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满园芳菲,□□传遍宫苑,唯有皇后所居的寿成殿却似乎仍笼罩于一片寒冬萧杀之中 但见宫内宫外,一片素白,雪白的纸钱,灰白的纸灰,还有无尽的悲哭和眼泪七日前,被封为信国公的二皇子玄祐因病重不治,就此夭折,皇后郭氏精神险些崩溃,就此重病 二皇子夭折,令皇后大感悲痛,不顾宫规母服子丧,在皇后所居的寿成殿为二皇子设置灵堂守哀,又令全班僧道,大作七七四十九天的法事 灵堂已经摆了七天七夜,今日是小皇子头七之日,郭后强撑着病体,由侍女莺儿扶着,到灵前上了三柱香,坐在一边她低低咳嗽一阵,问道:“有没有问过崇政殿那边,官家可会过来?” 寿成殿总管刘承规禀道:“回娘娘的话,方才周公公来说,信国公的一应后事,官家已经令他一定要好好操办官家本要亲来,只是国事繁忙,不得□□,已下旨令德妃代为上祭官家知道皇后娘娘忧伤成疾,也令德妃代为操办一切后事方才嘉庆殿德妃派人来请娘娘示下允准” 郭后直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一直冷到心里去,冷笑道:“既然官家有旨,自然一切由她自己作主了,何必还请我示下允准?” 刘承规不敢答话,垂头退下郭后站起来,冷冷地道:“我身子有病,不想见任何人德妃来时,她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你们只管应付便是只有一条,不许她碰我儿灵堂上的任何东西” 莺儿连忙上前扶着她,道:“以奴婢看,她也未必有空来,她忙着跑长春殿还来不及呢”这边放低了声音恨恨地道:“宫中人人都说,就是长春殿里的那个小孽种,抢了咱们二皇子的命去那边一怀孕,咱们这边二皇子就生病;那边一降生,这边咱们二皇子就生生被克死了” 郭后脸色本已经憔悴不堪,听了此言,煞白的脸更加白到发青,平添上几分凄厉来,转向刘承规低声问道:“宫中是这样说的吗?” 刘承规垂头道:“是,宫中都在流传说:‘一子生,一子亡’”见郭后神色越发可怕起来,忙劝道:“这些宫中流言,从前就很多,娘娘不必放在心上” 郭后仿佛中了一箭似地,整个人差点摔倒,喃喃地道:“从前、从前就很多?”莺儿见她的眼神狂乱,连忙扶紧了她,吓得道:“娘娘,您没事吧,您可要保重身体啊” 过后的声音似哭似笑:“从前?如今?一子生,一子亡?为什么,为什么?老天爷啊,如果你要惩罚,那就惩罚在我的身上啊,为什么要报应在我祐儿的身上,为什么要降祸在我祐儿的身上老天爷,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我做错了什么,我做错了什么?谁叫我是皇后啊,谁让我是六宫粉黛都觊觎嫉恨的皇后啊我能不这么做吗,我不这么做行吗……” 她疯狂地哭笑声,在寿成殿的上空不住回荡,声音远远的,更似传到了院外回廊里 刘娥带着如心,已经迈进了寿成殿的大门,听到了郭后那疯狂的哭笑声,她的脚步停住了 如心不安地问:“娘娘,我们要进去吗?” 刘娥紧紧捏着手中的圣旨,这是一道追封国公赵玄祐为皇太子的圣旨,这也曾是郭后最想要的东西她站在那里好一会儿,才长叹一声:“咱们还是等一会儿再来吧”,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凤霸天下小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凤霸天下小说(历史小说凤霸九天)

凤霸天下小说

人间四月天,满园芳菲,□□传遍宫苑,唯有皇后所居的寿成殿却似乎仍笼罩于一片寒冬萧杀之中。 但见宫内宫外,一片素白,雪白的纸钱,灰白的纸灰,还有无尽的悲哭和眼泪。七日前,被封为信国公的二皇子玄祐因病重不治,就此夭折,皇后郭氏精神险些崩溃,就此重病。 二皇子夭折,令皇后大感悲痛,不顾宫规母服子丧,在皇后所居的寿成殿为二皇子设置灵堂守哀,又令全班僧道,大作七七四十九天的法事。 灵堂已经摆了七天七夜,今日是小皇子头七之日,郭后强撑着病体,由侍女莺儿扶着,到灵前上了三柱香,坐在一边。她低低咳嗽一阵,问道:“有没有问过崇政殿那边,官家可会过来?” 寿成殿总管刘承规禀道:“回娘娘的话,方才周公公来说,信国公的一应后事,官家已经令他一定要好好操办。官家本要亲来,只是国事繁忙,不得□□,已下旨令德妃代为上祭。官家知道皇后娘娘忧伤成疾,也令德妃代为操办一切后事。方才嘉庆殿德妃派人来请娘娘示下允准。” 郭后直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一直冷到心里去,冷笑道:“既然官家有旨,自然一切由她自己作主了,何必还请我示下允准?” 刘承规不敢答话,垂头退下。郭后站起来,冷冷地道:“我身子有病,不想见任何人。德妃来时,她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你们只管应付便是。只有一条,不许她碰我儿灵堂上的任何东西。” 莺儿连忙上前扶着她,道:“以奴婢看,她也未必有空来,她忙着跑长春殿还来不及呢!”这边放低了声音恨恨地道:“宫中人人都说,就是长春殿里的那个小孽种,抢了咱们二皇子的命去。那边一怀孕,咱们这边二皇子就生病;那边一降生,这边咱们二皇子就生生被克死了!” 郭后脸色本已经憔悴不堪,听了此言,煞白的脸更加白到发青,平添上几分凄厉来,转向刘承规低声问道:“宫中是这样说的吗?” 刘承规垂头道:“是,宫中都在流传说:‘一子生,一子亡。’”见郭后神色越发可怕起来,忙劝道:“这些宫中流言,从前就很多,娘娘不必放在心上。” 郭后仿佛中了一箭似地,整个人差点摔倒,喃喃地道:“从前、从前就很多?”莺儿见她的眼神狂乱,连忙扶紧了她,吓得道:“娘娘,您没事吧,您可要保重身体啊!” 过后的声音似哭似笑:“从前?如今?一子生,一子亡?为什么,为什么?老天爷啊,如果你要惩罚,那就惩罚在我的身上啊,为什么要报应在我祐儿的身上,为什么要降祸在我祐儿的身上!老天爷,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我做错了什么,我做错了什么?谁叫我是皇后啊,谁让我是六宫粉黛都觊觎嫉恨的皇后啊!我能不这么做吗,我不这么做行吗……” 她疯狂地哭笑声,在寿成殿的上空不住回荡,声音远远的,更似传到了院外回廊里。 刘娥带着如心,已经迈进了寿成殿的大门,听到了郭后那疯狂的哭笑声,她的脚步停住了。 如心不安地问:“娘娘,我们要进去吗?” 刘娥紧紧捏着手中的圣旨,这是一道追封国公赵玄祐为皇太子的圣旨,这也曾是郭后最想要的东西。她站在那里好一会儿,才长叹一声:“咱们还是等一会儿再来吧!”

刘娥出了寿成殿,转身去了长春殿。此时的长春殿,犹如七日前的寿成殿一般,热闹非凡。整个太医院的御院轮班侍候,六宫妃嫔轮流问安,就连皇帝一散朝也立刻赶到这里来了,就连万安宫中的太后,也日日遣人来看望刚出生的五皇子。 刘娥走入殿中,小倩连忙迎上来侍候着。刘娥问道:“怎么样了?” 小倩道:“婕妤刚刚睡着了,小皇子的情况还是不好,太医们轮班看着呢!” 刘娥点了点头:“嗯,你叫张太医来回话。” 张太医原是吴越王府出身,自潜邸时便为刘娥侍疾,此时进来也不须太多繁文缛节,并未放下帘子。 但听得刘娥道:“我叫你查的事情,查出来了吗?” 张太医道:“臣查得杨婕妤当日的汤药中,有人加入了碎骨子和鳖甲,那是堕胎之药……” 刘娥失声站起来说道:“果然是有人下手!” 张太医道:“幸亏当日娘娘早有准备,一开始就改了杨婕妤的孕期。宫中都以为杨婕妤怀胎五月,因此对方下药份量不重,否则的话,对方既然有本事更换了杨婕妤的汤药,若是早知道杨婕妤已经怀胎七月,只怕就换一种毒性激烈的药,那就情况难料了。” 刘娥冷笑一声,缓缓坐了下来:“谁知道杨婕妤已经怀胎七月,这结果这堕胎药反而变成了催生药。哼,整个太医院全班轮修在她的宫中,她要配药换药还不容易吗。可惜杨妹妹吉人天相,反是害人者分心太多,主次不分,害人终害已。” 张太医犹豫了一下:“只是强行催生,有违自然。所以……” 刘娥惊道:“所以怎么样?是杨家妹妹,还是小皇子?” 张太医忙道:“娘娘放心,杨婕妤年轻体健,虽然此次受了一番磨难,但是只要调养得宜,却是无大碍的……” 刘娥见张太医犹豫着,心中已经明白,小皇子早产体弱,刚出生时她抱在手中,便觉得轻得如若无物,呼吸时有时无,连哭声都微弱得几乎听不到。如今是两个乳娘轮番抱着,太医院开的药,也是两个乳娘一碗碗地喝下去,化为乳汁给小皇子服用。饶是如何,小皇子仍然时不时地呼吸微弱,状况频出。 当时她心中就已经隐隐不安,随着这几天下来,这种不安日益增重了。此时听得张太医这番犹豫更是心惊:“张太医,你只管大胆说,是不是小皇子会有危险?” 张太医扑通一声跪下:“臣无能,小皇子未足月而降,先天失调。臣、臣等只能是尽全力而为,小皇子乃是龙脉,自有神灵庇佑,非臣等敢断言了。” 刘娥听得心中一片冰凉,她费尽心力想要保住的这个孩子,到头来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吗?老天爷何以这样残忍,夺去了她的孩子后,竟连她想要拥有的这个孩子也不给她吗?可是她明明见着他降生了,他会哭了,他会笑了。 可是到头来,她竟然保不住他! 她竟然、保不住这个孩子! 刘娥只觉得一团火在心中熊熊燃烧着,她一转眼正看到方才放在桌上的圣旨,怒从心头起,一把抓起圣旨厉声道:“允恭!” 雷允恭应声而入:“娘娘有何吩咐?” 刘娥将圣旨扔给他,咬牙道:“你给我、到寿成殿传旨去,就说官家恩典,终于把她这日思夜想的太子封给她的儿子了。该说什么话,该怎么说得合我的心意,我想你应该是知道了!” 雷允恭一看她的脸色,自然知道她要自己怎么个说话法,忙应了一声:“是!”恭敬地退出来,立刻找了几个素来口齿刻薄的小内侍一起上路。 张太医心中不安,雷允恭这个样子一去,转眼又是一场大风波。郭后虽然素来要强,但是此时心力交瘁,若是再被一气一激,只怕要被气得当场吐血,甚至被活活气死,那可真是闯了大祸了。但是他也知此时此景,自己又敢以何等言语相劝呢,只得垂头轻叹一声。 正在盛怒之下的刘娥,听得这一声轻轻的叹气声,忽然恍若一盆清水,将心头怒火息了下来。她怔怔地像个木头人似的好一会儿,才忽然叫道:“来人,来人,立刻让雷允恭回来!” 雷允恭已经走到寿成殿外,却被叫了回来,惴惴不安地来到刘娥面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却见刘娥阴沉着脸一言不发,吓得雷允恭不敢动问。好一会儿,才听刘娥冷冷地道:“你去寿成殿把圣旨传了,什么也别说,什么也别问,去吧!” 雷允恭只觉得莫测高深,看一看刘娥的脸色,忙应了一声连忙退下,连大气也不敢喘一下。 刘娥一动不动地坐着,一室俱静,静得侍立一边的张太医连气儿也不敢大喘。 静默良久,刘娥忽然轻轻地笑了,她的眼神望向远处,低低地道:“有时候一关一关地过去,总以为忍过这一关就不必再忍了。可是却不知道过了一关,却并非终点,而是更艰难的开始。一开始我什么事都不能忍,到现在,每每都以为已经是忍无可忍了,到最后还是硬生生地咽下,从头再忍。” 她说话的声音很低,像是在自言自语。 张太医轻叹一声:“有人忍,那是因为无能为力无可选择,因此不得不忍。娘娘已经手握权柄,娘娘的忍是有能力有选择之下的忍,下官佩服。娘娘已经能够制怒而不为喜怒所制,这才是母仪天下的风范,也是官家倚重娘娘并将权柄交侍娘娘的原因所在。” 刘娥缓缓转头,看着张太医,方才她强抑怒火,实则忍无可忍,才会失控地说了那一番早就在心底的话。张太医随她多年,早为心腹,此时一番道来,将她的怒火方才缓缓化去。她苦笑一声,不得不承认张太医说的是实情,唯有能够动手而克制自己,比无能为力更难克制。也为此更觉得心有不甘,情绪难抑。 “你错了,”刘娥淡淡地道:“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谈何容易,我只是努力而已。你说,一个刀未出鞘但是却让人猜不到她何时会出鞘的人,和一个时时刀锋出鞘在手中挥舞的人,哪一个对人更有威慑力?” 张太医沉默片刻:“能之而示之不能,不能之而示之不用,娘娘早已经赢定,所以,臣以为娘娘根本不必在乎皇后一时一刻做出的徒劳之举。有些事情早已经是注定,所有的事,皇后注定阻止得了一时,阻止不了一世。” 