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名门家训20条(传家训扬新风之185)(1)

明清名门家训20条(传家训扬新风之185)(2)

冯氏家训家规:子侄当竭力以奉长者,然长者亦不可恃尊攘拳奋袂、横语狂言以加卑幼,致失教养之道。即子侄不幸有过,长者当从容劝诫,使之悔悟,如怙过不悛,鸣众惩之。

“理学世家”,简略的四字让人品味出深厚的人文底蕴,正统的价值传承。天下族裔冠“理学世家”不只一家。仅溯风雅大宋,程朱理学风行一时,程颢、程颐的后裔,朱熹的后裔皆称“理学世家”;有宋一代的理学大师周敦颐、张载、卲雍,他们的后裔亦称“理学世家”。当然还有这些理学诸子的分支代表人物,比如南宋时期浙江金华的“北山四先生”之首的何基(1188-1268),其何姓后裔也冠“理学世家”之名。对于不少的都昌冯姓村庄,在祖祠、在门楼、在院庭,冠“理学世家”,他们是南宋一代理学大师冯椅的后裔。

明清名门家训20条(传家训扬新风之185)(3)

土塘镇冯家坊村委会办公楼

都昌土塘镇冯家坊是冯椅的故里。冯家坊现今是个村委会的名字,通常当地人将冯家坊村委会划为栖(sh?音,原字为厂字头下加西字)下冯村(中共早期革命家冯任烈士故里)、老屋舒村、冯家坊村,现有村民2700余人。这样的类分,又将“冯家坊”列为了一个整体的自然村名。冯家坊村是冯姓村庄,他们都是冯椅的后裔,又依居住地型之析居,可分为上湾、下湾、畈上、岭上、二舍、四舍、彦合、稀和等支族,田地相挽,村舍相连,族缘相亲,俨然就是一个自然村。

(一)

我们且来对冯椅的生平来番解码。

我们手头能查阅到的最早的关于冯椅的传略,是康熙版的《南康府志》,在“卷之八·人物志”都昌县分段有冯椅条目:“冯椅,字奇之,号厚斋。受业朱熹,登进士。仕至江西运干。既而家居授徒,所著《易诗书语》《孟太极图》《西铭辑说》《孝经章句》《丧礼》《小学》《孔门弟子传》《续史记》及《诗文志录》合二百余卷。卒,赠尚书,配飨于学。子四人:曰去非,仕至谏议大夫;曰去辨,仕至侍郎;曰去弱,知宁国府;曰去疾,进直徽猷阁。今祀乡贤。”对于这样的寥寥数语,当然不能较为完整地勾勒出冯椅作为理学大师的生平,需要我们根据相关史料来作拓展和辨正。

明清名门家训20条(传家训扬新风之185)(4)

冯椅谱像

冯椅的生卒年份,石桥冯氏宗谱载,冯椅生于宋绍兴十年(1140),殁于宋绍定五年(1232),享年92岁,在那个年代算是高寿了。冯椅的仕途,说不上腾达。他在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53岁时登陈亮进士榜,是大器晚成。随后授德兴(今江西德兴县)县尉,嘉定二年(1209)充江西运干。“运干”是一个无法百度到的南宋小官吏,“运”者,转运司之简称,“运干”是指在江西转运司干办公事。这期间,冯椅献策隆兴(今南昌)知府王居安平定峒寇李元励之乱。两年后,转任上高(今江西上高县)县事,比七品的县令还低了一档。冯椅在上高县事上有一件政绩得到称道,就是针对当时上高上供给皇庭的朝贡负担过重,冯椅怀民愫而向京城部使力争,实行减蠲,纾缓了民困。在清同治九年重修刻的《上高县志》卷七·名宦中有《冯椅传》,卷十·艺文中收录了冯椅所撰《浮虹桥记》。此记中言上高当地的浮虹桥倒圯,冯椅捐赀修复,并在县庠旁构建泳归亭。冯椅政事有暇时,总喜欢延请当地诸生名士到县署切蹉,对后辈亲加训晦,崇文敬士之风为之一变。《浮虹桥记》是在冯椅重修斯桥之际,应当地雅士之邀,而撰就传世。冯椅的最后一个官位是国子监祭洒。“国子监”在宋代是属最高学府了,国子监祭洒一职的主要任务是,掌大学之法与教育考试,对冯椅而言,也算人尽其才。晚年的冯椅致仕家居,授徒讲学。

明清名门家训20条(传家训扬新风之185)(5)

