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孚电池的最强装备(深圳往右-南孚电池从王者到青铜之路)(1)

“南孚电池,一节更比六节强”相信这个广告很多80后非常熟悉,小时候玩的四驱车或者MP3都能用到这款电池。根据现在南孚企业网站的显示,南孚主要产品都是碱性电池,在碱性电池方面,南孚有很多专利。聚能环作为南孚的主营产品,更是家喻户晓。他的传奇或者让人不解之处就是在企业蒸蒸日上的时期,却传出被外资收购,后来逐渐变成外资品牌的附庸,历经波折苟延残生,错失了中国互联网大繁荣大发展,11年后又回归国内。个人认为南孚如果不经历此劫,可以依靠技术优势转型升级为一家科技型的公司,去发现更多科技型的产品。有可能成长为小米一样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但之后的故事却令人唏嘘。

1988年,南平电池厂与福建兴业银行、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福建分公司(简称“基地福建公司”)、香港华润集团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公司的子公司)合资组建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南孚占据全国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在国内是当之无愧的巨头公司,在世界上销售额也在前五之列,年销售碱性电池超过了七亿节。当时南孚的发展无人可挡,美国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十年,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到南孚的1/10。

南孚电池的最强装备(深圳往右-南孚电池从王者到青铜之路)(2)

1999年,引进外资的风潮在国内一时火热,南孚电池厂忽然不明就里地成了地方政府引进外资的“主角”。而为了贯彻“国有资产从非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方针,作为重点国企的南孚被市政府加入了首批退出国资,引进外资的名单。其实当时南孚并不缺乏资金,南平市国资委也承认,主要目的不是出于资金的考虑,而是希望通过改变股本构成,引进新的管理思路,理顺法人治理结构。在南平市吸引外资政策的要求下,上述股东以南孚69%股份作为出资与摩根士丹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新加波政府投资公司合资组成中国电池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新成立的中国电池有限公司掌握了南孚的绝对控股权,也就是说外方股东只要再增加2%的股份,就可通过中国电池间接控股南孚。

南孚电池的最强装备(深圳往右-南孚电池从王者到青铜之路)(3)

南孚的前身比较复杂,股权结构不合理,虽然顶着国企的名号,但南孚电池厂自己实际掌握的股权仅有40%,后三家分别占股15%、20%、25%,太过分散的股权为日后惨遭多次甩卖埋下了隐患。2000年,百孚公司在香港炒金亏损了几千万美元,为了偿还债务,将其持有的中国电池20%的股份转让给基地总公司的另外一个子公司,并将余下的股份卖给摩根斯坦利,这8.25%的股份出让,意味着中方已经失去中国电池的控股权。2001年,基地总公司的子公司将其持有的20%中国电池股份,以78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富邦控股集团,之后,摩根斯坦利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从富邦控股手中买回了这些股份。

南孚电池的最强装备(深圳往右-南孚电池从王者到青铜之路)(4)

2002年南平地方政府也将其持有的中国电池股权以100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外资股东。至此,中国电池有限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基本上都已转入外方股东手中,而它们对南孚的控股也已达到了72%。本来摩根士丹利希望中国电池有限公司能够在海外上市,从而给它带来巨额的股票收益,但是由于股权变动频繁,中国电池没有取得在香港上市的资格,上市搁浅。寄希望于中电池能在香港上市,带来巨额股票收益的摩根士丹利在上市计划搁浅后失去了耐心。在摩根士丹利看来,兼营电池业务的吉列比自己更懂行业情况,兼具还能打压一下中国企业,不失为一个好的下家。

南孚准备进军海外市场,施展拳脚,收割国外市场之时。2003年8月重磅来袭,南孚突然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收购。这一事件当时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个曾经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力量一夜之间就落入美国人手里。

南孚电池的最强装备(深圳往右-南孚电池从王者到青铜之路)(5)

南孚的厄运便由此开始了。美国吉列公司从摩根斯坦利、鼎晖投资、新加坡政府投资等公司手中买走了香港(中国)电池公司的全部股权,以1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电池的全部股份收入囊中。风投总投资约为4200万美元,一下子净赚了5800万美元,只留下懵逼的南孚在风中凌乱!

吉列如获至宝,正愁自己的产品金霸王如何突破南孚的全面压制的时候,南孚反倒成了自己的子公司,讽刺的是吉利是南孚的手下败将。这次不但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了,而且还得到了一家年产值8亿人民币,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获得了80%中国市场。本来南孚的优质碱性电池已打入国际市场,此时正是向海外发展的大好时机,可是为了避免和母公司吉列争夺市场份额,南孚只好匆匆鸣金收兵。

由于不能与金霸王正面冲突,现在南孚有一半的生产能力被闲置着。南孚渐渐地失去活力,为后来人们普遍认为南孚不创新,产品及模式单一埋下伏笔。南孚被并购,不仅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原总经理陈来茂也黯然辞职。十几年的辛勤奋斗换来的知名品牌已经是别人的了。

南孚电池的最强装备(深圳往右-南孚电池从王者到青铜之路)(6)

吉列公司收购了南孚之后并没有利用它已有的优势,它将南孚的制造工厂用来生产自己的电池品牌,除此之外还占用了南孚的销售渠道,一系列措施导致南孚的销售额在之后的两年下降的非常严重,国内电池行业的霸主之位即将不保。在2005年,吉列公司因为经营不善,宝洁以570亿美元并购吉利。当宝洁公司通过收购吉列成为南孚电池的大股东之后,原有的矛盾又转化为新的冲突。在南孚的11名董事会成员中,有9名来自控股方宝洁,其余两名来自南孚第二大股东,而大丰电器和最后一名小股东则没有机会参与董事会。

