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胜负其实有很多因素,很多时候我们只认为主帅是名将就够了,其实它包含了很多因素,是很多因素综合的作用导致了战争的结局。
从历史看战争中胜负的因素
故而笔者将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归为以下几点:
第一,战略规划以及邦交策略是否正确
我们都知道项羽是楚汉战争时期优秀的战术指挥家,如果正面对战,从战场来看几乎没有人可以与项羽一战将其击败,项羽几乎每一场战争都是胜利者;秦末名将章邯几乎就快要剿灭了当时所有的起义军了,就剩下了项羽之一支军队以弱势兵力对抗秦军以援救被围困的赵国,其他诸侯国都被秦军吓破了胆,作壁上观;然而项羽却通过巨鹿之战击败秦军,虽然并没有与章邯直接交战,但却迫使章邯率领二十万秦军投降,最后坑杀了秦军二十万,荥阳相持把刘邦打得甚是狼狈,只要项羽在,楚军就是所向披靡,然而项羽的用兵只是局部多胜,却离正确的战略越走越远。
刘邦虽然正面就没怎么赢过项羽,但是却能够运用恰当的战略牵着项羽的鼻子走,刘邦联系彭越不断骚扰项羽的后方,叫陈平用重金收买楚军部分将士,扇布谣言,使项羽与有能力的将军离心离德,只重用亲族将领,又赶走了范增,项羽未能及时攻破荥阳,又疲于奔命地应对彭越的游击战,根本没有时间去顾及韩信北伐最终包围楚军的战略,最终彭越断绝了项羽的粮道,韩信剪除项羽的羽翼,项羽虽然打败刘邦,刘邦却有萧何坐镇关中,粮草兵员不断,所以刘邦越败,实力却增强,项羽虽然略战略胜,却实力逐步削弱,最终才导致了自己被汉军十面埋伏击败于垓下。
希特勒虽然战略上有过成绩,但后期希特勒错误地战略指挥也让古德里安等翘楚名将错失了多次战机,逐步酿成了最后的悲剧。秦国当时运用正确的战略,首先灭掉蜀国,为秦国向东扩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资源,为秦国在将来的每一次胜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步削弱六国,使秦国逐步强大,到最后没有一个国家是秦国的对手。孙子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就是要说明战略规划有多么的重要。
第二,军事制度是否先进
我们都知道白起是秦国名将,也是战国四大将之首,其三位分别李牧,王翦,廉颇。为何白起能够料敌合变,战必胜,攻必取呢?
除了白起本身的天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商鞅变法的军功爵位制度,所以白起打一战就会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在当时这一制度无疑是先进的,想想白起领军一生歼灭六国165万军队,六国的实力被大大削弱,后面根本无法与秦军抗衡。可是为什么偏偏白起可以做到,并不是白起是名将,料敌合变可以做到,因为为奖励军功,商鞅规定,凡行伍中人,不论出身门第,一律按照其所立军功的大小接受赏赐。即便是秦国的宗室也是这样。宗室未立军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拥有爵位,那些士兵大都贫民或奴隶出身,军功爵位制度让白起的军队下到士兵,上到军官,将军都是看斩获了多少头颅来受领军功爵位的,所以秦国的军队勇于公战,他们的军队也是虎狼之师,六国的士兵碰到秦军的士兵自然不是对手,因为秦国的制度激励了他们的士兵可以命都不要的冲锋在前,他们只有一个目的斩获头颅,受领军功,
长平之战时白起围困了赵括的军队,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如果没有先进的军事制度怎么能够短时间增调这么多人来对抗赵军?所以虎狼之师在名将白起的带领之下,也就成就了白起的“人屠”之名让六国胆寒。
甲午海战是清朝的北洋水师最终败给了日本海军,其根本原因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带动了日本的军事制度改革,从而使日本海军迅速发展,而且对武器掌握非常熟悉,运用自如,而清朝体制本身就是腐朽的,根本没有什么军事改革,只是从国外订购了先进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已经腐烂不堪,很多军官根本没有摸透如何使用这些武器,什么洋枪洋炮不过摆设而已。
第三,军中是否有足够的优秀中层指挥官以及至少两到三位能配合主帅独当一面的将领。