冯家坊村小

冯椅人生最亮丽的一张名片是朱门“都昌四友”之一。理学大师朱熹于公元1179年上任“知南康军”一职后,他尽去颓废,力倡理学,全力复兴白鹿洞书院,为国家培养人才。都昌是南康府的属县,文脉昌盛,都昌人冯椅、黄灏、彭蠡、曹彦钧号称朱门“都昌四友”。冯椅与朱熹的交集,清同治版的《都昌县志》卷之九“人物志·理学”有数语如此记述:“冯椅字奇之,号厚斋。性敏博学,精于经求。朱子守南康时,椅执经就正修弟子礼,朱子以友待之,在黄、彭之间。”冯椅执教白鹿洞书院期间,经常与朱熹在一起相互切磋,领悟经义,探讨治学之道,并共同提出了“注疏经书,考证古籍”的读书立张。冯椅对朱熹正修弟子礼,敬崇有加,而朱熹待比他小10岁的冯椅,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而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俩人之间的交流态度诚恳而真挚。后人从收录于《朱熹集》中一篇朱熹《答冯奇之》一信中可见一斑。“某衰晚疾病,待尽朝夕,无足言者。细读来示,备详别后进学不倦之意。”朱熹怀“衰晚疾病”之身,对冯椅来信总是“细读”。细读之余,论道是必备的:“世间万事须臾变灭,不足置胸中。惟有致知力行、修身俟死为究竟法耳。”在纵议诸友得失后,朱熹与冯椅推心置腹一诉绪感:“早晚讲论,未见有条理,足足慰岑寂也。”

明清名门家训20条(传家训扬新风之185)(6)

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二)

作为理学名家,冯椅的儒行志业自然在著书立说、传道业课。冯椅早年在白鹿洞书院从教时,兴国军大冶(今湖北大冶县)人冯洽、鄱阳县人汪标等皆为其理学门人,著述卓然。冯椅致仕归都昌,便开始了他晚年的厚德载物、斋舍布道之途。他先是应黄灏、彭蠡之邀,赴彭蠡的家乡清化乡蒉里湖石潭精舍的盛都园(今春桥乡所辖)讲学。也曾到祖居地南峰石桥头授课讲学,以至石桥至今留有“读书畈”冯村之名(一说石潭精舍在读书畈),冯氏宗谱记载其“课子读书畈”,说明冯椅的四个儿子曾随他在读书畈求学。

明清名门家训20条(传家训扬新风之185)(7)

敬老文化墙

南宋刻板印刷兴起,私家著作丰富。清同治版的《都昌县志》录辑冯椅经史子集书目有:《易经明解辑说》《厚斋易学》《书经辑说》《诗经辑说》《论语辑说》《孟子辑说》《孟子图》《孝道章句》《古孝经辑说》《丧礼》《小学》《续史记》《孔子弟子传》《太极图辑说》《西铭辑说》《冯氏诗文志录》,焜煌可观者达十五种,是都昌研修理学而著述书目最多者。令人惋惜的是,冯椅著述合二百余卷,多佚散,仅有《厚斋易学》五十卷,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有存,今四川大学已将该书汇入新编的《全宋文》。一如其书名,“厚斋易学”发展了宋以来程颐、朱熹等人对易学研究成果,延续了王安石、张弼等人濒临失传的易学全义。冯椅在《厚斋易学》卷首如此解读“易”:“《易》者,理学之宗,而乾、坤二卦,又《易》学之宗也。子思、孟子言诚者天之道,先儒谓诚敬者,圣学之源,皆本于此。”清代硕儒王梓材在所著《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中对《厚斋易学》评价甚高,称“椅之自抒所见者也”,“缕析条分,至为详悉,其搜采亦颇博洽”。清初著名词人、学者、藏书家朱彝尊在其《经义考》中,将冯椅列于“传《易》弟子”行中。《宋史·艺文志》、明《永乐大典》等典籍皆录《厚斋易学》诸篇。

(三)

  与共和国同龄的冯家坊人冯上宝,年轻时在福建、山西等地服役,转业后曾担任土塘镇冯家坊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多年。晚年,参与都昌冯姓宗谱的纂修,对先祖冯椅的家世也颇有研究。

明清名门家训20条(传家训扬新风之185)(8)

