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能机主导市场的时期,由于主屏幕占比较小而整体工艺也略显粗糙,几乎没有人会特意的去给手机贴膜。智能手机的崛起让保护膜有了用武之地,手机贴膜如今已经不仅限于单一的保护功能,还衍生出了增强美观、防止窥视等多样的用途。
旺盛的用户需求和较低的入行门槛,让手机贴膜一度成为暴利行业。鉴于消费者对于10来块的价格不太敏感,质量低劣的保护膜开始在市面上广为流通,其获取的利润也高于成本数倍。
面对那些坑钱的小摊小贩,自己动手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不过,对于刚刚上手的新人来说,如何选择保护膜的材质、如何防止保护膜“贴坏”,这些都是一些恼人的难题。
如何选择保护膜材质?
从最早的“塑料袋膜”到现在“AR膜”,保护膜的种类如今已经数不胜数。排除产品本身质量的影响,各类型的保护膜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与选择手机设备相同,你必须明确自己的核心需求。
-
保证显示品质:AR膜(高清膜)
防止指纹残留:磨砂膜
磨砂膜最为出彩的地方在于触摸的手感,较为粗糙的表面也能够保证用户在强光下看清手机屏幕。而AR膜的油渍和指纹残留问题,磨砂膜也能较好的解决。不过,磨砂材质会直接影响到保护膜的透光能力,而且也牺牲了一部分色彩表现。
-
出众的保护能力:防刮保护膜(PET膜)&钢化玻璃膜
如果手机的使用场景比较极端,那么具有出众保护能力的PET膜和钢化玻璃膜则是更好的选择,它们都具备超高的硬度,而钢化玻璃膜甚至可以防止手机屏幕破裂。相比之下,钢化玻璃膜的手感和显示效果更好,而PET膜则比较便宜。
除了这些较为常规的贴膜之外,保护膜中也有一些“功能性”产品。比如镜面膜能够当镜子来使用,而钻石膜在光照下会出现璀璨的斑点,防窥膜则引入了百叶窗光学专利技术,能够防止侧面的人窥视隐私。
保护膜是否适配手机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点,主流机型的贴膜类型较多,而电商平台通常也会介绍产品的适用范围。不过,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DIY,例如保护膜的边缘一般没有弧度,圆角手机只需要覆盖住主屏幕就行了,因此可以选择尺寸较小的贴膜型号。
三步学会贴膜
除了手机和保护膜两个主体之外,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易于入手的工具,乘车卡(银行卡)、胶带、擦拭布都是比较常用的装备。
1.在贴膜开始前,可以在擦拭布上抹上一点酒精或清洁液,然后顺着一个方向将手机屏幕上的污渍清除。
2.一般来说,保护膜在刚刚拆包时,其贴膜本体的前后都有一层软膜。我们可以将贴膜先行对准屏幕,然后慢慢撕下靠近屏幕的软膜,这样就能确保贴膜的位置。贴合完毕后,外面的那层软膜也能进行撕除。
3.在完成第2步之后,贴膜中间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气泡现象。这时可以使用乘车卡将气泡推挤到保护膜的边缘,如若发现灰尘,也可以用胶带将它们黏住剔除。
尽管贴膜的方法十分简单,但如果缺乏几次像样的练习可能还是难以一步到位,在自行尝试的过程中,支付“几张膜”的学费也在所难免。不过,考虑到市场上那些难以保证的贴膜质量,自己动手反而是个一劳永逸的选择。
手机是否需要贴膜,也是一个争议的焦点
随着智能手机的“材质升级”,产品本身的硬度相较之前有了一定的提升。根据莫氏硬度表的分级来看,美国康宁公司旗下大猩猩玻璃的硬度已经达到了7级,它也被广泛的用于手机、显示器等电子设备上。
由于大部分金属和石头的硬度都要低于7级,因此有很多人主张手机贴膜“毫无必要”,日常的使用并不会磨损屏幕。其实这也不无道理,钟表镜面使用的材料一般都是人造蓝宝石,而这种材料的强度能够达到莫氏9级,所以我们不会看到给手表贴膜的奇葩。
不过,沙子中的石英强度也达到了7级,用材“不纯”的屏幕可能会有刮伤的风险,而除了防止物理性破坏之外,化学腐蚀和清洁问题也彰显了贴膜的重要性。由此来看,如果对于手机的“原始手感”没有苛求的话,贴一张膜倒也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有趣的是,手机贴膜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定的“分化”现象,比如欧洲和北美地区的手机用户就不太喜欢贴膜,而中国和台湾地区的贴膜需求量却很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