刘娥点了点头:“你出去吧,好好侍候杨婕妤和小皇子。” 这一页缓缓翻过来。到了六月,事件频频发生。 边关传报,辽国萧太后亲自率兵,以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帅南下侵宋。二月份战报早传,只因辽军只在边境一线,因此也未注意。不料数日之间,战况大变,杨延朗杨嗣与辽军交战,来不及摆开阵势便遭辽军突然袭击,大败。 望都县一战,副都部署王继忠失陷,传来消息已经殉国。 同时,西北的夏州李继迁也乘机兴兵作乱,兵发洪德砦。 与此同时,蜀中有王均自称大蜀王,再度引发□□,竟大有当年王小波李顺之乱卷土重来的气势。 四月份二皇子玄祐去世,郭后一病不起;二皇子玄祐去世两个月之后,长春殿杨婕妤出生的五皇子因先天不足,只存活了两个月未及取名便夭折了,杨氏也因此大病一场。 万安宫李太后闻知先后夭折了两个皇子,大惊之下晕倒在地,就此一病不起。 就在五皇子夭折后不过几天,消息传来,真宗的五弟衮王元杰忽然暴病而亡,年仅三十二岁。 短短半年来,真宗经历了种种内忧外患,重重打击。白昼上朝,面对着大兵压境,他顶着巨大压力一一处理国事,已经根本无暇无余力,去悲伤自己的失子之痛。到夜晚回到后宫,高度紧张心力交瘁的他只能在刘娥身边,才能够卸下层层精神上的盔甲,得到放松和藉慰。 同样不轻松的也有刘娥,太后病倒、皇后病倒、杨婕妤病倒,后宫大乱。朝庭上内忧外患她也已经知道,因此她只有一肩挑起所有的事,不敢让这些事务有半点打扰到真宗。 数月来她亦是忙得脚不沾地,这一边忙着两位皇子的安葬,以及代拟太后皇帝对衮王元杰的葬礼的事项,追封其为安王,谥号文惠等。 另一边是每天万安宫、寿成殿、长春殿亲自照应着太后皇后杨婕妤的病情,这些事务,须在真宗上朝时去做完。到真宗下朝时,她又要时刻服侍在身边,掩起所有的疲惫和烦琐,让真宗得以平静和安心,得以处理朝政。当时真宗在压力最大的时候,险些不能自持,对此刘娥只能一遍遍地以“天佑我朝,只要我们自己不被打倒,敌人一定会有隙可攻的……”等语言来激励劝慰。 这竟是患难之中见真情,此时两人不再是皇家的帝与妃,似乎如茫茫大海中一只孤舟,两人相扶相携,互相支撑互相取暖,除了彼此之外,天地之间,再更无象如此血肉相连的感觉。 整整撑到了年底,仿佛真如刘娥所预言似的,奇迹真的出现了,一切的情况都出现了好转。李继迁攻打西凉州时,西蕃六谷蕃部都首令巴勒结诈降,李继迁中了巴勒结的埋伏,身中流矢逃到灵州时,重伤不治而亡。西边边境之危也随之解除。 李继迁一死,辽国失去西边呼应,又遇内乱,萧太后遂草草撤军。 蜀中的王均之乱,此时也平息了下来。却是真宗采用刘娥的建议,重新起用张咏再到蜀中。原来蜀中官员上下勾结盘剥百姓,弊病已深。当年张咏治蜀,颇用了一些雷厉风行的手段,才把这股邪风压了下来,张咏因治蜀有功,升为工部侍郎兼杭州知州去了。张咏一走,后任者没有他的手段,压不下这帮蠹吏,百姓受苦铤而走险,蜀中又是再度造反起乱。 此时蜀中百姓听得朝庭又派张咏重新入蜀,喜得奔走相告:“朝庭还我张相公了!”张咏好不容易在杭州舒适两年,被真宗一句:“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只得自山暖水秀的人间天堂再度派到难于上青天的蜀中劳碌去了。 真宗闻讯松了一口气:“耶律斜轸死了,李继迁死了,这辽夏两边,一时半会儿也难再打起来。张咏去了蜀中朕也放心了。如今可是什么事都可以松一口气了。” 刘娥看着他的神情,像是经过了长途跋涉终于走到终点地放松下来,心中不禁升上怜惜之情,轻轻地将他抱住道:“是啊,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真宗握着她的手,凝视着她道:“这大半年地走下来,朕如今与你对望,心里头根外平静,就觉得咱们像是过了一辈子的老夫老妻似的。” 刘娥嫣然一笑,故意道:“好啊,三郎是嫌我老了吗?” 真宗叹了一声道:“要说老,朕只有比你老得更快,你看朕的头上,这半年都长出不少白发来了。” 刘娥顺手抚上真宗的头发,拨去发簪笑道:“什么不少白发,不过几根而已,我的三郎春秋正盛,我帮你揪掉就没有了!” 真宗按住了她的手笑道:“算了,白头发是越揪越多的,由它去罢!你且坐下来,朕有件事与你商议!” 刘娥收回手,此时两人都半卧在炕上,她下滑一点,便懒洋洋地伏在真宗的膝上,听着真宗缓缓地道:“昨日皇后对朕说,她想在皇族之中,收养一个嗣子……” 刘娥轻颤了一下,抬头笑道:“这是好事啊,也可消皇后失子之痛!” 真宗轻叹一声:“这倒不完全为着皇后的失子之痛。如今国内外局势动荡,皇室无储,人心不宁啊!” 刘娥怔了一下:“官家的意思是,这个孩子要做为皇储?虽然夭折了两个皇子,可是官家春秋正富,来年必会有喜讯的!何必在此时作此决定?” 真宗抚着刘娥的发边,道:“皇后连着夭折了三子,又大病了这一场,怕也再难怀上皇子了。其实朕最希望,你能够为朕生下皇子来。” 刘娥一阵心酸,转过头去:“是臣妾无能,不能为官家生下皇子。” 真宗握住了她的手:“不,是朕没有保护好你。要不然,咱们的孩子,现在也应该有朕这么高了!” 刘娥勉强一笑,转过了话头:“既然已经决定,那么,官家拟接哪位皇族的孩子入宫来抚养呢?” 真宗沉吟了一下,道:“皇后说,她看中了四弟家的老三允让,那孩子是嫡子,长得聪明伶俐的。” 刘娥心里一怔,暗暗冷笑,怪不得最近越王妃带着孩子,往寿成殿走动得厉害。皇后果然不简单啊,二皇子夭折,她顿失倚仗,地位本已经是摇摇可芨。不料一个反手,又得了一个嗣子,又可以在宫中手握皇子这张牌可以横行了。自己千算万算竟算不到皇后竟有此招,只是就算皇后抱得一个嗣子,终究算不得当今皇帝的亲生骨肉。若是后宫妃嫔有哪个有再怀孕的,只怕还是难逃灾难。她这边急速地想着,这边不动声色地笑道:“越王府?官家,若以长幼亲疏贤德,都应该先是楚王府啊!” 真宗喜道:“小娥同朕想到一齐去了。这嗣子,原该就是楚王府里挑才是。” 刘娥心中暗忖,楚王有三子,当日允升就曾经被太后抱养宫中,如今继为嗣子,倒也名正言顺。虽然此次是皇后不甘心想借着孩子来固位,但是待孩子进宫之后,自己大可借着皇后有病自己把孩子抱过来抚养。只是允升已经成人,最好能抱养一个年纪较小的皇子,可以与自己培养出感情来。心中计议已定,道:“楚王的长子允升次子允言,都已经成人了。既然要进宫来,自然是老三允成的年纪最合适了。” 真宗点了点头,吩咐道:“怀政!” “奴才在!”随着话音,内侍周怀政连忙上前恭候着。 真宗吩咐周怀政:“你到楚王府去一趟,代朕看看皇兄和几个孩子。”他停了一下,似在思索该怎么说,抬头看到桌上的玉如意,便指着玉如意道:“把这个给楚王,哪个孩子接了玉如意,就把他的生辰八字带回来,交钦天监合一下。” 周怀政领命而去,刘娥看着他的背影,只觉得心中阵阵不安。 到了晚上,周怀政从楚王府回来,居然将玉如意原物带回了,还带回了一封楚王谢罪的奏折。 真宗看完奏折,叹了一口气:“大皇兄性子也太狷介了。” 刘娥小心翼翼地问:“楚王竟拒绝圣恩?” 真宗点了点头:“楚王在谢罪的折子里说,他是先皇贬为庶人的罪人,虽然蒙朕不弃恢复爵位,他的子嗣亦没有资格接这玉如意!”他将奏折往桌上重重一放,道:“大皇兄,他竟是寒了心,再不愿步入这皇位之争了。罢了,人各有志,不可相强。朕、就成全了他这份心吧!” 刘娥心中暗忿,难道真的要如了郭后所愿。虽然于此时她未必能完全明白郭后的意图,却本能地感觉到了危机,想到这里,笑道:“楚王性情高洁,却不免耽误了这几个好孩子了。” 真宗沉吟道:“耽误不了。朕想过了,二哥五弟均是英年早逝,都没有留下儿子。二哥原追封为太子,当年被王继恩构陷,削了爵位,二皇嫂日子过得甚是可怜。嗯,朕就下旨,依然追封他为皇太子,把允言过继给二哥继承王爵,再把允成过继五弟继承王爵。楚王与朕为一母所出,他虽然未接玉如意,但这三个孩子分继三家王位。要不然,倒便宜了老四,亏了大哥。” 刘娥笑道:“官家对楚王如此皇恩浩荡,楚王虽然狷介,心里也是感激的。” 楚王不接玉如意,看起来只能是另选嗣子了。老五元杰刚刚去世,未留子嗣,老六元偓只有一子,七王八王都只是郡王,且年纪尚轻未曾生子。算来算去,便只能从老四元份家挑了。元份共有三子,允宁是承嗣的长子,允怀是庶出,也只能是允让了。 心里想着,面上却不表现出来,反而贺喜道:“臣妾恭喜官家,迎立嗣子。” 宋真宗咸平六年年底,真宗因为这一年内忧外患重重,甚是不喜,有臣子上表建议改元,真宗于是下诏明年改元年号为景德。 景德元年正月初,朝庭宣布改元,大赦天下。 正月中旬,以绿车旌节,迎立皇侄赵允让入宫为嗣子。同时又因郭后身体欠安,虽然嗣子名为郭后之子,皇帝又下旨令刘德妃共同抚育嗣子。 嗣子赵允让,字益之,其父越王元份为太宗第四子,其母李氏为崇仪使李汉斌之女。 嗣子入宫,皇室有后。宫中大宴三日,以示庆祝。

正当宫中一片喜庆的时候,从辽国传来消息,萧太后带着辽帝耶律隆绪,以太后的族兄萧挞览为元帅,奚六部大王萧观音奴为先锋,再次兴兵南下。 开春以来,辽兵只在边境骚扰试探,并未大军深入。真宗虽然忧心,但是却未到最急的关头,此时挂心的倒是御医来报,万安宫李太后垂危了。 真宗大惊,连忙亲自到万安宫侍疾,并传令不许任何事打扰。这时候郭后杨婕妤的病都已经是大好了,也带了小皇子允让随侍在万安宫。 自去年以来,李太后听到皇子之死,一惊成病。她本就上了年纪,这一个冬天下来,病势越发地沉重了。太后虽然不是真宗的生母,但是多年来母子关系一向融洽。只是在真宗登基时,因为王继恩作乱,唆使太后另立楚王为帝。真宗顺利登基后,虽然从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待太后待楚王均是十分的礼遇。太后自己的心中,却是有几分的惭愧与不安,未免有些积郁在心。参与当年之事的太后之兄李继隆,本是威镇西北的一员良将,是夏州李继迁的克星,曾亲手抓过李继迁的生母。也因参与那场宫变,而自请削去兵权,赋闲在京。此次太后病重,真宗亦是准备李继隆入宫问疾。李继隆自己避嫌,不肯进宫,只在宫外向太后磕头请安,兄妹二人竟是不肯再见一面。 为着太后的病,真宗已经大赦天下两次,并诏求全国良医进京为太后治病。 此时的万安宫内,刘德妃与杨婕妤在走廊上,亲手为太后煎药。眼见药已煎好,刘娥亲自倒了药,杨婕妤打起帘子来,刘娥将药端进去。 见了刘娥端药进来,真宗接过药碗,郭后忙放下抱着的小皇子允让,亲手将太后搀起来,真宗亲手将药汤一口口地喂给太后喝。 太后喝了小半碗,轻轻摇了摇头,真宗放下药碗,又与郭后扶着太后躺下。太后半睁着眼,气若游丝地道:“官家不用费心,我是不中用的人。官家还有朝政,皇后还要孩子要照料,你们都不用在这里了吧!” 真宗道:“太后说哪里话来,太后凤体安康,比什么事都重要。朕为天子,万民表率,岂敢失了孝道。” 郭后也道:“服侍太后,本就是臣媳妇们最大的责任。” 太后有气无力地道:“我这老太婆打什么紧,你们最大的责任,是给官家多生几个皇子。我老年人有一口气时,能多看到几个皇孙,见了先帝才敢有个交待啊!” 郭后听了这话,不由地拿眼睛偷偷地看真宗,却发现真宗的眼睛,此时却在偷偷看着刘娥,心口猛地一阵刺痛,顿时一口气滞住了转不过来。她退后一步,差点软倒,幸而背后竟有人及时扶住。她闭上眼睛,微微地喘过一口气来,睁开眼睛,却看到扶着她的竟是刘娥。 刘娥正站在离郭后不远,听到太后之言,也是心中猛地一跳,抬头见真宗偷偷瞧她,不由地忙低下头去,却拿余光忙去看郭后,正见郭后脸色变得惨白,身子也摇摇欲堕,此时房中诸人各具心事,一时间竟只有刘娥及时上前一步,扶住郭后。 正在此时,忽然听得外面一阵急促地声音传进:“皇上,皇上——” 听到声音,坐在床头的真宗猛地站立起来,沉声道:“太后病着,任何人不许打扰,哪个大胆的奴才敢这样大呼小叫的!” 话音未了,周怀政已经是连滚带爬地进来,伏在地下重重地磕头道:“奴、奴才该死!军情紧急,辽军已经越边境、攻陷德清军、进逼冀州,一天之内已经收到好几封边疆告急文书了。内阁、宰相都不敢做主,已经在宫门前跪请了好些时候了!” “什么?”真宗只觉得脑中嗡地一声,顿时气血直涌头顶,只一脚向周怔政踢了过去:“该死的奴才,竟敢此时才来报朕!”不理会周怀政急急辨称:“皇上有旨不许打扰,奴才是冒死奏报……”这边早已经冲出门去。 就在他踏出宫门的那一刹那,就听到身边一群后妃的哭喊声:“太后,太后您醒醒啊——” 景德元年三月已亥日,万安宫皇太后李氏病亡,真宗上谥号为明德。