民居

  冯上宝认为,冯椅是土生土长的冯家坊人。都昌冯姓尊西汉大臣冯唐(公元前209-?)为一世祖。初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发出对人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几多慨叹,而“冯唐易老”,说的是冯唐在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皆有作为,而汉武帝面对匈奴犯边,广征贤良,此时的冯唐已至耄耋,心有余而力不足,后世学者文人通常用冯唐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冯唐四十八世孙冯公甫(约生于995年)官守饶州(今鄱阳),道经东汇长宁(今都昌南峰镇石桥村),见山水秀丽,地产灵芝,于北宋至和乙未(1055)年拓土开基,筑室居焉,后人将斯地取名灵芝山。作为都昌冯姓始祖的冯公甫,后来将曾祖父、南唐户部尚书冯延鲁以及夫人吴氏之陵,由洪城(今南昌)迁葬灵芝山。冯公甫生二子冯秉祥、冯秉瑞,冯秉祥生二子冯说道、冯贯道,冯说道长子冯道明(字日辉,约生于1065年)于北宋元符年间由灵芝山徙居十三都江家园。在2008年撰修的《灵芝冯氏宗谱》“迁徙篇”收录有《道明公迁徙序》,开篇即言:“延鲁七世孙道明公,自本邑十都长宁乡灵芝山而迁于十三都潭塘椑树下江家园而居也。至道明公四世孙曰厚斋,又从江家园而徙浤潭硫璃畈而居焉,其孙曰云逸而连分苦竹庄焉。但琉璃畈与江家园虽相隔咫尺,然因此地背镇桂峰,而环浤水,左绕官道,右濬灵源,其间福址甫田叠叠连连。”冯椅曾祖父冯道明的陵墓至今仍存冯家坊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操场的前部,墓碑保存完好,墓坛古樟如盖,供后裔凭吊奠念。

明清名门家训20条(传家训扬新风之185)(9)

冯椅后裔在研读“理学世家”资料

  墓葬处是一个人的长眠之地,灵魂安息之所,历史名士魂归何处当然也能拓延出许多的史料来。冯道明之墓葬冯家坊,其长子冯凌云(字应举)墓址何在待考,冯凌云之长子冯盛世,号石塘。有当地文化人翻检到《石塘先生传》,有如此记载:“通经史,曹文简公之先君,子奇其学,妻以从妹,联产俊杰之子,以寄圣学之传。公登大观己丑(1109)年进士,宦居甯(宁)县,政平事简,民仰赖焉。葬苦竹岭之阴。”这段文字能读出的历史信息也颇多。“曹文简”即与冯椅同列都昌“朱门四友”的曹彦约,曹彦约的父亲(先君)曹兴宗进士及第,历官崇阳尉,岳州司理、参军等职,赠光禄大夫。他将自己的堂妹(从妹)许配给好友冯盛世。按这样的亲缘来叙,冯椅与曹彦约为姑表兄弟关系。冯椅墓地原在衙前曹村(今属都昌蔡岭),冯上宝对其祖先冯椅并未葬冯家坊的考据,一是冯椅辞世后,朝廷赠予礼部尚书衔,并祭祀于都昌乡贤祠、白鹿洞书院宗儒祠,身后可享择吉地而长栖之哀荣;二是衙前曹村是疼他爱他的外婆家。冯椅后来还以自己的声望将母亲曹氏之墓由浤潭迁至南峰灵芝山陵园。冯椅在都昌冯姓中的影响力还可从清光绪九年冯姓修谱定81世至100世的字辈也可佐证,都昌冯姓此间的派行为“上绍唐都尉,灵芝秀复钟,水流桥建石,山立桂名峰”,首句追溯的是一世祖冯唐,二、三句承载的族史指南峰石桥头的发脉,而四句中的“桂峰”摹旨冯椅故里的桂峰尖。2019年,冯椅的县内外哲裔在桂峰下重修冯椅陵墓,冯家坊人、冯椅第二十八世孙冯绍东被都昌43个冯椅发脉的村庄的村民代表,推举为椅公墓重修的理事长。冯椅后人当时就从衙前原墓址捧来一抷黄土,入墓而寄怀祖德。

明清名门家训20条(传家训扬新风之185)(10)

村后笔架山(右一为桂峰)

  冯椅与曹彦约之亲戚关系,从曹彦约为年长他十多岁的冯椅逝世写的挽诗中以“亲友”相称可证之。在曹彦约文集《昌谷集》卷一收录其“五言律诗”中,有《亲友冯仪之运干挽章三首》,不妨在此录其三,以见俩人之间的行谊和曹彦约对表兄冯椅德行的品评:子也吾尝友,天乎独异渠。仕无通籍禄,家有厚斋书。讲说来匡鼎,风骚藉子虚。争荣森窦桂,训不负菑畲。

明清名门家训20条(传家训扬新风之185)(11)

浤潭古桥

明清名门家训20条(传家训扬新风之185)(12)

(四)

  800余年前的一代理学大家冯椅,留给历史的背影更多的是教育家。他曾因好友黄灏之约,在都昌清化乡蒉里湖(今属春桥乡)石潭精舍的盛多园执教。他的祖居地南峰石桥头附近至今一冯姓村庄名“读书畈”。在都昌县城也有冯椅传道授业之地,厚斋公宗祠直到民国初年仍存,座落于县城斗街、官街处。一代宗儒冯椅著述等身,他一生的“杰作”,当属承其“理学世家”的四个儿子冯去非、冯去辨、冯去疾、冯去弱。

