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是象声词,《广韵·黠韵》:“嘎,嘎嘎,鸟声。”《集韵·黠韵》:“嘎,嘎嘎,鸣声。”

嘎啦呱的来历(嘎鱼嘎母鸡嘎拉)(1)

嘎鱼

鸭叫嘎嘎,有一种学名叫作黄颡鱼的,因其出水时会发出“嘎嘎”的叫声,长沙人称之为“黄鸭叫”,黄县人称其为“嘎鱼”,俗语“鲇鱼找鲇鱼,嘎鱼找嘎鱼”指的便是它。

嘎啦呱的来历(嘎鱼嘎母鸡嘎拉)(2)

嘎母鸡

黄县南部山区有一种石鸡,味道为山中野禽之至鲜者,其头侧和喉部围了一圈黑色项圈,喙部及脚爪为鲜艳的珊瑚红色,辨识度较高,因其经常于早晨和黄昏发出“嘎嘎嘎”的叫声,乡人称之为“嘎母鸡”(其实叫的都是公鸡)。后来凡是短促而响亮的声音都可用“嘎”来模拟,黄县话形容小孩子的笑声,会说他“笑嘞一嘎嘎嘞”。“唧唧嘎嘎”形容说笑声,比如:他们成天凑儿一块,唧唧嘎嘎有嘞是话说。“勾儿嘎嘞”指上气不接下气的狼狈样子,比如:他让我撵嘞勾儿嘎嘞。形容崭新会用“嘎棱棱嘞”,比如:他从布袋里掏出嘎棱棱嘞五张新票儿。在此基础上略作引申,可以形容质量、性能好,比如:这自行车质量嘎嘎儿嘞。“嘎巴”用来形容树枝折断的声音,“嘎嗒”是剪刀空剪发出的声音,“嘎噔”是皮鞋踏地的声音,“嘎吱”用来形容扁担受压发出的声音。“嘎嘣儿脆”形容炒豆儿、萝卜等很脆,比如:这萝卜一咬嘎嘣儿脆。“嘎巴溜脆”形容直截了当,爽快干脆,比如:她是个快性人,说话办事嘎巴溜脆。“嘎啦”指因震动碰撞发出的声音,比如:车子一跑起来就嘎啦嘎啦响。

嘎啦呱的来历(嘎鱼嘎母鸡嘎拉)(3)

嘎拉

“嘎拉”是一种早熟苹果,皮薄肉细,甘脆爽口,故此得名。说快板书的时候,右手执的两片大的竹板黄县话称为“嘎嗒板儿”,左手拿的五片小的竹板叫“沙拉鸡儿”(河滩上有一种蚂也称作“沙拉鸡儿”,因其飞行时“沙拉沙拉”作响而得名)。

嘎啦呱的来历(嘎鱼嘎母鸡嘎拉)(4)

沙拉鸡儿与嘎嗒板儿

“嘎嗒板儿”还指一种夏天穿的木底拖鞋,因其走起路来“嘎嗒嘎嗒”响,从形制到声音都有点像说书用的“嘎嗒板儿”——这是古代木屐的遗存。

嘎啦呱的来历(嘎鱼嘎母鸡嘎拉)(5)

嘎嗒板儿

到了冬天,以木板为鞋底,用蒲草编织出鞋面的称为“嘎嗒儿”(木底太板脚,小孩子的鞋底也是蒲草编的,称为“草窝儿”),可以往里面楦上油毛草或撕碎的苞米皮儿保暖。

嘎啦呱的来历(嘎鱼嘎母鸡嘎拉)(6)

嘎嗒儿

这里“嗒”轻声增音,“a”读作“ei”,“哑巴儿”“淋嘞呱嗒呱嗒嘞”“打他”都是这样读的。黄县话还有个词叫“眯儿嘎”,指的是私吞而不言,做事而不说,比如:你什么时候回来喽?怎么还眯儿嘎。

蒸的大米饭,黄县话叫“大米干饭”,以区别于熬的“大米稀饭”,大米干饭又称作“大米嘎饭”,有句俗语叫“大米嘎饭养出贼来喽”,直言人之忘恩负义。为什么叫“嘎饭”呢?《醒世姻缘传》第八回:“晁大舍叫人买了嘎饭,沽了好酒,与珍哥顽耍解闷。”《金瓶梅》中也多次提到“嘎饭”,二者指的都是下酒下饭的菜肴,与黄县话中的“嘎饭”含义不同。四川有句歇后语“八两花椒四两肉——麻嘎嘎”,“嘎嘎”是小儿语,肉的意思,“麻嘎嘎”是“肉麻”的一种戏谑说法。蒸大米饭时,锅底会有一层干饭疙儿,有的地方叫“锅巴”,有的地方叫“饭嘎巴”。看来黄县话里的“嘎饭”是对古代词语的继承,含义又有所变化。由“嘎饭”带给人的黏稠口感加以引申,嘴一张一合说不出话的样子称为“嘎巴嘴儿”,比如:她干嘎巴嘴儿说不出话来。因为生病或其他原因导致味蕾迟钝,称为“木滋嘎儿嘞”。吃的东西该甜甜该咸咸,该甜不甜不对,不该甜而甜也会让人不舒服,黄县话称为“甜模嘎嘞”。这也与地方的口味有关,比如无锡的糖醋小排骨,黄县人吃了肯定会说“甜模嘎嘞”,无锡人念及却是眉飞色舞。

