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具体体现(积极心理学的意义与价值探析)(1)

图片源于网络

文 / 金泽香

假若用一句话评价《幸福的最小行动》一书,我认为它是一本有益于身心健康,引导读者追寻积极快乐心态的实用书籍。缘何“实用”,在于作者以方法论,详细为读者介绍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且涵盖面甚广,包括如何增强沟通能力、如何留下好印象、如何培养好习惯、如何对抗负面情绪等,无不是当代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外在世界靠人人共建,内在世界唯凭自身设置。纵观文理工商等学科,莫不是首要强调以个体创造之思维向外奉献,它们成为构建外在物质世界的基石,铺就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之路。但是真正关切个体内在世界的,唯心理学尔,由此亦突显出它的唯一性与重要性。

写就《幸福的最小行动》一书的作者刘轩毕业于哈佛大学心理系,正如书名所示,“行动”二字为全书高频词之一。作者的出发点务实且朴素:行动无关大小,一切改变若不付诸行动,将无从谈起。换言之,幸福快乐的生活不难有,付诸相应行动,即可获得。其理论依据源自作者提及的另一高频词——“积极心理学”。同时,积极心理学亦为全书的指导思想。

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所言“知识归根结底由经验而来”,作者在引言部分以亲身体验为例,说明为何从原本的“成长心理学”之研究方向转而成为“积极心理学”的拥趸者。刘轩是个真诚的作者,他如实表述曾因所学对社会对自己无用而生出的诸多苦恼:“我当时觉得自己很可笑。我不只帮不了别人,也帮不了自己。我开始怀疑自己的知识,也开始怀疑心理学。所以有段时间,我真的很痛恨心理学,觉得这是一门没有什么用的知识。”直至之后了解塞利格曼教授提出的“积极心理学”,方让他对心理学重新燃起信心与热爱,于是创作了《幸福的最小行动》。

读罢此书,我与大家一样,一一默记作者介绍的各种练习方法,以求某日运用于现实情境,并希冀因由哪个行动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本书之内核“积极心理学”的观察与思考:何为积极心理学,它与其他心理学流派有何渊源,具有哪些独特的价值与是否具有待完善的地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作者手里接过一柄名为“积极心理学”的利器,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似乎不妥。

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具体体现(积极心理学的意义与价值探析)(2)

一、积极心理学较传统心理学更具“人性”

心理学源自哲学,拥有悠久的过去,但独立为一门科学研究的历史并不久远,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迄今不过百余年,已拥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学派等心理学流派。而积极心理学的创立与发展历史更为短暂,于20世纪末由美国心理协会主席塞利格曼发起。

积极心理学之所以诞生,在于填补传统心理学流派侧重于“消极”研究面向,忽视“积极”的一面。《幸福的最小行动》在开篇如此概述积极心理学的源起:

“所有的研究只聚焦在那些“极度悲惨”的人身上。只要“移除”了那些痛苦、忧郁、焦虑和愤怒,我们就能够让人们变得更‘快乐’。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如何帮助别人‘不再悲惨’,跟如何帮助别人‘变得更快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是两种不同的系统,牵涉到不同的技巧、不同的方法。所以,我们更需要怎么样才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更快乐、更有意义。这也是近年来心理学新的主流研究领域之一——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起源。”

同样基于心理治愈,一方移除痛苦,一方引导快乐,相当于从一端到另一端。痛苦与快乐的情绪人人有之,但如何以科学的方法对二者进行有效干预,是传统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各自持有的研究方向。看似完全不同的主旨,其实后者受前者启发,其研究方向存有从实然到应然的关系,并非完全互不相干,代表积极心理学发声的科学家们也一再表明积极心理学是当今主流心理学流派的补充。那么,积极心理学到底研究的是什么,《幸福的最小行动》给出了塞利格曼所述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让人们生活可以绽放、蓬勃发展的科学研究”,并总结了塞利格曼提出的三个目标和由五个元素组成的PERMA法则:

① 我们在关注人们的“弱点”时,也应把同等的注意力放在人们的‘优点’上;

② 我们在忙着修补“过去的伤害”的同时,也应想着帮助人们去发展他们的‘优势’;

③ 我们应更关注如何帮助一般人活得更充实,帮助他们发挥天分。

  • 让一个人的生命能够真正的绽放,需要以下五个元素:

P,代表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

E,代表联结感与心流(Engagement)

R,代表积极关系(Relationship)

M,代表意义(Meaning)

A,代表成就(Accomplishment)

依据目标所述,从关注弱点到发扬优点,从修补伤害到发展优势,从活得充实到发挥天分,可以说,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如何对待人之本体,由此具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从另个意义来说,积极心理学对人本身的关切表明了对主流心理学派“物化人”的不满,人有别于动物、机器,倘若不能将二者严格区分对待,积极心理学便不具有存在的意义。

针对此不满,我们在《幸福的最小行动》一书中同样可看到作者患抑郁症就医期间萌生的困惑:“她直接拿出处方单,给我开了药……吃了半年多,生活也没什么明显的改善,后来我也就停了药……当时的我,曾经对心理学非常失望。我心想:心理治疗,难道只懂得开药、叫人吃药吗?”

