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许多素材采集于陵川,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一口气说西游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一口气说西游记(西游记新说)

一口气说西游记

——《西游记》的许多素材采集于陵川

侯孝义

十五年前,将近不惑的我,还很是不明事理,缘于爷爷生前一句话,凭着一股好奇心,居然着疯着魔般钻研起《西游记》来。记得是1998年某月某日,在当时的陵川报上发表一篇短文——《〈西游记〉与陵川有缘的推想》,且调侃似地加一引题——《信不信由你》。文章发表后,引发一些舆论,虽说见智见仁,但持不赞成观点者居多,更不乏有人笑骂我是作贱四大名著,亵渎文坛瑰宝,一时间,差不多连“没有文德”的帽子都扣上了。

对于别人的评价,我还真不在乎。相反,倒是冷静了不少,或者说对经典名著《西游记》的敬畏平添了许多。在此后的十五年中,始终像一盏明灯一样照耀着我前行的还是著名杂文家、《西游记》学术研究专家何满子先生的那句话:“人不能,任何艺术家也不能凭空虚构一个世界,必须以人间现象,以现实生活,包括历史生活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十五年来,我对《西游记》痴狂、膜拜,与日俱增。我翻来覆去地品读、思考、推测,其结果是:《西游记》与陵川有缘的看法,非但未曾淡漠,而且,印象(或曰图像)越发明晰了。有些时候,简直如骨鲠在喉,就要不吐不快了。在一次次拜读——发现——惊喜之后,我常常是先作一个深呼吸状,然后颇有底气地想告诉任何人,我没有钻牛角尖,我又破译了一个新密码!《西游记》与陵川有关,况且关系非同一般,委实是太密切,太密切了!

然而,激动之后,我旋即趋于平静,我并不希望哪位随便苟同我的观点,我仍然想听到批判的声音。因为有位哲人说过:非议和批评对于发掘一个有价值的东西,恰恰是最有用和最宝贵的。

今天,我依然抱着向诸位讨教的态度,把当初写的那篇拙文,以及十五年来的一些新发现、新感悟,毫无遗留地呈现给大家。

一、1998年在县报刊载的短文

信不信由你

《西游记》与陵川有缘的推想

孩提时代,夏日黄昏,曾不止一次地听爷爷讲唐僧取经的故事。每至更深,老爷子总是点一锅旱烟,在明明灭灭的烟火中感叹:老唐僧就是从我们这道河上的啊。其时,总以为爷爷倦怠了又要开始用神魔鬼怪吓我们去睡,而我等却也切实头皮森森,须臾间,三五个光屁股娃娃便如鸟兽散。

及至初中毕业,如麻杆般瘦羸的我,虽常以男子汉自诩,但一点嗜好仍舍弃不得。那便是总爱像尾巴似地跟着奶奶去串亲(为打牙祭而已)。也正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于一亲戚家里发现了在当时被视为“禁书”的《西游记》,仅是为了好奇和侃大山,在我如唐僧取经般绕过一些“繁体字”的艰难阻隔,“读”过全书之后,我竟觉悟提高许许——爷爷的话似乎不无道理,仅从家乡一些地名上推断,竟与书中有许多吻合之处,譬如:

孙石窑(属河南省南寨镇某地,与陵川县六泉乡紧邻),莫非是孙悟空的老家?

沙窑村(与孙石窑村不远)似乎是沙僧的居所?

高家村(六泉乡某地)难道高老庄因此演绎而来?

这种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书中有黑风山,六泉有黑风洞;书中有火焰山,六泉有火焰洼;书中有猪八戒,六泉有打猪壑、猪圈郊;书中有牛魔王,六泉有牛皮玉;书中有盘丝洞,六泉有盘铺;书中有莲花洞,相邻的古郊乡有莲花山;书中有黄风岭虎怪,六泉乡有黄松背、黄虎掌;书中有水帘洞,六泉有灵泉瀑布;书中有白骨精,旧时六泉乡香磨河峡谷悬崖下棺柩比比皆是,白骨随处可见;书中写孙悟空采摘山毛桃,倘若吴承恩老夫子真的如春暖花开时路经此地,那崖脑河畔,竞相争艳的山桃花也足以使人引发灵感,浮想联翩。

近年来,我于工作之余,再次顿首拜读《西游记》,这部鸿篇巨制使我一揖到底,爱不释卷。我不仅迷醉于书中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和个性独特的神魔形象,更为作者登峰造极的艺术造诣和敢于违背宗教观念把神魔鬼怪一视同仁的胆略而深深地折服。

不仅如此,我仿佛又发现了世外洞天,真有茅塞顿开之感:书中许多词语竟都是陵川本地方言。

如:拟声词:咯嚓(树枝折断声),唿喇喇(乱石滚动声),扑轳轳(野鸟惊飞声),掬律律(表动作迅疾),骨嘟嘟(表山泉流淌)。

书中还有“走遭”、“甚”、“茶钟”、“供养”等说法,还有把“脚踝”说成“孤拐”,身体动弹说成“骨冗骨冗”,不一而足。

每每此时,我的猜想便无法压抑地膨胀,或许吴老夫子真从此间走过一遭?如是徒步(也只能是徒步),那他可真经历了坎坷之苦。如我的假想成真,他的路线大概是:从洛阳出发(因为白马寺)绕辉县西上,经三郊口的沙窑、孙石窑进入我县东双脑,在黑风洞小憩(也许短住)之后,沿香磨河峡谷进入赤叶河、高家(过去是官道),登上太行绝顶——六泉乡的黄松背,天地为之宽阔——老夫子便产生到了“西天”的意念。

