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灵之书与克苏鲁神话的区别(解读死灵之书第一期)(1)

了解克苏鲁神话的朋友们一定都听说过《死灵之书》,这本书在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中多次提及,并作为许多剧情的重要线索。据说这是一本贯穿克苏鲁神话体系的黑暗圣典,这本书成书于公元730年,是由阿拉伯疯狂诗人阿卜杜尔.阿尔哈扎德在羊皮纸上写成的。书中言及旧日支配者和古神等形形色色的异界神灵,以及信仰他们的教派和崇拜他们的秘密仪式。全书超过800页,篇幅庞大,加之作者经常使用隐喻和模棱两可的词汇,使阅读非常困难。该书的阿拉伯文原著,据说早在13世纪就已失传。目前,保存最多的版本是17世纪的拉丁文版,但是这些书无一例外地被人为损毁了一部分。因此即便能有幸目睹这本传说级别的黑暗圣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也是一本完全看不懂的天书。即便如此,这部充斥着 deep dark fantasly的黑暗圣经依然邪恶地吸引着无数狂热的信徒和执着的研究者想要一窥其中的神秘。

死灵之书与克苏鲁神话的区别(解读死灵之书第一期)(2)

虽然说死灵之书被吹得神乎其神,然而实际情况确是这本书存在的真实性就跟哥布林一样,毕竟只是一本小说中提到的书中之书。现在市面上能购买的“死灵之书”只是一本小说,没错只是一本名字叫死灵之书的小说,根本不是传说中的那本死灵之书。但你们就真的以为它只是一本小说合集这么简单了吗?各位英雄请留步,且听我一言,这本书中隐藏的秘密坚果君这就为你们娓娓道来。

这本死灵之书里面的内容是按照创作的时间顺序收录了洛夫克拉夫特本人写的70多篇小说,以及他写的一篇论文《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在创作这些故事的时期,尚未出现克苏鲁神话这一说法,在这本书中我们也看不到任何能够称得上是神话的体系,按照洛夫克拉夫特自己的说法,他创作的这些小说属于怪奇文学,它们都是一个个单独的小故事。当我们在读这本怪异故事集的时候逐渐会有一种像是在读聊斋的感觉,一本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聊斋,故事中不仅没有那种全宇宙逼格第一邪神的感觉,有些故事甚至乏味到让人难以忍受。特别是最后那篇论文更是让逼格尽失,通篇都在解释【怪奇】这个概念在文学中的演变历史,从966页到1013页,用了十个章节从恐怖文学的存在之基础讲到各种文化中的怪奇元素,再讲到现代恐怖文学,整篇论文占的篇幅都赶上女装山脉了。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佬就那么难理解这种东西吗?如果要跟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解释【怪奇】这个概念,直接以聊斋和伊藤润二举例大家就秒懂了。

死灵之书与克苏鲁神话的区别(解读死灵之书第一期)(3)

可如果只是按照过高的期望值与逐渐失望的心态,来阅读这本1000多页的古典恐怖小说集,那么你的感受可能差不多也就如我刚才介绍的那样了。

实际上有不少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是在先知道有克苏鲁神话之后才开始去了解洛夫克拉夫特的,自然而然就将克苏鲁神话的体系先入为主地带入了洛夫克拉夫特创作的怪奇小说中,这样难免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虽然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是作为克苏鲁神话的基础,但两者并非能直接划上等号,就好比咱们不能以基督教的概念去理解旧约时代的希伯来文化。同样的,若想要真正理解这部名为死灵之书的故事集,我们最好忘掉克苏鲁神话,时刻跟随洛夫克拉夫特当时的心境去阅读这些故事,这才更容易窥探到隐藏在书中的真正秘密。所以这本书的真实书名为——洛夫克拉夫特之书。死灵之书只是一个掩饰的幻象。在我们进入正题之前把你们了解到的一切关于克苏鲁神话的体系丢到一边,现在听我讲。

死灵之书与克苏鲁神话的区别(解读死灵之书第一期)(4)

这部洛夫克拉夫特之书有一点做的非常好,就是编译者们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洛夫克拉夫特写的小说,这无疑对我们理解作者心境的转变有很大帮助。洛夫克拉夫特早期的创作也是从模仿开始,爱伦.坡和邓萨尼勋爵是对他的创作主题和行文风格影响最深的两位作者。虽然在这一时期洛夫克拉夫特尚处于模仿阶段,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却闪烁着一些诺斯替的色彩,大众读者是不会注意到这种细节的,多数人不过是将这些东西一股脑的归结于——是受到精神崩溃之苦折磨的人,所产生的厌世心理。可只要读者对诺斯替思想有所了解,就很容易辨识出其中的重点。在《翻越睡梦之墙》这个短篇小说中诺斯替的核心思想在一瞬间表达的非常强烈,就是那个灵魂被囚禁在令人厌恶又痛苦的肉体中无助的挣扎与最终解脱的主题。不过作者本人可能也没意识到这种潜在的诺斯替精神,实际上终其一生洛夫克拉夫特一直在嘲笑神秘学,从八岁开始就不再相信任何宗教与超自然事物了。但无论如何这种被称作诺斯替的精神一旦显露,人就算如何抗拒,也很难继续若无其事地自得其所,如果说在深渊中会传来什么黑暗的低语,那么诺斯又何尝不是来自彼界的呼唤呢?

