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艱(阻艰),◆險阻艱難○[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君乃羈旅,離此阻艱”○[唐][錢起]《漁潭值雨》詩:“客意念留滯,川途忽阻艱”○[宋][曾鞏]《洪範傳》:“無黨無偏也,其為道也夷易而無阻艱”,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艮艰时豫祈既济,艮艱073?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艮艰时豫祈既济,艮艱073

艮艰时豫祈既济,艮艱073

阻艱(阻艰),◆險阻艱難。○[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君乃羈旅,離此阻艱。”○[唐][錢起]《漁潭值雨》詩:“客意念留滯,川途忽阻艱。”○[宋][曾鞏]《洪範傳》:“無黨無偏也,其為道也夷易而無阻艱。”

拙艱(拙艰),◆笨拙呆板。○[晉][潘岳]《閑居賦》:“有道吾不仕,無道吾不愚,何巧智之不足,拙艱之有餘也。”

貞艱(贞艰),◆《易‧明夷》:“利艱貞。”○[孔穎達]疏:“時雖至闇,不可隨世傾邪,故宜艱難堅固守其貞正之德。”○[尚秉和]注:“‘利艱貞’者,言當明夷之世,宜以艱苦貞定自守也。”後以“貞艱”謂遭遇艱難而能守正。○[明][張煌言]《代內人獄中有寄》詩:“衰門既零落,空閨誰貞艱;哀哉井血婦,終年困狴犴。”

遭艱(遭艰),◆遭父母之喪。猶丁憂。○[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安豐]遭艱,至性過人。”○《南史‧孝義傳‧薛天生》:“同郡[薛天生],母遭艱菜食,[天生]亦菜食。”○[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一:“昔某公遭艱歸,于轎頂之中,為一小龕,奉紙位一,載而行。”

運拙時艱(运拙时艰),◆同“運蹇時乖”。◆[元][陳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摺:“便似[班定遠]在[玉門關],空學的兵書戰策,爭奈運拙時艱,淹留在此去住無門。”

憂艱(忧艰),◆居父母之喪。○[宋][蘇舜欽]《和韓三謁歐陽九之作》:“予方居憂艱,胸懷積瘡刺。”○[宋][曾鞏]《學舍記》:“天傾地壞,殊州獨哭,數千里之遠,抱喪而南,積時之勞,乃畢大事,此予所以遘禍而憂艱也。”

遺艱投大(遗艰投大),◆見“遺大投艱”。

遺大投艱(遗大投艰),◆謂賦予重大艱難之任。○《書‧大誥》:“予造天役,遺大投艱于朕身。”○[孔]傳:“我[周]家為天下役事,遺我甚大,投此艱難于我身。”○[宋][俞文豹]《清夜錄》:“遺大投艱,孰念敷甯之計;任重致遠,實維弘毅之賢。”○[清][錢謙益]《天啟元年浙江鄉試程錄‧策問一》:“竊以謂我皇上沖年踐阼,二后在天,遺大投艱,正閔予訪落之日,而東方小丑,作孽于[白山]、[黑水]之間。”○[易宗夔]《新世說‧排調》:“遺大投艱,固非常人所能,然亦未可概期之賢者也。”亦作“遺艱投大”。○[明][海瑞]《贈廖錦臺膺首薦序》:“[錦臺]不變塞於今日之官矣,不變於既閑且逸,人不深責之官,變之於遺艱投大、人所屬心之日乎?”

辛艱(辛艰),◆辛苦艱難。○[明][高啟]《同謝國史游鍾山逢鐵冠先生》詩:“登高不知已幾里,但怪力盡愁辛艱。”○[郭沫若]《橄欖‧行路難》:“啊,這把平民的尊嚴,平民的剛健,平民的勤勉,平民的辛艱,都盡態地表現出來了。”

險艱(险艰),◆險阻艱難。○《北齊書‧段榮傳》:“吾昔與卿父冒涉險艱,同獎王室,建此大功。”○[唐][杜甫]《彭衙行》:“憶昔避賊初,北走經險艱。”○[清][唐孫華]《文信國祠》詩:“憶昔時摽季,逢危歷險艱。”

銜艱(衔艰),◆遭受艱難。○[晉][陸雲]《答兄平原詩》:“銜艱遘愍,困瘁殷憂。”

維艱(维艰),◆猶艱難。○[清][孔尚任]《桃花扇‧撫兵》:“仍恐轉運維艱,枵腹難待。”○[葉聖陶]《鄉里善人》:“才只有六十歲,又是這樣物力維艱的年頭,做什麼壽呢?”

