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6月30日晚,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易立明导演新作《科诺克医生》的首演引爆全场。

该剧是易立明导演“医学三部曲”的开篇之作,也是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试运营开幕戏。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前身大华电影院,曾是改革开放后北京市最早的四家三星级影院之一,2010年影院整备改建。2020年时,易立明团队接手改建项目,立意将此地建成城市表演艺术中心。

6月30日至7月3日,《科诺克医生》带领观众经历一场充满笑声与思辨的戏剧历险,探寻医学与人性的纵深之处。该剧将于7月8日开启第二周演出。

易立明是谁 专访导演易立明(1)

《科诺克医生》剧照,张乃天(左)饰演科诺克医生、缪歌(右)饰演帕尔帕莱德医生。

“健康的人,是忽视自己身体的病人”

法国剧作家于乐·罗曼(Jules Romains)于1923年创作的《科诺克医生》(又名《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次年便搬上话剧舞台即赢得广泛赞誉,成为法国戏剧的代表作。曾先后在法国、奥地利、德国等地演出1400多场而经久不衰,并先后3次被拍成电影。在欧洲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其戏剧片断甚至还被编进法国的学生课本,剧中男主角“科诺克”就像中国的阿Q一样,成为一类人的典型和代名词。

1998年,姜文曾将《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搬上首都剧场。这个戏说的是在法国小镇圣莫里斯,来了一位科诺克医生。圣莫里斯原本人人都很健康,但科诺克医生声称,所有健康人都是未知的病人。他决心按照他的方法使全镇的生活“医学化”。从免费门诊开始,科诺克采用了引诱、暗示、许诺、恫吓等手段,渐渐使全镇人都相信自己得了病,需要请医生诊治。3个月后,圣莫里斯的旅店变成了一座医疗站,居民开始享受现代医学的设备和措施,患者都得到了“符合现代卫生规定的护理”。

此次易立明导演版《科诺克医生》遵循“医学狂人”科诺克医生以极端的医学热情,“推动”人们关注健康的剧作主旨,却重新构建了剧中的人物关系及戏剧主题的表达,让这部诞生至今已近百年的好戏在当下重新焕发光彩。在剧中,观众们既可以感受到20世纪初,科学勃发、人心高炽的历史激荡,也无缝对接了当下诸多世界性主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性与欲望的碰撞都在剧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发人深省。

易立明是谁 专访导演易立明(2)

《科诺克医生》排练照,易立明(左)为演员说戏。

大幕拉开,科诺克医生从法国乡镇闯入今日都市,在全新的舞台上提出他的极端医学理念——“健康的人是忽视自己身体的病人”剧中台词的点睛之笔,令观众击掌大笑。随着剧情的展开,科诺克又从狂热偏执的医生一步步变化为超速时代的缩影,神秘欲望的象征,这个人物像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药瓶,映射出了易立明导演对当今医学、科技、经济、艺术、宗教等不同领域的思考。

《科诺克医生》的舞美设计风格强烈,完全不依据现实场景,而重在回归戏剧表达,一台破旧的老爷车带动了整个奇思妙想的舞台,传递出反讽、反传统的艺术态度。此外,灯光设计也是此次的一大亮点。主创团队在色彩上做了很多尝试,从直觉和结构层面表现出新的空间关系,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特质,激发演员表演的生命力,符合导演深层次的艺术要求,为观众创造了亦真亦幻的观剧气氛。

在易立明导演看来,《科诺克医生》面临最重要的两个创作要点,一个是思辨与叙事,一个是戏剧风格的探寻,这都有赖于舞台美术和灯光的共同参与。他提出“从舞台中来,再回到舞台中去”的创作理念,认为随着当代艺术与时代的发展,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必然存在于现代舞台之上,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目的是回归舞台创造的本真。”

易立明是谁 专访导演易立明(3)

剧中人物服装设计图

“我做戏从容,希望观众们看戏也从容”

“《科诺克医生》是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试运营的第一个戏,意义重大!我们首先要做出一个优秀的作品奉献给观众,同时还要带出一支优秀的团队奉献给行业。”作为导演和大华的艺术总监,易立明对这个戏有更高层的设计思路,他大胆起用新人,无论是台上的主演,还是幕后的舞台监督、项目统筹,他都让年轻人站到重要的岗位上去。

