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作家体系,学的是苏联老大哥,有驻会的,有兼职的,驻会的是千军万马杀出来的高手,在先锋和中坚之间,随便琢磨个词就行。但是,由于缺乏激励机制,或者考核不严,有些专业作家成了“老油条”"混事佬

亲历文坛50年 文坛怪事资深编辑揭秘之十五(1)

",不坐班不说,责任意识差,随心所欲,敷衍塞责,成了“穷庙里的富和尚”,干多干少,工资不少,还享受着发表、出版或评奖等政策性资源,到后来,人们开始讨厌这一制度了。1997年,可能是香港回归吧,文坛的死水莫名其妙地活了,广西率先实行签约作家制,从没有固定工作的文化浪人中选聘,规定创作任务,定期给予补贴,这一制度创新很快就在全国推开。说实话,经是一部好经,可搞来搞去又让一些人给念歪了。我认识三个省的十几个签约作家,他们的条约几乎全国一样,有良性,也有恶性。譬如:对过去的创作能力有考核标准,但对未来的创作方案却没有具体要求,这里头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他们的创作方向如何把握?一个签约作家告诉我:“文学创作有文学创作的自由,我们就像放飞的小鸟,自由翱翔,只要完成了创作数量就行,别的统统不管。”我曾关注过熟悉的签约作家,发现他们真的是自由鸟,不在乎导向,也不在乎服务对象,甚至就没有为谁服务的概念,彻头彻尾的“游兵散勇”。我真不明白,国家拿出钱来养着这些作家,不首先考虑为谁服务的问题,不是傻吗!当然,在作协签约的规定里,也有导向的要求,可不跟考核紧密结合,等于什么,等于臭屁!三年前,有个签约女作家来找我看一个中篇小说,是反映驻外武官和他的战友的故事,应该说题材很新奇,人物很鲜灵,就是故事架构松懈,需要调整梳理,当时我正在赶自己的长篇《公社大院》,实在没有精力帮她。看到她无奈的样子,我劝她去找作协里的专家,不想话到这里,她的气却不打一处来,她说:“现在都是些什么人把权?大学里的教授们,他们不是没水平,而是水平太高,阳春白雪,象牙塔文化,不熟悉生活,不接地气,指导作品拐弯抹角,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再说了,这些人是搞文学评论的,根本就没有小说创作经验,想说也说不到点子上。”这可怎么办呢,我帮她回炉重造,确实没时间,不帮她吧,人家又带来了小礼品,思来想去,我还是将她的作品留下了。我不是圣人。至于作品的命运,我就不好意思细说了,反正还没有发表,我已尽力,能力也有限。签约作家制度,正在遍地开花,据说已经到了县区,这是一部好经,咱一定好好念,决不能花钱养着骂自己的人,因为有些所谓的作家将揭露民族的伤疤,诋毁我们的制度当作一种创新。我还要提一个建议,签约作家,除了专业考核,还应政治审查,对那些有历史背景的人千万要注意!毛爷爷的话还是有用的,一切人、一切事,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为防后患,文图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