萬險千艱,◆形容重重困难及危险。○宋郑侠《出御史台》诗:“萬險千艱六出身,如今也得避囂塵。”○元方回《次韵仁近见和怀归》之四:“萬險千艱歷歷更,是非他日仗誰明?”

外艱(外艰),◆舊指父喪或承重祖父之喪。○[唐][楊炯]《後周青州刺史齊貞公宇文公神道碑》:“公少丁外艱,州黨稱其孝。”○《林則徐日記‧道光十九年元月十四日》:“﹝[張浦雲]﹞署[開平][化州],去年丁外難歸。”

屯艱(屯艰),◆艱難。○[王闓運]《曾孝子碑文》:“屬世屯艱,隱遯顛沛。”

投艱(投艰),◆賦予重任。○《書‧大誥》:“予造天役,遺大投艱于朕身。”○[孔穎達]疏:“投擲此艱難之事於我身。”○[周秉鈞]易解:“投艱,謂任以難事。”○[明][王廷相]《慎言‧保傅》:“或問持盈之要,曰:‘苞桑之戒,投艱之憂,心日兢兢也。’”[清][王夫之]《宋論‧度宗》:“且夫拔起而登天位,遺大投艱于眇躬,亦甚難矣。”

私艱(私艰),◆謂遭父母之喪。○《文選‧潘岳<懷舊賦>序》:“余既有私艱,且尋役于外。”○[李善]注:“私艱,謂家難也。”○[呂延濟]注:“[岳]自遭父憂後,徙官外郡。”○《晉書‧檀憑之傳》:“義旗之建,[憑之]與[劉毅]俱以私艱,墨絰而赴。”○[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中:“[紹興]三年七月,[朱勝非]以右僕射丁母憂,未卒哭,降起復制詞,吏部侍郎權直學士院[陳與義]之文也。以‘茲宅大憂’四字令翰林學士[綦崇禮]帖改為‘方服私艱’,[陳]待罪而放。”

時艱(时艰),◆時局的艱難困苦。○[南朝][宋][顏延之]《從軍行》:“苦哉遠征人,畢力幹時艱。”○[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毗倚愈專,時艱愈棘。”○[林學衡]《贈汪笠云》詩:“時艱無補難為用,年少能狂亦可哀。”

貧艱(贫艰),◆貧窮艱難。○[元][楊維楨]《吳君見心墓志銘》:“弱冠失怙,刻苦讀書,不以貧艱少置。”

偏艱,◆见“偏喪”。

內艱(内艰),◆舊時遭母喪稱“內艱”。○[唐][楊炯]《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君年十一,丁內艱。”○[宋][陸游]《曾文清公墓志銘》:“公丁內艱,服除,主管內外宗室財用。”○[清][江藩]《漢學師承記‧王鳴盛》:“尋丁內艱歸,遂不復出。”

母艱(母艰),◆猶母憂。○[南朝][齊][王儉]《褚淵碑文》:“﹝[淵]﹞又以居母艱去官,雖事緣義感,而情均天屬。”參見“母憂”。

民艱(民艰),◆民眾的艱難困苦。○[明][唐順之]《鳳陽等處災傷疏》:“伏乞敕下戶部,俯念民艱。”○[清][侯方域]《豫省試策四》:“皇帝軫念民艱,正供之額,概從儉薄。”○[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先秦]學者,生當亂世,目擊民艱,其立論大率以救世厲俗為主。”

孔艱(孔艰),◆很難知;很艱難。○《詩‧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艱。”○[鄭玄]箋:“孔,甚;艱,難。”○[孔穎達]疏:“其持心甚難知也。”○《新唐書‧楊再思傳》:“世路孔艱,直者先禍。”○[明][劉基]《上陵》詩:“惟昔先皇,創業孔艱。”○[清]林則徐《致姚春木王冬壽書》:“三復紬繹,背汗心銘,恨不能作累日面談,以傾衷臆。又值[河]事孔艱之際,昕夕在畚鍤間,未遑裁答。”

居艱(居艰),◆居喪。○[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一》:“有[鄭樵]《通志》及二十一史,皆國初時物也。余時居艱,亟令人操舟市得之,價亦甚廉。”◆补证条目■居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宣武欲求救於躭,躭時居艱,恐致疑,試以告焉。”