在易立明看来,“做剧院有很多讨巧的办法,随手摆弄几下,一样可以弄得热热闹闹的。但是如果没有对时代责任的承担与求索的艰难过程,没有‘躺平’与奋起的抉择,那剧院的创办也就毫无意义。我做戏从容,我希望观众们看戏也从容。”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的建筑本体至今已近百年。这里原是米市大街的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会所,建于1913年,主要建筑有主楼、健身房、礼堂。1927年2月,礼堂开始放映电影。1929年4月,礼堂改放有声电影,是北京历史上最早放映有声电影的影院。

1945年11月15日,影院正式更名为“大华电影院”。改革开放后,大华电影院成为北京市最早的四家三星级影院之一,会定期举办电影首映式、老电影回顾、明星与观众见面会、大片独家提前上映等活动。2008年8月,大华电影院因装修改造而开始暂停营业,开始进行全方位的改造。2020年7月,易立明团队接手。

经历近两年的改建,如今大华影院“华丽转型”成为一座集演出场所、文艺团体、演出经纪机构三位一体,同时拥有歌剧厅、戏剧场、环形剧场、实验剧场、天空剧场、音乐厅,以及十余个排练厅和多个公共艺术空间的综合艺术机构——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由导演、舞美设计师易立明担任艺术总监及院长。

据媒体报道,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共有六个表演空间,一个是在原来电影院主厅基础上改造的歌剧厅,有着镜框式舞台、可升降乐池,以及上下两层530多个座位的观众席——此次《科诺克医生》便选在这里首演。而戏剧场T台形式的舞台三面都有观众席,可容纳290多人,既能让观众有近距离的沉浸式感受,同时也给表演留出了很多的可能性。舞台有点像古罗马剧场的环形剧场,有197个座位,不仅可以演出小剧场戏剧,还可以进行小型演讲类活动。除了这三个有固定观众席和舞台的表演空间,还有三个更加灵活开放的表演空间,一个是音乐厅,一个是露天演出的天空剧场,还有一个是实验剧场。

易立明是谁 专访导演易立明(4)

中心内设三面看台观众席的戏剧场。

除了这六个表演空间,十多个大小各异的排练空间,可以随时“变身”为各种不同功能的艺术区域,还有咖啡厅、画廊等不同功能区域。易立明透露说,“以人为本”的概念体现在了设计的方方面面当中,连卫生间这样的细节也不落下。有媒体记者注意到,中心内每个表演空间都带有化装间、排练厅和卫生间,无论从观众角度还是从演职员角度,都非常方便,“而且公共卫生间不仅考虑到了女性观众比较多的需求,甚至预留出了排队等候的空间。”

尤为值得一提的还有,就澎湃新闻记者现场观摩,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正门正对着北京协和医院——医院治病救人,戏剧疗愈人心。身心与灵魂两厢对照,是不是也是将中心在试运营期间的首演剧目选定为《科诺克医生》的原因呢?

“是有这方面的考量。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正对着协和医院,这附近还有同仁医院、北京医院等多家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医疗机构。我们不妨再再想一想,当年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也在这附近,现而今中国国家话剧院东方先锋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也都在这附近相互守望。可以说,长久以来,在首都北京的政治核心区内,也是医疗机构和戏剧院团荟萃的中心重镇。”易立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为了突出环境特色,同时也希冀在剧场里跟观众一起共同探讨人类生命的价值取向,此番特意策划了“医学胜利三部曲”——《科诺克医生》《弗兰肯斯坦》和《我是哪一个》。“这三部医学题材话剧,折射出对当今医学、科技、经济、艺术等不同领域的思考。”

易立明是谁 专访导演易立明(5)

导演易立明

【对话】

“市民朋友可以沉浸式地感受到戏剧的魅力”

澎湃新闻: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所在的位置,可以说是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我注意到从之前大华影院的改建到你2020年接手,能否先回顾下当时的情形?