我们上面讲到了白起是一代名将,白起这位名将完全是自己的天赋配合当时先进的军功爵位制度一步步从一个士兵当上了统军大将的,当时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级,分别为: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车,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史记记载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後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
可见白起能从士兵,公士晋升为大良造,是多么的不容易,除了白起,还有很多秦军的将领都是通过军功爵位制度逐步掌握用了用兵打仗的技能,白起手下的中层指挥官绝对也是非常优秀的,所以白起作为主帅指派的任务,他们都能够很好的执行并完成。而赵括刚接替廉颇的主帅之位就调换了将领,换掉了跟随廉颇作战的富有经验的将领,致使大批优秀指挥官被调换。
滑铁卢之战除了拿破仑的失误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其一是之前跟随拿破仑破仑冲锋陷阵的很多中层指挥官都没有参战,中层指挥官到底起什么作用呢?一个优秀的中层指挥官对士兵更熟悉,能更微妙的执行战法,从相关资料得知,在拿破仑时代,命中率低是当时滑膛枪的根本缺点。由于击发时间过长,在扣动扳机到点燃装药这段时间里,枪口的晃动无法避免。这种晃动加上只有前面一颗准星(没有后准星)严重影响了射击的准确性。黑火药燃烧后会在枪管内留下残留物,在激烈的战斗中这种残留是没时间充分清除的。为了不妨碍射击,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较小的弹丸。可靠性差是另一大问题。激烈的战斗中,整个装填开火的过程会出现许多问题。
例如,击发槽内的火药没有引然主装药;火石用旧却忘记更换;枪口残留物淤积过多,等等。
据统计,长时间的交战中,不能击发的几率竟高达20%。拿破仑时代,各国士兵通常在弹药袋里携带50到60次射击所需的弹药。一次战斗平均消耗20发左右。英军在西班牙维特多利亚战斗中消耗较大,平均每人打了60发,全军共消耗弹药350万发。可是命中率却出奇的低,每450发才造成1名敌军伤亡!!
其二就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在跟着拿破仑冲锋陷阵时,作战勇敢果断,却没有有一位主动把握战局精神的一位元帅配合拿破仑,例如格鲁希追击普鲁士军队后,在没有找到普军的情况下一直没有回军,如果他回军的话,滑铁卢之战的历史就会重演,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所以后人评价道,格鲁希作为骑兵指挥官是勇敢果断的,夺取了许多作战的胜利,但在需要独立指挥作战和指挥大型战斗时,格鲁希显然缺乏魄力和信心。拿破仑一世对格鲁希在滑铁卢的失误并没有过分指责,因为他知道格鲁希的弱点,把一半主力交给从来没有独立指挥经验的人率领显然是不谨慎的;同时,拿破仑也认为他未能给予格鲁希以明确的指示,但格鲁希缺乏主动精神却是其自身的缺陷。
如果中层指挥官大都对细节把握不准,没有作战经验,即便名将指挥也很难取胜。韩信之所以百战百胜,也需要中层指挥官的协助,例如曹参是优秀的步兵将领,灌婴是优秀的骑兵将领,再结合韩信用兵谋略以及指挥能力,简直就是完美的结合,另一方面曹参等人都有独立指挥作战的能力,即便韩信派遣曹参独当一面也是能够完成任务的,而项羽每次都要靠自己,自己的属下打不赢,项羽就去,所以项羽总是疲于奔命,没有一个得力助手协助项羽独当一面。
第四,主帅的能力是否优秀
将帅的能力主要在于四个方面,1)主帅性格优势2知道自己的弱点,了解对手的性格弱点3)主帅用兵的经验3)主帅的谋略是否技高一筹:
马陵之战孙膑之所以能够战胜庞涓,就在于孙膑知道自己军队的弱点,了解庞涓的性格弱点,计谋更高一筹,但经验不比孙膑差,如果正面对敌孙膑未必就胜得了庞涓,而是庞涓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弱点,真正了解自己的敌人,所以孙膑减灶诱敌,知道庞涓会轻敌冒进,才提前设下埋伏将庞涓乱箭射死,也有说他自刎而死。
第五,是否具备天时地利的优势
德军之所以败给了苏军,也是因为没有占有天时地利,在严寒下油料冻住,坦克无法推进,士兵没有带够足够的衣服,手都发抖,还怎么打仗?古代的兵书也讲到作战需要充分发挥地理优势,不同的兵种适合不同的地形,<<百战奇略>>记载,凡骑兵与步兵战者,若遇山林、险阻、陂泽之地,疾行急去,是必败之地,勿得与战。欲战者,须得平易之地,进退无碍,战则必胜。法曰:易地则用骑。
总之,一个军队只要在战前是否做了充分的战略规划,军事制度在同时代是否具有先进性,中层将领是否足够,独当一面的将领是否配合主将发挥作用,主帅的能力是否足够的优秀,是否具备天时地利,综合而看胜负见矣
「历史大学堂」特邀作者 丨 韩奇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