有点知识的人就会骂我牵强附会,或曰故作高深。其实不敢,打死我也不敢否认吴老先生驾驭文字的功夫,相反,更应肯定吴承恩洞悉唐僧取经的原委(他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以及对我国西部地理环境以及域外的风土人情(他又是一个伟大的地理学家)的了解。我只是想提醒诸位:吴承恩首先是作家,而作家需要灵感。

著名学者何满子先生说过:“人不能,任何艺术家也不能凭空虚构一个世界,必须以人间现象,以现实生活、包括历史生活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究竟吴老先生是在此生出“灵感”还是在此完成巨著,有待大家论证评说,我的“砖”倘能引出“玉”来,岂不为我们钟爱的家乡,为陵川即将崛起的旅游业再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西游记》作者素材采集路线图

(略)

三、《西游记》中部分名称

《西游记》中一些山名、怪名等与陵川一些地名、昆虫名、蔬菜名、农具名极其相似,现列举如下:

1.关于地名

黑风山、黑风怪——六泉东双脑有黑风洞。

熊罴怪、熊山君——陵川八景之一有“熊山吐月”。

黄风岭、黄风怪、虎先锋——六泉有黄松背、黄虎掌。

莲花山、莲花洞——古郊乡有莲花山、莲花洞。

火焰山——六泉乡有火焰洼。

牛魔王——六泉乡有老牛湾、牛皮玉。

九曲盘桓洞、九品宝莲洞——六泉有九莲窑。

水帘洞——陵川八景之一“灵泉瀑布”。

柳林坡——六泉有漫柳坡。

金角、银角大王——六泉有大王、小王。

盘丝洞——六泉有盘铺。

观音院、小雷音——或许暗指崇安寺。

九头怪——陵川村名中自古有九头十八掌的说法。

平顶山——六泉乡板山(上有庙宇)山顶极平。

高老庄——六泉乡有高家村。

老龟——香磨河有一灵龟石。

犀精怪——六泉有西井头。

太行山、天下第一名山——六泉佛山称太行第一山。

白骨精——赤叶河峡谷崖下棺柩演绎而得。

狮驼岭——崇文镇有狮古桥村、圆圪驼村。

福陵山——崇安寺唐前称福庆院、凌烟寺。

沙僧——崇文镇沙上头可否谐为“沙僧头”。

豹头山——六泉乡有豹头沟。

笔峰——狮古桥村面南龙王山曾有“卓笔峰”。

猪八戒——六泉有打猪壑、猪圈郊、高家。

白马——六泉有赶马双、水草洼、水草沟。

2.关于植物

葫芦——盛产于六泉东双脑。

蔓菁、萝卜——是陵川主要蔬菜。

人参果——由黄松背五花蕊党参联想而来。

马兜铃——一味中药,产于陵川东部六泉、古郊二乡。

3.关于昆虫

蝎子精、蜈蚣精、金蝉——蝎子陵川东部、西部较多,蜈蚣、蝉,全县都有。

4.关于农具

钉钯——是陵川本地春天主要备耕农具之一。

四、《西游记》中的陵川方言或习惯用语

捞摸榔槺坐罪带累弄喧馕糠作业走遭响器

斋公对命啯啅孤拐串楼把势怪道安生过梁

家火怎了做甚消食补衬匾食爱小秀溜掏摸

醒睡脚色谢土叙繁骨冗皮松影瞒害疼赖皮

搪倒大料绝早消停疾伶好来耳根叨餂差讹

抢白汤滚伤食捍面米汤顶缸夜来作贱搭联

摄法蒸饼定饯餶饳辈庶忙冗使使坚饥肝花

外公掌灯痨病窄逼麻油实信日头撺掇馍馍

块把年把个把躲赖调和装胖虼蚤扢扠扢喳

扢搭扢扑

不趁手可可的草纥挞扑垆垆掬律律屹蹬蹬红媸媸

硬搠搠怎的来不识耍冲南上直南上山嘴上拐角上

几年上屹迸迸没眼色腰截骨没脊骨腿挺骨上溜头

白强强扢挞藤没正经莫言语耳瓜子打罢春扢扠松

不搭理南一带一毂辘烧荒的填牙缝不循理破伤风

怪不得动不动不成人褒贬人好人呀

争不上手不得命处心心念念得个上风省使俭却

柜脚圪络冒烟突火借我使使筑了些土不犯红沙

怎的来耶该甚个罪一递一拳不要说嘴扯扯拽拽

碗来粗细抵架不住雷声霍闪嚼舌头根骨冗骨冗

要了你的哩用纸儿糊糊弄死他也不亏在哪里见他来

只情跪着磕头买卖生意弄不成不是个人生父母养的

清清把个活佛放了

五、新问题的发现和猜想

1.地名上的新发现