進退維艱(进退维艰),◆見“進退維亟”。

艱阻(艰阻),◆1.艱難險阻。○[漢][蔡琰]《胡笳十八拍》:“尋思涉歷兮多艱阻,四拍成兮益悽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一》:“度[蔥嶺]已入北[天竺]境,于此順嶺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艱阻,崖岸險絕。”○[唐][皎然]《送顏處士還長沙覲省》詩:“歸人忘艱阻,別恨獨何任。”○[清][吳敏樹]《與朱伯韓書》:“十餘年來,重以艱阻,一兄一弟,俱已亡逝,獨侍老母,身任俯仰之計。”◆2.阻難。○[唐][范攄]《雲溪友議》卷十一:“[方彫雲]為[白太傅]所知,後遊[涪州],累為閽人艱阻。為詩以獻[盧尚書],[范陽公]怒閽者而禮[方生]焉。”

艱子(艰子),◆缺少子嗣。○[明][沈德符]《野獲編‧果報‧得子失子》:“[松江][陸宗伯][平泉]艱子,直至五十九,始得今大行[彥章]。”○《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此人向來艱子,後行取到吏部,在[北京]納寵,連生三子。”

艱拙(艰拙),◆笨拙,愚昧。○[宋][曾鞏]《福州回曾侍中狀》:“顧茲艱拙,利在退藏。雖有心誠向往之勤,而無書記候問之禮,敢期眷與!”[宋][劉摯]《謝監衡州鹽倉表》:“伏念臣稟生艱拙,遭世盛明,學不能窮理而知幾,材不足趣時而適變。”

艱貞(艰贞),◆謂遭逢艱危而能守正不移。○《易‧明夷》:“明夷,利艱貞。”○[孔穎達]疏:“時雖至闇,不可隨世傾邪,故宜艱難堅固,守其貞正之德。”○[唐][劉禹錫]《上門下武相公啟》:“自違間左右,沈淪遐荒,歲月滋深,艱貞彌厲。”○《明史‧何騰蛟瞿式耜傳贊》:“[何騰蛟]、[瞿式耜]崎嶇危艱之中,介然以艱貞自守。”

艱憂,◆指亲丧。○《魏书·世宗宣武帝纪》:“朕幼承寶曆,艱憂在疚,庶事不親,風化未洽。”○《北齐书·李元忠传》:“遭母憂,去任。未幾,相州刺史、安樂王鑒請爲府司馬,元忠以艱憂,固辭不就。”

艱辛(艰辛),◆艱苦。○[南朝][陳]徐陵《為武帝與北齊廣陵城主書》:“戎帳艱辛,無乃為弊。”○[唐][戴叔倫]《屯田詞》:“艱辛歷盡誰得知,望斷天南淚如雨。”

艱險(艰险),◆困難和危險。○《後漢書‧虞詡傳》:“先是運道艱險,舟車不通,驢馬負載,僦五致一。”○[唐][魏徵]《述懷》詩:“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太平天國][洪仁玕]《資政新篇》:“緣小弟自[粵]來京,不避艱險,非圖爵祿之榮,實欲備陳方策,以廣聖聞。”○[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十二章:“一次一次看來是不可逾越的艱險,也總是豁然開朗,柳暗花明。”

艱鮮(艰鲜),◆《書‧益稷》:“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孔]傳:“艱,難也。眾難得食處,則與[稷]教民播種之,決川有魚鱉,使民鮮食之。”後以“艱鮮”指食物匱乏。○《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元年》:“財用殫匱,民食艱鮮,州縣以軍興為名而倍取無度。”參見“艱食”。

艱危(艰危),◆艱難危急。○[三國][魏][曹丕]《寡婦賦》:“惟生民兮艱危,於孤寡兮常悲。”○[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方艱危時,臣等當一切貶損。”○[清][曾國藩]《復陳右銘太守書》:“第恐精力日穨,無補艱危,止速謗耳。”○[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題<芥子園畫譜三集>贈許廣平》:“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艱屯(艰屯),◆艱難。○[晉][潘岳]《懷舊賦》:“塗艱屯其難進,日晼晼而將暮。”○[唐][陸贄]《奏請許渾瑊李晟等諸軍兵馬自取機便狀》:“時方艱屯,下陵上替。”○[清][惲敬]《祭張皋文文》:“春官駮放,歸途載阻,共職四門,艱屯可數。”

