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常州日报-常州网】

9月5日,第二十届江苏省运动会正式闭幕。常州代表团以217.5金、168银、153铜,总分5590.5分的成绩;圆满结束省运会征程,以领先靠后一名城市近60枚金牌、140枚奖牌和1000分的绝对优势夺得全省第三,稳居第一方阵,取得了参赛成绩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常州竞技体育的跨越发展。

江苏省第19届省运会金牌榜(第二十届省运会)(1)

5个数字,看懂本届省运会“常州成绩单”

9月9日,常州市委、市政府向常州市体育代表团发来贺信,祝贺常州市体育代表团在第二十届省运会青少年部比赛中取得优异参赛成绩。在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上,有着许多“第一次”“第一名”“历史突破”……其中,有5个数字值得细细品味,今天本报记者带你通过这5个数字读懂“常州成绩单”。

常州代表团霸榜20天

本届省运会提前开赛项目从6月20日正式打响。开赛之后,常州自行车、少儿体适能、篮球、柔道等多支队伍成绩亮眼。从7月10日开始,至7月29日,常州代表团持续20天占据金牌榜、奖牌榜、积分榜榜首,刷新了非主场办赛的最好成绩。

4个项目金牌获全省第一

本届省运会,常州市体育代表团1692名运动员参加青少年部33个大项、近800个小项的竞技体育项目比赛,与上届省运会相比,参赛人数增加412人,参加大项增加6个、小项增加200余个。常州4个优势项目金牌数获全省第一:篮球队闯入7个项目的决赛,获得4冠3亚的骄人战绩,位列全省第一;游泳队以18金、26银、11铜的战绩独霸该项目金牌榜、奖牌榜、积分榜榜首;曲棍球比赛中,常州代表队伍包揽10—13岁、14—15岁和16—17岁三个组别冠军;自行车队以10金、10银、10铜,十全十美的成绩创历届省运会之最。

常州获金牌数位居全省前三的共有16个项目,除上述4个项目,还有花样游泳、手球、棒球、垒球、柔道、跆拳道、体操、蹦技、举重、赛艇、现代五项、马术,大幅超过第十九届省运会取得前三佳绩的6个项目。

各项目奖牌榜方面,游泳、自行车、体操、手球、篮球、举重、赛艇、曲棍球、花样游泳这9项均为全省第一;总积分榜方面,游泳、体操、自行车、篮球、举重、曲棍球这6项均为全省第一。

江苏省第19届省运会金牌榜(第二十届省运会)(2)

2个省运会项目在常办赛

常州承办了本届省运会的曲棍球和“小巨人”优苗体能比赛,曲棍球包揽所有项目金牌,“小巨人”优苗体能比赛取得5金12银8铜的好成绩。

参加此次比赛的“小巨人”均为全省12—17岁,来自篮球、手球、田径等各个项目的大体型青少年运动员。男子预测身高1.95米以上,女子预测身高1.85米以上。此次“小巨人”优苗体能是首次进入省运会比赛的项目,江苏省也是全国唯一开展该项目竞赛的地区。比赛旨在提高大体型运动员的灵敏度、耐力等综合竞技水平,是加强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江苏省第19届省运会金牌榜(第二十届省运会)(3)

“水中飞鱼”李爱莎一人狂揽6金

9月1日,省运会青少年部游泳比赛落下帷幕。在本届省运会中,游泳队涌现出了两名“尖子生”。

女子组的李爱莎一人狂揽6金,这些项目分别是:女子11—12岁组4×50米混合泳接力、女子12岁组100米仰泳、女子11—12岁组4×100米混合泳接力、女子11—12岁组4×100米自由泳接力、女子12岁组100米自由泳、女子12岁组200米自由泳。

男子组的“小光头”薛子健也收获了5个项目的冠军,分别是男子13—14岁组4×200米自由泳接力、男子13—14岁组400米自由泳、男子13—14岁组4×100米自由泳接力、男子13—14岁组100米蝶泳、男子13—14岁组200米自由泳。