而此时,辽国的萧太后挟数十万兵马,已经攻破数个城池,逼近京城。 举国震惊。 而此时的真宗,却以为太后守灵的名义,拒不上朝。 太阳西斜时分,刘娥轻轻地走进御书房。 真宗白衣素服,呆呆地坐在那儿,他的面前,是摊开的一张军事地图,上面又凌乱地堆放着一封封的告急文书。 刘娥走上前,柔声道:“官家,该歇息了!” 真宗怔怔地坐着,像是没听到似的,刘娥只得又唤了一声,真宗仍是没有反应。刘娥走上前来,轻轻地握起真宗的手:“官家,不要太伤神了!” 真宗猛地抬起头来,见了刘娥,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来,神情明显放松了:“唔,是你啊!” 刘娥低声道:“三郎,天快黑了,要不要传膳?” 真宗摇了摇头:“朕吃不下,叫他们撤了吧!” 刘娥柔声道:“三郎,都三天了,您都没有吃好睡好,今天我亲自下厨做的,好歹吃点吧!要不然,喝口羊肉羹汤也好啊!” 真宗微微点了点头,随侍在旁边的雷允恭忙上前,送上一盅精心炖了一天的羊肉羹,里面放了灵芝等各种滋补的药物。 真宗喝了几日,便推开了。刘娥服侍他洗漱之后,雷允恭等人退下,这才奉上灵芝茶。 真宗方坐定,张怀德小心翼翼地走进来,捧上一大叠奏表,轻声道:“官家,文武百官们,还跪在宫门外请旨呢?” 刘娥眼看着真宗眉头皱起,连忙道:“你让他们先回去吧!官家已经歇了,有事明日再奏!” 张怀德暗吁了一口气,他知道真宗的心情极坏,这时候回事实在是讨骂,可是事关军国大事,他更不敢不报给真宗。这会儿是乘了刘德妃在里头,有个缓冲余地,这才敢进来回话。此时听了德妃的吩咐,连忙应了一声,退出去了。 真宗轻叹一声:“罢了,明日还不是一样!” 刘娥小心翼翼地道:“官家已经废朝三天了,文武百官齐跪宫门三天,再三上表求见,三郎真的不见他们吗?” 真宗低低地冷笑一声,不知道嘲笑别人,还是在嘲笑自己:“朕拿什么去见他们?强敌压阵,逼近汴京,国家危在旦夕,朕何尝不比他们更刺心。是战是和是走?文武百官各执一辞,逼着朕要作出决定来。战,怎么战,拿什么去战?和,哪里有和的路?走,又能够往哪里走?朕怎么决定,怎么决定怕都是错的。这一个决定,关乎着天下百姓,大宋万年基业,社稷安危。一字说错,一步走错,何以对天下、何以对祖宗、何以对后世?” 刘娥心中亦是惶惑不安,相识至今,从未见真宗如今日这般地将近崩溃的乏力。当日宫中变故,有脉络可寻,有人情可测。可是这军国大事临到面前,一举一动关乎天下安危之时,竟是谁也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不战,辽国兵马步步逼近,战,如果败了,怎么办? 大宋原是自五代十*阀混战中建立,直到天下一统,至今不过几十年,五代十国的余风犹在,天下刚刚太平不久。萧太后挟举国兵马逼近,辽人精于马战,一旦战事稍有失利,朝庭威信一丧,镇不住天下,立刻又会陷入五代十国的大战乱中去。 但是—— 真宗看着军事地图,当年太宗皇帝以开创天下的雄才大略,数十年筹备,两次征辽,都落得大败而归,含恨而亡。 如今辽军临近澶州,直逼京城。战事节节失利,凭着现有的军心士气,如何与辽军一战啊!一旦败战,辽军就可直抵京城,输掉的何止是一场战争,而是整个江山社稷啊! 刘娥再聪明再能干,也只是一个宫妓女子,什么是辽人,什么是军队都没有见过,何论战争? 真宗却是亲眼见过的,那是他初登基的时候,咸平三年。 当时正逢上辽军骚扰边关,于是年轻气盛的他,对着满朝文武百臣立下宣言:若是辽军敢来侵犯,他将亲自披挂,上阵杀敌。咸平二年的十二月,他冒着寒风大雪亲自北巡,直抵边关。在他巡边之时,边关将士为皇帝亲自巡视所激动,与辽人展开了数番大战。站在大名府的城墙,他亲眼见宋辽战场上的交兵情况,虽然这几场战事,大部份以宋军的胜利而结束,却也是因宋军人数胜过辽军的缘故。他是亲眼见到了辽军马战之骠悍凶猛,深切的感觉到对辽人的作战,并不是自己一开始想象中地那样单凭血勇之气就可以得到胜利。 张怀德方刚刚退出去,周怀政急忙进来,跪下奏道:“官家,李相跪门求见!” 真宗站了起来,惊诧地道:“李相?李沆?他不是已经病得很重了吗?” 周怀政奏道:“是,李相扶病,跪在宫门外求见!” 真宗叹了一口气:“宣李相进见!” 周怀政应了一声正要宣旨,真宗又加了一句话:“赐李相乘车舆入见!” 周怀政连忙高声应了一句:“是!”退了出去。 刘娥站起来道:“臣妾回避!”真宗点了点头,刘娥退了出去。 宰相李沆当年为太子宾客时,扶持当今皇帝顺利登基,颇有功劳。真宗登基后升为宰相,多年来颇有政绩,也算得一朝重臣良相。李沆因为年老,此时已经告病在家,据说已经病得很重了。真宗再是无心见众臣,此时见李沆扶病归宫,也只得宣他入见。 过了一会儿,周怀政扶着李沆颤巍巍地进来。但见李沆已是病骨支离,憔悴如风中之烛,一见到真宗,就推开周怀政抖抖索索地想要下跪行礼。真宗忙叫周怀政扶住了,又叫赐座。 李沆方要开口,便一口气堵住了,咳了半日,这才道:“太后宾天,举国同哀。官家与太后母子情深,因此而哀伤过度,不能理政,这是至孝啊,当为天下臣民楷模!” 周怀政站在一边,心中亦是想着李沆要如何开口劝真宗上朝,不料他一开口,却把真宗不上朝的原因与太后宾天连在了一起,丝毫不提真宗逃避上朝的真正原因。心中不禁暗服,不愧是三朝元老当朝首相,这分老辣人所难及。 真宗轻叹一声:“太后于朕有养育之恩,朕只恨自己未能尽孝道。这么多年,太后为了抑制外戚,她的兄长李继隆一直不得升迁。如今国家用人之际,朕想升迁其为使相。” 李沆听得真宗顺势把话题扯远,只得自己再把话题拉回来:“官家的孝心,太后在天之灵也一定会感怀。可是官家因太后宾天,哀伤过甚,废朝停政,太后一向爱护官家,若是她老人家在天有灵,也一定会不愿看到此景的。况且如今辽人入侵,军情紧急,官家一日不亲政,国势便一日危险一分。老臣斗胆,请为了江山社稷,天下安危,请皇上立即临朝主政,以安天下之心!”说到激动处,李沆推在椅子,扑倒在地,连连磕头。 事起突然,不但真宗惊呆,连他身边的周怀政竟也来不及扶住他。见李沆一个病重垂危的老臣如此磕头,真宗简直不忍看下去,只得道:“李相起来吧,朕明日就上朝听政!” 李沆枯黄的病容现出一丝微笑:“如此,天下幸甚……”一句话未说完,便昏了过去。

李沆枯黄的病容现出一丝微笑:“如此,天下幸甚……”一句话未说完,便昏了过去。 次日,真宗于崇政殿素服恸哭,接见群臣,共商国事。 半月之后,宰相李沆病逝。真宗震惊之余,亲临吊奠,想起当日李沆抱病苦谏的情况,在灵堂上不禁泪下,追思不已,下旨追封为太尉中书令,赐谥号为文靖。 边关告急,却遇上这样的事,正是疾风骤雨,真宗深感烦恼。 刘娥提醒他道:“官家,记不记得先皇临终之时交待后事,曾说过若遇大事可问寇准,此人能言人所不敢言之话,想人不敢想之事?” 真宗听了这话,精神为之一振,笑道:“卿言甚是,朕几乎忘记他了。”此时寇准正为开封知府之职。真宗想了一想道:“为相者须有四海之量,只为寇准此人目空一切,难以容物,因此朝中无人提起。” 刘娥记心甚好:“何以说无人提起,参知政事毕士安就曾经两度上表推举寇准,说他有宰相之才。天子有四海之量,用人当用其长。官家若是虑寇准难以独相,不如安个老成人同时为相,相互平衡?” 真宗点了点头道:“嗯,说得甚是。毕士安已是副相,又是三朝老臣。如今吕端李沆去世,吕蒙正又抱病在家,若依着资历,也确是可以起用毕士安为相。” 刘娥接口道:“可是毕士安年纪太大,其为人虽好,只可作治世之才,不及寇准胆大多智,擅长应变和有魄力,官家可是此意?” 真宗点头:“说得正是,治世用毕士安,乱世当用寇准!” 就此议定,真宗下旨,先进位毕士安为平章事。数日后,再升寇准为平章事,位列毕士安之下。 寇准初登相位,即上奏真宗,诏令河北全境,不管官兵军民,全力抵抗辽人入侵,能杀辽人者皆可领赏。 一怒既下,整个边境军民,群情激奋。辽兵有落单者,连路边农夫都敢拿着锄头偷袭。原来辽兵擅长小股游骑对宋兵以骚扰作战,现在小股游骑派出去,往往就回不来了。因此辽人只得调整战略,集中全部军事力量,成锥形向汴京推进。 战报雪片似地飞来,辽军已经攻破遂城、定城,越唐河兵临澶州城下,直逼京城。澶州离京城不过二百余里,于军事上可谓是近在咫尺,澶州一破,则辽军就可直抵汴京城下了。 真宗接报大惊,立刻召集寇准入宫议事。 寇准进入崇政殿西殿时,见朝中三品以上的大员,都已经济济一堂了。 真宗看起来已经与众臣商议了一会儿了,一见寇准进来,劈头就问:“寇准,辽军兵临澶州城下,若是澶州守不住,该当如何?” 寇准不答,反问道:“但不知诸位大人方才议了些什么?” 真宗道:“兵家之道,未虑胜,先虑败,不能不考虑到宗庙的安全。因此方才有人建议一边在澶州加强守御,一边先迁了宗庙。有人说江南有长江天险,辽人善于马战不善水战,必然不攻自退,这也是当年晋元帝南渡之意。亦有人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若效仿唐玄宗避道蜀中。此暂避锋芒,待得敌军撤退,再返回汴京,亦不失为一个良策!寇卿之意以为如何?” 众臣听了真宗的话,不禁瞠目结舌,因为刚才众臣虽然纷纷都有议迁都和谈之事,却并没有说到具体地点如此详细,但不知真宗江南蜀中之议,从何而来? 寇准目如冷电,扫瞄了殿中众臣一眼,目光停在参知政事副相王钦若和枢密院事陈尧叟的身上。心中暗暗冷笑,王钦若是江南人,迁都江南的建议必是他所提的;陈尧叟是蜀中人,迁都蜀中非他莫属。心中计较已定,他望了真宗一眼,很有默契地也故意不说出名字来:“谁敢在陛下跟前说这样丧师辱国的话来,其罪当斩。” 真宗看了王钦若与陈尧叟一眼,并未说话。他性子虽和,却并非懦弱之君,昨日王钦若与陈尧叟秘密求见,提出这等建议,令得他大为不快。但是听二人分析战况,言之凿凿,却是不可不虑至此。因此今日当着寇准的面,不顾陈王二人而故意提出昨日密议之事,亦是隐隐希望,群臣之中能够有人以更有力的语气驳倒此论。 王钦若自然听得出寇准的指桑骂槐,冷笑一声上前奏道:“寇相好威风。前日毕相有令,凡是辽*情有关的公文,叫先送寇相府。可是昨日澶州连发五封告急文书,直送寇相府中,寇相却在饮酒作乐,一日之中连接五封告急文书,均被寇相扣下,酒宴不息,谈笑不止!” 真宗吃了一惊,喝道:“寇准,可有此事?” 寇准神态自若地说:“回陛下,确有其事!” 真宗看到他如此神态,倒不怒了,沉声道:“却是为何?” 寇准道:“孽州一日五报,事情看来虽急,却不严重!” 真宗越发地平静:“不严重?这等情况,还不严重吗?” 寇准微微昂头:“陛下欲了此事,臣有一计,只须五日,便可逼退辽军!” 真宗惊异过甚,忽然笑了起来:“五日?寇准,从昨日扣下告急文书,故意饮宴作乐,直到此刻以五日为期,你到底卖的什么关子,到现在可以揭开了吧!” 寇准也笑了,鞠身道:“天子圣明。当知军国交战,以士气为先。辽人南侵,向来只是作骚扰之战,并不能真正大军直取中原。当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得到石敬塘所献幽云十六州之后,自以为能直取中原,兴师南侵,最后却无法立足,最终死在奕城。应天太后因此下旨,不得不撤军回师,从此辽国再无南侵之心。只要圣驾亲临澶州,我军士气一定大振,也必能一挫辽人的士气。” 真宗吃了一惊:“你要朕御驾亲征?” 寇准掷地有声地说道:“正是。” 众臣都吓了一跳,不由地退后一步,表示自己不敢附和如此大胆之议。 真宗沉吟道:“容朕三思,你且先退下!” 众臣巴不得这一声,正要退下,寇准却拦住众臣道:“慢,寇准还有上奏,陛下既然不反对此议,何不速作决议?” 真宗脸一沉:“退朝!”站起来就要离座而去。 寇准上前一步,一把拉住了真宗的衣角:“且慢,陛下这一进去,只怕臣就再难见到陛下宣召,则大事去矣!军情紧急,请今日就议了亲征之事吧!” 真宗已经要走,却被寇准拉着衣袍硬是被拽回来坐下,不由得又好气又好笑,沉着脸故意道:“你硬要逼朕再议,朕倒想说,你拿什么保证此战必胜?一旦此战失利,则连宗庙都难以保全,我看他们的迁都之议,未必没有道理?” 寇准退后一步,跪下大声道:“圣上,此番萧太后率兵南下,也不过是要以收回当年被后周世宗皇帝所攻下的关南之地。因此便是辽人也未必有直取汴梁的野心,我们岂可反将大好江山双手奉上。