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是文言句式高中阶段要掌握的四大句式分别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今天,姑且以原苏教版的教材为基础整理一下被动句,以及细讲一下里面的一些注意点,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纳(文言句式被动句)

文言文固定句式归纳

在文言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是文言句式。高中阶段要掌握的四大句式分别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今天,姑且以原苏教版的教材为基础整理一下被动句,以及细讲一下里面的一些注意点。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一、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的句意。例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于”字本身不表示被动的意思,而是动词有被动的意义,由于用“于”引进了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比较下面两个例子:例2:“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例3:“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于”字最常见的意义是作“在”讲,一般组成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介宾短语,更多的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和时间作为状语后置而已,不表被动关系。比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于”还表示“给”、“到”、“自”、“从”、“因为”、“对于”、“比”等动态关系,它们都不表示被动。所以,判断是不是被动句,不在有没有用“于”字,关键看主语是不是被动地接受谓语的动作行为。比较下列的例子,真正的被动句意思是比较明确的。

例5:“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例6:“会于西河外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例7:“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例8:“良曰:‘长于臣。’”《鸿门宴》二、用“为”(wéi)表示被动。用“为”字的被动句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动词性谓语前加“为”,组成“为+动词”的形式。例9:“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例10:“幸勿为过。”《报任安书》

“为”没带宾语,直接用在动词“过”和“戮”的前面。这种用“为”的被动句,其语法作用和现代汉语的“被”的用法一样,“为”的意义就是“被”。二是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后,再在动词前面加“所”字,组成“为……所……”或“为所”的形式。这种被动的句式,在文言文中最多见。比如,例1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例13:“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例14:“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这个例子里的“为”的后面省掉了宾语“之”。三、用“见”表示被动。“见”是个及物动词,用作被动句时,是有条件的。请比较下面两个例子:例16:“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比较这两个例子不难发现,当“见”带了宾语(名词或代词)时,只是一般的陈述句,不表被动。只有“见”字后面是动词时,也就是“见+动词”的格式时,才可能是被动句。而且“见”一定是紧靠动词,“见”和动词之间没有其他词语。例16是被动句,“见放”——被流放。“见”可以和“于”字连用,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组成“见+动词(谓语)+于”的格式,“见”和“于”都紧靠动词。比如,例1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例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两个例子都通过“于”引进了施动者“王”和“大方之家”。“见”字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的时候(类似宾语前置),译为“我”或“自己”,不表示被动。这是要和表被动的“见”区别开的。比如,例19:“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使用的。比如“见谅”——“谅解我”。

四、用“被”表示被动。例20:“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例2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例20引进施动者“风雨”,例21没有引进。判断这种用法之前要区别“被”的词性,因为“被”常作名词或动词用,有时也和“披”相通,只有“被”字直接带了宾语,组成“被+名(代词)”的格式;或者直接用于动词前组成“被+谓语”的格式时,才表示被动。比较下列句子中的“被”字的用法:例22:“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例23:“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五、用受表示被动,受,受---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六、不用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一是可以补上表被动的词语。例26:“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举”的前可加“被”,函谷关不能发出动作行为,它只能是“被攻克”。二是不需要也不好补出,上下文义就是被动的关系。例27:“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