易立明:我们是2020年7月接手的,当时中心的状况已经有了修整,但作为我心中的城市表演艺术中心该有的样态还有很大差距。听说当年是要修北京地铁五号线,就发现这座影院本身的承重等等都有很多问题,可以说是座危楼了。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反正大家也没有太多事情做,我们全副心力都投入到了这里的改建上。

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在设计之初,我们参考了西方城市歌剧院的样态。而且在改建过程中,比如中心的正门外立面,还是保留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Art Deco风格的柱子装饰。另外,剧场里的门设计也比较西式。站在中心的露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协和医院住宅群,完全是美式乡村别墅的设计,这里的建筑本来就是要体现出一种中西交融。

易立明是谁 专访导演易立明(6)

中心外立面的Art Deco风格的柱子装饰。摄影 王诤

澎湃新闻:从影院变成城市表演艺术中心,我想知道你怎么看待“城市”二字冠在中心前的定义?

易立明:首都北京历来是全国文化艺术的中心,这二十多年来,大家都看到了北京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同时,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如何跟上?在我,梦寐以求有这样一个剧院——艺术家想要创作,就像有很多很好的种子,但要找到地方把种子种下,让它们生长。现在终于有了这么好的一片土壤,让我觉得非常感恩。我们的中心是一个特殊的剧院,它有国有资本在里面,但运营模式又是纯粹的民营艺术机构,我们需要靠真正的艺术作品去跟市场交流,去同我们这座可爱的城市对话,跟百姓市民沟通,要做符合时代、符合百姓需求的作品。

澎湃新闻:没错,我这次来就是从旁边的胡同走来的,一位热心的大妈给我指路。

易立明:从演出空间到剧作内容上,这里面还有一个“尺度”的问题。现在全国各地的大剧院,其实基本都是歌剧院的样式,非常现代,但是太大了。在里面演话剧,你去看舞台上的演员,都得带着麦克风,这其实不是最理想的话剧演出与观赏模式。另外,就像是在我们这个(地理)位置,往东一望就是CBD高楼林立,你可能在那上班,你的家可能还在这儿的胡同里,说明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市民朋友可能在生活中并不想置身宏大的建筑,去经历宏大叙事。来这里歇歇脚,看场戏,再好没有了。

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的物理体量并不是很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尤其适合演出先锋、实验话剧,像《科诺克医生》这样的大戏也放得下,观众和演员可以近距离的交流,市民朋友可以沉浸式地感受到戏剧的魅力,这是我特别在乎的一点。在具体的几个剧场的设计上,我们也参考了古罗马、古希腊的剧场样态,可以说当年戏剧的发展和勃兴,就是在城市中心开花结果的。我们这里开门就是大街,旁边就是胡同,周遭的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市民的烟火气浓郁,也根本不用担心人流量,可以说就是扎根在市民的中心。

易立明是谁 专访导演易立明(7)

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正门。摄影 王诤

澎湃新闻:中心对面就是协和医院,一边是管人们身体(健康)的,一边是提供精神生活的,两厢对照很有意味。

易立明:有个朋友来了跟我说,你这个剧院在医院对面,好像怎么怎么了。我就说,哎,没错,这很好啊。因为在现代城市规制中,有三个建筑本就是不可或缺的——医院、剧院、市中心广场。

地处故宫以东,我们这条街真的值得大书特书。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正对着协和医院,这附近还有同仁医院、北京医院等多家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医疗机构。我们不妨再再想一想,当年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也在这附近,现而今中国国家话剧院东方先锋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也都在这附近相互守望。可以说,长久以来,在首都北京的政治核心区内,也是医疗机构和戏剧院团荟萃的中心重镇。这两者间有没有关系呢?太有关系了。

澎湃新闻:作为院长,能否介绍下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的艺术理念?

