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看到这个视频,仿佛又在看那部难忘的电影《狮子王》,我们会为辛巴脱离父母的怀抱,历经磨难而感到纠心;最终又为辛巴终于克服种种考验成为真正的狮子王而欢欣。

我们做父母的都应该向熊妈妈学习:你必须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即使他们会滑倒和受苦。

帮助孩子先成为一个普通人,他才有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今天夏天的时候,有一名上海应届高考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因为早产,王蕴吸氧过度造成了视网膜脱落,3岁时他便视力全无。但他今年高考623分,距最高分626分仅3分!其中语文127分,数学145分,英语144分。小三门选择的化学、历史和生物学科中,也有两门考取A 和一门A的好成绩。不仅如此,他兴趣广泛,自行车、游泳、马拉松、户外探险、钢琴、竹笛......样样喜欢、样样在行,还曾参加英语演讲,风采卓然。

乐嘉4岁女儿徒步76公里(4岁女孩4天完成沙漠穿越76公里)(1)

普通的孩子都无法活得如此多姿多彩,更何况一个视力全无的孩子?如果你认为他的成绩一定苦行僧似地修炼而来,那就完全错了。

因为在王蕴的心里,“盲”只是自己的一个特点,而不是缺陷,勇敢挑战自己,他觉得总有一天他可以为自己的“盲”而自豪。

当问及王蕴的家长是如何对孩子进行培养时,父亲王春瑞说:我们并没有把他当作一个特殊孩子,我们要培养他独立自主的能力,为他提供更多的体验。

说到底,是因为我们总是太容易把自己的孩子当作特别的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觉得他的书包太重会压弯他的腰对身体发育不好,习惯了替他背;

孩子大一点了,我们担心他学习太忙挤占了休息时间,从来舍不得让他参与家务劳动;

甚至有些孩子离家上大学了,还说不清楚自己穿多少码的鞋子,不知道出门旅行需要带什么洗漱用品换洗衣物,理由是这些事之前都是妈妈打理的。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普通的社会一员,他需要的不过是一种最平常的方式来成长,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他先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次才能鼓励他努力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

小时候舍不得让孩子吃的苦,长大后生活会全还给他!

去年7月份,主持人乐嘉带着4岁的女儿灵儿参加一个为期4天全长76公里的沙漠穿越活动。出发前,他便和女儿约定:不可以无理哭闹;要靠自己的力量每天走完全程。

一路上,4岁的灵儿两条大腿上密密麻麻长出大块的红疹,脚上磨起了大大的水泡。

乐嘉4岁女儿徒步76公里(4岁女孩4天完成沙漠穿越76公里)(2)

当乐嘉在微博上记录女儿的表现时,有不少人质疑:这是教育还是折磨?有人觉4岁正是在家安心睡午觉的年纪,这样的磨练对孩子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

面对大家的质疑,乐嘉说,他希望女儿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毅力的人,如果这么小都能坚持下来,以后很多困难都能自己克服。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王恩哥在校长演讲时建议年轻人:要乐于吃“两样东西”,一个是吃亏,一个是吃苦。

四天时间里,灵儿在沙漠里所遭受的种种磨难,何曾不是一把刀,狠狠在剜进爸爸乐嘉的心里。然而,做一个为孩子遮风接雨的父母很容易,做一个心里插着一把刀看孩子受苦的父母很难。

难的是我们要下定决定并真的做得到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还记得视频中那个努力向上爬的小熊吗?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会遇到和他相似的困境和挑战,一次次向上爬,一次次摔下来,不断跌倒,不断站起来,陷于困境时的不放弃和绝不妥协才能让我们最终走到目的地。

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和冒险,就是给他最好的安全保障!

英国的BBC曾播出过一部关于“儿童地理”专题研究的纪录片。影片选取一个英国小镇,分别于1972年和2004年来记录当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研究者发现, 70年代的时候,孩子感到最自豪的就是向父母展示他们发现的东西。

他们热衷于花大量时间去发现和创造自己理想的风景,深深沉醉于自己的想象力之中,发现一个树洞、用小石头和树叶造个河边小屋等。

而到了2004年,研究者发现30年前的记录分析方式已经完全不适用于现在的孩子,那些在新世纪中成长的孩子不再有父母小时候的自由,他们的活动空间更多的是自家的院子,那些大自然中的河流和山野已经不再是他们能自由探索的领地。

研究者还发现,在这样严密保护下的孩子,自身已经渐渐失去了冒险和探索的欲望。孩子们已经习惯了无孔不入的看护,但凡他们想做出什么决定,就会习惯性地望向大人寻求意见。

实际上,孩子独立自主的成长过程就是学习如何管理“恐惧心理”的过程。

通过参与有危险的游戏,他们能够主动得到危险的脱敏治疗——他们强迫自己做害怕的事情,以克服自己的害怕情绪,从而战胜对危险的“恐惧”。

当然,这个危险是指可控范围内的:比如孩子要学会骑车必须克服对速度的恐惧;孩子要学会使用剪刀必须克服对利器的恐惧等。

我们给不了孩子一辈子的守护,只有他学会守护自己,才是对生命应有的态度。

如果没有经历鼠国大冒险,“邋遢大王”如何能长成帅气小少年。

小邋遢,真呀真邋遢,邋遢大王就是他,人人叫他小邋遢;

小邋遢,真呀真邋遢,邋遢大王就是他,没人喜欢他;

突然有一天,小邋遢变了,邋遢大王他不邋遢......

乐嘉4岁女儿徒步76公里(4岁女孩4天完成沙漠穿越76公里)(3)

有多少人记得这部30年前的动画片?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看动画片时的惊心动魄的感觉吗?当邋遢大王不小心喝了药水变成小小人的时候,我们在好奇之余,还是会瑟瑟发抖:如果我也像他那样到处丢三落四粗枝大叶,会不会也像他那样掉到老鼠窝里去……

我们想让孩子知道,掉到老鼠窝里未必就是一件坏事:从邋遢大王身上学他面对困难不退缩;做人要像长尾巴的小白鼠一样善良、维持正义,不能因为环境的肮脏而降低了自身的价值,也要像邋遢大王一样能够相信别人,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要充分相信朋友、团结就是力量,在面对困难时应该齐心协力共同面对等等。

我们每天在孩子耳边念念叨叨重复这些大道理,他能听进去吗?显然不能。

我们需要换个方式,用恰到好处的幽默让孩子更好地接受它们。如果请邋遢大王自己来给孩子讲讲他的经历,他会喜欢吗?给孩子讲道理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适合他乐于接受的方式。

还记得文章开头视频中的小熊爬雪山吗?

熊妈妈没有选择背着他上山,也没有选择推着他向上爬,甚至还在他第一次快要成功的时候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障碍。

这和我们教育孩子一样,既要关心爱护,又要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独立面对生活的挑战和难题。

有些路只能让孩子自己走。爱,是担忧,也是放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