明清名门家训20条(传家训扬新风之185)(13)

《四库全书》存录的“厚斋易学”

冯椅四子中,影响力最大的是长子冯去非,《宋史》有《冯去非传》。同治版《都昌县志》卷九“人物志·理学”亦列其名条。冯去非,字可迁,号深居,资性不凡,在父亲冯椅的教诲下早悟圣贤之学,登理宗淳祐元年(1241)进士,授滁州户曹,历桂阳丞,淮东转运司干办,知宝应县,后移两浙转运司,治仪真(今江苏仪征)。冯去非一如其名,“远去非理”,笃守正道。《宋史》载,当时仪真县东有一座东园,是北宋施昌言建造,文杰欧阳修为之撰园记,著名法家蔡襄为之书丹。朝庭使者黄涛来到仪真,欲将之辟为佛寺,冯去非据理力争不可。本来名重一时的黄涛是先许诺了如从他意,便推荐冯去非高迁官职。可冯去非在利诱面前毫不动心,没过多久,他告辞官场归隐故里,在都昌兴办“去非书舍”,赓续父教。

明清名门家训20条(传家训扬新风之185)(14)

冯椅作品存书

  宋宝祐四年(1256),冯去非被召作宗学教谕,为皇族子弟讲学,时左谏大夫丁大全窃权弄柄,结党营私,驱逐丞相董槐,激起京城太学生陈宣中等六人上书建言,痛斥丁大全居要职之奸险,丁大全大怒而取消上书六人籍,编管远僻之地。世间偏有仗义执言人,时有太学、京学、宗学所谓的“三学”诸生屡向上进言此举昏庸,不得人心。国子监祭酒率斋生衣装整肃,送编管六人出园桥,勉其来日方长,正气可张。这一举更激怒了谄事的丁大全,请上禁戒诸生不得擅议国政,而且诏立禁令石碑于三学。冯去非不肯同流合污,坚拒签书其名于石碑下方。未几,冯去非因护呵诸生,刚正不阿,被罢回乡。冯去非的归舟停泊在金山、焦山时,丁大全为拉拢他,特委托一僧人拜谒冯去非,转达丁大全之意,说你冯公不要如此遽归,只要诚服便可随即召回复职。冯去非奋然正色:“老夫今归吾庐山,不复仕矣!”遂绝之不复与言。冯去非隐居乡间,续在去非学舍授徒,工于诗词,是宋末婉约派著名诗人之一。“春风吹送笑谈香,玉漏银灯破夜凉。归去东华听宫漏,杏花落尽六更长。”“倦游也,便樯云柁月,浩歌归去。”“买扁舟,载月过长桥,回首梦耶非。”“须还我,松间归隐,竹上新诗。”从冯去非留存的数阙诗词作品中,后人能品读出江湖情韵,笔下襟怀。冯去非著有《洪范经传集注》《易象通义》《洪范补传》等,多佚不存。至于康熙版《南康府志》言其曾任“谏议大夫”,后代学者考证应属误录。此志排序冯椅三子为去弱、四子为去疾,而冯氏宗谱和冯椅新修墓碑排序反之,当以宗谱为信。

明清名门家训20条(传家训扬新风之185)(15)

古樟

  冯椅次子冯去辨,号皆山,淳祐四年(1244)进士,累官至侍郎。三子冯去疾,号蠹翁,进士及第,后官至礼部直徽猷阁大学士。曾任温州府教授,后迁升知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兄弟四人在沧浪亭刻兴国本《四书》。冯去疾淳佑八年(1248)为提举江南西路常平盐事,在任期间,曾在“才子之乡”的江西临川创立临汝书院,辟“尊经阁”,培养了元代吴澄等名儒。冯椅四子冯去弱,号雪崖,品行高洁,深明《易》理,理宗宝庆二年(1226)由征辟进仕途,知宁国府(今安徽宣城)。

明清名门家训20条(传家训扬新风之185)(16)

海南师范大学博导冯青教授所撰冯椅陵碑祭文

“宗枝发越,代出贤良。勤俭耕读,土农工商。饮水思源,盛举共襄。欣逢太平,实广兴邦。功成业就,奋发自强。彪炳国史,永祚家乡。桂峰巍巍,鄱湖荡荡。缅怀祖德,万世弗忘。”这是冯椅的第二十八世裔孙、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冯青为家乡冯家坊重修冯椅墓而撰拟的碑记结尾数韵。椅梧枝繁叶茂敛翠桂峰绵世泽,公辅武炽文昌濯缨浤潭振家声。源于冯椅的“理学世家”之光,在冯家坊千秋传承,万代弘扬……

明清名门家训20条(传家训扬新风之185)(17)

来源:图/文 汪国山 部分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