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基本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内阅读,另一部分是课外阅读且随着年级段增高,课外阅读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尽管课内、课外阅读得分率会有很大差别,但记叙文内部不同文体间的失分率差距可能会更明显通常,记叙文包含传统记叙文、散文和小说三部分它们的难度系数及失分率依次为:散文>小说>传统记叙文而散文的考查频率又是最高的由此可见,记叙文失分率较高就在情理之中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小升初考场作文叙事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小升初考场作文叙事类(小升初叙事类文章阅读策略)

小升初考场作文叙事类

记叙文阅读基本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内阅读,另一部分是课外阅读。且随着年级段增高,课外阅读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尽管课内、课外阅读得分率会有很大差别,但记叙文内部不同文体间的失分率差距可能会更明显。通常,记叙文包含传统记叙文、散文和小说三部分。它们的难度系数及失分率依次为:散文>小说>传统记叙文。而散文的考查频率又是最高的。由此可见,记叙文失分率较高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相对于初高中记叙文阅读理解,小学试卷考查得更散、更宽泛。例如,小学阅读依旧常规性地保留着字词、拼音、标点等基本知识的考查。尽管小学记叙文阅读理解相对简单,答案也不复杂,但鉴于其命题规律性不强、文本本身的朦胧特性、阅读教学不够深入及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低等因素,记叙文仍然是小学阅读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1.1 如何进行词语理解

小学阶段,记叙文语言赏析中,词语理解是必考题型。词语考查的具体对象以形容词、动词、名词、副词居多。考查形式多以词语的含义、词语作用分析、词语表达效果、词语能否删除或替换这几类为主。考查方向为词性、感情色彩、修辞运用、内容、情感和主旨等。

(一)重点词性介绍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地点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护士、工人、老师、风、山、飞机、秋天、早晨、现在、左、右、东、西、中间等。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存在变化、判断、可能意愿或趋向的词。如听、看、说、恨、担心、讨厌、发生、演变、发展、能够、会、进、出等。

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状态、数量的词。如长、短、笔直、好、坏、优秀、聪明、熟练、轻松等。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如最、非常、几乎、都、总共、仅仅、已经、刚刚、总是等。

(二)词语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带有人们主观评价的色彩,表达喜爱或憎恶、肯定或否定、赞许或贬斥的感情。从词语感情色彩角度又可把词分为三大类: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褒义词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表扬、喜爱、肯定、尊敬等感情的词语。

贬义词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的词语。

中性词是介于褒义词和贬义词之间,不含褒贬色彩的词语。

在通常情况下,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表扬、喜爱、尊敬等感情,要用褒义词;表示贬斥、厌恶、鄙视等感情,要用贬义词。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们的感情色彩会有所改变。有时褒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含有贬义的色彩,称为褒义贬用。例如,他仗着老泰山的权势后来居上、飞黄腾达(褒义贬用),很多人都不服气,严重影响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贬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现褒义的意思,称为贬义褒用。例如,当他听完高一民关于利用激光侦破走私光盘的设想后,不禁猛地拍了高一民一掌说:“好一个大野心家(贬义褒用),我怎么没发现你呀!”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通常具有幽默讽刺、妙趣横生、余味无穷等作用。

1.1.1 词语含义

在小学阶段,由于词语等基础知识常融合在阅读理解中考查,再加上文段中涉及词语含义理解,使得词语含义的考查频率较高。一般情况下,考试中涉及的都是重点词语。

重点词语主要包括: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2】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3】有比喻、拟人、借代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4】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

【5】在结构上起独特作用(照应、过渡)的词语;

【6】具有深层含义或含蓄的词语等。

方法:

【1】拆迁法: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进行解释,再用通顺的语言组合起来。如“顾客”一词,“顾”是光顾,“客”是客人,合起来就是“光顾的客人”。

【2】近义词或反义词法:用近义词或反义词前加“不”来解释词语的方法。如,“清晰”的近义词是“清楚”,所以“清晰”的意思就是“清楚”;“隐藏”的反义词是“暴露”,所以“隐藏”的意思就是“不暴露”。