艱食(艰食),◆糧食匱乏。○《書‧益稷》:“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孔]傳:“艱,難也。眾難得食處,則與[稷]教民播種之。”○[唐][李商隱]《賽荔浦縣城隍神文》:“嗟我疲民,每虞艱食,寒耕熱耨,始望於秋成。”○《宋史‧神宗紀一》:“令監司戒飭州縣省事,勸民力田,民有艱食者振之。”○《清史稿‧德宗紀一》:“以近畿亢旱,[直隸]、[山東]暨[河南]、[河北]等府小民艱食,諭長官撫卹。”

艱深(艰深),◆深奧難懂。○[宋][蘇軾]《與謝民師推官書》:“[揚雄]好為艱深之詞,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西游補》第五回:“文字艱深,便費詮解。”○[冰心]《寄小讀者》十六:“好像凡是[中國]書都是充滿着艱深的哲理,一看就費人無限的腦力似的。”

艱勤(艰勤),◆艱辛。○《後漢書‧獨行傳‧李善》:“﹝[善]﹞親自哺養,乳為生湩,推燥居溼,備嘗艱勤。”○[唐][袁高]《茶山詩》:“周迴遶天涯,所獻愈艱勤。”○[宋][司馬光]《吳沖卿直舍閻士安畫墨竹歌》:“乃知良工自神解,昧者倣習徒艱勤。”

艱難險阻(艰难险阻),◆原作“險阻艱難”。指道路行進中的危險、困難、障礙。亦借指所經歷的艱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周書‧梁禦若干惠等傳論》:“[梁禦]等負將率之材,薀驍銳之氣,遭逢喪亂,馳騖干戈,艱難險阻備嘗,而功名未立。”○《朱子語類》卷三十三:“其間須有一路可通,只此便是許多艱難險阻。”○[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

艱難曲折(艰难曲折),◆困難和周折。○[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三:“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都是要經過艱難曲折的。在社會主義事業中,要想不經過艱難曲折,不付出極大的努力,總是一帆風順,容易得到成功,這種想法,只是幻想。”

艱難困苦(艰难困苦),◆處境困難,生活艱苦。○[清][李漁]《巧團圓‧書帕》:“怎奈爹爹過于詳慎,定要把艱難困苦之事試過幾樁,纔與他完姻締好。”○《歧路燈》第八六回:“這日子窮了,受過了艱難困苦,也就漸漸的明白過來。”○[毛澤東]《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艱難困苦,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共和國。”

艱難(艰难),◆I1.困苦;困難。○《詩‧王風‧中谷有蓷》:“慨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鄭玄]箋:“所以慨然而嘆者,自傷遇君子之窮厄。”○[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艱難而節乃見。”○[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一摺:“哥哥,似這等艱難,何以度日!”[魯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在[中國]的天地間,不做人,便是做鬼,也艱難極了。”◆2.危險。《魏書‧彭城王勰傳》:“[勰]恨之,對曰:‘兄識高年長,故知有夷險,[彥和]握蛇騎虎,不覺艱難。’”◆3.指創業。《北史‧周宗室傳論》:“[有周]受命之始,[宇文護]實預艱難。”○[元][周霆震]《登城》詩:“[世祖]艱難德澤深,風悲城郭怕登臨。”◆4.猶勞苦。[宋][葉適]《福建運使趙公墓志銘》:“故[江淮]、[荊湖]兩司,皆論公當遷,以勸艱難勤力之臣。”◆5.慎重。[宋][蘇頌]《<小畜外集>序》:“﹝公﹞復議:減冗兵併冗吏,以寬租賦;親大臣遠小臣,以重國體;艱難選舉,以清士流。”◆6.指文詞隱晦而不平易。[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白居易》:“公詩以六義為主,不尚艱難。”◆II危難;禍亂。○《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弘濟于艱難。”○《陳書‧徐陵傳》:“戡定艱難,便是匡[周]之霸,豈徒[豳王]徙[雍],期月為都,[姚帝]遷[河],周年成邑。”○《隋書‧虞世基傳》:“戡定艱難,平壹區宇。”○[唐][韓愈]《此日足可惜贈張籍》詩:“誰云經艱難,百口無天殤。”

艱困(艰困),◆艱難困苦。○《後漢書‧杜林傳》:“[林]前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常寶愛之,雖遭艱困,握持不離身。”○[清][姚鼐]《贈文林郎黃君墓志銘》:“君冠,乃走[蜀]求其父,備經艱困,得見于[重慶]。”○[許地山]《危巢墜簡‧鐵魚底鰓》:“沿途種種的艱困,筆墨難以描寫。”