虽然宝洁控股之后,为南孚引入了西方的科学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财务制度、软件管理等,对于提升南孚的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帮助,但宝洁旗下的金霸王也凭借南孚的销售渠道在中国遍地开花,美国人当然大力扶植他们自己国家的品牌。显然南孚并没有因此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由于同室操戈,宝洁此举被质疑为通过控制公司董事会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小股东与宝洁甚至两度对薄公堂。

2007年12月,南孚电池的小股东大丰电器首度发难宝洁,理由是宝洁利用南孚的销售渠道代工、销售金霸王电池。4年后,大丰电器胜诉。之后,另一小股东中基企和再次起诉宝洁利用其在南孚的实际控制地位,使得南孚投入的锂电池项目在“雅典娜项目”设备采购中多支付成本达上千万元,并且研发获得的专利由宝洁拿去给美国公司注册,而所用的设备却是向金霸王购买。蔡运奇指责这些设备的采购价比公开报价高出三四成,宝洁涉嫌转移南孚的财产。这个前后投资约1.3亿元的项目,后被南孚董事会勒令停产。因此宝洁应予承担赔偿责任。2013年2月5日,判决书下达,宝洁再次败诉。

南孚电池的最强装备(深圳往右-南孚电池从王者到青铜之路)(7)

然而,胜诉并未给南孚电池带来转机。内讧之下,南孚的管理层开始为南孚的未来担忧。虽然南孚这期间一直占据着国内碱性电池老大的“宝座”,但电池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这一行业的形势一直衰落,南孚却始终未能从碱性电池的业务中抽身。2014年,宝洁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富礼却正忙于“瘦身”。调整后,原本拥有200个品牌的宝洁将更专注于70至80个品牌,每一个留存的品牌都是战略性的品牌,90至100个品牌被淘汰。美国金霸王公司(下称金霸王电池)、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下称南孚电池)亦名列其中。宝洁为“瘦身”决心出售南孚,这让董事长丁曦明看到了希望,也为鼎晖的入主带来了契机。

南孚电池的最强装备(深圳往右-南孚电池从王者到青铜之路)(8)

虽然与宝洁内讧,但对南孚电池没造成太大的影响。南孚拥有自己的的技术和产业链,并没有因此走向破产,虽然不如引入外资前发展如意,但还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在国内有一席之地。2014年11月13日,“股神”沃伦·巴菲特宣布以47亿美元收购宝洁旗下的金霸王电池。而在此数小时之前,鼎晖投资也从宝洁手中收购了南孚电池。南孚电池多年前被外资竞争对手收购,在经历漫长11年的飘泊后,终于挣脱制约,重归本土。相比于那些因为外资引入而破产倒闭的公司,南孚电池是幸运的。但南孚又是不幸的。当年靠南孚工厂代工,用南孚渠道成长起来的金霸王电池已然成了国内市场的老大。10年一瞬,苍苍巨变。而接手的鼎晖资本在重新买回南孚之后,给南孚定下的两大目标之一就是拓宽业务范围,将电池业务在营收中的占比降低一半。毕竟资本是有条件的,肯定硬性要求南孚每年业绩利润要完成多少。所以南孚现在给人的感觉是越来越没有战略,越来越走量,越来越消耗自己的品牌本身的名气,越来越不创新。以现在的南孚状态来看,它会不会变成一家因循守旧的企业,它的未来会像那些落寞的企业一样,在一步错步步错的过程中,变成了人们的回忆吗?

南孚电池的最强装备(深圳往右-南孚电池从王者到青铜之路)(9)

其实南孚并没有停止新产品的开发。数码配件方面,有苹果防水无线充、口红充电宝等等。电池类产品,主要开发一对一用途的产品。锂电池方面也有相当的技术积累,想要大力生产可以随时开始。碱性电池的存量市场还能支撑几年。南孚电池一开始的成功,是因为引进了日本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靠超高的产品质量和极佳的用户价值才赢得竞争。当开始做广告的时候,销量己经是市场第一了。任何一个产品的成功推出,都关系到太多因素,因为进入新领域,开发新产品,并没有大家想象地那么简单,不是有自己原有的品牌基础、靠广告营销、有销售渠道这些优势,做出的新产品就一定会成功。竞争对手、用户的需求等等不确定因素都会影响新产品的成功与否。从整个行业来看,干电池确实已过了产业爆发期。根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数据,全国平均每月碱性电池产量4000万只左右,零售价在2.5元左右,估算下来碱性电池市场规模约为数十亿,未来再次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虽然产业爆发期已过,但干电池是持续消耗品,市场需求非常稳定,未来干电池还会出现新的应用场景。这使南孚的经营情况和现金流都非常稳定。南孚电池的渠道强大,渗透力非常强,只有少数几个消费品企业可以比肩。复盘来看南孚还是一家不错的企业,只是在资本市场经验不足,若是当年注意到了自身分散的股权,预先定下相关资本退出的风险条款,或许不至于有如此遭遇。相信南孚电池在技术创新上会越来越好,毕竟做手机的小米做得电池也很不错,那么专业选手南孚能否会重新夺回曾经属于自己的辉煌吗,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