死灵之书与克苏鲁神话的区别(解读死灵之书第一期)(5)

时间到了1924年,在这一年洛夫克拉夫特与索尼娅结为夫妻,随后洛夫克拉夫特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普罗维登斯,搬去了纽约与索尼娅生活在一起。这段岁月可能是他一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光,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憧憬,可是受到诺斯呼唤的人迟早会发现,世间一切幸福快乐不过只是短暂的幻影,世俗生活无法将洛夫克拉夫特从黑暗中拯救。

初到纽约,他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并在书信里将纽约描述为如同只有在梦里才能见到的城市。可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很快就遇到了财务方面的问题,索尼娅的衣帽店破产,仅同居了一年,索尼娅就因为健康原因被迫住进了疗养院。而洛夫克拉夫特则搬去了租金更加便宜的雷德胡克,那里的生活让他吃尽了苦头。最终,随着希望的破灭,他对纽约的怨恨也日益增长,这些情绪后来主要体现在了《雷德胡克的恐怖》和《他》这两篇小说中。

洛夫克拉夫特前往纽约之后,美好的幻想是如何一点点破灭的,我直接引用《他》这部小说中的一段文字,请大家自行去感受一下:

在我的想象里,它们是如此的可爱——在那些狭窄、曲绕的小巷与走道两侧,耸立着一排排乔治亚式的红色砖墙建筑,那些竖着立柱的门廊正对着往来的闪亮轿车与嵌板车厢,而在门廊上面装着小格子窗的楣窗则闪闪地眨着眼睛——意识到长久以来一直向往的事物就在眼前,我兴奋地涨红了脸。在这种最初的兴奋中,我觉得自己发现了某些珍宝——并终有一日会因此成为一位诗人。

但是等待我的却不是成功与幸福。在刺目的日光之下,城市仅仅显露出了它污秽肮脏、古怪异样的一面……混乱喧闹的人潮拥挤在如同水槽般的街道上。他们是一些黝黑矮胖、面孔冷漠、眼睛狭小的陌生人,一些没有梦想也与周边景物毫无联系的狡黠外来者……

我没有寻见自己期待的诗篇,只感受到了令人战栗的空白与无法言喻的孤独;最终,我察觉到一个可怖的真相——它(纽约)已经死透了……一些异样的东西正在它躺卧的尸体上生机勃勃地孽生繁衍……

这段心境转变过程的描写是多么绝妙。伴随新婚的喜悦对梦想之城的爱屋及乌,逐渐因现实的挫折变成中二neet对社畜咸鱼的蔑视,再到对这个爬满资本主义寄生虫的腐朽之城感到彻底的厌恶与恐惧。

不难想象在纽约的两年里,如此形成的落差很容易激发潜在的诺斯替精神,很显然洛夫克拉夫特在受到自身潜在的诺斯替精神影响的同时,却拒绝了来自圆环之理的救赎,所以他越来越偏向了虚无主义,堕入了诺斯的黑暗面。至于他那些超越那个时代的作品:《克苏鲁的呼唤》《梦寻秘境卡达斯》《异星之彩》《敦威治恐怖事件》《疯狂山脉》《印斯茅斯的阴霾》《超越时间之影》都是在这之后创作完成的,这些题材与风格也是后来克苏鲁神话的主要样板,统统可以总结为在宏观宇宙中匆忙纷扰且看不到救赎的世界。

死灵之书与克苏鲁神话的区别(解读死灵之书第一期)(6)

现在让我们来尝试着将洛夫克拉夫特的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当然还可以细分)以便进一步理解转变过程:前克苏鲁时期和克苏鲁时期。前克苏鲁时期主要以哥特小说居多,那时他的作品还有些许浪漫色彩,其中不乏带有模仿创作,一些地方隐隐透露着潜在的诺斯替思想,如果有空的话还能拯救一下。

可自从在纽约遭到挫败开始,洛夫克拉夫特逐渐彻底黑化,他的创作阶段进入克苏鲁时期,因拒绝圆环之理的救赎,潜在的诺斯替精神堕落为诺斯替虚无主义,这种悲观情绪在他的作品中爆发出来。克苏鲁之父黑暗教主在那座死去的城市中诞生了。

关于解读死灵之书的第一期话题就讲到这里,到此我们只是分析了这本书的内容构成,除了简单提到了潜在的诺斯替精神,这本书中真正隐匿的秘密我们还尚未提及,不是我要刻意卖关子,而是解密必须得按照步骤来,这本身就是一种仪式。否则你们很难理解之后所揭示的那些东西。下一期节目我们将从他的作品中寻找隐藏着秘密的线索,再次提醒你们,你们将要了解到的事情不再仅限于小说中的世界观,现实与梦境的界限将会变得模糊,一旦你们接触了这些秘密就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了。当然,你们也可以把那些只是当做无聊的巧合,那么我只能祝愿你们在以后的岁月中,有足够的勇气将那些频繁冲击你认知的事件,强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怎么样?还是那句话,现在回头为时不晚。可别怪我没提醒你们。

死灵之书与克苏鲁神话的区别(解读死灵之书第一期)(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