【3】语境联系法: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特定意义或临时意义,这要审视语境,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在文段中要表达的意思。

【4】词义辨识法:一个词的本义运用较少,更多的时候是用其引申义,那么解答时,需辨清是比喻、借代或是以其他形式形成的语境义,认清来源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

公式:

词语含义=本义 文中义

1.1.2 词语作用及表达效果

可从以下三步进行分析。

第一步,定位。一般来说,考查的词语常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的词语;

【2】以定语或状语的形式起修饰或限制作用(形容词、副词等)的词语;

【3】带感情色彩的词语;

【4】生动形象的词语(动词等)等等。

第二步,分析。对已“定位”的词语作进一步的分析。

【1】修辞类的词语,比喻是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拟人则把物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赋予人的情感。

【2】修饰或限制类的词语中经常性地考查形容词和副词。

副词是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的某种情况,其表达效果较明显,学生需要先辨清它是表达程度、时间、状态还是范围。

形容词是为了生动形象地描写人或事物。

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中,褒义词有褒扬、赞誉之意,贬义词有贬低、指斥之意。

作者为表达的需要,还会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

第三步,联系。结合词语在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上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内容分析,再联系文章的中心或作者思想感情[如: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或品质、精神等);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分析。

公式:

词语赏析=(含义) 角度(词性、感情色彩、修辞) 效果(内容、情感、主旨/中心思想)

1.1.3 词语删除或替换

“词语能否删除或替换”是小学阅读中对于词语考查的常见题型,是考查学生对文本语言表现力的理解,常常要求学生阐述词语能否替换或删除的原因。这类题型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

【1】首先,表态。明确态度,如“不能去掉”或“不能换”。一般情况下均不能去掉或替换。

【2】其次,解释。解释原词语的意思,分析其在文中的妙处。有时,还需要解释替换词的含义。

【3】最后,对比。分析词语替换或删掉后表达效果的变化(有时需两者对比),突出词语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对表达情感、主旨的影响。

这类题型常涉及三种词语:形容词、动词、副词。在这里针对这三种词语,并结合命题类型,我们总结出常见的答题模式。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的情况。

动词:不行,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的情况。

副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写出……对象……的情况,换掉(或去掉)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公式:

词语能否删换=判断 分析原词妙处(含义、内容、效果) 删换后效果

1.2 五大角度搞定句子赏析

小学阶段,“句子赏析”在阅读中占很大比例。这类考题多考查重要句子的含义(侧重深层含义)、作用及表达效果。解答时,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从关键词的含义上分析,把句子分解成词语逐一进行探究。

其二,从写作手法上分析,看是否使用了修辞或者描写手法,再结合其作用进行解答。

其三,从结构、内容上赏析其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从以上哪个角度分析,作答时都要结合文章的情感主旨。

注: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 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表明文章中心、主旨、观点的句子。

② 使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③ 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④ 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关键性影响的句子。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句子赏析的总公式。

公式:

句子赏析=句子含义 表达效果(修辞、描写、结构、内容、情感、主旨)

1.2.1 句子的含义

【1】挖掘关键性字词理解句子含义。

句子中具有特别明显、突出的动词及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成分的字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句子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再联系本段或全文的意思,进而分析句子的含义。

公式:

句子含义=确定关键字词 字词含义(结合语境) 深层义或中心思想

1.2.2 句子的修辞

知识梳理

修辞又称修辞格、修辞方法、修辞方式等。小学阶段常考的有8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

比喻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三部分构成。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注意:

【1】本体和喻体不能是同一类事物。

【2】本体和喻体要有共同的特点。

【3】喻体要选熟悉的事物。

【4】喻体要能给人带来美感。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它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答题模式: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特点。

(二)拟人

拟人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注意:

大树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行为)

大树虽然看上去并不是很美,但它毫不在意。(思想)

许多同学折树枝,大树看上去有点不高兴了。(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答题模式:把……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三)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他的眼睛比铜铃还大。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他的眼睛比芝麻粒还小。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看着绿油油的麦田,我仿佛闻到了馒头的香气。

