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刊号​

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所记生肖:“申,环也。”古代“环”可读如“猿”,同音能假,“环”即指“猿”。

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记:“申,猴矣。”申为猴。

东汉《论衡》记:“猕猴,金也……土不胜金,猴何故畏犬?”这段文字中,申的属相时而猴时而猕猴,究其语气,二者是等同的。

猴、猕猴还有猿,尽管三者都与地支申有牵连,可是,人们习惯于说“申猴”,这就有了选择。东晋《抱朴子》讲生肖:“申日称人君者,猴也;称九卿者,猿也。”虽说猴、猿并举,但还应该是“申猴”而不是“申猿”。

年月日都有生肖之数吗(生肖之谜申日称人君者)(1)

通常人们说猴,往往泛指猴类,即猿猴一大类。不说猴与猕猴有无区别,至少有尾的猴与无尾的猿,应是容易区分的。有趣的是,人们说着“申猴”、讲着“猴年”,却并不将猿排除于申猴之外。在一些有关生肖的小册子里,“申猴”的名目之下,以形象颇为优雅的长臂猿为插图。

猴与人类同属灵长类。人由猿进化而来,是达尔文主义的科学论断。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摇篮之一,已发现许多古人类活动遗址,其中包括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80万~60万年的蓝田人、距今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这些猿人化石的发现说明,中国也是古猿完成向人类演变过程的地区。

猴子变人,民间将此嵌入天地开辟的神话。有则神话讲,盘古开天辟地之切。大地是猴子的天下,整天成群结队地打闹戏耍,弄得盘古很心忧。有一天,猴群中出现兄妹俩一对机灵鬼儿,他们浑身没有长毛,用树叶遮丑。他们会站着走路,双手比比画画,引得满山遍野的猴子看稀奇。此事惊动了盘古,他想:这乱槽糟的天下有希望改变了。盘古召见了那个男的,封他为伏羲,还要他们兄妹成亲,生出和猴子不同的后代来。猿猴像人、近人,古人有此看法,并不需要多少学识。四川简阳的一块汉画像石,蛇身的伏羲女娲,均呈猴脸之状。古人可能编出猴子变人的故事,当然这种想象还不是进化论意义上的由猿到人的演变。

在河南淮阳,至今民俗以猴面人身泥像为“人祖”——“所谓人祖,是一种猴面人身泥偶,其中猴的种类甚多,有打火猴、兜肚猴、抱膝猴、穿衣猴、猴头燕、猫拉猴、猫驮猴”,这不是一般的玩具,它被赋予一定的巫术意义。由猴面人祖到抟土造人,其中的文化积淀,包含着“人猿相揖别”的遗痕。尤其是“人祖猴”的前身纹饰,以“红色绘做竖立的枣核形,并环以多层竖向弧线,外围是放射状白色短线”。

有研究者认为,这些“装饰图案象征着女性生殖器官,是上古时代生殖崇拜观念的传承与遗留”。

猴子变人的观念,是否交融于生肖文化之中了呢?应该讲,申猴排在十二生肖的第九位,颇有点意思值得一说。

年月日都有生肖之数吗(生肖之谜申日称人君者)(2)

古代历法,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已、五月建午,这样排下来,七月建申,为属猴的月份。以十二个月份而论,居于排头的地支是寅,这影响了古人对于地支序数系列的运用。比如五月五日端午节,又称重午—两“五”重叠,这就反映了古时“五”与“午”通用的情况。由午即五再向下推,隔着未之六,便是申之七了。

这申之七,似乎并没有特别的意义;可是,古代的人日,又称人节、人生日,不选六也不选八,偏偏选在正月七日,便同申属猴发生了间接的联系。对此,周汝昌先生为拙著《人与十二属相》写序,曾发“奇想”:“人不能再‘属人’,故申原为‘人’位,而以猴代之——大约古先民也明白人是猿变的。此论有何为证?请看,正月初七,名为‘人曰’,人居第七位;而申正是夏历七月建申那个申,所以它也属人。”

