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兔管家旅行网(ID:Tgjtripcom)

《三国演义》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精彩的故事耐人寻味的同时也对其中的真实性做出了考究。

说到这儿很多人可能要说了:“明明只是一本小说,为何要纠结真实性”?这么说倒也不可厚非,但是现如今很多人已经讲了《三国演义》是三分故事七分史实,《三国演义》真的有七分史实吗?

梳理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三国演义三分故事七分史实)(1)

现如今人们参考考究《三国演义》的真实性主要是参考以晋朝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为主导的多种史料研读。

说《三国演义》有七分史实其实都很难考证,因为它除了最基本的历史发展路线是正确的,其他的几乎都与《三国志》里面有很大的出入,就拿几个典型的故事来讲。

首先是“温酒斩华雄”关于这一章罗贯中可谓是不惜笔墨的大肆渲染,而正史上却是记载是孙坚杀死的华雄。

梳理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三国演义三分故事七分史实)(2)

还有就是关于吕布白门楼殒命了,《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是吕布被麾下士兵所俘献于曹操,而正史上却记载是吕布自己主动反绑自己向曹操投降的,只是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梳理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三国演义三分故事七分史实)(3)

说了这么多小伙伴们肯定会觉得即使《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为主角书写的,那《三国志》也是以曹魏为主角写的呀!的确《三国志》中六十五卷中魏书数量最多有三十卷,结合当时的史实司马炎篡位后为了体现自己政权的合法性,确实会让史官对于魏国政权的合法性进行一定的美化,毕竟是他的位置是魏国幼帝曹涣禅让给他的,但是这不是主要原因,其实最主要还是实力问题,所谓的三国鼎立其实是很不平衡的鼎立,北方曹魏天下九州独占其六,而刘备却只有益州外加汉中之地,那个实力强那个就写得多不是很正常吗?

梳理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三国演义三分故事七分史实)(4)

而《三国志》也没有出现过明显的贬低刘汉的行为,就拿诸葛亮来说,虽然没有书写得像小说里面的那样惊为天人,但是《三国志》武侯传对它的评价也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只是军事能力不突出罢了”后来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不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吗?

梳理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三国演义三分故事七分史实)(5)

说了这么多为何《三国演义》不是史书呢?抛开其真实性,时代原因也很重要,明末清初时期,八股取士在严厉的社会环境下罗贯中所要描绘的只是忠君报国理念,而并非叙述史实,所以对于篡位的曹魏政权当然不会推崇。说到这里要说一下了其实刘备称帝并非虚伪,只是当时汉朝已经被魏国所取代,他如果继续做汉中王那他做的可就是魏国的汉中王了,以他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像曹魏势力低头的,所以用称帝来表达自己和曹魏势不两立的决心与态度,国号也叫大汉,蜀国、蜀汉、季汉都是后人对它的称呼。

梳理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三国演义三分故事七分史实)(6)

更重要的是时代的发展,造纸术在东汉就已经成熟更何况明朝末年,而且明朝离三国时期特别遥远,权威性也不高。在成熟的造纸术的推动下当时已经有了很多三国史料记载,不像以前要把文字写在兽骨、龟壳、青铜器或者竹简上,非常不方便,记载的东西非常有限,就拿《左传》来说,里面有很多东西都是作者自己想的,人们连作者的名字都不确定只是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恐怕里面的史实都不见得有《三国演义》多,但是人们仍然把它当做史书来参考,其实这也是当时史料记载偏少的无奈。

梳理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三国演义三分故事七分史实)(7)

喜欢三国的小伙伴们可以去无锡的三国城去实地体会哟!当然无锡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如拈花湾、鼋头渚、灵山大佛等,还有水浒城,喜欢水浒的小伙伴们也可以光顾。

小编在导游阿唐哥的安排下在无锡玩得非常开心,每一个景点介绍的都非常详细,大家对他都很满意,想去无锡旅游可以找阿唐哥哟!喜欢就关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