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铁山抗日武装第二支队司令员(巧妙布防打阻击)(1)

辽宁昌图县烈士陵园

  “那天黄昏,敌人突破了我马仲河阵地,1营指战员顽强与敌作战,子弹打光了,就用大刀砍杀敌人。几位战士在与敌人拼杀中耗尽了力气,见状,我率领第2营迅速从旁边支援,战友们扑向敌人,喊杀声震天撼地……经勇猛战斗,消灭了敌人,夺回了我军阵地……”这是时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第10旅第29团第2营营长李延培在个人记事中对解放战争中惊心动魄的铁岭之战的回忆。

  铁岭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城市,古称银州、新兴,它在辽宁省北部,地处贯穿辽、吉、黑三省的松辽平原中段。东依巍峨险峻的长白山系哈达岭余脉,西临奔腾不息、滔滔数千里的辽河。城市背山面水、沃野千顷,既是一座重要的经济文化城市,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时间回溯到1946年1月10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和国民党政府正式签订停战协定,双方发布于1月13日午夜生效的停战令。国共双方同时公布《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和《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恢复交通的命令和声明》。但和平协议的墨迹未干,国民党反动派就背信弃义地撕毁协议,悍然调兵遣将,频频向解放区发起进攻。

  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在执行“停战协议”,并坚持武装自卫的原则下,按照中共中央军委打个好仗的指示,开始调动部队寻机歼敌,打击敌人的疯狂气焰,保卫刚刚创建的根据地。

  1946年3月初,苏联红军开始从东北各地撤兵,国民党政府一时手忙脚乱,来不及派正规军北上接管大城市,西满军区司令员、第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指示部队抓住时机,做好夺取苏联红军留下的大城市的准备。13日,国民党军队进入沈阳,后兵分两路,一路进犯铁岭、四平街,一路抢占辽阳、抚顺、鞍山,发动进攻。

  为了阻止国民党军长驱直入,配合谈判,促进东北和全国和平民主的实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确定全力控制北满地区及长春、哈尔滨两市与中长路满洲里至绥芬河段。为此,东北民主联军迅速作出部署:集中主力,坚决扼守四平地区。首先在四平以南地区采取运动防御,阻击、迟滞、杀伤北进之敌,掩护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向四平地区集结,待北进之敌在运动中或立足未稳时,集中优势兵力歼灭之。

  不畏危险英勇作战 击退铁岭开原守敌

  3月19日,国民党新1军第30师、第50师分别由皇姑屯、平罗堡北犯铁岭。

  22日,李延培率领第2营随团奉命进入铁岭南二台子、铁岭头、茂峰山、莲花泡、辽海屯附近地域,组织运动防御,迟滞敌人前进,掩护主力部队集结。并在铁岭南二台子、莲花泡一带与敌激战,击退敌4次攻击,歼敌200余人。

  24日10时,敌主力进犯铁岭,第29团在铁岭车站附近与敌展开激战,毙伤敌一部后,主动向北转移。敌第30师占领铁岭后继续向北攻击前进。

  接下来的两天,李延培率领第2营利用铁路、公路两侧的有利地形,在铁岭以北、开原以南的平顶堡、中固、孙家台、二台子等地连续阻敌新1军第50师的进攻。面对数量和火力都大大多于自己的的敌军,李延培沉着布防,指挥战士们用步枪、机枪、手榴弹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当国民党军进攻受挫、后撤休息时,李延培从每个连抽出一个排,对敌人展开多次反突击。敌军猝不及防,死伤不少。这场战斗第2营共毙伤400余人,削弱了敌军的进攻力量。

  受到阻击的国民党军调整部署,沿哈(尔滨)大(连)公路向开原城进攻,团首长随即对各营下达了作战命令。李延培奉命带领2营在大清河铁路桥以北地区布防,相机开展阻击作战,节节抗击敌人,为大部队构筑防御阵地争取时间;第10旅分别在开原车站、城南关及大清河公路大桥北岸以及开原城墙一带阻敌进攻。

  3月28日黄昏,隆隆的战车轰鸣声打破了原野的宁静,随即,炮弹呼啸着砸来,敌军在坦克、火炮的支援下向第2营发起了猛烈进攻。李延培叮嘱战士们沉住气,等敌人靠近了再打。当敌军冲到营阵地前50米以内,敌人佩戴的钢盔闪耀的光亮直刺双眼的时候,李延培一声令下:“开火!”瞬间,密集的子弹像雨点一样射向阵前,一颗颗手榴弹在敌军人丛中爆炸。随后,李延培组织了几个爆破组,爆破手抱着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冲向敌坦克。随着“轰隆隆”几声巨响,几辆“铁乌龟”或者履带被炸断,或者冒起浓烟烈火,不能动弹。后面的敌人步兵在猛烈火力打击下乱了阵脚,潮水般地后退。就这样,英勇的第2营在李延培的指挥下顽强地将敌人阻击在铁路桥和公路桥以南难以前进。