作用: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情感,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答题模式:突出表现事物……的特性。

(四)对偶

对偶是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2】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答题模式:把……表达得更透彻,使其具有音乐美。

(五)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增强语言的气势,增强感情的抒发,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包容一切;

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澄澈透明;

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宁静安详。

答题模式:强调……(对象)……的特性。

(六)设问

设问的形式为自问自答。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突出效果,强调问题。

答题模式:引起读者对……特性的关注,引发注意和思考。

(七)反问

反问是只问不答。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作用:增强表达效果,强调,加强语气。

答题模式:强调了……,加强了语气。

(八)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某种情感或某种行为,强调感情,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答题模式:强调了……,突出表现了……,加强了语气。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时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正确判定修辞手法;二是掌握各类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及答题模式;三是从内容上分析被修饰事物的特点、内在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公式:

句子赏析(修辞)=修辞类型 该修辞作用 内容作用 情感

1.2.3 句子的描写

知识梳理

描写是五大表达方式之一,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按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一)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又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角度分为五种描写方法。

1.方法及作用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地描绘。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显出她的忠厚。(慈祥、忠厚)

作用: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介绍故事情节的作用。

【2】语言描写(对话描写),是指对人物说话时的内容、语气、声调等进行描写。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地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阿谀奉承、八面玲珑、圆滑)

作用:显现人物的职业习惯和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还能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动作描写(行动描写),是让人物用动作来表现自己。动作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开朗、顽强、乐观)

作用: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有时还会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4】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愉悦--喜欢阅读)

作用:披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5】神态描写(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展示人物内心,反映人物命运等。

2.常用答题模式

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情况(年龄、身份、地位、处境等),反映人物……的心理或性格。

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心理,反映了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动作描写:通过……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反映了人物……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具体形象地表现出人物……思想,反映了人物……性格或品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神态描写:通过……细致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或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分为景物描写和气象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分为风俗习惯描写、生活习惯描写、社会关系描写和社会制度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相对较多,以下根据它与环境的关系、与情节的关系、与人物的关系、与主题的关系来分析其作用。

【1】与环境的关系:即环境本身有怎样的特点。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特定的气氛。

【2】与情节的关系:即环境描写对情节展开有怎样的作用。

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与人物的关系:即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有怎样的作用。

作用: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品质、品德等)。

【4】与主题的关系:即环境描写对揭示或深化主题有怎样的作用。

作用:表达、寄托、暗含、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时需把握好三点:一是判定描写手法,一般情况下指的是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二是掌握各类描写手法本身的作用;三是从内容上分析所描写事物的特征、内在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公式:

句子赏析(描写)=描写类型 本描写作用 具体内容 表达情感

1.2.4 句子的结构

【1】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中间:承上启下、过渡、伏笔、作铺垫;

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文题照应。

分析句子结构作用时,还要顾及句子的内容、情感、主旨和人物形象。

【2】内容上的作用: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或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等。

常见的作用有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突出中心、点明题意、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提出问题、引起思考等。

公式:

句子赏析(结构)=结构(位置) 其他(内容、情感、主旨、形象)

1.3 标点符号的添加与作用

不同的标点符号表示不同的感情和语气,如陈述的语气、疑问的语气、感叹的语气等。在小学阶段,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一般以两种题型呈现——加标点和分析指定标点的作用。完成这类考题首先得了解常用标点的分类及其用法。

1.3.1 标点符号概说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点号7种和标号9种。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号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_)。

1.3.2 标点符号用法

标点符号较多,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常考的逗号、顿号、冒号等7种点号和省略号、引号、破折号这3种标号的常见用法。

1.常考点号

逗号(,):位于单句的主谓、动宾间及前置状语后,复句各分句之间。

顿号(、):位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间。

冒号(:):放在称呼、提示类词语、需解释的词语后,总括性话语前或后。

分号(;):放在复句内部并列分句间,分行列举的各项间。

句号(。):位于陈述句、语气舒缓的祈使句后。

问号(?):放在疑问句、反问句后。

感叹号(!):放在感叹句、语气强烈的祈使句、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常用叹词)后。