易立明:中心的面积不大,因为不需要那么大,我们也考虑到了中国传统戏院的规制,故宫宁寿宫的畅音阁这是皇家戏台,大吗?湖广会馆里也有戏台,大吗?都没有那么大。所以戏剧的演出场所大小和高级之间,并不画等号。清朝皇帝睡觉的地方不过十平米,为什么只有这么大?这是人的尺度,太和殿(的规模)则是“神”的尺度。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遵循的也是“人”的尺度,要让观众舒服走进剧场,舒服地看戏。

那么,怎么为观众提供舒适的体验?我把“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世界经典中国表达”作为中心的核心艺术理念。我们这个中心,下设独立完整的创作团队、艺术管理团队、艺术科技团队,自有演员队伍,以及室内乐团。未来会持续在戏剧、音乐、舞蹈及艺术教育等领域推出高水准的艺术作品和公共艺术产品。

易立明是谁 专访导演易立明(8)

《科诺克医生》剧照,青年演员张乃天饰演科诺克医生。

“开业像过年,肯定得做一大桌子菜招待亲戚朋友”

澎湃新闻:谈了中心的建筑设计“硬体”,我们再来谈谈“软体”产品内容。具体到这次首演,为何选择《科诺克医生》这出戏?

易立明:这次不是把《科诺克医生》简单地重新搬上舞台,而是全新诠释,背后是对这部经典喜剧的重新理解、对戏剧风格的呈现展开、对时代的体察和表达。

一个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能不断为戏剧创作提供无尽想象的素材和阐释的空间,《科诺克医生》历经百年,却又始终映射时代和人性,为我们反观现实提供了一条充满笑声和荆棘的途径。“医学”和“健康”几乎是当代人的精神图腾,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互为本源,对“医学”和“健康”的膜拜,是贯穿现代人终生的重要命题。

实际上我们现在还是试运营期间,中心将在今年9月正式开业。这就像过年,你不可能只端出一碗红烧肉,肯定得做一大桌子菜招待亲戚朋友。届时会有四部歌剧、四五部话剧,以及根据剧场规制做调整了的戏曲作品同广大观众见面。我接手中心项目整整两年,头一年半完全是在建筑上做文章,这半年多则是思考具体的作品。

澎湃新闻:《科诺克医生》应该是时隔二十多年,第二次在中国上演和之前的版本有什么不同?

易立明:《科诺克医生》这部喜剧在法国现代戏剧中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地位,这个角色不是一个简单的骗子可以定义的,不同的版本都赋予过这个角色不同色彩。这一版《科诺克医生》不仅把主角从法国乡村带到了现代都市,更把他推向人类历史和个体精神的更深处,作为导演,我的思考不能仅仅局限于具体的人和事,我更希望和作品走进更广阔的时间、空间,和观众一起去探讨人类本身所面临的问题。

在原有戏剧结构的基础上,我们首先在文本上重新构建了剧中的人物关系及戏剧主题的表达。在排演过程中,更着重强调了“此时此刻此地”这一现代戏剧表现理念。

易立明是谁 专访导演易立明(9)

陈星饰演雷米夫人

易立明是谁 专访导演易立明(10)

彭雯妮饰演紫夫人

澎湃新闻:话剧行业都知道,喜剧难排难演,特别是外国喜剧可能还有水土不服的问题,为什么会选择法国喜剧?

易立明:法国喜剧对法国文化,乃至对世界文化都意义非凡,而中国不乏它的知音,尤其是戏剧观众这个群体。法国剧作家尤其善于把深沉的哲学悖论,通过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诸多沉重的现实问题中灵巧跳跃,充满思考的力量和拨动心弦的美感。而这与我们的民族性格是不谋而合的。

我自己虽然严肃,但绝对不是个沉闷的人。我排的戏也一样,《等待戈多》《罗慕路斯大帝》《帝国专列》都是在思辨和笑声中并进。剧场里的笑声本身就是对陈旧戏剧观念的挑战。

澎湃新闻:具体的,《科诺克医生》之外,还有哪些作品正在筹备?

易立明: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但我们并没有仅仅把“城市”二字定位在“北京”上。北京人艺很多大戏都是京味儿戏,我作为剧院艺术总监,未来的设想还是要把更多的西方经典戏剧引进来,准备在这里上演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莎翁的全集我们早就翻译进来了,但还没有一家剧院把他的全集做成系列全部搬演过。另外,汤显祖的《牡丹亭》也在计划中。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