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行程码去星,首先想到的就是陈百强的《摘星》、郑少秋的《摘星》,以及李国祥的《摘星的晚上》这三首歌,所以——就找来这张《余情未了》来听,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余情未了歌曲原唱完整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余情未了歌曲原唱完整版(没有余情未了这首歌的国语版余情未了专辑)

余情未了歌曲原唱完整版

之前行程码去星,首先想到的就是陈百强的《摘星》、郑少秋的《摘星》,以及李国祥的《摘星的晚上》这三首歌,所以——就找来这张《余情未了》来听。

李国祥其实有两张名叫《余情未了》的专辑,一张是1992年年底发行的粤语版《余情未了》,另一张就是1994年国语版的《余情未了》。这次,我听的是后一张。

在百度百科的介绍上,说李国祥在1994年发行了首张国语专辑《醉生梦死》,我倒是知道李国祥在1994年推出了首张国语专辑,但真不知道《醉生梦死》是个啥。后来经崔轼玄老师提醒,原来这张国语版的《余情未了》,在香港地区发行时,就叫《醉生梦死》。

之所以给李国祥的首张国语专辑命名为《余情未了》,明显是当时台湾的制作公司,想要借李国祥在港圈的影响力而蹭一下“余情”。毕竟,《蓝色Sha La La》、《摘星的晚上》和《余情未了》,都堪称是李国祥的代表作了,用这样一个专辑名,虽然和粤语版撞了名,但也少去了很多介绍的麻烦。

这张国语版的《余情未了》,是当时的台宝(台湾宝丽金)发行的,不过制作公司是“奇花音乐”。“奇花音乐”成立于1993年,之后为刘锡明、梁汉文等许多香港歌手都制作过国语专辑。

当年的“奇花音乐”还是挺舍得下本的,白纪龄的全套文案,明显体现出台湾地区做艺人和香港地区的不一样,就企划讲故事和树人设的能力真的很强。而这个白纪龄,也是一个很摇滚卦的幕后,曾经和“刺客”、“废五金”都有过音乐上的合作,并是后者的经纪人。

不过,这张《余情未了》最大的大咖,还是制作人:李寿全。不过,我总体感觉这张专辑,没什么李老师具体工作的痕迹,更像是靳铁章、伦永亮、丁晓雯、周华健和包小柏这五位协力制作完成的案子。

和很多港星的国语专辑一样,《余情未了》也采取了台湾国语原创,加上歌手粤语歌重新填国语词的双轨模式,后者比例明显要高很多很多。

国语原创部分,最惊喜的一首作品就是开场的《醉》,因为这首歌曲的词曲都是周华健。要知道当时的周华健,刚凭借一张《花心》专辑唱红小半个亚洲,而他自己的新专辑《风雨无阻》,也会在李国祥首张国语专辑发行十天后推出。

《醉》算是一首有品质的芭乐歌,但比起很多当时的大热作,差的是那种“一剑封喉”、堪称广告语的歌名或副歌第一句。而还有一点,演绎唱作人原创的最大风险,就是在日后会被突然“拿走”,比如这首《醉》,就在一年后出现在了周华健的个人专辑《我愿意去等》里。

另一首原创的国语歌,蔡宗政作曲的《这样爱你错了吗》,倒是更芭乐,但实在也是太套路的芭乐了,虽然旋律流畅,副歌第一句也够鲜明,但明显感觉李国祥唱的也有点有气无力,原因就是因为作品实在太平淡了,他的特点一直发不上力。

改编作品里,《随风聚散》的粤语版,是《Blue》专辑里杜自持作曲的《夕阳路上》,《爱不能随便说说》的粤语版,即《真性情》专辑里的《每天心痛半点钟》。《真性情》和这张国语版的《余情未了》,几乎同时推出,前者是5月4日、后者是6月1日发行,所以在专辑的文案里,介绍《真性情》这张专辑时,不仅用的是未来时,而且也没有提到专辑名,只是说这将是李国祥的第六张粤语专辑。

因为是李国祥的首张国语专辑,所以在粤语歌改编上,这张唱片也毫不吝啬,比如《满天星》即《摘星的晚上》的国语版,而《杜鹃花日子》的粤语原作,也就是李国祥的另一首代表作《余情未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张专辑从头到尾都没有一首叫《余情未了》的歌,却叫《余情未了》的原因,大概率也是因为团队觉得叫《杜鹃花日子》虽然也很好听,但恐怕在宣发上就要再加预算,反复申明这是那个唱《余情未了》的香港歌手李国祥的首张国语专辑……听起来就很绕,所以不如简单直接、干脆明了。

其实,这张专辑里我个人最喜欢的,也就是《杜鹃花日子》和《满天星》这两首歌,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从来不是没道理的。不过,即使是李国祥的粤语原作,也并非这两首歌的源头,因为这两首歌曲,其实也都是改编自日语作品。

《余情未了》(杜鹃花日子)的原作是“恰克与飞鸟”的《夢から夢へ》,《摘星的晚上》(满天星)的原作则是円広志的《風のアルペジオ》。

虽然粤语版的《余情未了》更有名,但我更喜欢国语版的《杜鹃花日子》,因为李国祥在粤语版里,他的粤语发声和音域,听起来总有别的香港男歌手的影子,反倒在国语版的《杜鹃花日子》里,李国祥厚实磁性的声线,更有一种独特的辨识度。这种特点,也在李国祥很多粤语和国语作品的对比中出现。

其实,像《声生不息》的节目,如果能选《余情未了》、《摘星的晚上》这种既堪称港风经典,又不至于烂大街的作品,是既能让粤语歌迷觉得你有品味,也能让平时不听粤语歌的歌迷,又可以听到港乐里“新鲜”的精髓的。

除此之外,《杜鹃花日子》的填词我也很喜欢,一种亦古亦今的文字风格,既有“杜鹃花开红又红”这样的诗词体,又有“我的心在痛呀痛”这样的直白倾诉,只是署名是达辉的这个词人,好像就没别的什么作品了。不知道是因为跨界填词,还是因为这是哪个词人的另一个笔名。

专辑别的国语填词,都是耳熟能说的名字,陈乐融、丁晓雯、杨立德,以及把自己填写的《摘星的晚上》,从粤语版填成国语版《满天星》的潘伟源。而另一个吴若权,则是DJ、企划和作家,并偶尔填词。他最有名的作品,非《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莫属。

最后一定要提一首《最后还有你》,因为它很特别,虽然这也是一首改编歌,但却是改编一位内地音乐人创作的作品。

从最近亲的谱系来讲,国语版的《最后还有你》其源头,无疑就是李国祥自己的粤语作品《只因留着你》。这首歌曲在当时还有一段佳话,即作曲常宽和填词陈海琪,既是姐弟恋,也是京港恋,可以说是陈海琪一举为北京音乐人常宽去香港发展,扫清了一切障碍,除了开始介绍他加盟香港“EMI唱片”之后,还在后来通过闺蜜梅艳芳的影响力,让常宽得以转投香港“华星唱片”。

而这首《只因留着你》(最后还有你),也是常宽和陈海琪爱情结晶的某种方式。事实还证明,情歌比爱情本身,更久远。

当然,这首《只因留着你》其实还有一个出处,就是常宽自己的作品《夏天》,这首《夏天》也收录在他1992年的专辑《今天的一切》里。

“我等的是你,最后还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