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九点多才出去到街市补吃晚饭,吃了一个烤饼外加一大碗面,回房躺下后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百无聊赖中想看一部影视剧来打发时间,却找不到感兴趣的。忽然,《一九四二》映入眼帘,之前知道这是大导演冯小刚的作品,可惜由于题材与内容过于悲情,不太符合今年贺岁的潮流和人们的口味,票房不敌《泰囧》,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不过口碑还是不错的。

影片讲述了一九四二年发生在河南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旱灾,庄稼歉收,加之日军侵略,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外出逃荒。财主一家和贫农瞎鹿一家的悲惨遭遇,是这一千多万人逃荒队伍的缩影。在饥荒面前,瞎鹿的媳妇花枝受到少东家的骚扰,后来一家人拖家带口背井离乡,铃铛差点被人贩子用三升小米卖掉,母亲被日本的飞机炸死,瞎鹿与国民军溃兵抢夺驴肉时被打翻进饭锅里活活烫死,花枝成了寡妇,为了让孩子吃两块饼干而甘愿与拴拄睡觉,后来与拴拄结婚,第二天在洛阳城下将自己卖给牛贩子换来几升小米,将两个孩子托付给拴拄。拴拄坐火车时不留神两个孩子掉下火车,生死未卜,后被日军俘获,为保住铃铛的玩具不愿意和日本人的馒头交换而被残忍杀害。

即便是富裕的财主一家也未能幸免于难,房屋被饥民烧掉,粮食被抢光,少东家被枪穿透心窝,在逃荒的路上,马车和粮食被溃兵抢走,儿媳妇生下孩子后饥饿而死,老母在洛阳城下饿死,女儿星星为救家人甘愿被用四升小米卖入青楼,财主好容易坐火车到陕西潼关地界被兵所阻,在躲枪子时还在襁褓中的儿子被捂死,他彻底绝望了,就在往回走的路上,收留了一个母亲被饿毙路帮旁的小女孩,两人一起又踏上了西去的路程。

在饥饿中,人性得到最为真实的展现。在大灾面前,省政府懦弱无能,军队跋扈骄横,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抱着“宁可信其无,补可信其有”的态度麻木不仁,视若无睹,还是在有良知的外国记者的坚持下,河南大灾才得以曝光,国民政府迫于压力下才不得不采取救灾措施,可是执行的官员不顾饥民死活中饱私囊。最后,这场旱灾中,河南一省就饿死三百万人。

我饱着肚子看他们在死亡线上挣扎,既是幸运的又是卑下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鲜尝吉尔的滋味,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十七岁那年自己清早一个人骑了几十公里自行车去黄河滩转了一圈,之前仅仅喝了一碗稀饭,饿的我心发慌脑空白,还要逆风蹬车,路上不见人烟不见商铺,困极了就将车撇在路旁自己躲在草窝里睡觉。傍晚时在县城郊的商店买了一包干吃面狼吞虎咽,回县城后又在电视塔下填了两碗胡辣汤和些许水煎包,回校洗漱后又出来吃了一碗扯面才顶住了饥。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过无数次大饥荒、小饥荒、区域性饥荒、大面积饥荒,爆发了无数次饥民揭竿而起的壮举,无数世家大族惨遭灭顶之灾,多少朝代淹没在饥饿的深渊中,多少文明精髓毁于一旦。以前发生的惨剧,只能通过文字和数字来了解,直到今天,通过这部直观电影的真实演绎,我才真正懂得了“饥,乃天下第一难事”。

改革开放最大的功绩,是使中国人实现了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温饱理想,但中国人是最善于遗忘的民族,告别吃不饱肚子的年代才四十年不到,就开始出现奢靡浪费之风,人们在饭桌上糟蹋浪费粮食的现象比比皆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训言只是摆设,耕地面积被大量占用,农村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打工,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农村凋零农业萎靡。当人们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时,很难想到国家还有不少边远贫穷地区的人们还在饿肚子,一些学校的孩子还在吃“江水泡饭”,南京还发生了两个女幼童在家里活活饿死的悲剧,猝不忍读。

我们有什么理由浪费粮食,有什么理由助长奢靡享乐之风,唐朝开元盛世持续了四十多年就爆发了安史之乱,人民穷困无以为食;康雍乾盛世持续了一百三十年,当中也发生了不少饥荒,《天下粮仓》就是例证;就算人类进入了新世纪,有些国家也发生了饥荒,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今年前半年各地持续干旱,小麦普遍减产,有的仅有正常年景的三分之一,要是放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肯定会造成饥荒。

越来越敬佩冯导,敬佩他手底下一班敬业的演员,在举国影荧屏充斥着娱乐至上的氛围下,能以深邃的视角、悲悯的情怀来解读历史,关注民生,的确难能可贵。

(笔于2013年7月22日)

怀旧八十年代电影(观影记一九四二)(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