2.常考标号

省略号的用法: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表示内容的省略;表示引文的省略;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表示列举的省略;语意未尽,让人思索。

引号的用法:直接引用的话;表示特殊含义需要着重强调;表示特定的称谓;表示否定和讽刺。

破折号的用法:解释说明;意思转折或话题转换;语意的递进;声音的延长。

对于加标点的题,首先要判断句子的语气,选择使用问号、句号或感叹号;其次再分析词语与词语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使用顿号、逗号或分号;最后再看看有无书刊名称或特殊指代、引用之类的词语,判断是使用引号还是书名号。

创意公式

标点的作用=标点的用法 (句子的内容 表达情感)

1.4 三大人称有妙用

知识梳理

记叙文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景点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

第一人称是指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常用代词“我”“我们”等。第一人称“我”往往是文中的见证人、线索人物、重要人物或主人公等。

作用:真实可信、亲切自然、便于抒情。

第二人称是指与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常用代词“你”“你们”等。第二人称“你”比较少用,一般在书信、赞颂或悼念的文章中出现。

作用:亲切自然、感情强烈、拉近距离,具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是指从第三者的角度,用叙述者的口吻讲述人物、事件、场景等,常用代词“他”“她”“他们”等。

作用:客观公正、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

公式:

人称作用(好处)=判定人称 本人称的作用 作者表达的情感

1.5 标题理解的三种题型

标题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通常被称为文章的“题眼”“文眼”,是文章内容、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思路。在小学阶段,对于标题的考查常以三大形式出现:标题含义、标题作用和拟定标题。

1.5.1 标题的含义

标题作为“文眼”,一般内涵较为丰富,不仅有表层意思,更有深层含义,分析时常要考虑关键字词、内容、情感和主旨等。

【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时,需要联系全文内容进行解答。如果标题是比喻性的,其表层含义就是喻体本身的含义。

【2】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揣摩标题的关键字词,并结合文章的主旨挖掘标题的深层含义。如果标题是比喻性的,一般不要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而应该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解答标题隐含的深层含义。

常见题型有:①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②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

公式:

标题含义=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标题的种类:

【1】事件:《草船借箭》

【2】主要人物、景物及特点:《黄继光》《桂林山水》

【3】文章中心:《伟大的友谊》

【4】代表性的时间:《初冬的早晨》

【5】地点:《日月潭》

【6】物:《爬山虎的脚》

【7】修辞手法:《手术台就是阵地》《蟋蟀的住宅》

【8】新颖的句子:《幸福是什么》

【9】反向拟题法:《三个臭皮匠怎敌诸葛亮》

【10】设置情境:《夏夜闲谈》

【11】歌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5.2 标题的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的作用、好处、妙处是记叙文中常考的题型,一般与文章的内容、情感、主旨、结构、写法等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分析标题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内容:表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表明写作对象:以人或物做标题的文章,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标题是对文章所述之事进行概括,也即是文章的中心事件。

【2】结构:贯穿全文的线索;新颖独特,吸引读者;照应内容。

【3】写法: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

【4】主旨:揭示(或暗示)文章主旨,点明中心(要具体写出中心是什么)。

【5】情感:表达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常见题型有:①为什么以此为题?②分析题目的作用、好处或妙处。

公式:

标题作用=(含义) 选择角度(内容、结构、写法、情感、主旨) 作用(所选角度的作用)

1.5.3 拟标题

标题拟定考查概率并不高,且难度相对不大,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常用的标题形式有两大类:常见形式和特殊形式。标题的拟定也常根据这两种形式及其具体要素进行。

(一)常见形式

常见形式是根据记叙文的几大要素进行拟标题。

① 以事件发生的时间进行拟标题,如《十年前的回忆》《傍晚的大海》等。

② 以事件发生的地点进行拟标题,如《钱塘湖春行》《电视机前》等。

③ 以事件中的人物进行拟标题,如《周恩来》《乡村教师》等。

④ 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即事件的性质进行拟标题,如《荡秋千》《飞夺泸定桥》等。