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具体体现(积极心理学的意义与价值探析)(3)

二、积极心理学较人本主义心理学更具客观性

积极心理学并非横空出世,也并非自它起才关注人之本体,积极心理学由人本主义心理学衍生而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美国50年代,于1943年提出“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它致力于研究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最大之不同体现在研究方法上。前者以质性研究为主,杜绝其他主流心理学派给予的强硬干预,认可每个人的内在有向上的意愿,只要给予来访者真诚、温暖的鼓励,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来访者终将实现自我治愈。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心理诊疗过程中,咨访双方共为参与者。而积极心理学则更像是指导者,以《幸福的最小行动》输出的方论法之一为例:“积极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只要你每天睡觉前,回想过去24小时中三个值得感谢的人、事、物,以及为什么感谢,并把这个思绪写在笔记本里,持续一周后,就能改善你的情绪,而且效果能持续半年之久!”这段话明确指出行为规范与时间维度:“每天睡觉前”“24小时”“三个”“一周后”“半年之久”,体现了积极心理学以量性研究为主的特质。

时至今,有不少研究学者将二者进行分析比较,除却研究其内在,也对二者的未来发展给予的预测。

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具体体现(积极心理学的意义与价值探析)(4)

三、面对广为运用的积极心理学,我们应如何看待

积极心理学到底有多受欢迎,我们不妨通过《幸福的最小行动》了解一二:

“积极心理学并不只是个教你如何快乐的学问(虽然也是研究方向之一),而是探索各种能优化自己的方法,‘the scientific study of optimal human functioning’(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最优化的人类生活功能),包括工作、休闲、思想、健康、运动、人际关系、教育、家庭生活等领域。这个学问包罗万象,应用性特别强,所以现在连《财富》500强、职业球队和整个美国军队都在使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来提升团队中每个人的效能、韧性和情绪稳定度。”

行为指导性强与致力提升自我效能感的积极心理学确实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有所裨益,可谓是人生指导良师。但是我们仍需注意的是:追随积极心理学,是否意味着唯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是被允许与应提倡,反之消极负面的情绪则不应有?

基于此问,学术界有一种“积极暴政”的回应:

“积极心理学在发展之初便主要致力于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在力量,从而推进心理学的平衡发展。Seligman、Parks和Steen曾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修复弱势’与‘培养优势’的平衡发展。然而,Held等人的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追随者对‘积极’的极度热情却促使主流积极心理学研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盲目追求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情绪体验等而排斥悲观、愤怒等所谓消极心态、消极人格特质,并最终导致‘积极暴政’。所谓‘积极暴政’,指充斥在日常文化和专业领域中且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一种过分追求积极的现象——‘必须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态度,必须发挥优势以实现快乐、健康、聪明’”。

姑且不论“积极暴政”的结论,学术界有争议代表该门学科尚有进步的空间。

仅以大家熟知的“情绪”二字来说,为避免陷入积极与负面的二元对立思维,近年来专注于情商课程研发的文化名人蔡康永倒是发表过一个有趣的观点:“如果有一天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态度去看待这个情绪,我们就不会叫它是负面情绪,我们会知道,所有的情绪都是我们需要的情绪。”何解?换言之,情绪本身是没有特定属性的,我们看待情绪也不应持有特定偏见,追求积极向上的情绪固然是好事,不抗拒与不压抑负面情绪,平静地接纳当下怀有负面情绪的自己想必亦是一种积极为之的心态。

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具体体现(积极心理学的意义与价值探析)(5)

四、结语

通过一本书了解一种思想,通过辩证地思考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并有选择地接收,是我们阅读的意义。

如果你不知何为积极心态并应付诸哪些积极的行为去改善当下的生活,建议你看看刘轩的《幸福的最小行动》,它是一本实用的行为指南。

如果你与我一样阅罢此书,对全书的指导思想“积极心理学”生出兴趣,不妨跳出当前读本带着疑问去寻找答案。“疑惑随着知识而增长”,歌德早有预见。



参考文献:

1.《“人本的积极心理学”与“实证的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方法论比较研究》作者:孟娟

2.《积极心理学的建设性冲突与视域转换》作者:翟贤亮、葛鲁嘉



(作者:金泽香,本文首发于「文艺美刊」头条号。欢迎转发或评论交流,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