且此番辽军由遂城取定城等地,直逼澶州,深入我境内七百里,可是后方的重镇如北平砦、保州定州瀛州冀州等地却都没有攻下,我观辽人这一路进兵,虽有先声夺人的姿态,却只是虚张声势,没有真正举国之战的能力。若是圣驾亲临澶州,士气大振,则辽军必退。就算辽军不退,各重镇的守军亦会前来接应增援勤王,到时候辽军将不得不退。澶州若是不保,京城焉能得保。若是临阵脱逃,岂不将太祖太宗皇帝血战得来的一统江山白白拱手让人。圣驾这一退,军心民心丧尽,就算是退到江南蜀中那又如何?南唐李煜可曾凭长江天险得保宗庙,最终还不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后蜀孟昶,纵然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敌人大军压境,怕只怕要十四万人齐解甲啊!皮将不存,毛焉附耶?天险何能敌重兵,天险从未保懦夫?陛下啊陛下,南唐后蜀,前车可鉴,迁都之论,是亡国之道,是奸邪佞臣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啊!请陛下即刻下旨,亲征澶州!” 真宗听着寇准一番话,一字字说来犹如千钧之重,那“南唐后蜀,前车之鉴”“皮将不存,毛焉附耶”,更是一字字如同重锤打在他的心头。“砰!”真宗拍案而起:“传旨,令三省六部,准备御驾亲征之事!” 寇准只觉得一股血气直冲头顶,激动地重重磕下头去,大声高呼:“天子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臣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真宗下旨,御驾亲征。一言即出,举朝震惊。 真宗刚刚退回后宫,就见皇后郭氏,带着满宫妃嫔,跪了一地。 真宗怔了一怔,忙去扶郭后:“皇后你这是做什么?病了这么久,身子还没好呢?” 郭后却退后一步,重重地磕了一个响头,沙哑着声音道:“官家连自己的身子都不珍重,臣妾还要这个身子做什么?官家,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便何况您一身系天下之安危,万不可听了妄人挑啜,亲涉险地啊!” 真宗脸微微一沉,道:“祖有明训,后宫不得干政,皇后你忘记了吗?” 郭后磕头泣道:“臣妾不敢干政,臣妾、臣妾只是关心官家的安危,臣妾只求官家能够平安无事啊!” 真宗叹了一口气,道:“毛将不存,皮焉付耶?社稷有难,朕焉能置身事外?” 郭后抬起泪眼,愤然道:“那文武百官呢,他们有什么用?那百万将士呢,做什么去了?平日里枉食国家俸禄,危难时竟然要天子亲临前线吗?臣妾只是一妇人,臣妾等……”她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了,伸手一指身边一齐跪着呜呜咽咽的后宫妃嫔们:“官家,你好狠心,就这么撇下我们吗?” 真宗不由地向妃嫔群中看去,但见满宫粉黛,皆含情哽咽,便是铁石心儿也要摇上一摇。心里一紧,不由地想从中寻找那熟悉的身影,仔细看了一看,却不见刘娥。 不知怎么地,就松了一口气:“难为她没有跟着皇后胡闹!”便立定了心肠,退了一步,对郭后道:“皇后有病,大石头地里就少跪着了。来人,扶皇后回宫,叫御医好生看着!”说罢,拂袖而去。 郭后望着他的背影,膝行两步追呼道:“官家,官家——”见真宗头也不回地去了,顿时觉得浑身无力,软倒在地上。 那张怀德随真宗去了,周怔政留在当地,见状忙上前扶起皇后,呼道:“娘娘,娘娘保重!” 这边侍女莺儿也忙上前扶住,郭后长叹一声,软软地瘫倒在莺儿身上,遥望西边嘉庆殿方向,道:“如今,也只有指望她能够劝得动官家了,但愿她真的知道应该怎么做。” 这边真宗一径直去了嘉庆殿,直进内宫。却见刘娥坐在那里一脸严肃地正与雷允恭吩咐着什么,见真宗到来,忙令他退下了。 刘娥看到真宗一脸沉郁,心知为了何事,便一句话也没有多说,只是含笑迎上来,为真宗更衣,净手,奉茶。 真宗一肚子闷气,前方军情紧急,皇后一向贤惠,这时候却也不知轻重,带了一群妃嫔与他混闹,正是发作不得时。却见刘娥温言软语,半句不提不相关的事,只是小心服侍。喝了半盏茶后,这才微微气平,问刘娥道:“朕一下朝,就被皇后带着满宫妃嫔给拦住了哭谏,你如何却独善其身了?” 刘娥佯作吃惊:“啊,皇后她们真的这么做了吗?” 真宗反问:“你不知道?” 刘娥含糊道:“皇后找过我,要我同她一起拦路跪谏。我想我等后宫妃嫔,或可婉劝,岂可硬谏?此非妾妇之道,因而不敢答应。原以为皇后会打消念头,谁知道……”她勉强一笑道:“谁知道还真发生这种事了!” 真宗叹了一口气:“这皇后,朕真不明白她是怎么想的。该她插手的时候不插手,不该她插手的时候乱插手!” 刘娥笑道:“官家,总是我的不是,没能劝住皇后,惹官家不开心了。今日特备了小菜,我与官家小酌,歌舞一番为官家消愁解闷如何?” 真宗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拍案笑道:“卿果然是解语花。好!酒来,歌舞来!” 侍女们备上酒宴,刘娥换了舞衣,手执铃鼓,笑盈盈地立在真宗面前,敛袖行礼道:“请三郎点曲!” 真宗笑道:“把铃鼓给朕,今日里朕与你伴奏。就——一曲金缕衣吧!” 刘娥舒卷长袖,曼声歌舞道:“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空折枝——”她入宫多年,此技久已不弹,此时重新歌舞,更令真宗有旧梦重温的感觉。 余音犹自袅袅,真宗一杯暖酒下肚,拍案道:“好,好一个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卿歌得好,舞得更好!” 刘娥一挥袖,挥退宫娥们,走到真宗面前跪下低低地道:“三郎,我求你一事?” 真宗轻抚着她如玉一般的脸庞,柔声道:“你是不是也舍不得朕,你是不是也要求朕不要走?” 刘娥眼角一滴泪水欲坠未坠,仿佛明珠含露似的,更增娇艳:“小娥舍不得三郎,可是三郎是属于国家,我不能劝三郎为我留下来。因此——”她跪退一步,端端正正地磕下头来:“臣妾请求官家,允许臣妾随官家一起出征!” 真宗浑身一震,一把拉起刘娥:“小娥,你说什么?” 刘娥直视真宗:“我要与你一同出征!” 真宗猛地一把抱住了刘娥,颤声道:“小娥——”忽然定下神来,将她推开道:“不行,沙场无情,你一个弱质女流……” 刘娥退后一步,毅然道:“三郎到哪里,小娥就到哪里。”她急道:“你要怕带个宫妃是累赘,我可以扮成服侍的宫娥内侍,甚至扮成卫士亲兵都成!”她越说越急,拉开梳妆台拿起一把剪子道:“臣妾愿剪发明誓!”说着,一咬牙抓起一把秀发绞了下去。 真宗见她拿起剪子,就已经扑了过去,此时连忙抢下剪子。饶是如此,也已经剪落一茎长发,但见丝丝缕缕,随风飞扬开来。 真宗又痛又气:“你、你这糊涂丫头,兵凶战危,你真的就不怕吗? 刘娥抬首望着真宗微微一笑:“三郎不怕兵凶战危,小娥也不怕兵凶战危!”她软软地伏在真宗怀中道:“我只怕你丢下我一个人,那我可就活不成了!” 真宗抱着刘娥,心中又甜又酸:“算我怕了你啦!咱们到哪里都在一起,一辈子都不分开!”

一夜无话,清晨刘娥服侍真宗上朝之后,正在梳洗,忽然雷允恭进来报道,寿成殿总管刘承规求见。 “刘承规?”刘娥不由地诧异,皇后宫中的大总管,何事一大早临门?想了想道:“有请!” 刘承规走进来,但见刘德妃已经端坐,连忙跪下行过礼。他虽然垂着头,却仍可从眼睛的余光中偷眼看到,此时德妃虽然只是素服净脸,却别有一股清冷的感觉。他只敢偷望一眼,便不敢再看。却也只是这一眼,便已经把今日来的决心给定下了。 但听得上头德妃的声音淡淡地道:“正准备过会儿就去皇后宫中请安呢,不想公公倒来了。昨日才奉旨去过寿成殿,不知道皇后有何急事,今日一大早就请动公公来传话?” 刘承规看了看左右,欲言又止,又跪伏于地一声不响,但听得郗索声响,旁边的侍从走了大半,只余得雷允恭与如心两人,才听得德妃道:“你有什么话,就说吧!” 刘承规定了定心,才道:“皇后娘娘为昨日请托德妃娘娘的事,今早急着要知道消息。是奴婢多事,自请前来。” “你堂堂大总管,这走动打探的又不是要紧事,到我这里来不管讨得什么消息,都未必讨好。皇后是个精细的人,近来想是劳神的事儿多了,竟未及此。我要说这是你运气好呢,还有早有打算?”德妃悠然的声音,合着建州盏瓷轻轻撞击的声音,像是寒天冰棱一根根掉落,再动听也叫人心里打个寒战。 刘承规深吸一口气,重重地磕了一个头道:“奴婢斗胆,请娘娘务必留住万岁爷,莫让御驾亲偏。此事事关娘娘生死安危,娘娘切不可放过机会。” “混账,御驾亲征是朝廷大事,哪是你一个奴才敢妄议。官家亲临沙场,那是何等危险地的事,他为了天下也得去。我等安居禁宫,又焉能有什么生死安危之事,你休要危言耸听!”刘德妃似是浑不在意,笑着说道:“只是难为你一片好心,允恭,替我把后头那个盒子里那个玉佩拿过来赏了刘公公。” 刘承规见德妃已经有逐客之意,不由大急,冷汗直出,不得已磕头道:“奴婢该死,奴婢还有下情禀告。” “这就是了,”刘德妃缓缓地道:“你不给我个真信儿,我就敢蒙着眼胡乱行事吗?” 刘承规冷汗滚滚而下,终于道:“此事奴婢只敢跟娘娘一个人说。” 刘娥眼角一挑:“好,允恭到门口侍候着。” 此时室中只有刘德妃与刘承规两人,但见一缕阳光斜斜地照进来,那一道光柱里细细的灰尘翻滚,寂静到刘承规只听到自己的心脏不住砰砰乱跳。 “有人要在圣驾离京之时,对娘娘下手。”突兀的声音忽然迸出打破沉寂,连刘承规也不禁为自己的语声吓了一跳,咬了咬牙索性一口气说了下去:“到时候会放假消息,说是圣驾阵前出事,然后行事。等圣驾归来时,也只说是娘娘误听谣言,殉了官家,到时候风光大葬……”说到“风光大葬”时忽然醒悟过来,连忙磕头道:“奴婢该死,犯了忌讳。” “你一片忠心,怕什么犯忌讳。”刘娥咬牙冷笑道:“我从来不信这个,也不怕这个。我只是疑惑,她既有这个心,何必昨日要我阻止圣驾亲征。若我阻止得了圣驾,她岂非白费心思?” 刘承规默然不语,良久才回道:“天底下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官家的安危。其余的,都可以再行商量。” 刘娥轻笑一声:“我便取她这片心,也取她风光大葬这四个字。出主意的另有其人,是与不是?” 刘承规不敢说出名字来,只得伏地不敢起身。 刘娥缓缓地伸出四个指头来:“是她,是与不是?” 刘承规重重地磕了个头:“娘娘英明,奴婢该死!” 刘娥脸上一丝讽刺的笑容:“我知道这些将门虎女,便没有父辈这般千军万马杀场炼出来的本事,在内庭之中杀个人,还是浑不当回事儿的。” 刘承规见这句话兜得远了,不敢应答,正自惴惴,却听得刘德妃缓缓地道:“你既然奉懿旨来打听消息,我便给你个准消息回去好回话。昨夜我已经请旨,随驾北征,与官家一同上前线去。” 刘承规听了这话,初时还是一怔,猛然间回味过来,只吓浑身手足冰冷,伏地颤声道:“原来娘娘早就知道了。” 刘娥缓缓地道:“且不管我事先知不知道,我只取你这份忠心,这份向着我的心。你今日并没有白来,于你是一样,于我也是一样。” 刘承规原本恃功而来,此时忽然发觉刘德妃跟前自己根本无所施展,只觉得空落落地,却也更加松了一口气,这一步虽然走得迟了走得难看了,却幸喜是走对正路子了。心中轻叹了口气,也应该是死心塌地:“是,谢娘娘怜取奴婢一番痴愚之心。” 刘娥点了点头:“宫中人多眼杂,我不便赏你什么,你你家中还有何人,将名字告诉雷允恭好了。” 雷允恭送了刘承规出去,回头却见德妃仍是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嘴角的笑意却是越来越浓,忽然站起来吁了口气道:“好、好,今日刘承规倒真的送了一个大好消息给我。” “娘娘,”雷允恭扶着刘娥忍不住道:“刘承规的情报一无所用,娘娘何必对他如此客气?” “一无所用?”刘娥眼波转动,笑容更是神秘:“刘承规是皇后宫中的大总管,他是个极聪明的人,如今何等风光,背主另投,又是何等的风险。他送来的,又何止是一个皇后要杀我的阴谋?他今日的行动,就等于告诉我另一个天大的消息。” 雷允恭似乎听出了什么来,心中暗暗吃惊:“娘娘的意思是……” 刘娥一步跨出门去,今天的阳光格外灿烂,映得整个院子里的花都镶上了一层金边似的。