艱酷(艰酷),◆謂親喪。親亡為慘痛之事,故稱。○《晉書‧孝友傳論》:“[劉殷]幼丁艱酷,柴毀逾制。”○《北史‧薛濬傳》:“吾以不造,幼丁艱酷,窮游約處,屢絕簞瓢。”

艱苦樸素(艰苦朴素),◆吃苦耐勞,勤儉樸實。○[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要勤儉建國,反對鋪張浪費,提倡艱苦樸素、同甘共苦。”○[周而復]《白求恩大夫》十:“我們首先上的一課是艱苦樸素的作風。”

艱苦奮鬥(艰苦奋斗),◆不怕艱難困苦,進行英勇頑強的鬥爭。○[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國共產黨以自己艱苦奮鬥的經歷,以幾十萬英勇黨員和幾萬英勇幹部的流血犧牲,在全民族幾萬萬人中間起了偉大的教育作用。”○[張恨水]《八十一夢‧第八夢》:“﹝[鄧進才]﹞笑道:‘我向表弟說這些話,正是表示我能艱苦奮鬥。’”

艱苦(艰苦),◆艱難困苦。○《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大王不思先帝之艱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而欲屬國為布衣,甚過。”○《資治通鑒‧後周太祖廣順元年》:“帝謂[王峻]曰:‘朕起于寒微,備嘗艱苦。’”[清][曾國藩]《金陵楚軍水師昭忠祠記》:“君子之存心也,不敢造次忘艱苦之境。”

艱巨(艰巨,◆艱劇。如:艱巨而光榮的任務。

艱季(艰季),◆艱難時世;亂世。○《南齊書‧高帝紀下》:“朕以寡昧,屬值艱季,推肆勤之誠,藉樂治之數……用獲拯溺龕暴,一匡天下。”

艱棘(艰棘),◆1.指親喪。○[南朝][梁][任昉]《奏彈范縝》:“[縝]丁罹艱棘,曾不呼門,墨縗景附,頗同先覺。”○[唐][趙璘]《因話錄‧商下》:“余嘗聞外族長老說,[林甫]聞功曹名,欲見之,知在艱棘;後聞禫制已畢,令功曹所厚之人導意,請於[蕭君]所居側僧舍一見,遂許之。”◆2.困苦,危難。○[唐][劉知幾]《史通‧疑古》:“歷觀自古人君廢逐,若[夏桀]放於[南巢],[趙嘉]遷於[房陵]……語其艱棘,未有如斯之甚也。”◆3.猶艱詰。晦澀曲折。○[明][屠隆]《與王元美先生書》:“惟[揚子雲]好奇,言言艱棘,後世而下,論者為何?”

艱急(艰急),◆1.艱難危急。○《國語‧魯語上》:“夫為四鄰之援,結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國之艱急是為。”○[宋][曾鞏]《韓魏公輓歌詞》之二:“覆冒荒遐知大度,委蛇艱急見孤忠。”◆2.困難。○《宋史‧宋太初傳》:“會西鄙有警,轉餽艱急,改刑部郎中,充[陝西]轉運使。”

艱禍(艰祸),◆艱難禍患。○[晉][劉琨]《勸進表》:“自[元康]以來,艱禍繁興。”

艱患(艰患),◆艱難禍患。○[南朝][宋][傅亮]《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自[義熙]草創,艱患未弭,外虞既殷,內艱亦薦。”

艱詭(艰诡),◆晦澀怪異。○[金][王若虛]《<新唐書>辨中》:“夫鑱膚者針也,黛墨所以為色耳,而云以黛墨鑱膚則不可。舍文身不道,而艱詭若此,其亦勞甚矣乎!”[金][王若虛]《<新唐書>文辨》:“然則鼎鐺玉石,亦謂視鼎如鐺,視玉如石矣,無乃太艱詭而不成語乎!”

艱關(艰关),◆謂崎嶇展轉,歷盡艱險。○[宋][文天祥]《壬午》詩:“慷慨撫鰲背,艱關出[羊腸]。”○《宋史‧衛王紀》:“[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赴海死。”

艱服(艰服),◆喪服。○[唐][趙璘]《因話錄‧角下》:“[姚僕射][南仲],廉察[陝]郊,[峴]([姚峴])初釋艱服,候見,以宗從之舊,延於中堂。”

艱乏(艰乏),◆困乏。○[宋][曾鞏]《救災議》:“由今之說則用兩月之費,為粟一百萬石。況貸之於今而收之於後,足以振其艱乏。”