在十五年之前一些积累的基础上,爷爷那句“遗言”,始终像一条隐形的丝线,牵引着我不断延展思绪。我又惊异地发现:六泉的老牛湾,是牛魔王的原形吗?六泉的西井头,是谐指犀牛精吗?还有六泉乡的大王、小王二村,与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有没有关联呢?潞城镇的东大佛掌、西大佛掌,有多大个“佛”?是两尊什么“佛”?佛堂掌村又有什么讲究?六泉乡的佛子山莫非暗喻唐朝佛子玄奘?再有令人称奇的是,六泉乡高家村、土窑村背后,有约三华里一道山岭称师傅岭,与巍巍佛山数里之许,遥相呼应,又有什么寓义呢?书中说到天下第一名山,可是借今天所言佛山为太行第一山演绎而来?书中的熊罴怪、熊山君与陵川八景之一“熊山吐月”有无关系呢?

六泉乡有一个行政村,距佛子山不过二华里,叫拱山底,老一辈都称“拱山底”。近些年可能当地人认为名称不雅,遂改成“碽山底”了,理由似乎很充分,说是此地有铁矿(陵川人把铁矿称为“碽”),但笔者还是认为“拱山底”正确,应该正本清源。因为“拱”者其谁?猪也!我牵强附会了吗?我也不和你争辩,因为更“牵强”的还在后头。

书中第七十五回写到师徒路遇狮驼岭,稍一考虑便会发现蹊跷,狮子和骆驼怎么能混为一谈呢?莫非是取了“崇文镇狮古桥村、圆圪驼村”的首尾?更巧合的是,就在这一回里提到了“笔峰”,莫非是指狮古桥村对面龙王山上的“卓笔峰”吗?

如上边所言站得住脚,那猪八戒的出处福陵山就很有意思了,大家知道崇安寺,《陵川县志》载,唐朝之前名叫福庆院,也叫凌烟寺,那福陵山可是缘此而来?当然,我绝没诋毁崇安寺的意思,崇安寺是陵川的象征,先有崇安,后有陵川,无论你走多远,崇安寺总是牵着陵川游子的魂,这是毋庸置疑的。

现在崇安寺的山门里塑着弥勒的金身佛像,两边有四大天王,据考,唐朝之前即是如此,这在中国所有寺院中也是罕见的,书中第六十七回写到“弥勒缚妖魔”,能否说明作者到过此处?崇安寺唐朝之前当央殿里塑着观音和十六尊者,书中把观音菩萨作为一个重要佛家来刻画描写,不能不令人顿开茅塞。细细琢磨,从洛阳白马寺到陵川崇安寺不过二百里许,几乎就是《西游记》一条密集的素材采集链。

2.石匣子里的猴像

沿陵辉路西上,从河南进入陵川境内,即是灵泉瀑布(水帘洞的原形)走进香磨河峡谷,离灵龟石(老龟的原形)五里许,在悬崖的缝隙处有一石窟,里边确乎有一个石猴的头像,近看不甚分明,若离二三十步再看便清晰可辨,栩栩如生。仅从那石猴的一脸哀怨,就能使人萌生不尽的联想。

3.关于《西游记》作者的争论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生活于明朝末年,江苏淮安人,字汝忠,屡试不第,是个后补的贡生。一直以来,关于《西游记》作者的问题颇存争议,也有人说,巨著出于明朝“清词宰相”李春芳之手,吴承恩只是最后定稿人。

既有争议,我想再加一点也无妨,那就是既然书中有许多地名、怪名、动植物、昆虫名与陵川本地有诸多吻合之处,且如此相对集中,甚至连农具“钉钯”也写了进去(殊不知古代十八般兵器里是没有钉钯的),如此说来,名著是不是陵川本地人写的呢?或者参与撰写不成?要不怎么有那么多陵川方言和习惯用语呢?即便不是,那么作者吴承恩(或李春芳)在陵川生活过相当长一段时间?

六、写在结尾的话

万永勇主编的《中国通史》载:“《西游记》直接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给读者以阅读的快感。”的确,儿时以至青年,读《西游记》无非是寻乐子、图开心、自我陶醉而已。及至后来,每每捧起它,我都是诚惶诚恐,只差沐浴焚香三叩首了。

《西游记》作为一部长篇魔幻小说,称得上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它的好,好在艺术形象的逼真描绘,好在唐僧师徒的团结精神,好在抑恶扬善的浩然正气,好在它是一部集政治、历史、地理、军事、易学、医学、佛学、道教和魔幻于一体的鸿篇巨著。撇开这些,单表书中的诗词曲赋,我以为绝不比唐诗宋词等逊色。今天写这些文字,我不怕别人骂我“脸皮厚”了,反之我却为我的“厚”积而薄发感到一点点骄傲。我希望有识之士都能于世俗的喧嚣声中静下心来,看看《西游记》,一来验证一下一个书痴是否在信口雌黄,二来作为一个文化人,不看此书真是天大之憾事。我百分之百不信,你要虔心看它,会爱不上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