⑤ 以文章中作者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进行拟标题,如《高粱情》《梅花魂》等。

⑥ 同时结合记叙文的几大要素进行拟标题,如《五月的青岛》《毛主席在花山》等。

(二)特殊形式

特殊形式即根据某一特定的事物或人物语言来进行拟标题。

① 以事件中某一特定的事物为题进行拟标题,如《第六枚戒指》《兰花》等。

② 以事件中人物的语言进行拟标题,如《你在伞里吗》《孩子,请你离开》等。

③ 以问句形式进行拟标题,如《你有资格玩吗》《玻璃是谁打碎的》等。

④ 以具有象征意义或含义深刻的词语或短语进行拟标题,如《蔷薇几度花》《花落春仍在》等。

创意公式

自拟标题=线索或中心的核心词

1.6 记叙顺序的判定与作用

知识梳理

记叙文的顺序是记叙文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试题中的一个考点。记叙顺序常见的有四种,分别是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在小学试题中,考查最多的是插叙,以及顺叙中的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

(一)顺叙

顺叙即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另外,记叙文中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也包含其中。

顺叙的作用是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时间顺序是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空间结构的存在方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描写,有利于全面介绍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事情发展顺序是以事件进程的先后来安排写作顺序。其实它也是按时间先后来写,只不过,它不强调时间性,而是侧重事情谁先谁后。语言标志上往往是“首先”“其次”“然后”这样的词语比较多。

(二)倒叙

倒叙是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倒叙绝不是整篇由尾到头的逆向叙述,提到开头先叙述的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段,在全文中只是一个局部,其下文才是主体。而主体部分仍是顺叙的手法。

倒叙的作用是强调突出,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点明主旨(中心)等,同时避免了结构的单调。

(三)插叙

插叙是在叙事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而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插叙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① 交代……内容(概括出插叙段的内容)。

② 补充交代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因为插叙是中断叙事的线索,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文字。这样的文字破坏了原有叙事的线索,让整个故事情节更波澜。从这个角度分析,就可以看出“使故事情节更曲折”的作用。

③ 为下文……作铺垫。通过分析插叙段的内容,解答出为后文哪部分内容作铺垫。

④ 突出中心(或主题),使人物形象鲜明。在记叙文阅读中,作者有意识地运用插叙,往往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这种目的是与文章的中心相关的。特别注意的是,除了答出“突出中心(或主题)”外,还需要补充中心(或主题)的具体内容。另外,在一些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还会通过插叙的内容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因而就有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的作用。

(四)补叙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入的内容是中心事件发展的有机环节,可放在篇中,也可放在篇末,但去掉后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的作用是交代铺垫,引起下文;制造亮点,曲折情节;补充解释,完善结构。

公式:

记叙顺序作用=判定顺序 概括本顺序内容 本顺序作用 与中心或下文的关系

1.7 如何寻找线索答作用

知识梳理

线索是叙事性文章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是将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接成统一整体的主线。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可以有一条或多条线索。线索有明线、暗线之分。行文中链接字面各点就能自然成线的线索,称为明线。有的文章,行文过程中,无法从字面上找到组成线的点,需要通过现象,挖掘本质思想感情,才会发现那里有一条隐形的线索,称为暗线。

(一)记叙文线索种类

文章的线索可以是人物、事情、物品、时间、地点、感情、行踪等。线索可以分为明线和暗线。暗线一般指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其变化,其他的多为明线。下面简单介绍文章中的几种常见线索。

【1】景物线索。在叙事过程中,某个具体景物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甚至贯穿全文。同时,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2】人物线索。在叙事过程中,某个人物反复出现,并通过他的见闻来组织文章材料,推动故事发展。

【3】事件线索。文章中以中心事件贯穿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全过程,这个事件就是文章的线索。

【4】地点线索。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

【5】时间线索。故事的发展以时间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6】情感线索。文章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为主线来组织材料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就是文章的线索。

