷心,一位几近迟暮的开国将帅,这样平淡却又有力地述说着他的赤胆忠诚。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最终批准了朱良才将军上将的请求。
在中央会议上,毛主席夸他“觉悟高”,周总理称其“开明”,邓公赞他“顾全大局”,亦有人写下“身残节亮辞栈位,无私清风如月皎”来称颂这位国之良将。
将军以博大的胸襟,断然让出了许多人眼中最难舍弃的权力,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主动申请离开领导岗位的开国将帅。
四篇回忆文章“爸爸,你知道吗?朱德元帅还挑过扁担呢!”正上小学的朱新春刚刚学完《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兴奋地向父亲朱良才将军炫耀道。
朱良才将军也佯装惊讶:“是吗?朱老总还挑过扁担呀!”耐心地聆听着儿子的滔滔不绝。彼时年幼的朱新春并不知道,这篇名扬四海的回忆文章,其实正出自父亲之手。
朱良才将军战场威猛,但他生于书香门第,是“秀才”出身,做过小学教员,也是朱德元帅、毛主席的第一任秘书。
但是,朱良才将军一生其实只公开发表过四篇文章,而这四篇又全是写井冈山。1956年7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决定面向全国举行征文活动。
周总理、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阅稿,毛主席为征文丛书题写了“星火燎原”的书名,朱德作序,总政为此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星火燎原》编辑部。
朱良才将军上将虽然一向秉承不宣传自己的原则,但他希望留给后人一部真实的历史,正确地教育子孙后代,为写党史、军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朱良才将军作为井冈山时期的老同志,他颇费苦心地选出了《这座山,它革命》、《朱德的扁担》、《练兵与御寒》以及《一根灯芯》四个题目,打算落笔写成四篇回忆文章。
此时的朱良才将军上将在军中任要职,公事虽然繁忙,但他在百忙之中抓住点滴时间,亲自提笔写下了几篇文章。
这四个小故事真实、生动,充满趣味,又经过征求意见、修改加工,最终刊入了《星火燎原》丛书中。1958年9月,《星火燎原》第一卷正式出版发行,立即引发轰动。
各省市区的教育部门,纷纷派人上门来找朱良才将军,想要将篇幅不长、生动精彩的《朱德的扁担》和《一根灯芯》,列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
朱良才将军答应得很是痛快,但他也提了两个条件:一不谈稿费,二不署作者的名。
这是为什么?朱良才将军说道:“教育后代,谈什么钱!讲的是毛主席和朱老总,又不是讲我,署我的名干嘛!要记,就记住毛主席和朱老总嘛!”
被选入语文教材后,朱良才将军的几篇回忆文章名气很大、流传很广,的确成为了“教育后代”的典型范例。
朱良才一家
小女朱筱秋也将《朱德的扁担》背得滚瓜烂熟,但她不知道这居然是爸爸朱良才将军所做。直到子女们长大,父亲朱良才将军又特地嘱托几人:
我为什么不署名,因为我写《朱德的扁担》是为了宣传朱德,宣传我们的革命领袖,不是为了宣传自己。
我为什么不谈钱?你们想想,朱老总参加革命前是滇军的少将旅长,他参加革命为的是什么?他为的是理想,是为了国家的复兴和民族的解放。
我把他以身作则的光辉事迹写下来,是为了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不是为了钱。所以,不仅我不谈钱,今后,你们谁也不许去要什么稿费。
1958年以后,朱良才将军虽然因伤病请辞休养,放下了手中的权力,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但他仍一心为党,从未远离过党的事业。
朱良才将军参加革命后,他的职务几度起伏,几上几下浮浮沉沉,朱良才将军上将从来没有什么怨言,兢兢业业埋头工作。
职务他不去争,名誉他也不会抢,朱良才将军孜孜不倦潜心以求的,不是个人的名利功禄,而是党和人民的利益得失。
轻轻的他走了朱良才将军曾经在他的文章中回忆毛主席和朱老总,最终他也变成了别人记忆中的残影。
左起:朱良才、谭政、毛主席和陈毅
1989年3月2日,《人民日报》第2版用不大的版面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北京军区原政委朱良才同志因病于1989年2月2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至此,朱良才上将传奇、光辉的一生正式画上了句点。
儿子朱新春曾回忆道,父亲的追悼会并没有广泛通知。但这样一位功勋卓著、廉洁奉公的国之良将,追悼会仍然出现了意料外的盛况。
到八宝山送别老将军的,既有党和国家、军队的领导人,也有退伍多年的老红军、老八路等,甚至还有不少素不相识的普通百姓。
这大概是对将军一生战功和高尚品德的最真实、最深情、最权威的评价。聂荣臻元帅也提笔给朱良才将军夫人去信,写下了这样情真意切的悼词:
2月22日,良才同志和我们永别了,这不幸的消息使我久久不能平静。十几年来,卧房愁苦,他受尽了病痛之苦。
良才同志早在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编入红军,但直到1932年4月打漳州时,我们才相识。
现在,良才同志离开了我们,党失去了一位忠诚的老战士、老党员,我们失去了一位亲密的老战友。我们都很难过,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振奋精神,继续为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努力奋斗。
人总是要死的,但有的人躯体死了,精神还活着,朱良才将军上将就是这样的人。回望他的一生,他选择在革命最低潮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被敌人关押了36天,面对全国的白色恐怖,朱良才将军没有退缩和逃跑,反而迎着屠刀与缉捕,在党人最危难、最危急的关头,主动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然而却又在最风光时急流勇退,甘为幕后。1958年当他察觉自己的疾痛可能影响党的事业、影响军队工作,朱良才将军并不贪恋手中权力。
他觉得这权力是人民给的、党给的,没有道理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得不能让,毅然决然地主动离开了领导岗位。、
用权为公者让,贪图私利者争。当来时,他当仁不让走上革命险途;当去时,他高风亮节交付手中权柄。
走笔从戎文武纵横,不论身居庙堂之高,还是退隐江湖之远,这样一位儒将他立功立德却不恋浮华、不为虚名。
朱良才上将不爱宣传自己,但他的名字值得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