她微微一笑,遥望东边寿成殿方向:“有一个人,只怕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此时此刻,尤在算计他人,真是令人分外叹息啊!” 刘德妃随驾北征,消息传出,后宫皆惊。杨婕妤匆匆赶来:“姐姐,听说你要随官家一起出征?” 杨婕妤自从五皇子夭折之后,大受刺激,病了一场,整个人也瘦了一圈,足有一段时间只会怔怔地坐在空了的摇篮边流泪。她素日来当着人前总是爱说爱笑,自病后便变得沉默寡言,神情落寞,诸事不理。她近来深居简出,此时听说刘娥居然要随驾出征,不禁大惊失色,匆匆赶来劝阻。 刘娥见是她来了,忙扶着她坐下道:“妹妹身子还未完全康复,要自己小心才是。” 杨婕妤拉住她的手,神情焦急:“姐姐只告诉我,这事是不是真的?” 刘娥点头:“正是!” 杨婕妤大惊失色:“天哪,姐姐,这太危险了!那可是战场,有生死之危啊!” 刘娥挥退左右,拉着杨婕妤的手坐下来道:“傻妹妹啊,你怎么不明白呢!天下最安全的地方,莫过于官家的身边。官家出征,我独留宫中,这才是最危险的。就算是出征,若官家无事,我自然无事;若是官家有个差池,我便是留在宫中,也难逃皇后毒手。倒不如与官家在一齐,既全了我与他的情义,便是死也得个痛快,免得留在这里被人作践。”说到后来,已是微微冷笑。 杨婕妤看着她的脸色,只觉得周围尽是阴气阵阵:“这一向由姐姐庇护着我,姐姐一去,我可怎么办呢?” 刘娥道:“妹妹放心,皇后一向最忌惮的是我,我这一去,妹妹倒无妨。妹妹虽然不幸失了孩子,但是却也为此不至于再招皇后忌恨了。” 杨媛黯然不语,忽然伏榻痛哭道:“我已经什么都没有,我还怕什么?她要对我下手也好,好让我可以去陪我那枉死的孩儿。” 刘娥扶起她:“妹妹别什么说,咱们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妹妹,你还年轻,她已经没有机会,你却还有机会,将来还会有孩子的,何必说这样丧气的话?” 杨媛凄然一笑:“还有机会?哼哼,姐姐,你不用哄我了——”她嘿嘿地冷笑着,声音忽然低了下去:“我是差点从鬼门关上走过的人了,我自己的身子,自己怎么会不知道?姐姐,我已经不中用了,皇后已经抱养了嗣子,你赶紧另外物色人选,莫要理会我了。” “妹妹这是哪里说来的话,”刘娥拿帕子给杨媛拭泪道:“你我声气相投,做姐妹前世修来的缘份,人海茫茫,这样的缘份可遇不可求。妹妹你病中心多,你放心,一切有我。我去后,你少说话少出门,冷眼旁观,留心宫中事务,休要和寿成殿那边起冲突,一切等我回来再说。” 杨媛点了点头,却又冷笑道:“姐姐倒是放心好了,那个人何等会做人,风波未起都化在她的手里了。要说会惹事的,不是寿成殿里头的人,倒是那个常往寿成殿跑的人。” 刘娥伸出四根手指比了一下:“你是说这个?” 杨媛冷笑道:“可不是她?赶着把儿子送进来攀上高枝儿,就以为自己成龙成凤了。你看她这几日借着探望皇后病情,频频出入后宫,言行举止,俨然已经当自己是未来的皇太后了,你看可气不可气!” 刘娥眼中寒光隐隐一闪:“听说这雍王妃和皇后一样,也是将门之女,素来行事杀伐决断很有兵戈之气,平常府里头杀个人浑不当回事啊!哼,只不过一样东西张牙舞爪太早,只怕被烹煮的时候来得越快。皇后不过拿她当枪使而已,我倒不以为可气,只是可笑罢了!”她顿了顿,见杨媛正用心听着,笑着转了话题道:“妹妹累了,先回去歇着吧,我还要向寿成殿那边给个交待呢!” 送走杨媛,刘娥略整衣着,去了寿成殿,向郭后辞行:“臣妾向皇后娘娘辞行。臣妾无能,不能劝说皇上,有负娘娘之托,实在惭愧!唯有以性命相随,效法当年冯婕妤以身挡熊之举。此去之后,尚不知能否再见,唯请皇后娘娘保重凤体!”说到后来,已有些哽咽。 这几日因刘娥要随帝出征,郭后撑着病体,亦开始重掌后宫事务,精神看上去却有些憔悴。此时听了刘娥之言,眼圈儿也微红,道:“难为你了,只恨我病体难支,否则我也亲自去了。不过这一路上官家有你照料,我也放心了。素日里只听人说你好,我疑惑只不过是明面上罢了,如今你有这一番义举,怪不得官家如此爱你,便是我,也自愧不及。” 刘娥含笑道:“娘娘,平时里都是我的不是,此后苍天若能容有我机会补过,必然不敢辜负皇后娘娘待我之情!” 郭后轻叹一声:“你我相处这么多年,恩恩怨怨,也是一言难尽。掏心窝子说句话,恐怕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比我更了解你,也没有人能够比你更了解我。若是你我换一种身份认识,只怕会成为惺惺相惜的朋友。只可惜……” 只可惜什么?看着猎物从自己张开的罗网下大摇大摆地走出去,皇后依然能够含笑说出这样掏心窝子的话,刘娥的心中,忽然也有一种感觉,也是皇后所说的——惺惺相惜。将来有一天若是失去郭后这个对手,自己是不是会有一份寂寞呢?刘娥抬眼看着郭后,再能谋算又能如何,终究算不过老天爷。 “娘娘,”刘娥握住了郭后的手:“相聚是缘,同侍一夫也是缘。臣妾不知道此去之后,将来会有多少机会再服侍娘娘。就容臣妾今日服侍娘娘一回,以了我的心愿。” 此言一出,郭后的笑容忽然滞住,不可置信地看着刘娥,一向完美无缺的笑容忽然之间有了一丝裂缝,嘴角颤抖着好半天才说了一句话:“你、你这又是何必。” 刘娥在寿成殿整整呆了一天,亲手服侍皇后一切事务,皇后数番阻拦,却也拗不过刘娥,只得依她了。 直到晚上掌灯时,刘娥这才告辞出去,皇后又取下自己头上的凤钗给她插上,道:“难为你这一份心意,我实在难安。此一去,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将来你我不论尊卑,无分彼此!” 刘娥一转身出去,侍女莺儿就冲着她的背影冷笑:“假惺惺,到了这个时候,还如此做作,哼!” 郭后叹了一口气道:“也难为她了。到这个时候,依然礼数上做足了,叫人挑不出任何毛病来。她这待人处事上,确是无人能比,怨不得官家如此爱她,怨不得人人夸好,便是我也不得不佩服她!” 莺儿傻了眼:“娘娘,您还真的叫她给哄住了呀?” 郭后凄然一笑道:“只可恨天地间既生我郭熙,又何必再生那刘娥。我自问德容工言,便是在后宫所有妃嫔中,亦是头挑的。只可惜有她,才叫我落得如今孤影只身不堪之境……”她不禁落下泪来:“多年来,孤枕寒衾之时,我可以对自己说:‘没关系,我是皇后,我有皇子!’到如今,祐儿不在,我一身病体,拿什么去继续撑下去啊!”她望着刘娥的背影,冷冷地道:“你放心,我活着你做不成皇后,便是我死了,你也做不成皇后!”

真宗亲征,准备甚多。 此时寇准忧王钦若通晓史事,能言善道,深恐他在京中会影响真宗亲征的决定,因此在朝堂上,一力举荐王钦若出任镇守边关的天雄军府兼都部署。王钦若知自己已招寇准所忌,只得愤然赴任。 真宗下旨,毕士安、寇准、王旦等群臣随驾亲征,封雍王元份为东京留守,镇守京中代行王事。其余诸王除楚王外,皆随驾亲征。 雍王元份之子允让,已经是宫中嗣子,此时又留守京中代行王事。众人心知肚明,一旦前线战败真宗有事,雍王就成了太上皇了。 此番亲征,李继隆为驾前东面排阵使,石保吉为西边排阵使。李继隆是刚刚去世的李太后之兄,石保吉为晋国长公主的驸马,虽然两人均为皇亲国戚,却也都是身经百战的宿将。 天子亲征,御驾刚出汴京,消息传到澶州,已经使得军心大为振奋。消息传来,王钦若刚到天雄军上任,便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将攻打天雄的辽军打得大败。 澶州离汴京只有两百余里,天子车驾第三日到了韦城住下,时近隆冬,次日起来继续上路时,已是满天鹅毛大雪。 张怀德早备好了貂帽狐裘,此时见天上下雪,忙捧出来给真宗换上。真宗看了看外面的天色,叹道:“如此天寒地冻,冷的又岂是朕一个人。这貂帽狐裘,能够人人皆有吗?朕既然来到前线,便当与将士们同甘共苦。随驾的文武百官,前线将士都没有寒衣御冬,朕身着重裘,如何出现于千万将士面前?” 张怀德只得捧着狐裘就要退下,刘娥正随侍在傍,见状道:“官家,貂帽狐裘可以御寒,官家既然不用,何不将其裁成几领护肩,也好赐与守澶州的将帅们御寒,让他们可以分享圣恩?” 真宗嗯了一声,道:“这倒也使得,只是行程匆匆,又没有带宫坊的匠人。” 刘娥拿起狐裘看了一下,道:“不妨,这女工活儿倒也简单,臣妾试试看这几日赶工,能不能做出来。” 真宗点了点头:“就交给你了。” 也正在此时,澶州城北城门上,威武军的军头张环正领着手下,大清早地抬着床子弩出来了。 本朝因缺少马匹,因此各军种皆以步兵为主。因为要对付辽人的剽悍铁骑,其时军中近一半以上皆为弓弩手,但是就算是弓弩手,也有高下之分。像张环这一种,就算是弓弩手中的顶级了。 张环掌的是床子弩,而且是床子弩中最为强劲的三弓八牛弩。整张弩弓由三张大弓组成,拉动这张弩需要八牛之力,弩弓大如铜床,因此得名。每次动用床子弩,需要百余名兵士分别绞轴张弦,方能将弩箭发出。床子弩本能一射七百步,开宝年间,大将魏丕对床子弩作了改进,增造至千步。虽说千步,但是素日最多也只射过七八百步,过远则难免失去准头。 张环掌弩二十余年,从最普通一人可掌的单弩开始,直到如今率百名军士掌这军中最强的三弓八牛床子弩,这军中多年生涯,他也不知道自己手中的弩,射杀过多少敌人。有时候他觉得自己的生命都已经和这弩弓化为一体了。 清晨的阳光照得床子弩上,反光映得张环微眯了一下双眼。忽然听得耳边兵士叫道:“有辽人来探营。” 张环向城下看去,却见远处辽军营门大开,有一队辽人的骑兵,约有上千人向澶州城而来,显见是辽人乘着清晨时分来探营。 “他奶奶的,辽人也学狡猾了,前几日射杀几个探营的辽将,如今都知道缩在千步之外了。”身边的兵士见有敌兵来了,拿着弩弓上的望山量了半天,却无法瞄准,气得直骂。 张环温和地笑了:“别急,掌弩人最戒心浮气燥,一弩要发射千步之外,稍一焦燥,捺不下心来,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他微眯着眼看着远处这一彪辽人骑兵,由于长年掌弩瞄准的缘故,他的眼睛就在平时也是微眯着,看上去似乎整日睁不开眼,然而仔细看了,却是从他的眼睛细缝中透着一点寒光。看任何事物,都像是在冷冷地观察着一处可以瞄准射击的目标似的。他长年掌弩练准头,整个人的脾气也变得极为耐心细心,轻易不动喜怒,然而只有他最贴身的小军才知道,他所有的耐心细心,都只是为了等待猎杀猎物的那一刻。 但见这批辽人,直到站在千步之外一处小山上便止步不前,当中一人居中指挥,辽军分成一支支小队散开,在城外驰骋交错,查探军情。 这些人骤忽来去,无法瞄准,气得城头的众军士直乱骂不已。张环伏□子,探出城头观察了一会儿,才站起来拍了拍手地道:“以三百步手弩,耐下心来瞄准骑兵前方六步射出,先拿这一小队的骑兵试试看!” 一队手弩兵上来,排成队依着张环所教射向所瞄准的骑兵前方,但听得唰唰连声弩箭破空而出,那一队骑兵奔驰飞快,却哪里抵得上弩箭破空之快,一轮急驰上去,竟是一个个前赴后继地直向箭头飞扑上去似的。但见箭头射处,黑压压一片仆倒,整队辽兵不是伤人便是伤马,纷纷坠地。 忽然见一道电光闪过,一骑飞驰出十余步外,方见断了两半的箭头坠地,但见黄沙滚滚,那一骑辽军早去得远了。 张环看得分明,失声道:“三百步弩弓竟然能被此人一刀削断,此人身手绝非普通探马,至少是个百夫长。” 身边众军士聚了过来,听他此言忙问道:“张军头,那又如何?” 张环微眯着眼,努力要穿透强烈的阳光,看清远处小山丘上的辽军人马。他的声音已经因为强抑着激动的心情而显得有些沙哑:“能够让如此好手为他作探马,身边又围着这么多辽将的人,必须是辽军营中,地位不低。兄弟们,这说不定是条大鱼,咱们开弩,想办法试试能不能射到他。” 副军头正学着张环的样子远远地瞄了瞄远处,听到张环的话不由地吓了一跳:“张军头,那个小山丘离咱们这里起码千步之外,咱们的床子弩已经是军中最好的弩弓了,它虽然号称千步,但是顶多只射过八百步,八百步外就没射过。想要射到那小山就已经不可能了,更别说是射到那辽将。” 张环猛一回头,那副军头正站在他的后面,忽见他转头四目相对,但见张环平时永远眯着的双眼陡然间精光大炽,眼神中竟似有一种赌徒似的狂热,也许军人是一种更狂热的赌徒,有时候在战场上他们的一个决定,就是赌命。 张环的声音低沉暗哑:“张环掌弩三十年,从来没有射过千步以外,也从来没有射过辽人大将。如今机会送上门来,射中了,那便是射杀辽人一员大将。若是射不中,顶多我张某冒失顶罪罢了,于战事上来说,划算得很。” 