  3月29日,敌人加强炮火,对大清河铁路桥继续进行猛攻,李延培指挥第2营配合兄弟部队从侧面展开猛烈反击,歼敌一部。这时,开原城方向发生了新情况,我军面临严峻考验。

  原来,敌军见正面强攻不利,就利用公路桥下可以单人通行的小路,用火力掩护先头部队一个连抢渡大清河,企图抢占滩头阵地,掩护主力进攻。第10旅一边以严密火力封锁小路,切断渡河敌军的前后联系,一边派出李延培率领的第2营对半渡之敌发起突然攻击,全歼了这股敌人,俘敌连长以下120人,缴获其全部武器装备,部队仅伤亡10余人。

  3月底,李延培率第2营指战员配合兄弟部队,沿开原以北的马千总台冒雨阻击,采用相互掩护、交替转移的战术,有效地迟滞了国民党军的行动。到了4月3日,敌第50师沿铁路分兵两路向马仲河及车站展开猛攻。马仲河车站在昌图以南,是中长线上的一个小站,铁路两侧为东西走向的长形高地,地势比较险要,易守难攻。第29团3个营分别在铁路东西两侧高地和马仲河车站以北地域防御,随时准备阻敌进攻。

  敌军密密麻麻、杀气腾腾地冲来,当他们进至我军前沿阵地时,李延培指挥第2营将轻重火力倾泻而下,给进攻敌人重大杀伤,毙伤400多人。激战至黄昏时分,敌军狼狈收缩后撤。第29团充分利用战斗间隙加固工事,调整兵力和火力部署,准备抗击敌人的再次冲击。

  4日凌晨,敌军又一波更猛烈的进攻开始了。猛烈的炮火向我军阵地轰击,步兵在战车掩护下发起轮番冲击。我军以顽强的精神连续击退敌人数次冲击。黄昏前,弹药告尽的第1营1连阵地被突破,战士们用刺刀捅、枪托轮、铁锨劈、石头砸,与冲上阵地的敌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危急关头,敌人侧后响起了枪声,第2营及时赶来冲进阵地加入战斗。李延培大声喊着冲在前面,战士们如猛虎出笼,嗷嗷叫着扑向敌人。经过激烈战斗,突入我阵地的敌人被消灭,阵地被夺了回来。

  运动防御顽强阻敌 发动昌图阻击战

  北犯之敌在铁岭、开原地区连连受挫,国民党新1军不甘失败,继续加强进攻,并将其第38师投入战斗。4月4日,敌第38师及第50师一部占领昌图,敌第50师第149团攻占了昌图火车站。左翼第38师分两路沿公路推进。

  为迟滞敌人进攻,李延培率领第2营指战员在昌图以北的长青堡、靠山屯等地再次展开阻击战,他们在兄弟部队的协同下,顽强地把敌人阻截了2天。善于夜战的第2营在后半夜组织反击,呼呼大睡的敌军遭受重创,损失300多人。同时,第3师兄弟部队还在泉头车站南八家子、东西沙河子等地设阵地阻击敌人行进。

  由于第10旅的顽强抗击,敌人原定4月2日占领四平的企图破产。党中央对此予以肯定:“10旅在开原作战给了顽军以阻止和打击,十分必要。”

  第3师遵照党中央和东总的指示,迅速调整部署,实施运动防御,在正面节节抗击敌人的同时,将道路上的铁路、公路破坏,迟滞敌人北进速度,使其快速突击、长驱直入的计划破产。

  为扼守四平地区,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也逐次增兵。3月31日,第3师副师长刘震率部队由前郭旗进至大洼、昌图,兄弟部队也相继进入四平以南地区。

  4月7日,李延培指挥第2营在兴隆泉和魏河口坚决阻击敌第38师。敌第50师仍沿铁路向泉头火车站进犯,被第3师击退。两次战斗共毙伤敌人200余人。

  8日傍晚,东北民主联军集中第3师第10旅等部共计12个团的兵力向敌发起全面反攻。敌军见势不妙,主力大部利用我军包围圈的空隙快速逃跑。经过一夜激战,至9日早晨歼敌4个整连,此次反击共歼敌1200余人,其中俘敌营长以下350余人。

  11日,敌5个营分5路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发起全面进攻。第3师部队在完成迟滞、杀伤敌人的任务后,傍晚撤离泉头阵地,向北转移,另以一部继续在牤牛哨以南沿线阻击敌人。16日,敌军攻占牤牛哨,第3师部队奉命转移至四平以北杨木林、三道林子,保障四平侧后安全,而由西满军区部队继续阻击该敌。