本届省运会,常州在游泳项目中表现强势,在全部7个比赛日中收获18块金牌。尤其在接力项目上,常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佼佼者。实行了两届省运周期的“体校主导、一校多点、体教融合、产业支撑”培养模式,其优势在本届省运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江苏省第19届省运会金牌榜(第二十届省运会)(4)

“15后”霸气闪耀赛场

本届省运会,常州共派出了20余名“15后”运动员参加体操、少儿体适能项目的比赛,其中有4名2015年出生的小将登上省运会冠军领奖台,他们是7—8岁组少儿体适能跑酷团体接力的吴梓铭、陈芃飞、万禹喆,以及女子7—8岁组体操团体冠军宋佳怡。

后浪,是常州体育厚积而薄发的未来,这些7岁的孩子们在赛场上勇于挑战、突破自我,尽显新一代常州体育人的风采。

亮眼“成绩单”背后,是常州体育的厚积薄发

近年来,常州坚持“出人才、争荣誉”的竞技体育发展指导思想,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创新工作模式,积极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在国际国内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目前全市共有世界冠军26人,其中奥运冠军3人。

省运会的骄人“成绩单”,得益于常州体育多年来的扎实积累。“大体育”格局构建完善、多元化办队模式逐步形成、“金字塔”人才梯队扎实稳固,让常州竞技体育厚积薄发,并一直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江苏省第19届省运会金牌榜(第二十届省运会)(5)

协同融合 全力推动“大体育”格局构建完善

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连续多年将体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年度重点工作和为民办实事项目。

全市各有关部门对竞技体育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市教育局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入学升学等全面保障,市财政局多渠道筹措落实相关备战经费,市人社局对体育人才引进和优秀运动员安置一路“绿灯”,市发改、规划、建设等部门对训练场地及体育设施建设倾力配合,其他部门对体育部门提出的困难和问题也都全力帮助协调解决。这一体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大体育”工作格局,有效破解了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难点问题。

江苏省第19届省运会金牌榜(第二十届省运会)(6)

改革创新 多元化办队模式逐步形成

结合常州“训练规模小、教练编制少”的特点,常州在第二十届省运会备战周期全力推进项目发展改革创新,大力推行多元化办队模式,深入落实训科医管服一体化。

以游泳项目为主,创新打造“体校主导、一校多点,体教融合、产业支撑”训练模式,常州代表团77名游泳运动员此次获得18枚金牌、55枚奖牌和614分,金牌数、奖牌数和总分均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单一办队模式。第二十届省运会中社会力量办队的散打、空手道和马术等项目共获得4枚金牌,成为常州竞技体育发展的有效补充。

市区联动成效明显,联办运动队取得突破。在第二十届省运会上,与金坛区联办的自行车项目获得10枚金牌;与武进区联办的女子曲棍球项目获得15枚金牌、联办的赛艇项目获得7枚金牌,三个项目所获奖牌数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曲棍球项目更是包揽了10—13岁、14—15岁和16—17岁三个组别冠军。

近年来,常州立足科医助力,重视科学训练和科医保障,围绕田径、游泳和重竞技等传统实力型项目专门成立了多个训科医管服一体化小组。在日常巡诊的基础上,针对重点组别、重点运动员提前制定精细化方案,结合营养调控、运动损伤预防和诊疗等各方面,实现了业余训练的保障专业化。第二十届省运会期间,常州派出专业的科研医疗保障人员共519人次,为运动员提供了全方位训练监控和医疗保障,助力常州健儿创造佳绩。

江苏省第19届省运会金牌榜(第二十届省运会)(7)

夯基固本 “金字塔”人才梯队扎实稳固

近年来,常州市体育局不断贯彻落实人才强体战略,加强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才、行政管理人才、裁判员等体育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出台《常州市体育教练员管理实施办法》。

近年来,常州引进了金甲洙、黄维刚、郭玉祥、杨倩、刘景等一批国内外高水平优秀教练员。持续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教练员能力提升工程、运动员体能强化工程,构建全方位的体育系统人才体系,夯实竞技体育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常州市体育代表团“全面进前三”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十届省运会备战周期,常州共向江苏省优秀运动队输送体育后备人才86名,人才输送奖位居全省第三。

文字 吕亦菲 陈来彬 陈炜

图片 夏晨希 姚柳之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