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飞天”真正起舞
舞女飞天,翩跹如画,遨游天际,俯瞰河山……这个七夕夜,继此前“出圈”的《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后,河南卫视再度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之《七夕奇妙游》再度惊艳全网。
《七夕奇妙游》系列节目中,《龙门金刚》融合《飞天舞》与《金刚伎乐》,13位飞天仙女再现敦煌飞天的奇景带给了大家极为震撼的感受。
细心的网友会不难发现,算上此前的端午水下《洛神赋》,一个个“飞天”的舞蹈艺术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回顾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第一个让“飞天”真正起舞的艺术家,却是一位出生于加勒比海畔的华人……
出生异域,心系祖国
1916年,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戴氏华侨家庭里,Aillien(后来被音译为“爱莲”)出生了。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位置图
无忧无虑的小爱琳从小喜欢跳舞。小爱琳虽然从小在英语的环境里成长,但她从长辈那里知道,自己的“根”在一个遥远的国度,叫做“中国”。她时时意识到“我是中国人”。这或许正是她回到祖国后,竭力学习、编演、提倡民族舞的渊源。
14岁时,小爱琳举家到英国定居、求学。她先后进入著名舞蹈家道林的芭蕾工作室和兰伯特芭蕾学校学习古典芭蕾。后来,她又前往魏格曼剧团舞蹈工作室求学。在那里,她系统学习了现代舞蹈理论等知识。她大胆提出现代舞和古典芭蕾在技巧上应互相借鉴、互为补充的见解。这对她后来的舞蹈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戴爱莲早期练功照
投身抗战,寻根边疆
艺术家的情感需要艺术的途径来表达与宣泄。艺术创作源于生活,源于社会。
中国抗战爆发后,戴爱莲在伦敦多次参加中国运动委员会保卫中国同盟筹集抗日资金举办的义演,自编自演了《警醒》《前进》等舞蹈,歌颂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回到祖国的戴爱莲用舞蹈触碰现实,用艺术鼓舞斗志,她的作品记录了一场战争对于国家和国人带来的心理创痛,铭记着那些为抗战付出热血与生命的仁人志士,也诉说着战火侵袭下每个人的悲伤与愤怒。成为激励军民抗日的有力武器。
即便在硝烟弥漫的年代,戴爱莲也从未忘记自己回国的初衷。除了投身抗战,她回国的另一愿望就是要发掘中国传统舞蹈并将其发扬光大。当戴爱莲听周围人说中国尚没有舞蹈但在少数民族地区有丰富的民间舞蹈时,她立即向当时任职的育才学校提出带学生们去边疆采风的请求。深入到北川、西康等地采风,搜集大量少数民族舞蹈素材,经过一年多的整理、加工、提炼和改编,又在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启发下,“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应运而生。
●戴爱莲在《边疆音乐舞蹈大会》演出海报
“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率先将各民族清新、健美的民间舞蹈“边疆舞”搬上现代舞台,轰动一时,成为中国舞蹈的奠基之作。
扎根民族,开创体系
上世纪二十年代,文艺界开始出现“建立一种属于自己本民族的舞蹈艺术形式”的呼声。在理论及实践中,著名戏剧家和戏曲舞蹈家欧阳予倩率先提出“中国古典舞”这一概念。
这一新观念的提出,受到了文艺界的广泛响应。新中国成立后,即便繁忙的舞团领导工作也没有影响戴爱莲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挖掘。戴爱莲在教授西方芭蕾舞的同时,吸取民间舞蹈的精华进行训练。她坚持舞蹈创作与舞蹈教育同步进行,将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与自己的学生一同演出。她还将自己早年学习到的舞蹈教学体系、现代舞技巧、现代舞理论等通过舞蹈教育的方式,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促进了舞蹈艺术的发展,并带动了中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
●戴爱莲早期在舞团的照片
在她的主持下,新中国第一座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院前身)于1954年成立,标志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进入到全新的阶段。在戴爱莲长期的创作与教学实践中,中国古典舞的运动系统也逐步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教材体系也基本建立。
●北京舞蹈学院
让“飞天”起舞
上世纪50年代,戴爱莲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张大千在敦煌临摹的飞天画后激动不已。据她回忆:“为了让敦煌壁画飞天的艺术形象在舞台上复活,我亲自画了二十多幅飞天。”
戴爱莲以敦煌壁画中飞天乐舞伎的形态为主要素材,吸取了我国传统戏曲中的身段、舞步和长绸舞的技巧,编创了这个典雅、美丽、飘逸轻盈的双人舞《飞天》。
●《飞天》(戴爱莲创作)
《飞天》是第一部取材于敦煌壁画的舞蹈,也是我国现代舞坛上第一个真正意义展现飞天风采的舞蹈作品。其清晰、典雅的风格和意蕴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大批中外观众,获得“20世纪舞蹈经典”的殊荣。时至今日,《飞天》一直是中央歌舞团的保留节目。
后记
戴爱莲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舞蹈艺术家,更是一名优秀的园丁。
人生如戏,戴爱莲生前如《飞天》中的舞者“回风舞雪”,谢幕后那不曾停息的人生舞步依旧引领着中国舞蹈人随着她的足迹在舞蹈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宁宁等.中国舞蹈史[N]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3]戴爱莲.我的艺术与生活[M]华乐出版社,2003
[4]中央芭蕾舞团.我们心中永远的戴先生——纪念戴爱莲诞辰100周年[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