  至此,李延培所在的第3师第10旅等部完成了运动防御任务,迟滞敌人23天,歼敌3000余人,掩护了东北民主联军向四平集结。

  灵活布防巧夺金山堡 胜利歼敌获上级嘉奖

  当国民党新1军在四平以南地区实施进攻时,配合新1军北犯的敌第71军第87师、第91师于4月4日占领法库县城,随后沿公路经通江口北进,企图绕道八面城迂回攻击四平。东北民主联军立即调整部署,迅速向四平西南集结部队,准备歼灭这路敌人。

  4月9日,敌第71军第87师孤军冒进至金山堡、秦家窝棚一带,东北民主联军决定抓住这一有利战机,集中14个团优势兵力在金山堡设伏,吃掉这股敌军。

  金山堡位于昌图西北部,四平、八面城以西。村旁边有一条公路,南面有几十里长的大沟。北临招苏台河,中间是10多平方华里的开阔地。这一带村落密布、地势起伏、沟渠纵横、林木茂密,十分有利于隐蔽和出击。

  14日,李延培指挥第2营在金山堡、大洼一带与兄弟部队布好了“口袋”,单等“猎物”前来。15日,参战部队全部进入预伏阵地,完成战前一切准备工作。独立旅沿公路节节后撤,诱敌深入。17时许,敌人全部进入我军伏击圈。随着一声令下,万弹齐发、杀声震耳,敌军一片慌乱。李延培率领战士们向金山堡以南地区迅猛出击。

  当第2营接近一条大沟时,遭到了敌军的顽强抵抗,李延培指挥轻重机枪火力压制敌人,掩护部队迅速迂回到敌侧后突然发起攻击,一顿手榴弹将敌人机枪阵地炸毁,在沟内负隅顽抗的大部分敌人也被炸死,侥幸活下来的敌人在我军政治瓦解下,被迫放下武器投降,这场战斗俘敌30余人,缴机枪4挺、美式步枪50余支。

  这时,东北民主联军首长在前线指挥所观察战况,他们目睹第29团指战员敢打硬拼、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奋力拼杀,2000余人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铁流,不禁连连称赞说:“这真是一支好部队!”

  敌第87师师长黄炎眼见自己已经陷入我军强大包围中,难逃覆灭下场,心中万分恐惧。他急忙发电向上级请求派兵增援,得到的回电只有5个字:“坚持到天明。”然而,在我军的猛烈攻击下,敌第87师没能坚持到天明,部队全面崩溃、各自逃命。敌第87师除师长黄炎带着少数警卫人员和残部沿公路南逃外大部被歼。

  金山堡战斗是我军进入东北初期集中优势兵力、运动歼敌的一个突出范例,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李延培所在的第29团第2营在一系列战斗中起到了“拳头”作用,圆满完成了任务。4月16日,东总通令嘉奖了全体参战部队。

  围歼金山堡之敌后,李延培所在的第10旅第29团奉命担负掩护主力向北转移的任务。

  当时,大家十分疲惫,已经一天没吃饭,而多于我军数倍的敌人还在后面紧紧尾随追击。面对紧迫艰苦的局势,李延培鼓励全营干部战士:“同志们,我们要发扬吃苦耐劳和连续战斗的传统作风,坚韧不拔,坚决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在兵力、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顽强战斗,创造出17勇士强渡大渡河、22勇士飞夺泸定桥等一个个奇迹。我相信大家都是好样的,一定能战胜敌人,取得最后的胜利。大家说是不是呀!?”全营指战员异口同声回答:“是!是!”于是,他们边打边撤,交替掩护,节节抵抗,配合第10旅等部顽强阻击敌人猛烈而连续的十余次攻击,给予敌人大量杀伤,胜利完成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5月28日,东总给第10旅发来嘉奖电:“10旅全体指战员英勇抗击,顽强守备,确保阵地,特电嘉奖。”

  为纪念金山堡战斗中殉国的革命烈士,东北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5月1日在大洼街修建了占地1公顷的烈士陵园。陵园内建有一座“爱国保田自卫战争殉国烈士纪念碑”,碑高11.7米,碑顶雕塑为三名战士持枪站立,碑底座正面镌刻有毛泽东同志手迹“虽死犹荣”四个大字。碑背面刻有“倭寇投降蒋匪乱,人民健儿保田园,挺身为国身捐躯,革命战争平蒋患。英雄热血洒疆场,壮烈牺牲赴九泉,碧血丹心为国殉,烈士英名万古传”字样。

  (作者褚银、谢浩,分别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