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1)。”

论语十二章中不慕名利(论语求知子曰)(1)

【注释】

(1)杨伯峻:德不孤,必有邻,《易 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又《乾 文言》:“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都可以作为“德不孤”的解释。

钱穆:邻,亲近义。德字有两说。一指修德言。人不能独修成德,必求师友夹辅。一指有德言。有德之人纵处衰乱之世,亦不孤立,必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邻,如孔子之有七十二弟子。今采下一说。

论语十二章中不慕名利(论语求知子曰)(2)

【译文】

杨伯峻先生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钱穆先生试译:先生说:“有德之人,决不会孤立,必然有来亲近他的人。

陈晓芬译文:孔子说:“有德之人不会孤单,必定会有与他亲近的人。”

论语十二章中不慕名利(论语求知子曰)(3)

【求知】

这段文字强调了一个“德”字,一个人只要有德,就不愁没人亲近。所以,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德,自然是指孔子所赋予君子的哪些主要品格,仁、义、信、孝、悌、忠等等。儒家所谓的学,其主要对象就是德,不单指文化知识。比如,《弟子规》中: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将学文放在了最末一位。

《为政篇》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天子如果以德治天下,诸侯与天下百姓归之,就如同天上众星环绕着北极星一样。这可以看作“德不孤,必有邻”的一注脚。

我的意见,钱穆先生所引“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作为“德不孤”的注解,还有不尽妥帖之处。孔子的意思不仅是好德之人亲近有德的人,全天下的人终会归向有德之人,好德者如此,不好德者也会如此。并不是要将人群分为好德与不好德的两类。

德是团结人心,使天下得治核心力量。所以,君子要终身好德、学德,君王要守德来治理天下。孟子继承孔子的这一思想,力主君王实行德治与仁政。

论语十二章中不慕名利(论语求知子曰)(4)

【参考文献】

杨伯峻 《论语译注》

钱 穆 《论语新解》

陈晓芬 《论语译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