作用:

【1】结构严谨

【2】条理清楚

【3】层次清晰

【4】内容浑然一体

【5】形象突出鲜明

【6】主题充分集中。

(二)线索判定

① 看文章标题。有的标题就是文章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着线索的因素。如果一篇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基本内容,文章的内容也是围绕标题展开的,那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

② 在读文章的过程中,看看有没有重复的某个词句。反复出现的词句可能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③ 看看是否有景、物、人、事贯穿全文。如以某人的见闻感受来设置线索人物,以其在事件中的见闻感受来展开叙述。那么“某人”便是线索。

④ 看看文章有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有无感情变化。

⑤ 要注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因为文中的“情”往往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公式:

线索作用=找出线索 作用

1.8 必须掌握的四种表现手法

知识梳理

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它具体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对比、以小见大、衬托(正衬、反衬)、烘托、寓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下面就小学阶段常考的四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作以介绍。

(一)对比手法

对比: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作用:鲜明、突出地表达思想或抒发感情。

举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二)衬托手法

衬托:为突出主要人或事物,不直接对其进行描写,而用次要的人或事物作陪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举例:关羽温酒斩华雄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举例:东施效颦

作用: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三)象征手法

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表达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感情或寓意。

举例:冰心像大海。

作用:①含蓄、抒情;②使主旨表达得含而不露,韵味悠长;③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④象征物构成全文的行文线索。

区分:

【1】比喻:具体事物-具体事物

【2】象征:抽象事物-具体事物

(四)欲扬先抑:打算表扬他,先去否定他。

(五)欲抑先扬:打算否定他,先去肯定他。

扬:肯定、褒扬。

贬:贬低、否定。

作用: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为下文描写铺垫感情。

公式:

表现手法作用=判断手法 手法作用 表达效果(句段内容及思想感情)

1.9 分析人物形象“三步走”

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或谈谈你对主人公的评价是阅读理解中常考的题型。人物形象不仅指人的外表特征,还包括其性格及精神品质。

(一)人物形象概括

【1】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2】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赞扬的情感-积极向上的语言;批判的情感-贬斥的语言;

【3】概括具体事例 人物的优秀品质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二)人物形象作用

【1】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人物形象;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4】深化(升华)主题。

公式:

人物形象=找出人物描写句子 分析性格、品质 归纳、合并 (作用)

1.10 层次划分、段意概括有技巧

划分段落层次与概括段落大意是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是加深对文章内容与结构的认识,以及把握作者思路的重要手段。在阅读中,能根据文章或文段内容正确划分段落、层次,使之正确反映文章的结构,反映作者的思路,进而理解文章材料的安排、主次详略的处理,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

(一)划分段落或层次

① 按结构特点划分。常见的有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

②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这类文章在行文上往往有明显标志时间的词语,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正确划分段落层次。

③ 按地点的转移(即空间位置的变换)划分。

④ 按事情的发展划分,即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发展顺序进行划分。

注:记叙文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属于顺叙的下属分类。

(二)概括段落大意

本段中凡是有“介绍、背景、引入、铺垫、具体解释(说明)、补充(强调)”性内容,全部删掉,再把余下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就是该段的段落大意。

创意公式

段落层次划分=理顺序(时间、空间、事情发展) 明结构(总分、并列、递进) 段义、层义(中心句、概括)

1.11 段落分析的两个角度

小学阅读中对段落作用的考查相对较多,主要分为两种:

【1】结构上分析其作用

【2】内容上的补充说明

段落作用的考查主要侧重三种位置:开头、中间和结尾。

(一)开头

从内容上:

①开篇点题;

②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③交代故事起因,为下文作铺垫;

④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⑥概括介绍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事物特点);

⑦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⑧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等。

从结构上:

①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②统摄全篇,总领全文等。

(二)中间

从内容上:

① 突出文章的中心;

② 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③ 充实内容,丰富内涵(情感)

从结构上:

① 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② 承上启下;

③ 照应标题等。

④ 表现手法:先指出它的作用,再结合内容分析。

(三)结尾

从内容上: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旨;

