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太子刘据,是汉武帝的长子。刘据与武帝政见不同,日益疏离,致使父子间沟通不畅。因此武帝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刘据起兵反抗后兵败逃亡,而后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尽。后来,武帝非常后悔,也促使他“轮台悔过”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使治国之策开始由“多欲”向“无为”回归。

依我看来,这个世界上的冤案很多,汉武帝制造的冤案也很多,不过,并不包括戾太子之死。

这么说,并不是我认为卫太子该死;相反,我对历史上的这个人物颇有好感。我只是认为,在当时的法律框架和事实认定来说,刘据确实是矫诏了,起兵了,与朝廷军队对战数日,死伤数万,这不叫造反那什么叫造反?

事实上,在昭帝时代发生了一件事,证明了法律界人士对此事的认知。有一位男子自称是卫太子(当时卫太子已自杀九年),昭帝就让大家一起辩认,大家都不好处理。结果,京兆尹(类似于北京市长)隽不疑赶到,一到就叱喝着手下把这个“卫太子”给绑起来。他说:“你们怕卫太子干什么?卫太子得罪了武帝,逃亡了;哪怕是真的,今天回来,也是罪人啊。”

我想,民间认为刘据造反是被逼的、冤曲的,一方面是因为武帝好大喜功、征战连连让百姓对他越来越失望;另一方面,是刘据被描述得很软弱温和。把一个软弱温和的人都逼着造反了,武帝啊,你是有多坏?

但正义并不跟你是温和还是激进直接挂勾。这么说,对那些较有手段、较有能耐的行动派是不公平的。

汉武帝晚年为何把整个卫家诛杀(汉武帝真的逼子造反了吗)(1)

(《大汉天子3》中的刘据)

就说刘据吧。首先,他并不软弱;其次,他非常有实力;还有,他是一个相当成熟有力的政治人物——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了。

生下刘据的时候,武帝已经二十九岁了,他非常兴奋,一出生便命人为刘据作《皇太子赋》,等于提前昭告天下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就是太子,并将他的母亲卫子夫由夫人立为皇后。刘据七岁时,武帝命天下鸿儒名师为其教授《公羊春秋》、《谷梁》。太子加冠后,武帝为他修建“博望苑”,让儿子在那里跟宾客往来,培养自己的势力,“从其所好”。

刘据是走儒家一派的,仁恕敦厚。武帝虽然也在学术上“独尊儒术”,实则是外儒内法,走的还是凌厉酷法治天下的路数。当初宠爱的时候,鼓励儿子养士;长大了以后,有了其他宠妃和其他儿子,就说人家是政见不和,男人心啊,海底针!

当然,卫太子的势力中,最重要的是卫青和霍去病一族。武帝跟卫青说,你放心吧,卫太子的地位很稳的。我现在是在忙着征战打江山,但我打下江山,就是给太子坐的;他性格不像我,而是温柔敦厚,很好,我就是要这种能安定天下的太子。

武帝是说给卫皇后和卫太子听的吗?不,就是说给卫青本人听的。

除了卫青这个后台,还可以看出,刘据的性格、主张、政治立场都相当稳定;他也获得朝中不少儒士的支持。

汉武帝晚年为何把整个卫家诛杀(汉武帝真的逼子造反了吗)(2)

汉武帝晚年为何把整个卫家诛杀(汉武帝真的逼子造反了吗)(3)

(《大汉贤后卫子夫》中的卫皇后)

但武帝年老之后,终于和壮年的太子产生了龃龉。面对江充的诬陷和打击,卫太子与卫皇后完全没有机会和武帝沟通,情势很紧张。卫太子是怎么应对的?他和皇后一起,“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告令百官曰江充反”,杀了江充。之后,再率部下和宾客为将领,同时动员数万市民与政府军战于长安城中,大战五天,死者多达数万人。

事发突然,卫太子却能有这样的军事调度能力,势力还可小觑么?由此看来,卫太子是有相当强大的政治力量的,他绝非小白兔。

我觉得,与其让后世的直系子孙宣帝们替他装可怜,说卫太子是蒙冤去世的;不如告诉大家,这一次就是卫太子所代表的儒家力量和晚年武帝代表的儒法吏和宦官系统的直接血拼。卫太子的死,促进了武帝的“轮台诏”和改弦易辙,虽败,犹荣。

汉武帝晚年为何把整个卫家诛杀(汉武帝真的逼子造反了吗)(4)

汉武帝晚年为何把整个卫家诛杀(汉武帝真的逼子造反了吗)(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