众人皆凌然,张环一声令下,百余名弩箭手各司其位,张环登上弩台,六名兵士抬上一支足有六尺长的箭矢,齐力一声吆喝,将这箭矢安放在弩架上。这三弓八牛床子弩的箭矢以硬木为杆,精钢为簇,生铁为翎,状如标枪,三片铁翎则像三把剑一样,世称“一枪三剑箭”。这样力度的弩箭一旦射出,便是城下敌将穿着铁铠甲,手执盾牌挡阻,也难免盾碎甲裂,一命呜呼。 张环大喝一声,众兵士齐声大喝,扳动索盘,但听得轧轧连声转动,这床子弩已经在众力之下缓缓张开了一大半。张环伏□去,双眼眯得只剩一条细缝,这细缝中却聚集了所有的寒光杀气。他的眼睛,从一枪三剑箭的尾部,成一条直线,以弩臂未尾一个突出的铁制望山为校准,一直望到远处的小山上。 床子弩上有八道黑线,从两百步到八百步各有刻度,越到中间,刻度越密,数百步的距离,有时候哪怕只是细如发丝的一点偏差,那便是差之毫厘、缪以千里的不同了。事实上在六百步以上,就差不多要大半靠掌弩手个人的眼力手法和经验,才能决定射出的成败了。 张环以望山为校准,缓缓地调整着高低角度,他似乎在看,但是人的眼力,能穿越这么远吗?他的整个精气神像是附在了这支弩箭的上面去,那亮晶晶的弩箭头仿佛化为他的眼睛,在遥远的旷野上寻找焦点。那一刻城墙已经不在,身边的所有人马也已经不在,甚至前面的一片旷野也已经不在,唯一清晰的只有那闪闪发光的弩箭头,一直延伸到远方的小山上。渐渐地,那喧天的黄尘在他的眼睛里一寸寸变得清晰,那远处极细小的兵马人群,竟似乎大了一些,看得更清了一些。他看到那谎旗招展,看到那旗下辽将,也看到辽将前面整排的盾牌兵挡在前面。 他迸住呼吸,周围所有的声音似乎都消失了,只听得自己的心在胸口跳动的声音,响得像打鼓般的又急又快,只差一点就要撞破胸腔似的。他抿着嘴,将弩弓的角度微微抬高三分,弩箭走的是弧形,千步之外,什么角度才是它的落点? 张环眼中蓦地一道金光闪过亮得骇人,低低地喝了一声:“射——”语音未了,但见一道寒光离弦而出,仿佛一道银光闪闪的白龙,直冲空中,扑向远方那处小山。 千步之遥,六尺弩箭,这银光在空中只一闪便消失了,只一刹那功夫,那小山上的拥旗忽然一片乱倒,所有的人马立时簇成一团。城头上众兵将一片欢呼:“射中了!” 张环忽然间只觉得全身大汗淋漓,四肢仿佛不似自己的,全身脱力,缓缓坐倒。 “好——”忽然听得身后沉声喝道。 张环缓缓转头:“张大人!” 张环的上司寿光节度使张光世已经站在他的身后,按住他的肩头:“张环,好样的!”回头喝道:“开城,随我出击!“ 对方辽将不料身处射程之外,忽见六尺长的弩箭从天而降,直穿破数张盾牌,那余力竟将那辽将直撞下马来,不禁军心大乱。方自惊魂未定时,澶州城开,张光世率军扑击过来,数千辽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张光世本冲着那为首的辽将而来,不料辽人悍不畏死,直将张光世军队拖住,却有数名将士,抢了那受伤的辽将拼死冲杀出去。 数千辽兵,大半战死,只有少数人被抓。当晚,御驾先锋官石保吉已经得到信讯,已审问出受伤的辽将竟然是辽军主帅,萧太后最倚重的重臣萧挞览。 消息飞报御营,真宗得知大喜,立刻下令,连夜起营,快马直向澶州而去。 第二日正午,已到澶州南面。

第二日正午,已到澶州南面。 澶州城分为南北两城,中间隔着一条护城河,称之为澶渊。 三军将士,遥见真宗车驾,已经是欢声雷动,山呼万岁之声几可惊天动地。 真宗早一日已经有旨,除有关人员外,各军将帅必须镇守原位,不得擅离接驾。 此时打前战的李继隆石保吉等人已经在道旁接驾。真宗车驾停下,自车驾内送出数袭狐裘护肩,赐与诸将领。众将听说是皇帝将自己的狐裘裁作护肩分与众将,皆感动地山呼万岁。 李继隆接驾后禀道:“天子亲征,军心振奋。臣李继隆禀皇上,圣驾未到澶州,昨日便已经有了捷报。” 真宗心中甚喜,打起帘子问道:“有何捷报?” 李继隆见车驾边有一青衣护卫骑马侍立,容貌甚熟,连忙低下头去禀道:“辽军听说圣驾亲征,欲来个下马之威,前几日加重兵攻陷德清城,对澶州形成三面合围。臣等到此后日夜均设伏兵,昨日威武军见有一辽将带领一支轻骑前来探察地形,被军头张环以床子弩射伤。那辽将虽然被救了回去,但是据被我们抓住的辽军招供,此人竟是辽军主帅萧挞览本人。” 真宗大喜:“太好了,三军不可易帅,辽人军队未发,先伤了主帅,这一战打得漂亮!李继隆,你将有功之人报上,朕要重重有赏!” 李继隆乘机说道:“官家未到,声威先至,将士们立刻打了大胜战。官家一路辛苦,请入城休息吧!” 寇准上前一步道:“请官家入北城。” 李继隆忙道:“北城街巷狭小,不能容纳御帐,南城已经准备好一切了。况且此时天色已经不早,也来不及渡过到北城了。” 真宗点了点头:“既如此,便在南城驻跸吧!” 当晚,真宗驻于潜龙院中。澶州城素来是龙兴之地,这潜龙院原是后唐明宗的旧居,后唐灭后,改为僧人寺院。后周柴荣为澶州节度使时,此地又为本朝太祖、太宗皇帝所居住过。 因此真宗弃知州府衙而居于此地,亦有不忘先人之意。 一路行来,刘德妃本与真宗同车而行。将近澶州城,因虑到真宗必卷帘见三军将士,此时不便有妃嫔出现,刘娥便换了侍卫青衣,侍于车前。 此时到了潜龙院,刘娥恢复本装,侍奉真宗安寝。 天刚蒙蒙亮,真宗才睁开眼睛,就已报寇准求见。 寇准此来,就是为劝真宗过河进澶州北城的:“澶州前线,乃是北城,陛下已到澶州,如不过河,则等于未到澶州。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此时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在一边,寇准说:“陛下若以为臣是文臣不足谈武事,亦可问高太尉!” 高琼立刻上前,奏道:“寇准所言甚是,陛下奉将天讨,所向必克,若逗遛不进,恐敌势益张。臣请陛下立刻过河!” 真宗尚在犹豫间,高琼是武人,性子又急,就已经在吩咐侍卫们准备真宗起驾渡河北上了。 枢密院佥事冯拯正也在一边,见高琼如此性急,不由地站出来道:“大胆高琼,竟然挟持圣驾吗?” 高琼不听犹可,一听大怒道:“朝庭大事,就是叫你们这些只会拍马的文官弄坏了。你不过是会舞文弄墨而已,做到两府之位。如今敌人大军压境,你却只会在这里骂我无礼。想来冯佥事自有高才,请立即赋诗一首,退敌三百里罢!” 乱世之时,书生遇上兵,那是有口也占不了上风,冯拯气得发抖,却真的生怕高琼将他推到两军阵前去退敌,只得恨恨退下。 这时候高琼本是负责真宗身边护卫,立刻催命卫士,准备好一切,推出辇驾就请真宗立刻登辇过河进入北城。 辇车出了潜龙院,直接往北出城,城外便是黄河滚滚浪花。澶州南城北城,正处于黄河之间,中是以浮桥搭上,接通南北。 车辇到了浮桥前,辇宽桥窄,真宗掀开轿帘,自车中看去,更是只见黄河浪头一片,卷得万物不见,心中一阵感慨,不由地怔住了。 见真宗看着车外,辇夫连忙停了车辇。 高琼正在车辇最后殿后,见车辇停住,立刻催马到了辇后,他本是手执长戟,立刻以长戟挥在赶车的辇夫后背,喝道:“圣驾已经到了黄河边上,还不快快过桥,更待何时!” 那辇夫忽然受了高琼一戟,直觉地反应就立刻挥鞭——辇驾吱吱地上了浮桥三尺。 真宗在辇中忽然受到震动,差点摔倒,惊愕了一下,回过神来看了一下高琼,点头道:“过桥!” 过河之后,真宗直接率文武百官登上了北城城楼。 北城城外,一望数十里,尽是辽军与宋军的营帐,数十万两国官兵阵前对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忽然澶州城的城头上,出现了明黄的幄盖,大宋天子率文武百官出现于城头。宋军三军将士,立刻欢声雷动,山呼万岁之声,竟响彻辽军营帐。 坐在帐中的萧太后,也被这一阵欢呼之声,惊得站了起来。 辽国三军的阵营,竟因此而阵脚大乱,整个士兵的队列也为之凌乱。 真宗遥向三军慰问之后,便问及射伤萧挞览之人。李继隆引路,接见了前日射伤萧挞览军头张环,并观看了放在城楼上的床子弩。 真宗方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庞大的弩弓,不禁好奇动问,张环躬身在旁恭谨地一一应答。刘娥侍立在一旁,看着张环一一介绍,有可以数枝连发的连弩、有单手可开的手弩、也有把弦踏在地上拉开的脚弩等,甚至还有用牛来开弦的车弩等,直看得人眼花缭乱。 张环不敢在驾前出示兵器,只是演示弩弓,均未上箭。倒是刘娥扮成内侍可以方便行事,她走了几步,拿起放在架子上的一簇箭头,仔细打量起来。但见箭头呈现三棱形状,各个剖面光滑异常,切口也非常锋利,显得寒光闪闪。 刘娥将箭头拿给真宗看:“官家,您看这箭头全成三棱!” 真宗令周怀政将箭头递与张环,张环奏道:“禀万岁,这也是前人传下来的,三棱状可在射击时令弩箭破空更加平稳,且在击中敌兵时更加锐利,普通的木板铠甲也可破甲而入!” 刘娥遥望着辽军阵营,只见远方一处营盘旆旗招展甚为集中,问道:“那是何处?” 张环道:“那就是辽军王营,您看王营之下旗帜最多的地方,那一点红袍飞舞,便是萧太后亲自出营在看咱们这边的情形了。” 刘娥啊了一声:“原来那就是萧太后!”她忘形地扑在城墙上,极力探出身子,想要看清楚远方的那点红袍。那千军万马尘土飞扬,那千万亮铮铮兜鍪银甲中一点红袍,哪怕隔得极远显得极小,仍是极鲜亮招展的。 千军万马,只簇拥着一个女人,千万头颅,只为她一言而落。这个女人,执掌着最骁勇的军队,执掌着大辽帝国。多年来辽国在南朝的北征之下只会节节衰退,这个女人令英勇无敌的太宗皇帝在一而再地在她的手中折戟沉沙,这个女人令衰落多年的契丹王朝反败为胜,在继辽太宗之后,跨越数个皇帝,第二次可以拥兵南下。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女人?她如今虽然岁已老志未衰,她执掌一个大帝国的时候,她两番打败太宗皇帝的时候,却比现在的自己还要更年轻。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女人?她曾经多次听过萧太后的故事,然而,却只有此刻,她站在高高的城楼上,遥望对面数十万军队中那一点红袍时,她才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这个传说中女人的威力。两个帝国的兴衰,上百万男儿的生死决战,只在她的一个意念之间。 伏在真宗的身上,一时间觉得极热,一时间又觉得极寒。自城楼中回来已经足足大半天了,她的思维似乎仍然沉浸在城楼上无法自拨。 “怎么了?”真宗看着她的脸色,有些忧虑:“朕不应该让你随朕上城楼的,你初见战场,必是吓着了。” “我不是吓着了,”刘娥的声音有些恍惚:“只是从一室宫墙,忽然走到了千军万马之中,觉得很兴奋;我也觉得害怕,站在城头,感觉天地万物之间,小小的一个我,是多么渺小啊!”她的脸色苍白,双眼却是寒星般发亮。在城楼看到萧太后的那一刹那只想到:“她和我一样,都是女人,她能做到的,我为何做不到?”忽然间一股狂热的野心升了上来,直烧灼着她站立不安,同时,却又被自己忽然冒出来的这股意念,吓得浑身冰冷。这一冷一热地交替着在她的身心反复来回,只觉得整个人已经不似自己了。然而,她看着真宗,她敢告诉他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吗?她连自己都不敢面对这个想法。 真宗不虞有他,也叹道:“是啊,朕次巡视边关的时候,感觉也同你一样,又兴奋又害怕。脑中只想到两句话:‘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刘娥喃喃地道:“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轻叹一声。 忽然听得帐外周怀政的声音,刘娥问道:“何事?” 周怀政低声道:“官家方才令人去打探寇相在做什么,已经有回报了。” 刘娥知北城狭小,真宗便在城下驻营,而寇准则负责军务驻守城头。白天真宗遥见辽军阵容,不知寇准应付如何,晚上便令人去察看寇准在做什么。 真宗嗯了一声道:“消息如何?” 周怀政道:“探子回报说寇相刚才与杨亿大人,在那里喝酒赌博呢!” 刘娥有些吃惊:“喝酒赌博?” 真宗倒是有些会心一笑:“朕倒是知道寇准的算计,如今的澶州城,防御攻战,自有将领在。朕的御驾亲征,寇准的喝酒赌博,都是为了安定军心。朕原还怕他初掌军务,会乱了阵脚。如今看来,朕倒是多虑了。” 刘娥嗯了一声,心中想着:“我们能打赢这一仗吗?”