“嘎嘎”也写作“尜(gá)尜”,是一种儿童玩具,是用一两指粗的短木棍做成,两头削尖,玩的时候置之于地,谓之“嘎儿”,用一长木棍击嘎儿之一头,使之跳于空中,再用木棍将处于空中的嘎儿击飞,以击得远者为胜,俗称“打嘎”(黄县话谓之“打枷”,我怀疑是“打嘎”“打尜”转音所致,因为“枷”并无削尖的木棍义,而“尜”有两头尖尖中间粗之义,有一种枣因形如尜尜而称作“尜尜枣”)。

嘎啦呱的来历(嘎鱼嘎母鸡嘎拉)(7)

打嘎器具

嘎啦呱的来历(嘎鱼嘎母鸡嘎拉)(8)

尜尜枣

《顺天府志》记载:“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板。板,古称所称击壤者也。”原来“打嘎”是从帝尧时代流传下来的游戏!“小嘎嘎”还是对小孩子的戏称,犹言“小萝卜根儿”“小鸡儿根儿”“小根根儿”。

“嘎”还用来形容小孩子大胆莽撞,调皮捣蛋,过去有部家喻户晓的电影《小兵张嘎》,从他能上房子堵人家的釜台眼儿就知道他有多“嘎”了。黄县话形容小孩子性格执拗不听说不听道的,会说他“真嘎杂”,有一种浑不吝的意味在里面。河里有一种小虾虎鱼黄县话叫“铺拉嘎儿”,披着沙漠迷彩,趴在浅滩上,受惊后扭身游走,腾起一团沙尘。做事情毫无章法,或是把东西“铺拉”得满哪都是,会被人说成“和个铺拉嘎儿样儿嘞”。由此“嘎”又与杂乱扯上关系,“嘎儿码儿嘞”犹言什么的,比如:把剩下这些嘎儿码儿嘞收拾起来。“嘎七杂八”指毫无条理乱七八糟,比如:草房儿里净放儿些嘎七杂八嘞。“嘎拉咕咚”意思相近,比如:他成天不正儿八经吃饭,光吃些嘎拉咕咚嘞。有时也写作“嘎模咕咚”。

刚拉上电灯那会儿,到了晚上就停电,我们那时正在上初中,晚自习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从家里带煤油灯的,有用墨水瓶自制小油灯的,也有烧包点蜡烛的,有个同学带来的是“嘎刺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嘎啦呱的来历(嘎鱼嘎母鸡嘎拉)(9)

嘎斯灯

“嘎刺”应该叫作“嘎斯”,是英语gas的音译,“嘎斯石”即电石,学名叫作碳化钙,是一种灰褐色的固体,平时要放到煤油里保存,如果放在外面,很快就吸潮变成粉末。

嘎啦呱的来历(嘎鱼嘎母鸡嘎拉)(10)

电石

嘎斯灯是上下两截铁管做成,下面的焊上底,上面的要接上一截铁管,灯口是焊接的注射器针头,如果是铜做的灯口就更好了。上下铁管要车上内丝外丝,可以拧合在一起,用的时候弄块嘎斯石扔里面,倒上一点水(水太少嘎斯石“泛”不开,水太多反应太剧烈,产生的气体燃烧不及会弄得满屋子蒜臭味),然后拧好,用触灯儿点上灯口就会喷出白亮的火苗。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会围在嘎斯灯前,把用完油儿的圆珠笔芯去掉小钢珠,然后鼓着腮帮子吹,会吹出一道火舌,烧罐头盒子什么的一烧一个窟窿。后来我们才知道,嘎斯石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就是乙炔,工业上可用来气割气焊的。用嘎斯灯的不足之处就是第二天清洗的时候,泛过的嘎斯石渣就像一摊烂虾酱,其臭无比,闻之作呕。嘎斯灯的好处是不怕风吹,放映队到村里放电影时,摆小摊卖瓜子卖海锥儿的,自行车把儿上都挂着盏嘎斯灯。电影放完嘎斯仍未燃尽的(这东西一经反应便无法中止),回家的路上还可以照个亮儿。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