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9日,位于秦岭南麓,原本气候就湿润多雨的陕西省宁陕县地区发生了特大洪灾。
这场被称为“6.9洪灾”的天灾,仅在一夜之间就将繁华的四亩地镇变得一片狼藉。
然而,救援队来到现场,在被洪水摧残得满目疮痍的古镇中,发现了一处建在河水中央沙洲上的一处古庙。它不仅在此次洪灾中安然无恙,而且洪水还绕着他它走。
震惊之余,他们经过和当地居民的攀谈才了解到,这样的奇观在当地已经广为人知。这座庙宇正是宁陕县城隍庙,而这一次幸免于难也并非首次。
根据宁陕县县志的记载,两百多年来,宁陕县发生了四十七次洪灾,这座城隍庙却仍旧能够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这显然不是偶然。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无疑是1926年的那次特大洪灾。地势比城隍庙高的城墙都已经葬身洪水,城隍庙却独善其身,从此民间“金鸭浮舟”的传说就更加广为传颂。
专家很快对此展开了调查,但过程却屡屡受阻。最后谁也没想到的是,这样的谜题竟被三个高中生组成的课题组揭开。
那么,这样屡次幸免于洪水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秘密,三个高中生又是如何解开的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一明说:
一、庙宇多次免于洪水,专家数次探究无果其实早在百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这座城隍庙的神奇之处,但当时由于各种科学知识十分匮乏,只是将这样的奇观归为神明庇佑的结果。
也正是因为这样,这座城隍庙一直香火旺盛,人们坚信屡屡逃过洪水之灾的庙宇一定能够护佑他们家中的平安。
但当下的专家自然不会相信这样的迷信说法,在2002年的特大洪水之后,这座城隍庙吸引了一众专家前来对这座庙宇的神奇之处进行深入的调查。
在调查真相之前,专家们首先着眼于这座庙宇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地质条件,希望能从中获取一些调查方向和线索。
城隍庙,是供奉着城隍神的庙宇,在古代主管城市的发展,是由道教信仰衍生的祭祀场所。
而宁陕县的这座金鸭浮舟城隍庙,则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庙宇。
城隍庙
它坐落于宁陕县城外五公里长安河中央的一处沙洲上,长安河的水道在这里一分为二,将整个城隍庙的建筑包围起来。
经过专家的观测,这座城隍庙的基座由几块高处河面一米多的巨石堆砌而成,而其形状则是中段较宽,两端较窄,形似一艘小船。
这样的构造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两头尖中间宽的形状显然对长安河的水流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会使得水流向两边分流。
加之城隍庙地基两侧的弧形结构,会减缓水流的冲击力,专家们提出了这座庙宇能够免于洪水之灾的第一个猜想:同长安河的河水一样,当山洪撞击到城隍庙基座的尖端时,会因为其特殊的形状向两边分流,弧形堤岸的引导又缓冲了水流,故而洪水对其伤害被大大减小。
围绕着这样的猜想,专家们为了验证其真伪,连忙按照比例缩小了他们脑中的理想模型,开始对其进行水流模拟试验,看看能否达到预期的减少水流冲击力效果。
但当他们搭建好了模型,放入模拟长安河和周围地形水文条件的实验环境中进行试验时,实验结果却并没有达到与宁陕县城隍庙相当的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虽然这样的结构对于抵挡洪水的冲击确实有一定效果,但远远承受不了宁陕县城隍庙往年经历过的数次特大洪灾。
眼看这条线索就此中断,专家却仍然没有放弃城隍庙周围的地质条件对于洪水的导流作用这个方向,开始继续拓宽对城隍庙周围地质的勘探范围。
这一次,他们开始从城隍庙沙心岛周围的泥沙、岩石等地质因素下手。在进行了较上一次更精细的勘探之后,他们果然有所收获。
一块几乎与庙宇高度一样的巨石进入了专家们的视野,经过测量,发现这块石头高达七米,露出河面的部分就有1.4米。
根据当地人的说法,这块巨石由于酷似犀牛的身躯,所以被叫做“犀牛背”,那么会不会是这块石头的导流作用“庇佑”了城隍庙呢?
