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工作重点转移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变,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怀念老一辈革命家的散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怀念老一辈革命家的散文(风雨兼程70年1979)

怀念老一辈革命家的散文

1979 工作重点转移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变。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同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决定从当年起用3年时间认真搞好调整。

1979年是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后迎来的第一年,鹤岗矿区的各项工作充满生机。这一年,鹤岗矿务局煤炭产量猛增到1200万吨,跨上了一个高台阶;并再次修订了矿区挖潜改造10年规划,确定了第二期14项挖潜工程。这一年,地方工业实现扭亏增盈,区街工业、乡镇企业、集体企业都迈出了较大步伐。

煤炭产量猛增到1200万吨

在1978年12月11日召开的学大庆赶开滦群英大会上,矿务局党委号召全局干部职工把一切工作转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提出了1979年要实现原煤生产1200万吨的奋斗目标。

自1975年起的数年间,鹤岗矿务局进行了第一期10项挖潜工程,其中矿井改扩建工程4项、环节改造工程6项。到1978年末,兴山矿新二井、岭北矿南采区等工程陆续建成投产。大陆矿“苦战七八翻一番”的奋斗口号也成为现实,全矿原煤产量突破60万吨,实现了一矿变两矿。以上诸多增产因素为全局突破原煤年产1200万吨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进入1979年后,局党委每五天、一旬都具体研究生产形势,总结战役情况,安排下一步工作。从生产、安全、物资、材料等方面,都细致考虑,统筹安排。全局呈现“高起点、迈大步、创水平”气氛。元月实现“开门红”,共生产原煤125多万吨,比国家计划超产36多万吨,创出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截至5月29日,全局累计生产原煤536多万吨,提前32天完成上半年国家计划。开拓进尺、岩巷进尺、洗精煤产量、材料消耗、全员效率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创出了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截至11月9日,矿务局分别提前52天、156天完成全年国家煤炭生产和开拓进尺计划,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截至12月底,全局共生产原煤1203.6万吨,超额实现了所定目标。

这一年,矿务局在兴山矿搞了“八定八保、节约留成”的试点,并推广开来,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逐月好转,年末实现盈利480万元,摘掉了连续8年亏损的帽子。

地方工业扭亏增盈

上世纪七十年代,鹤岗市地方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设备陈旧,长期亏损。

1979年,鹤岗市政府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取得显著效果。1979年11月27日,《鹤岗日报》一版头条刊发《我市地方工业企业实现扭亏增盈》一稿。稿件报道:地方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提高百分之八点五,地方国营企业盈利六十万零两千元,集体企业盈利二百一十一万五千元。”

新华造纸厂、晶体管厂等31户企业共实施108项挖潜改造项目,可增加产值3570多万元,等于改造前生产能力的95%。新华造纸厂一、二车间的一、二、三号抄纸机都是四十年代的老设备。该厂积极改造供电线路,推广半化学纸浆新工艺,提高抄纸机的抄速,使年产能力由原来的3200吨,提高到6500吨,全年可盈利20万元以上。

1979年,全市地方工业系统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39项。主要有远红外线加热、“三重喉管”、“九孔片”节油、硅单晶超声割圆等。截至10月末,全市有14户企业推广远红外线加热新技术,节电27万度。冶金局炼铁厂在13米高炉推广布袋除尘新技术后,生铁产量比上年增加39%以上。陶瓷厂改革旧工艺,实现了制瓦坯机械化、干燥练条化,提高效率几倍。晶体管厂将硅单晶的方型切割改为超声割圆新工艺,使材料利用率提高4倍。

这一年11月,省轻工局在鹤岗召开黑龙江省白酒工业应用新菌种、节煤现场会。鹤岗市白酒厂在会上介绍了推广UA—11菌种、节约原料、提高出酒率的经验。当时,全省吨酒用曲量为800公斤,耗煤量为2174公斤。而鹤岗市白酒厂用曲量为200公斤,耗煤量为1000公斤。

井口服务部

上世纪五十年代,学习推广山西“同家梁”为煤矿服务的经验,新一副食品商店建立了鹤岗第一个井口服务部。当时由于经营不对路,不卖钱,建立不久就关业了。1964年又重新建立了井口服务部,由于营业时间使矿工感到不方便,加之经营品种不全,服务质量不高,矿工意见很大。两年后,受“文革”冲击,井口服务部又关业了。直到1970年初,新一副食品商店再次在井口办起了服务部,并提出了“店门朝着矿工开,服务围绕生产转”的口号。根据井下矿工三班倒的特点,服务部的营业时间也改为三班倒。一年365天,天天营业,一天24小时,昼夜不停。1972年春节,新一矿井下大检修,6000多名矿工放假休息,只有200名维修工出勤。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井口服务部的8名女同志照常上班营业。当除夕夜晚时钟敲响,新春来临之际,服务部门前立即响起了鞭炮声,她们以此欢迎升井归来的矿工。

1979年10月,新一矿井口服务部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标兵。矿工们赞扬井口服务部是“一盏不熄灭的矿灯”。

到1979年时,鹤岗矿务局8个煤矿或多或少都有了井口服务部,共17个井口服务部如17颗明珠点缀在鹤岗矿区,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大陆副食品商店的富力矿井口服务部是市的先进集体标兵,被矿工们誉为“贴心店”。“服务部很小,我们离不了”这是矿工们对这个服务部的赞语。一次,一位青年矿工的鞋带断了,在服务部的柳筐上解下一根细麻绳系在鞋上。这件事被服务部主任初桂芝看到了。在她的建议下,服务部陆续增加了鞋带、毛巾、针线、牙膏、小成药等一些日用品。还根据矿工的需要,增加了代卖鲜蛋、保健肉、蔬菜等服务项目。夏天还经营冰棍、汽水、西瓜、苹果等。还设立了冷食部,摆上桌子、板凳,有拼盘、啤酒、白酒等。后来又自己动手增加了炸虾片、炸鱼、酥豆、粉皮等,有荤有素,价格便宜,经济实惠。每当矿工上下井时,店内总是熙熙攘攘,座无虚席。

兴安矿井口服务部坐落在竖井院内。为支援煤炭生产,服务部做到了“三勤”“三优先”。“三勤”即勤走访、勤调查、勤反映。“三优先”即对矿工急需商品优先保证、优先采购、优先供应。经常到矿保健食堂、采区和采煤队征求意见,了解需要,及时组织货源,及时供应。每逢煤矿打高产会战,他们都组成支煤服务组送货到井下。1979年大战“红五月”前夕,服务部听说矿里准备让矿工的班中餐吃上白菜馅饺子,就四处张罗购进白菜。他们跑遍了新华等地区的十几个农场,终于及时把6万斤大白菜送到了矿保健食堂。矿领导赞扬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