自真宗亲征澶州,几番交战,颇有小胜,与辽军形成僵持之局。再加上上次萧挞览探营被床子弩所伤,辽军慑于宋营弩弓的威力,也不敢太过逼近。眼看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辽军深入宋国腹地,粮草供给线漫长,寇准又采取坚壁清野的办法,辽军一路所进州县,粮草都已经搬光。原本辽军并非一路过关攻城而来,而是一路纵深到底,因此初期边关各镇都未及分兵,及至真宗亲征澶州,全国各地驻军重镇都派出勤王军,陆续向澶州进发。 萧太后进退两难,只得打出手中的一张秘密牌来。 一日,真宗正在帐中,寇准报上来:“禀陛下,辽军派来王继忠求见陛下。” 真宗哦了一声,道:“原来是他!” 真宗于王继忠自然不陌生,他是真宗在蕃邸时的旧臣,真宗十五岁开府之时,就已经侍候真宗了。真宗登基,王继忠升为定州知州。去年也就是咸平六年四月中,王继忠与王超、桑赞领兵战辽,结果王超、桑赞临阵退师,王继忠虽然力战,但还是被萧挞凛所俘。真宗初以为王继忠已经战死,甚为伤感,下旨追封大同军节度使及侍中,荫封其三子官位。 谁知道今年十月中,就在真宗于亲征还是迁都的犹豫之中时,竟然接到了王继忠送来的议和信,才知道他战败未死,竟然已被萧太后招降,封其为户部侍郎,又赐宗室之女为妻,更赐其辽国国姓为耶律,改名显忠。 此时王继忠却是代表着辽国前来和谈。 早在真宗出征之前,王继忠就已经受萧太后之命,通过莫州守将石普,递上和谈的折子。 真宗曾把王继忠的折子拿给宰相看过,数千年来,各国对于战争的看法虽然各不相同,却也是有一点是相同的,所谓战争,也不过是两国之间的利益关系用经济已经无法解决时,才会发生。 当年太祖赵匡胤在取下江南之后,得获南唐府库,亲自赐封,并说:“待一统天下之后,将以此府库之财赎回幽云十六州。如若不能赎回,则以此府库之财,作为攻打幽云十六州的军费。” 太宗晚年,因为急于收回幽云十六州,不顾宰相赵普的劝说,发动了雍熙北伐之战。这一战不但没能取得幽云十六州,反而令得宋军元气大战,国库空虚。河北一带,因为征兵过多,几乎田地无人耕种。 真宗于亲征前,便与重臣们有过统一,以当前国力尚未恢复,实在是无力收回幽云十六州。虽然辽国先提出和议。但真宗不愿先开口言和,以为这是示弱,所以才接受亲征提议,也有向辽证明大宋并非一味软弱之意。辽军深入,宋军以逸待劳,各地勤王之师不日将来,纵然是和谈,也要先打几个胜战,以战促主,才是良策。 便是一力主战的寇准,当年在太宗皇帝之时,亦曾说过这样的话:“唐朝的宋璟不奖赏边疆战功,最终形成开元年间的太平安宁。臣以为边境的武臣求取功劳而招来祸患,才是深可鉴戒的事。” 此时真宗御驾亲征,连获胜战,亦是已经达到以战促和的目的了。辽军果然按耐不住,先行派出议和使者,这一次议和,宋军已经先占了上风。 真宗接见了王继忠。 王继忠一进宫帐,便跪伏在地,哽咽道:“罪臣万万不料今生今世,仍能有幸重见天颜,实是惶恐无地啊!” 真宗和颜悦色地令其平身,问道:“朕现在该是称你为耶律显忠了吧!” 当时大宋开国不过数十年,五代十国时的遗风犹在,臣子们朝秦暮楚,所念及的不过是故主恩情厚薄,倒没有多少国与族的不共戴天。象冯道似的事奉五朝十帝,非但不以为耻,反引以为荣。当年杨业曾经是后汉之臣,后投效大宋,却并非忠臣不事二主,陈家谷兵败后绝食,重多的是报效太宗皇帝的知遇之恩而已。 王继忠听了真宗此言,不禁泪流满面,跪地悲声道:“罪臣有负圣恩,但罪臣今生今世,绝不做有负官家之事。苍天可鉴,罪臣虽投辽邦,仍然心怀故主。” 真宗暗暗点头,王继忠十几岁上就跟了他,十几年下来也算得故主情深。此番王继忠前来和议,他并没有一开口就问罪他投敌之事,反而有意挤兑他一下,便是试探对王继忠是否能够控制几分。见王继忠依然是旧主态度,心里便有些把握了,便温言道:“你既有此心,也不枉朕与你君臣一场,起来赐座罢!” 王继忠恭敬地谢恩后坐下,才道:“去年罪臣与萧挞览作战,孤军奋战至最后,重伤被虏。本想一死殉国,谁知辽人防范甚严,一时不得便死。此后被押送到上京,萧太后与我三番长谈,罪臣与她订下约定,臣终此一生,只为宋辽和议出力,决不为与大宋交战出力。” 真宗眉毛一挑:“哦,萧太后到底与你说了些什么,能让你就此弃宋投辽?” 王继忠叹了一口气:“萧太后确是女主英杰,她说的话并不能招揽臣。可是臣却因此悟到,臣纵死,也于国无补,臣活着,才能够继续为皇上、为大宋效力!” 真宗微微一笑:“朕倒想知道,你如何继续为朕效力?” 王继忠抬头看着真宗:“皇上可知,萧挞览已死,辽军封锁消息,秘不发丧?” 寇准一步跨了出来,一把抓住了王继忠的手:“萧挞览真的死了吗?” 王继忠肃然道:“正是。若非萧挞览已死,萧太后也不会这么快提出和议。” 寇准喜道:“如今正是良机,乘着萧挞览刚死,咱们士气又盛,便可乘胜追击,将幽云十六州全部取回!” 王继忠欲言又止,只得退后一步。 宰相毕士安看了出来,咳嗽一声道:“寇大人,咱们是否先听王大人把情况说完,再请皇上定夺如何?” 寇准一向性气极高,连真宗都不便开口,亏了是毕士安才有这天大的面子打断他的话,亦是提醒他,此刻王继忠仍是辽国的使臣,商议下一步的军务走向,不便当着王继忠的面。 王继忠被寇准方才一冲,亦是一下子不知如此答话,沉默片刻才道:“皇上与宰相商议国政之事,罪臣没有资格与会,罪臣只是把自己这一年中在辽国的所知所见说出来,提供皇上参考。”他停了一下,道:“自辽太宗之后至辽穆宗,此时正是我中原后周柴世宗时期到我朝太宗皇帝时期,辽国国力日衰,基本上都是南朝北征,北国只有防守之功,无还手之力。后周时期夺回了幽云十六州中的瀛莫两州,辽国称之为关南之地。我朝开国以来,辽国又损失了属国北汉。直至辽景宗登基,萧太后掌权,阴差阳错,打了高梁河大战和雍熙北伐的两次侥胜。辽国建国以来,争乱颇多,萧太后以妇人之身能够长掌国政,主要是因为这两战的缘故。” 真宗轻轻喟叹道:“先帝两次北伐,不想竟成就了这一妇人。”虽然王继忠小心地用了侥胜二字,但是在座中人都明白,两次大战得胜,又岂能是“侥胜”二字所得来的。 王继忠停了下来,直至真宗点头,方才继续道:“萧太后以军功掌权,自然亦以军功固权。国内一有不稳,她便借着南征之名,调兵遣将,将军国重臣重新分派,以达到排除异已的目地,她虽是个女子,但心性坚韧、善于用人,文有室昉、韩德让,武有耶律休哥、耶律斜轸与萧挞览辅政。自以为先帝沙场百战,尚能胜之,欺皇上未历战场,因此数番南侵,却也是滋扰边境数城而已。然——” 王继忠话锋一转,见众人都凝神而听,又道:“然人寿终有定,萧太后年事渐高,动极思静。想当年辽太宗极盛之时,兵马进入汴京,在崇元殿上登基称皇。后来到了辽穆宗时期,后周世宗皇帝的兵马都打到了上京,若非世宗皇帝中途暴病而亡,险些灭国……” 真宗的脸色微微一变,当年后周世宗皇帝何等英明,却是因为在攻辽时半途得病而死,留下孤儿寡母不能掌国,以致于江山转手他人,这不能不是本朝历代皇帝长久以来的心病。 众人都在凝视听王继忠分析,一时竟无人观察到真宗的细微神情变化。 王继忠犹在继续道:“……国之运势,有盛衰之分。后世子孙,未必人人能如萧太后之能。因此萧太后不能不虑及此点,打算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为子孙后世留一份安定基业。自雍熙大战之后,辽国国内一直不少大臣主张夺回关南之地,萧太后亦不得不对国内有所交待。因此倾全国之兵,来犯中原,以夺取黄河以北为最大目地,底限也是要得回关南之地。虽然天佑我朝,元帅耶律斜轸半途死中军中,却仍未能令萧太后打消此念,稍作休整,便又任命萧挞览为主帅继续南下。虽未夺回瀛莫二州,却攻城掠地直到澶州,已得十几座城池,自以为用以交换关南之地,已是绰绰有余,却仍想得到更大的利益。幸而皇上天威所至,萧挞览死于床子弩,这才令萧太后为之气馁。眼见已经无法再进一步,便生了退意,因此派臣来和谈。” 真宗点了点头:“继忠,你的看法呢?” 王继忠犹豫了一下道:“萧太后老之将至,希望在自己的手中达成百年和议,安心归去。此时乘着其兄萧挞览刚死,她心神大受打击之时,若能够在萧太后手中达成合议,实对我朝大大有利。否则错过此时,辽国皇帝年富力强,未肯轻易妥协,这一拖下来,两国又要数十年交战了。” 毕士安沉吟片刻道:“辽国皇帝若不肯轻易妥协,便是我们与萧太后签订了和约,将来未必不生变故。”次日,真宗令阁门祗候曹利用出使辽营,与辽人作初步议和,这边则由毕士安等人商量议和的细则。 曹利用进入辽营,萧太后问韩德让:“这曹利用是什么人?” 此时的韩德让已经身兼多职,拜为大丞相,兼任南北二院枢密使,封为晋王。 萧太后曾于数年前率身边重臣近侍,驾临韩德让的王府,举行家宴。她与韩德让虽然未正式诏告天下举行大婚,但那一晚宴上珍肴,与民间婚礼均是一样,众臣赴宴时,亦是心里明白太后与韩德让已行民间之礼结为夫妻了。 那日之后,萧太后便赐韩德让赐国姓耶律,封为晋王,姓名列入皇族宫籍,位于诸亲王之上,便是当今圣宗皇帝,亦尊称他为一声“叔王”。韩德让无子,与圣宗关系甚为融洽。 此时听了萧太后的问话,韩德让道:“曹利用是曹彬的侄子,曹彬为宋朝开国第一名将。听说他临死前,宋皇亲往探视,曹彬于众多子侄之中,只推荐曹利用一人,可见一斑,此人机辩无伦,慷慨有志操,确是个佳选。” 萧太后点了点头,与韩德让商议了一会儿,便召了曹利用进来。 曹利用进得宫帐,一眼看去,但见一个身着契丹服饰的贵妇坐在上头,红袍红帕,剃去前额的头发,归总到后面盘成辫子,显得前额更为广阔,脸上涂着一层厚厚的黄粉,便是契丹族妇女常饰的“佛妆”,但见这萧太后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了,但是英姿焕发,不见老态。 与萧太后并肩而坐的是一个穿着契丹王袍的老者,看似温文,却有不怒而威的气势,显见此人便是辽国实质上的太上皇韩德让了。 坐在两人下首的,则是身着汉服的辽国皇帝耶律隆绪了。自辽太宗耶律德光以来,辽国惯例是皇帝着汉服,太后着契丹服临朝听政。 皇帝之下,便是辽国几名重臣。 韩家三代辽国为臣,早已经契丹化了。曹利用暗忖:此时韩德让着契丹服,辽帝却穿着汉服,不知情的人倒是看不出谁是契丹人谁是汉人来。 曹利用见过萧太后与辽帝,便开始谈判。 此时萧太后已经占据了十几个城池,心中自觉得筹码极大,道:“关南之地,本是我国所有,其余所占诸城池,如果贵国皇帝真有诚意议和,我大军远来军费甚大,把军费岁币谈下条件来,我们自可酌情退出部份来。” 曹利用正色道:“太后此言差矣,关南之地系我国疆土,怎么说是贵国所有。臣来之前,皇上曾有言在先,大宋疆域,寸土不让。” 萧太后冷笑一声:“关南之地,乃是北晋割让与我国,被后周柴宗所占去,如今还我,理所应当,怎么说不是我国所有?” 曹利用道:“北晋后周,与我朝无关。太祖太宗开国之时,便已经有了关南之地。若是让与贵国,让皇上将来如何见列祖列宗,万不可能。甚至于军费岁币,这也要看皇上的旨意如何!” 萧太后怒极反笑:“和谈是双方得益的事,贵国狮子大开口,一毛不拔,这不是和谈,是开玩笑来了。就凭你们宋国节节败退,让我们打到家门口来了,还敢谈条件?你回去吧,等我们打进开封城,自与你们谈判!” 曹利用从容道:“近日来节节败退的,是贵国,还是我朝?太后一生功业,恃的是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和萧挞览三人,如今这三人俱死,三军无帅,辽军还能再进半步吗,更何谈打进我们京城。太后孤军深入我境,如今各路的勤王大军都已经向此地推进,和议不成,太后便是想全身而退,都很困难!” 萧太后一听大惊,立刻看了王继忠一眼,冷笑道:“显忠,这是怎么回事?” 王继忠强作镇定,只觉得心头一寒,这一眼竟像是要剜了他的心去似的,只觉得悸动不已。 曹利用微微一笑:“前日我们在郓州,抓到一个贵军的细作问斩了。贵军的细作能够派到我们城中来,你们深入我大宋境内,到处是我们的耳目,又能够有何事瞒得过我们?萧元帅的死,太后虽然封锁了消息秘不发丧,却瞒不过有心人。那日太后亲临棺车,恸哭失声,又为萧元帅之辍朝五日,消息当然早就走漏了!” 王继忠趁机跪地奏道:“臣一进宋营,寇准就劈头问臣这一句话,臣也给吓坏了!” 萧太后脸色稍敛,闭目想了想道:“你这个人不能谈事,我明日另派使臣,到宋营亲见你们皇帝,你下去罢!” 曹利用微一鞠身而下,萧太后见着他的背影,长叹一声,只觉得一阵倦意袭来,转头问道:“德让,皇儿,不想宋人如此难制,你们意下如何?” 辽圣宗耶律隆绪看了看韩德让说道:“但不知叔王的意思如何?” 韩德让沉吟片刻道:“曹利用此人棘手,还是照太后的意思,釜底抽薪,我们直接派人与宋皇谈判。” 萧太后点了点头:“何人可用?” 耶律隆绪道:“儿臣认为,飞龙使韩杞可用!” 韩杞亦是韩德让的族人,精明能干,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萧太后点了点头许可,次日,便派出飞龙使韩杞直至宋营谈判。 过了几天,契丹使臣韩杞,随同曹利用回到澶州求见。 曹利用上奏真宗:“辽国欲得关南地,臣已拒绝,就是金帛岁币,臣亦未尝轻许。” 真宗点头道:“此番和谈,首要条件就是辽人全部退出所占土地。关南地归中国已久,决不可与。至于其他方面,在汉唐之时,均有以玉帛赐单于的故例旧事,倒是可以商议的。”当即传了韩杞进见。 韩杞向真宗行过礼,呈上国书,也同时说了辽人和谈的底线:索还关南地即可订盟。韩杞道:“关南之地,在本朝穆宗皇帝手中失去,全国上下,无不引以为国耻。当今皇上继位之初,全国上下,便都无不以恢复关南之地为已任。此番倾全国之兵南下,并非为占南朝的土地,而是要恢复故土。如今关南之地虽然未得,我们愿以手中现有的宋国十余座城池关换。我们若是只得金帛回去,太后与皇上,都无法向国人交待!” 真宗道:“关南之地,乃祖宗所传。朕既已经御驾亲征至此,若是要割地求和,朕宁可率大军决一死战。你不必说了,留下国书,且下去罢!” 韩杞怔了一怔,想不到宋帝态度如此坚决,竟然说出决一死战之言,看来倒是他们先前小视了他,太后釜底抽薪之计,只怕不成。心中暗忖,也只得先行退下。 韩杞退下后,寇准奏道:“以臣认为,现在辽国来求和,非但不与金帛,而且还要他上表称臣,献还幽蓟十四州之地,方是长治久安之计。否则数十年后,辽国必然又会来生事了。” 真宗看了寇准一眼,点头道:“寇准此计甚好,明日你且将这番话,说与韩杞听罢了!如此,更能促使萧太后放下幻想,早日达成合议!” 寇准大惊:“皇上,臣并非以进为退,臣说的是实情!” 真宗笑道:“倘若真叫你这样说,这场合谈就完蛋了,那是非打不可了。这一战下去,胜败究难预料,就是战而获胜,也要伤亡无数,朕心总觉不忍。本朝立国不久,天下未定国库空虚,当年汉高祖开国之初国力尚弱,也曾赐金帛于匈奴,后来文景之治国力强大,这才有汉武帝发下那‘凡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豪言来。朕且数十年后,子孙果能英明,自能重兴大国雄风来!” 寇准还要再言,毕士安拉了拉他的袖子,递个眼色,道:“臣等告退!”硬拉了寇准出去。 王继忠道:“萧太后威望极高,她手中订的合议,没有极大的理由,后人未必敢轻易推翻。且辽国皇帝事母至孝,此约一定,于他这一世,必不也推翻。” 真宗点了点头,道:“这倒也罢了,你且先下去罢!” 王继忠告退后,真宗转头对帐中的重臣们道:“你们都听见了?” 众臣们忙应道:“臣等都听见了。” 真宗点了点头:“都下去好好想一想,拟个条陈上来,明日再议!”

