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诗人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


站在诗人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

王勃,是天才诗人,他的写作构思很独到。

客居蜀地期间,他写了不少思乡诗,我之前已经读过不少。(您可以在“文章”中找来看。)

今天我们读他的另一首五绝,再来感受一下天才诗人独到的构思。

诗题名为《早春野望》。

这首诗一共四句,除了第三句之外,其他都在写景,而恰恰第三句就是点睛之笔。

我们来读一读,看看这一句到底有什么妙处。

江旷春潮白,

山长晓岫青。

他乡临睨极,

花柳映边亭。

您可以想一想,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这样更有利于您对古诗的学习哦。

如果您想好了,我们再接着往下读。

王勃境界宏大情感豪迈的诗句(王勃客居蜀地写了一首五绝)(1)

江水

旷,开阔。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江面开阔,春天的潮水呈现白色。

这一句写景是不是非常简单?

我们要读出两点:

(1)江旷,说明诗人的视野很开阔,他正站在江边远望;

(2)春潮白,白色的潮水,景物的色彩很明亮。

为什么要读出这两点?

因为这两点,是诗人巧妙设下的伏笔。

我们再读后一句。

岫,山峰。

晓,清晨。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清晨,绵长的山峰,呈现青绿色。

这一句写景,我们也要读出几个信息。

我们先来分析景物特点:

(1) “晓”,点明时间是清晨;

(2)“山长”,也说明诗人在远望;

(3)“青”,也是很明亮的色彩。

您看,这一句和上一句描写的景物虽然不同,但有两点很相似:诗人正在远望,看到了明亮的景色。

但这一句,还特别点明了时间是在清晨。

您想想,诗人在清晨为什么能看到远处明亮的景色?

因为太阳正在升起。

这就是前两句隐含的关键信息。

您看,诗人没有直接写太阳升起,却用“青”、“白”两种明亮的颜色,再结合“晓”这个时间,非常含蓄地表达出来。

我猜想您可能会问:太阳升起,这个信息很关键吗?如果这个信息真的关键,诗人为什么要写得这么含蓄呢?

答案就在第三句,我们继续读。

王勃境界宏大情感豪迈的诗句(王勃客居蜀地写了一首五绝)(2)

江水、青山

临睨,顾视。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在他乡环顾四周,极目远望。

很明显,这一句对前两句作了一个补充,补充了诗人的动作。

我们把前三句整合在一起,就是这样的:诗人在他乡环顾四周,极目远望,看到了远处江面白色的潮水,还看到了青绿色的山峰。

那么,诗人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您肯定会说,这明显表达了思乡之情。

因为有“他乡”两个字。

如果诗人没有思乡,为何还要特别点明“他乡”呢?

这种说法很有道理。

不可否认,诗人确实是在思乡,但是问题在于:诗人为什么要写前两句明亮的景色呢?

更奇怪的是,“临睨”这个词非常少见,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远望”呢?

其实这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典故。

临睨,出自《楚辞·离骚》:“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东升照得一片明亮,忽然看见了我思念的故乡。

您看,现在是不是非常清楚了,诗人为什么要写前两句明亮的景色?

就是在为运用典故寻找条件。

屈原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看见的故乡?

有两个条件:

(1)太阳东升,周围一片明亮;

(2)临睨。

诗人心里想着,一定要满足屈原看到故乡时的所有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和屈原一样看到故乡。

于是他在清晨,来到江边,临睨四周,寻找太阳照射下的明亮景色。

这就是诗人为什么要写前两句的原因。

到这里,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后一句:既然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了,那么诗人有没有和屈原一样看到故乡呢?

我们来读第四句。

王勃境界宏大情感豪迈的诗句(王勃客居蜀地写了一首五绝)(3)

水边亭

边亭,边地的驿亭。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鲜花和柳条的影子映在了边地的驿亭上。

您看,诗人看到了白色的潮水和青绿色的山峰,但是并没有看到故乡。

他当然不会甘心。

于是他继续环顾四周,看到了鲜花和柳树。

鲜花和柳树是太阳照射下的明亮景物吗?

是!

因为这个“映”字,说明诗人看到了鲜花和柳树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子。

如果您没有读懂诗人运用的典故,就很难明白这个“映”字的含义。

那么现在诗人看到了故乡吗?

不仅没有看到故乡,反而看到了“边亭”。

驿亭,是供行旅之人休息的地方,更何况这个驿亭还在远离故乡的边地。

这边亭的出现,明明白白地告诉诗人:你正行旅在遥远的边地,是不可能看见故乡的。

至此,诗人想看到故乡的愿望瞬间破灭。

我们来理一理这首诗的脉络。

王勃境界宏大情感豪迈的诗句(王勃客居蜀地写了一首五绝)(4)

朝阳

首先,诗人通过描写远处的潮水之白和山峰之青,为运用典故寻找条件;

其次,诗人找到了运用典故两个条件,分别是“临睨”和“太阳照射下的明亮景色”;

结尾,诗人不仅没有和屈原一样看到故乡,反而看到了“边亭”,让他想见故乡的愿望瞬间破灭。

有人说,“用典”要追求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才是佳作。

您看王勃这首诗,诗人没有直接写出“太阳东升,一片明亮”,而是把典故的条件巧妙地隐藏在了景物描写中,非常含蓄。

如果我们没有读出前两句的景物特点(诗人在远望,看到了太阳照射下明亮的景物),就很难发现第三句运用了典故。

如果没有发现这个典故,那么第四句就很难读懂。

这就是第三句的妙处所在。

可见,这一首诗是巧用典故的上乘之作。

从感情角度来讲,诗人不停地寻找符合典故条件的事物,恰恰反映出他急于见到故乡的渴望之情,结果却被现实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

前面有多么渴望,后面就有多么失望和痛苦,而这些感情全部深深地藏在“屈原见到故乡”的典故背后,而这典故又隐藏在景物描写之中。

感情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这就是诗人巧妙的构思。

您觉得诗人的构思巧妙吗?

欢迎留言讨论哦。


站在诗人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