水底巨石
专家们就这一猜想再一次展开了模拟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专家们惊喜地发现,在模型加上这块巨石确实能够奏效,导流作用得到了明显提升。
然而专家们还没能高兴多久,巨石就开始在水流的冲击下移位,这无疑证明了这块巨石也并非城隍庙幸免于洪水的真正谜底。
经受过两次打击的专家团队在此时仍然没有放弃对这一谜题的探究,仍旧试图使用他们能够想到的专业知识与这一奇观联系起来,希望能够摸到一些头绪。
当地山村
但无论是从水文还是地质的角度,专家都无法从这一地区找到任何特殊的条件来支撑这一现象的发生,一番搜寻无果之后,专家只得暂停这一谜题的探索。
在这期间,团队中的一些专家走访了当地的一些居民,发现即使他们承认并未亲眼见过,但“金鸭浮舟”的传说仍旧在当地老一辈人的心中根深蒂固。
除此之外,关于城隍庙的选址,老一辈人甚至都有一代传一代的几个不同版本的解释。也是从他们口中,专家才注意到,一般古城的城隍庙多建在城内的中心区域以便人们祭拜,而宁陕县的城隍庙却建在了离居民区有一段距离的城外。
这样的选址难道真的有什么特殊的用意,这其中会不会包含着什么古人的智慧?传说究竟是什么内容,又与城隍庙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城隍庙内
金鸭浮舟广为流传,庙宇选址有何传说在数百年前,人们对神明于人间的庇佑依然深信不疑,相信一切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都是上天有眼,自己获得神明眷顾得来的。
在这样的信仰之下,主管人们生活的城隍神,自然香火旺盛。加之传闻明太祖朱元璋曾寄身城隍庙而躲过一劫,故而称帝之后对于城隍神更为推崇。
而由于雨热同期的亚热带气候作用加之秦岭的存在,降水集中导致洪涝频发的宁陕县地区,城隍庙却多次幸免于难,这无疑使得当地的民众认为是城隍神显灵了,各种美好的传说便由此而来。
“金鸭浮舟”,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也成为了这一地区的标志。在民众心中,它不仅解释了这座城隍庙的来历,还道出了这座城隍庙多次幸免于难的原因。
这个传说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那时的宁陕县的居民间一直有一个传言,那就是长安河上常常能够看到一对通体金黄的鸭子在河中央戏水,它们随着河流的潮起潮落浮起和落下,堪称奇景。
有一天,一个喇嘛路过此地,看到金黄色的金鸭便想到其价值一定不菲,便对它们动了心思:如果我将这两只鸭子捉到换了铜钱,那一定够挥霍很久了吧?
有了这样的贪念,他很快脱离了随行的人群,找了一个机会就跳进湖中打算对金鸭下手。
然而这一对鸭子却似乎未卜先知,在喇嘛靠近之前还悠然自得,等到喇嘛近了身,似乎要捉拿它们仅一步之遥时,又快速游开,反而溅了喇嘛一脸的水。
此时的喇嘛脸上已然没有了之前贪婪的笑容,脸上有些怒意,开始更加疯狂地朝金鸭扑去。
然而一对金鸭却依旧和喇嘛保持着恰如其分的距离,随着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喇嘛也开始变得面红耳赤。眼看两只鸭子像在戏弄他一般,围观的人群又不断传来阵阵笑声,喇嘛恼羞成怒。
而就在此时两只金鸭用翅膀扑棱出了巨大的水花,而随着水花扬起,两只金鸭也就此不见了踪影。
坊间传闻,这两只金鸭一直飞到了城内的关帝庙,另一只则停留在了长安河中的一座穿行小岛上,也就是如今城隍庙的所在位置。
后来有人提起两只金鸭就是从天而降的仙兽,一说这也是城隍庙如今选址的原因之一。
而之所以将这个传说命名为金鸭浮舟,就不得不提起二十世纪初的那一场洪水。
正如之前所说,这一场百年难遇的洪水席卷了宁陕县包括城墙在内的大部分建筑,但这座城隍庙却得以独善其身,此后人们传说正是当年的金鸭子在岛中显灵,使得整座岛都从水面浮了起来,这才免于洪水之灾。
就这样,这个说法广为流传,最终被命名为“金鸭浮舟”。
在这样传说的加持之下,加上城隍庙本身就在这里香火旺盛,往后更是有许多人跋山涉水来到这里只为一睹金鸭浮舟城隍庙的真容,以及希望这里的城隍神庇佑家人。
同时,关于这座城隍庙一反常理建在城外,还有许多不同版本的传闻。
其中的一个,内容是以前在宁陕县的江口住着一家人,因为婆婆长期卧病在床,有一天她很想吃盐,媳妇便来到县城内给婆婆买盐治疗。
但在返回途径长安河时,却被湍急的水流冲到了堤坝上身亡。听到这一消息的丈夫悲痛不已,来到堤坝上看到这样的惨状,更加无法自制,不停地痛苦,最终晕了过去。
而就在男子晕睡期间,城隍神托梦告诉男子他的妻子并没有死,只需要给她服下一碗热的姜汤就可以苏醒。
清醒过来的男人连忙回家煮了一碗姜汤,祈求这是城隍神的显灵。果然,在喝下姜汤后不久,妻子的脸开始慢慢出现血色,最终真的活了过来。
男子见状喜出望外,连连说道城隍神真的显灵了。就这样,这个传说不胫而走,人们就把城隍庙建在了城外的沙洲上,祈求城隍神对自己也有所庇佑。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传说,说此地的另一家人中,一个男子进京赶考,而他的妻子与妹妹长期不和。一次妹妹发现自己的一件首饰不见了,就认定是嫂子所为,便带了两斤香油前往城隍庙祈求城隍神惩罚嫂子。