出了宫帐,寇准愤愤地道:“老相爷,你何以阻止下官!” 毕士安点了点头道:“你到我营帐里说话吧!”寇准无奈,只得随毕士安离开。 寇准为人,本就桀骜不驯,当年在先帝太宗面前,尚还心有敬畏,当今天子为人性情谦和,更添了他几分傲性。满朝文武唯一能令他稍作退让的,也只有毕士安了。 真宗为开封府尹时,毕士安便为开封判辅佐,真宗为皇太子,毕士安则接替真宗为开封府尹,真宗继位,毕士安则先后辅佐吕端、李沆为副相,精通政务善于处事为人老道,深得真宗倚重。 照说寇准的脾气,那是见谁顶谁,不过奇异的是这么多年来一直也有人欣赏他的脾气,毕士安就是其中的一个。先皇太宗皇帝临终前将寇准贬职,真宗继位之后,宰相吕端与寇准脾性不太合,也没特别地想起他来,吕端告病后,李沆继位为相。毕士安便提起寇准来,这才召寇准回京。李沆去世后,真宗便打算起用毕士安为相,不料毕士安却极力举荐寇准,真宗以为寇准好使气,毕士安多次劝说,这才使得真宗打消顾虑,准备起用寇准为相。 不料刚刚准备任寇准为相,寇准便卷进一桩谋反案中去了。有人密告寇准结交安王元杰图谋不轨,寇准险些被陷下狱。又是毕士安出面力保,并亲自过问此案,为寇准洗清冤清,并将诬告者处死。直至这番辽人入侵,毕士安再度力荐寇准,真宗下旨令毕士安与寇准同时为相,毕士安位居寇准之上,却并不十分插手,任由寇准处置。 有了前后这么多次的恩遇提携,寇准对于毕士安十分感激敬重,再加上毕士安为人持重,思虑深远,虽然出言不多,但是偶发一言,却正是寇准所不足之处,令寇准也不禁为之畏服。 因此寇准虽然心有疑惑,却还是忍了下去,跟着毕士安进了他的营帐。 毕士安年纪已老,走了这几步便有些喘息,寇准忙扶他坐下,才道:“老相爷,您现在可以说了吧!” 毕士安递给他一叠的卷宗,道:“寇准,你先看看这个吧!” 寇准将信将疑地看了毕士安一眼,坐下来看着那叠卷宗,越看脸色越是难看,看完了,抬起头来道:“这,真的到了这步田地吗?” 毕士安叹了一口气道:“寇准,你天纵奇才,远在我之上,因此我数次全力荐你为相,不管做任何事情,我都全力支持你。年轻人血气方刚,一心建功立业,我也年轻过,自然都能明白。可是先皇两次北伐,已经耗尽了大宋的元气。你可知河北一带,连耕种的壮年农夫都找不出来了?” 寇准道:“那以老相爷之见呢?” 毕士安摇了摇头,道:“我能有什么见识,只不过当年我曾有幸聆听老丞相赵普谈北疆之事,确是极有道理。他曾说:观历朝历代的各国相处之道,若能以财帛平息,便兵戈不兴。只有用金钱解决不了的纠纷,才会发生战争。秦始皇扫*一统天下何等威风,犹有筑长城防匈奴之举;隋炀帝远征高丽,以致于财尽民怨失了江山。北方部族的侵扰,并非自我朝始,亦不会自我朝而结束。历朝历代以来,中原安定,则北国不犯,中原板荡,则北方骑兵大举南下。自唐末以来百余年战争不息,直至我大宋立国,百姓方有这太平日子。立国之本,以民为贵,战乱连年,非是国家的祥兆。他认为我们只消得在边关一带,加强防护。城高河深,契丹人都是骑兵,难以进攻。中原地大物博,只消得有几十年的太平日子,国自然富,民自然强。辽人南下若是无所得,北方苦寒,必为争夺水草而自相残杀,我们自可得渔人之利。” 寇准道:“对,此番萧太后急着议和,亦是看到了这一点,我们何不借此逼他们达成我们的目的。” 毕士安欲要说话,忽然只觉得一阵心悸,伏□去喘息半晌。寇准急忙上前扶住唤道:“老相爷、老相爷——”只觉得手上扶住的这个老人衰弱无比,那一头白发此刻瞧上来格外地令人心惊。 毕士安喘息住了,才道:“寇准啊,和议和议,双方必然有所和解,方才议得成啊!你一点余地都不留给别人,那这战就停不下来了。就算签了协定,也保不长啊!萧太后虽老,辽帝还年轻啊!” 寇准不服道:“老相爷的意思,还是主和了?只是好不容易御驾亲征,才落得个这么一点成果,下官实不甘心,下官不能附议!” 毕士安看着他,缓缓地道:“你必须附议。你可知道,军中已经有人传言,说你寇准挟主邀功,希图久掌兵权,所以不允和议!” 寇准一听,只觉得一股血气涌上来,怒道:“这是诽谤!” 毕士安叹:“我知你知,这是诽谤,但是既有此言,五代十国挟兵弄权的事太多,本朝最忌这个。寇准啊,你的性子太烈,有我一日,我有时候还能够阻止一下你,另外官家还能听得进我几句倚老卖老的话。我只怕我去了之后,你处处要强,这样的诽谤会不止一个啊!如今和议已定,你不要再坚持了!” 寇准仰天长叹道:“忠而见谤,我尚有何言啊!” 毕士安闭目养息片刻,睁眼道:“寇准,我力主和议,除我朝情况和辽国情况均是到了应该议和的时候,还有第三点……” 寇准看着毕士安:“第三点是什么?” 毕士安缓缓地道:“宋辽和议达成,对辽国来说,夏州李继迁就失去了利用价值。我们正好借此收回银夏五州。” 寇准浑身一震,缓缓施礼道:“是,老相爷深谋远虑,寇准所不及也。” 因寇准不再坚持,两方使臣奔走多日,和议终于初步达成。真宗有旨,虽然是有汉唐前例,和亲亦是国耻,因此必须“一不割地,二不和亲”。 辽人放弃关南之地的要求,但是辽国穷困,要宋国每年都付给金帛支援,称之为岁币。 毕士安叫三司使丁谓算出,一旦宋辽和议达成,除却省下军费以外,每年光是宋辽边境中榷场贸易中就可得一百五十万贯。和议达成,这每年榷场收入,算是额外所得,正可用来支付给辽人的岁币。 毕士安在上报时,以决不可动用现有的收入,请真宗按最保守估计为每年榷场收入所能得到的一百万贯作为谈判底线。 真宗将这个数字亮给曹利用,曹利用领旨后出了宫帐,寇准已经伺候着他了。临行前,寇准对曹利用道:“皇上虽有敕旨给你一百万贯和议,但是你听着,若是答应的数字若超过三十万,我便以皇上所赐的御剑先斩了你,再向皇上请罪。” 曹利用心中一凌,道:“寇公放心,曹利用必不负使命!” 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12月,宋辽和议达成,史称“澶渊之盟”,主要内容如下: 辽兵北撤,退出所占的十几个城池。宋国每年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给辽国,“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双方交换誓书,彼此以平等的地位相待,并且约同“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这条约也永久有效,所以共同声明“至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书中两方都称宋皇为“大宋皇帝”,辽主耶律隆绪则为“大契丹皇帝”,不称辽。 议和成功,大赦天下。朝廷收靡战殁遗骸之余,也同时停太宗当年为北伐所增一的江南榷酤钱,及罢民间飞挽。宋辽互市后,进行榷场贸易,每年给辽国的岁币,皆从榷场岁得之。此后宋辽不加兵者一百二十年。 蒙渊之盟签订后,辽军撤出已占领的十余座城池,退至雁门关外,两国罢战。 黄河以北的这块土地,自唐末以来一百多年,就从未停止过争战。便是中原定鼎之后,黄河以南的百姓已经得到安居乐业,而这里却仍然是受战火侵害,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先是后晋占据此地,然后是辽太祖南侵,此后又为北汉所占据。后周世宗柴荣攻辽,得回了关南之地。宋太祖三次北伐,灭了北汉得一胜一负,高梁河之战、雍熙之战却是两败。此后辽国报复,年年举兵侵扰。虽然是两国交兵,互有胜负,却正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边境百姓子不识父,妻不见夫,或因战乱遭劫倒毙路边无人收尸,或因两国相互报复被掳埋骨异国,或因被临时征兵抓伕血溅沙场……多不胜数。 如今竟知道可以两国罢兵,边境互市,不少老人相扶着涌上街头,竟是伏地痛哭道:“不想此生此世,还可以活着见到太平日!” 辽人北撤,真宗亦派出使臣,到受战争侵害的各州,安抚流民,开仓放粮,掩埋尸骨,促进农事等。 真宗亦亲自驾临澶州附近慰问军队与百姓。车驾到处,无数百姓遥望着车驾磕头,山呼万岁。真宗自车驾中遥遥见到,心中感动,对身边的刘娥道:“人生能得此时,夫复何求。中国百年板荡,但得百姓能有百十年安定,也就罢了。若是天下不定,枉自征战,到头来还不是与他人作嫁衣裳!” 刘娥沿途看着百姓的欢呼,她的感受比真宗更深。自从随真宗出征以来,沿途所见的赤地千里,沿途所见的百姓逃难,时时令她想起昔年的蜀道逃难之情。她想到王小波、李顺等人,想到百年征战,今日终于有了一个结束了,心中感慨万千:“官家,古人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话从古到今,有多少为君者都是挂在嘴边,真要放下自己的虚心名而能做到,能有几人!臣妾幼年受离乱之苦,于此深有体会,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真是胜过任何表面上的丰功伟业!” 真宗点了点头,辽军虽撤,他亦是不忙着回京,意欲多巡视边关。不料京中急报传来,留守京中的雍王元份忽然重病不起。真宗大惊,因车驾到京,还需数日,因恐京中无人,立刻派了参知政事王旦快马回京,权任东京留守,暂主持大局。这边立刻传旨,准备车驾回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