艱毒(艰毒),◆猶艱苦。○[晉][潘岳]《楊仲武哀祝文》:“祖考早世,兄弟幼孤,備嘗艱毒,同集蓼荼。”

艱地(艰地),◆險境。○《六韜‧戰騎》:“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後有高山,三軍戰於兩水之間,敵居表裏,此騎之艱地也。”

艱楚(艰楚),◆艱難痛苦;艱難困苦。○[明][沈德符]《野獲編‧督撫‧海忠介撫江南》:“高年皤腹,俯仰艱楚。”○[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二》:“岡頭石齒縈泥,滑濘廉利,備諸艱楚。”

艱不,◆艰难;困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劉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義懷通樂既佳,且足作友,正實良器,推此與君,同濟艱不者也。”

家艱(家艰),◆指父母的喪事。○《文選‧潘岳<夏侯常侍誄序>》:“﹝[夏侯湛]﹞為太子舍人,尚書郎,[野王]令,中書郎,[南陽]相,家艱乞還。”○[劉良]注:“家艱,謂父母之憂也。”○[唐][戴孚]《廣异記‧成弼》:“[弼]後以家艱辭去,道者曰:‘子從我久,今復有憂,吾無以遺子,遺子丹十粒。’”[宋][王禹偁]《送鞠仲謀序》:“八年春,余第中乙科生,以家艱不預于選。”

後艱(后艰),◆猶後患。○《詩‧大雅‧鳧鷖》:“公尸燕飲,無有後艱。”○[鄭玄]箋:“艱,難也。”○[唐][楊炯]《酅國公墓志銘》:“卜其宅兆,俾無後艱,述其家風,謂之不朽。”○[唐][韓愈]《剝啄行》:“今去不勇,其如後艱。”

國艱(国艰),◆猶國難。○《後漢書‧荀彧傳論》:“察其定舉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國艱,豈云因亂假義,以就違正之謀乎?”參見“國難”。

父艱(父艰),◆猶父憂。○《隋書‧李德林傳》:“﹝[德林]﹞年十六,遭父艱,自駕靈輿,反葬故里。”○《舊唐書‧劉迺傳》:“[天寶]中,舉進士,尋丁父艱,居喪以孝聞。”○《法苑珠林》卷二三引[南朝][齊][王琰]《冥祥記》:“﹝[曇遠]﹞[元嘉]九年,丁父艱,哀毀致招疾。”

丁外艱(丁外艰),◆同“丁父憂”。◆[明][宋濂]《葉治中歷官記》:“﹝[侯]﹞丁外艱而還,重紀[至元]三年,補[江][浙]行中書宣使。”○[清][吳熾昌]《客窗閑話‧場外孝廉》:“我主人以數千金訂某貢生代倩,不意某臨場驟丁外艱,不能以正名入試。”

丁內艱(丁内艰),◆丁母憂。○《陳書‧司馬暠傳》:“﹝[暠]﹞年十二丁內艱。”○《宋史‧張齊賢傳》:“﹝[齊賢]﹞丁內艱,水漿不入口者七日。”○《林則徐日記‧道光十八年九月十五日》:“閱邸抄,知[穆相國]丁內艱。”

丁艱(丁艰),◆即丁憂。亦稱丁家艱。○《晉書‧周光傳》:“[陶侃]微時,丁艱,將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四:“初以秘書丞[呂]公[大忠]為副使,命下,[大忠]丁家艱,詔起復未行。”○[明][陳恂]《余庵雜錄》卷下:“及臨期,[徐]丁艱不入闈,而[夏]於是科獲雋。”○[清][孔尚任]《桃花扇‧鬨丁》:“[魏]黨暴橫之時,我丁艱未起,何曾傷害一人。”

丁家艱(丁家艰),◆見“丁艱”。

丁父艱(丁父艰),◆丁父憂。○《舊唐書‧劉迺傳》:“[天寶]中,舉進士,尋丁父艱,居喪以孝聞。”

伯道嗣艱,◆同“伯道無兒”。○明阮大鋮《燕子笺·妆女》:“酈年兄,酈年兄,嘗憐你伯道嗣艱,誰知道弱女顛連。”

艱梗(艰梗),◆1.阻難。○[唐][馮翊]《桂苑叢談‧李將軍為左道所誤》:“護軍[李將軍][全皋]罷[淮海]日,寓於[開元寺],以朝廷艱梗,未獲西歸。”◆2.艱難險阻。○[宋][王安石]《游土山示蔡天啟秘校》詩:“外實備艱梗,中仍費調燮。”參見“艱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