②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省;

③暗示主题,强化情感;

④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⑤充满哲理,委婉含蓄;

⑥巧妙地揭示事实真相;

⑦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从结构上:

①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②照应题目;

③总结全文;

④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注意:不能只写术语,必须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公式:

段落作用=(判定位置) 内容 手法 结构

1.12 梳理故事情节有妙招

情节是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故事的结构:序幕、起因(开端)、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结果)、尾声

概括故事情节主要以填空的形式出现,主要题型有两大类:情节梳理和人物情感变化。

(一)情节梳理方法

方法一:根据所给情节,找出文中涉及的对应段落,确定题中未涉及的段落,根据题中前后所提供的情节,总结未涉及段落的内容,根据字数或其他要求填入适当位置即可。

方法二:通读全文,详细写出文章所写内容,包括起因、经过(发展:转折、递进、高潮)、结果等。然后,对照文中已给出的情节,将未涉及的情节根据要求填入适当位置。

(二)情感变化梳理

① 关注描写人物情感、态度的语句,做上标记,看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原词。

② 注意读题,用表示“感情”“态度”的词语进行概括。

③ 几个词语之间要有梯度感,要能体现“变化”。

公式:

情节梳理=划分情节 搜索关键字词 具体要求(字数、关键词及其位置)

情感变化=找出情感变化词语 填入合适位置(参照前后内容和形式)

1.13 文章内容理解不再难

小学阅读中,内容理解是必考题型。这类题型综合性较强,难度系数较大。虽说文章内容理解与句子理解、表达技巧等有所重合,但这里更注重内容和主旨赏析,而不侧重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考试中常以“原因类”题型出现。解答这类题规律性不强,需要学生深入文本,深刻理解和分析。

公式:

内容理解=含义分析 层义或中心(角度:先分析内容,再扣情感、主旨)

1.14 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小学考试中常考的题型,考试中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概括片段内容。

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梳理,抓住要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

概括是一个提炼与综合的过程。

在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时,经常涉及记叙文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在解答时,六大要素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只要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有些要素是可以省略的。具体概括到哪种程度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确定。需特别说明的是,要准确地辨别谁是主要人物(主要行为的实施者)、抓住事件的主要发展过程和强调事件的最后结果。

概括片段内容是对复杂记叙文中部分内容(单个事件)的梳理,抓住要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概括片段内容和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大致相似,除涉及记叙文六要素之外,还需要关注时间、地点发生的改变。当时间、地点和记叙内容发生变化时,往往从一个片段变成了另一个片段。

这类试题若把握不好要领是极容易失分的。面对此类试题很多学生不知所措,因为有的试卷只留了十几个字的空,有的又要求不能超过十个字。下面针对各类考题的考核重点和学生需要概括到什么程度作以简单说明。

公式:

主要内容=人物 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1.15 中心思想概括的模式与公式

中心思想是通过文章的内容来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目的。

【1】叙述主要内容,即文章记叙的事情;

【2】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道理。

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① 通过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领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适用于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没有直接点明,而需要通过文章所叙述的事件、所刻画的人物体现出来。在解答的时候,需要学生自己体会、理解,最终提炼出文章的主题。

② 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在文章中,记叙和描写如同“画龙”,议论和抒情就如同“点睛”。文章中穿插的议论和抒情的语句,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解答时,要针对性地体会这些语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③ 分析中心句,理解中心句所表达的意思,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文章的中心句直接点明中心思想。找到中心句后,可以结合中心句归纳文章的主题。中心句一般存在于文章的结尾,偶尔会在开头。

④ 分析文章标题,从标题中找到中心词,进而概括出中心思想。有的标题会揭示文章的中心。

中心思想概括常规答题模式:本文通过……记叙(描写、刻画等)了……,表现(表达、揭示、反映、赞美、歌颂、批判、彰显等)了……现象(性格、思想、品质、精神、道理等),抒发了(呼吁、号召等)……情感。

公式:

中心思想=主要内容 思想情感(道理、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