以正月初七为人生日,相传见于东方朔的《占书》: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

申之七与初七人日,这即使仅仅为一种巧合,也是很有意思的。此外,一年一度的七夕节,牛郎织女拖儿带女地相会于鹊桥。抛开它的劝农劝织的本旨不说,这个节日所含纳的家庭、人生内容,吸引了一代代中国人。它的节期,若以端午节的模式套下来,不妨视为双申重叠,与申属猴,又是一个巧合。

民俗吉语,有关猴子的,有“金猴献寿”,有“马上封侯”。

猴子喜桃,小说《西游记》第五回,玉帝派孙猴子掌管天宫蟠桃园。孙猴子一通享用,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桃为长寿的符号。《西游记》讲蟠桃园里的仙桃,三千年一熟的,人吃了成仙得道,体健身轻;六千年一熟的,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的,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年月日都有生肖之数吗(生肖之谜申日称人君者)(3)

猴的另一符号意义,出自谐音。五爵公、侯、伯、子、男,封侯即显贵。这让猴子大出风头。画一幅猴骑马,取意“马上封侯”;猴子向枫树上挂印,叫“封侯挂印”;猴子背猴,叫“辈辈封侯”。江西龙虎山下的天师府,有一影壁,构图全为“符号”:松、鹤表示延年,鹿为禄,树上双猴、其下群蜂则读如“封侯”。拜相封侯,一种荣耀人生的价值取向,使得猴子成为祝福吉祥的符号。

猴非家畜,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比不上“六畜”密切。这样说,并不排除先秦时代已开始养猴。

《庄子·齐物论》的寓言讲,有人养了许多猴子,想要实行定时定量、早晚两次的喂食方法,他就与猴子们商量此事。问朝三而暮四,可以吗?众猴表示出愤怒的样子。于是,改问朝四而暮三,可以吗?众猴欢欢喜喜地同意了。那个饲猴人,庄子称为“狙公”。

年月日都有生肖之数吗(生肖之谜申日称人君者)(4)

古人养猴,缘由大约有三。一是做自家的宠物,二是艺人耍猴,三是马厩附带养猴。后者有“猴避马瘟”的俗信流传,与申属猴关系甚密。至于驯猴耍猴,《礼记·乐记》:“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佚儒,深杂子女,不知父子。”郑玄注:“言舞者如猕猴戏,乱男女之尊卑。”有学者认为,这似乎包含有滑稽、猴戏或人装猴的表演等初步形成的杂技。杂技马戏中的“耍猴”一项,起始年代应是很早的。

猴子生性好动,自古被视为聪明伶俐的动物。神医华佗创编五禽戏,即仿效动物姿态的一种体育健身疗法。《后汉书·华佗传》记他的话:“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日虎,二日鹿,三日熊,四曰援,五日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援即猿,这里是说运动时模仿猴子的姿态动作。

汉代《吴越春秋》故事,越王向范蠡问剑术,范蠡推荐了一位善剑女子。那女子路遇一翁,自称猿公,同她比剑法。比试之后,老翁飞跃上树,化为白猿而去。晋代《搜神记》说:“楚王游于苑,白猿在焉,王令善射者射之,矢数发,猿搏矢而笑。乃命由基。由基抚弓,猿即抱木而号。”这只白猿能够将射来的箭支——打掉,还在笑。神箭手养由基刚拿起弓来,白猿便自知不妙,发出哀号。这两则故事写猿猴,不仅传神,还带有想象。

年月日都有生肖之数吗(生肖之谜申日称人君者)(5)

关于猴的风俗还有摸猴。游览北京白云观的香客和游人,往往要觅猴摸猴。据说白云观里有三处刻猴,逐一摸过,会得福佑顺遂。三处均为浮雕,刻得又小,倘若是第一次寻找,找齐了也并不容易。比如在券门边上的一个,仿佛故意藏在那里,但照样被摸得圆润光亮。桥栏望柱雕猴,具有安澜意义,这得于申属猴,主水。河北沧州杜林古桥的雕猴也被摸得光滑滑的。当地传说,摸猴可以消灾祛病。笔者前去考察,眼见一家三口人乘一辆摩托车而来,车停桥头,三人直奔石猴,虔诚地将猴摸个遍。

下期继续请加关注。

@秦楚刊号​只向您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请加关注下期继续[作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