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关于荔枝的诗,道破了大唐帝国的死因:都怪长安城的一场大雪!

对于诸多历史现象的解释,我们往往会沦为"套路化"的僵化思维,认为其背后的原因就应该是怎么怎么样的。但历史无数次用现实告诉我们,事件真实的起因经过是如此超乎我们的想象,就好像任何人读不会想到,大西洋的一场海啸,竟是大洋彼岸一只蝴蝶煽动翅膀导致的。

跟荔枝有关的诗有哪些(两首关于荔枝的诗)(1)

大唐帝国,是中国人千年以来最为怀念的朝代,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刻,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张旭、怀素、颜真卿、吴道子等一系列响彻古今的人物纷纷登场,大唐帝国落日是中国人最为伤感的时刻,它的死因一直是千年以来人们探寻的对象。

关于大唐之死,历来是众说纷纭的,有人以为是节度使后期不受控制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大唐财政崩溃下的必然,或者是其他较为传统的原因。但事实上大唐帝国的死因或许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它极有可能与当时的气候变化有关。

中国历史的气候先后经历了数次变化,其中四个"寒冷期"都处在历史的重大节点上,或者说气候或许是历史出现拐点的真正原因。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唐末五代至两宋以及明末至清朝中期,这四个时间段都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转折时期,而四个"寒冷期"就出现在这四个时刻。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法似乎不太准确了,毕竟罗贯中等人的观点意在指"天命意义"上的规律,而气候的变化并没有太大的规律可循。

其实大唐帝国气候发生的变化,从两首著名的"荔枝诗"就可以得到体现,第一首是杜甫的《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而第二首则是杜牧的《过华清宫》。大家对于杜甫的这首诗可能不熟悉,笔者在这里摘录其中的四句:

"座从歌妓密,乐任主人为。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

而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想必就不用多做介绍了。

跟荔枝有关的诗有哪些(两首关于荔枝的诗)(2)

杜甫和杜牧是两个时代的人,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死于公元770年,而杜牧出生在公元803年,也就是说杜甫去世33年之后,杜牧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由此杜甫和杜牧两个人,虽然同样是描写荔枝,但所透露出的信息就相当不同了。

首先要声明的是,唐朝荔枝的产地是在四川地区,所以毗邻四川盆地的关中地区才能够吃到荔枝,否则以岭南与长安的距离来计算,就是"千里马"日夜兼程地奔波,鲜荔枝送到长安也要坏掉了。

杜甫早年生活在四川宜宾地区,所以他有过很多吃荔枝的经验,杜甫的很多诗歌中将吃荔枝看作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大致与杜甫同一时期的诗人比如卢纶等,也写过"晚程椒瘴热,野饭荔枝阴"的诗句,在这一时期的四川地区是盛产荔枝的。

无论是杜甫还是卢纶等大致生活在公元700-800年前后的诗人,都把吃荔枝这件事情当作是相当常见的,至少在四川地区是常见的。但是到了杜牧活跃的时期,这种情况突然为之一变,荔枝成为了一种奢侈的物品。

跟荔枝有关的诗有哪些(两首关于荔枝的诗)(3)

也就是说,荔枝在这个时候反倒不如一个世纪以前常见了,这种情况其实在两宋也得到了体现,比如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要知道,苏东坡的老家就是四川眉山。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在那一个世纪的周期内,唐朝的气候出现了剧烈的变化,荔枝的产量开始急剧地下降。

比如《酉阳杂俎》记载的,玄宗时期,皇宫内的橘子树还结出了橘子,玄宗皇帝将它们赏赐给了大臣和妃嫔。但是现在的关中地区,是根本不可能长出橘子来的,因为寒冷的气候使得橘子无法生存。

此外,梅花这种东西也可以佐证气温下降的说法,因为梅花最多只能忍受零下15度的温度,所以很多北方地区是见不到梅花的,反而在南方地区比较常见,但唐朝的稹就写过一首赏梅花的诗,也就是《和乐天秋题曲江》,曲江这个地方的位置在现在极度严寒的大西北。

《唐书》记载,在唐朝前中期的长安城,有19个冬天是不下雪的,这简直就是典型的南方气候,但是公元741年的冬天,长安城内破天荒地迎来了降雪。

跟荔枝有关的诗有哪些(两首关于荔枝的诗)(4)

这漫天的飞雪并不是什么好兆头,因为这预示着唐朝已经进入了湿冷的气候,此后的降雪和降雨逐渐增多。降雪增多使得北方游牧民族前来袭扰,这些人对抗自然灾害的唯一手段就是抢,而降雨的增多则引发了黄河的数次决堤,每一次决堤都极大地消耗了唐朝的寿命。

加上大唐帝国内部的原因,外忧内患逐渐扼住了它的咽喉,这个曾经是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最终走向了末日。,其中的缘由不由得令人叹息,或许有时候真是天命使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