之后在男子的妻子前往城隍庙祭拜之时,却摔断了腿。男子回来之后,才发现妹妹丢失的首饰只是被缝进了被子里,又得知了妻子祭拜城隍神摔断腿的事,便将此事报了县令,控诉城隍神受贿。县令听说了此事,便把城隍庙赶出了城外。
但传说终究是传说,经过专家对宁陕县志等史料的研究,他们认为城隍庙建在城外,只是因为当时城内的空间太过狭小,已经无法容纳城隍庙的规模,才不得已选址城外。
三、高中生团队探谜底,大胆尝试不畏难题
知道了城隍庙选址城外的原因,这座庙宇为何能够屡屡免于洪水,专家组却依旧没有得出答案,这个谜团的谜底无疑更加令人感到好奇不已。
这样搁置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2006年。这一年,三个高中生得知了宁陕县这座城隍庙的金鸭浮舟之谜,他们知道这件事情肯定不会像传说说的那样神乎其神,于是怀着自己对自然地理的热爱和探究精神,他们决定对这一谜题一探究竟。
他们专门为此申请了一个课题组,即使听闻了这是一个地质专家也无法解开的谜题,他们也并没有退缩,反而有了更大的动力。
学校听说了他们的想法,也并没有对这些高中生能够揭开这个谜底抱太大的希望,但还是本着希望他们能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学到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以及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批准了他们的课题,甚至给他们配了一个水利工程师确保项目的专业性。
他们首先选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之前专家们的考察成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初步的考察,以便接下来要进行的研究。
很快他们的注意同样放在了河边的这块巨石上,他们并没有什么经验的束缚,做的选择也更加大胆,没有因为之前专家团队做过的失败实验就放弃了对他的研究。
之所以将注意力放在这块巨石上,是因为他们联想到了课本上提到过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之所以能够实现分水,正是一块“鱼嘴分水堤”的作用。
都江堰
他们注意到,巨石露出来的部分就达到了一米多,那么地底下的部分肯定还有很深。于是,他们就打算从它的基座部分入手,尝试揭开这一谜团的谜底。
随行的专业工程师在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对巨石深埋的底部进行了考察之后,果然有所发现:这块巨石埋在地下的部分非常巨大。
更加关键的是,当他们从这块巨石的底部入手,在以它为中心的数十米范围内发现了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巨石,这些巨石组成了一个石群。
经过进一步的地质科考和对于史料的查阅,工程师发现这些巨石在这数十次大规模洪灾当中竟然也从未移动位置,这很可能意味着城隍庙在洪水中安然无恙的秘密与这些巨石群体有关联。
水下巨石
知道这样的发现意味着什么的工程师,急忙请来了更专业的团队,并把这个发现告诉了他们。
由于这些石群在此地就好像扎了根一样,他们将其命名为“生根石群”。
同时经过专家的验证,这块石头似乎确实和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了确定这个结论的准确性,他们急忙针对这个猜想展开了新一轮的实验。
期间,由于要建造这样规模石群的模型需要用到沙盘模型,而如果找专业机构,花费的费用至少需要达到数十万元。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自己制作了黄泥、水泥模型,并请来了一个木工师傅做了一个木质模型。
在经过有生根石群作用和无生根石群作用的三次比对之后,他们终于的除了结论:“城隍庙前方和西侧为明显弯道,由于犀牛背的分水作用,长安河四分之三的流量进入西河道。”
“而由于弯道作用,河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西河道水面形成西高东低的倾斜面,河水流量越大流速越急倾斜现象越显著。”
“在特大洪水时,人们置身西岸,巨大离心力造成的水面西高东低现象,给人们留下的视觉印象是城隍庙从水面上升了一段高度。所以“金鸭浮舟”现象是激流经过弯道时产生的离心力造成的。”
民间传了数百年神乎其神的“金鸭浮舟”现象终于得到了科学解释,虽然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可以理解,但科学才能够解释世间的一切异常和规律。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这三个对自然热爱、富有科研精神和探究勇气的高中生,开始的时候谁又能想到他们能够揭开谜底呢?
这无疑再一次证明,青年才是国家的未来和发展的永恒动力。
编辑:小鱼
责编:林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