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四川频道9月7日电(马锐、萧永航)9月5日12时52分,甘孜州泸定县境内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多支救援力量以最快速度挺进震区,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争分夺秒开展救援。

地震应急演练概述(绳为引步为尺击长空渡激流)(1)

甘孜、成都、雅安、德阳、绵阳、凉山、资阳、乐山、眉山、攀枝花、训保,由1086名消防救援人员、268辆消防车、17头搜救犬、34艘舟艇组成的消防救援力量,在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统一指挥调度下,兵分多路奔赴灾区——泸定、石棉,在深山在峡谷,在高空在激流,开展一场争分夺秒的生命大救援。

地震应急演练概述(绳为引步为尺击长空渡激流)(2)

每一秒都无比珍贵

“我看到他了,看到他了。”5日下午,海螺沟景区一栋严重受损的酒店,垮塌的三楼楼板与二楼之间的缝隙里,朱刚和队友救出了一名被困人员,来不及停歇,他们立即赶往下一个救援点,周边群众的求助声音不断在耳边萦绕。“我来不及思考,这辈子第一次感觉到每一秒都无比珍贵。”朱刚说。

地震应急演练概述(绳为引步为尺击长空渡激流)(3)

朱刚所在的甘孜州消防救援支队海螺沟景区大队,是唯一一支位于震中磨西镇的专业救援力量。

消防车刚行进了几分钟,便遇到了群众求助:“赶紧啊!大西映画酒店结构受损,有人被埋在下面了!”朱刚带着队友迅速进入现场。埋在废墟下的是一名年轻女性,在房间的一角,被困者除头部外已被砖石完全掩埋,所幸意识清醒。“我们先是绕过其头部区域,清理出一个可操作器材的救援区,然后做好支撑防护,切断钢筋和水泥板。”参与救援的消防员黄小波说。

“我还有三个同事也没跑出去的,在那边,请你们救救他们”。“已经在救了,放心,肯定会把你们都救出来的!”黄小波一边安慰被解救的女子,一边紧张地清理废墟开始下一次救援。

地震应急演练概述(绳为引步为尺击长空渡激流)(4)

群众出来!我们进去!

5日下午到傍晚,各路救援力量陆续抵达震区,地震引发的山崩滑坡,阻断了多条通往震区各镇村道路。在距离震中磨西镇五公里的贡都桥,塌方阻断了必经之路。

“前面路断,车过不去。”“集合!整理装备,徒步前进!”道路阻断,队员们沿着旁边超过50度的斜坡绕道向上。几名身手敏捷的队员轻装上阵,率先登上坡顶,并抛下绳索固定好,其余队员背上重装备,沿着绳索缓步向上……

地震应急演练概述(绳为引步为尺击长空渡激流)(5)

攀上大坡,又登上三段陡梯。“等下,一个一个来!”“千万不要两人同时出现在一个梯子上。”队员们沿着斜坡爬行十多分钟后,到达平台,不停歇,继续登上三段搭建的梯子,越过高约150米的陡坡。

从半坡延伸到坡底,群众陆续顺着绳索下来,救援人员拉着绳索上去。一条绳索,群众出来,救援人员进去,成为当天最动人的场景。

晚上20时许,队员们陆续到达磨西镇磨西广场安置点,帐篷里群众已经得到妥善安置,医疗救治人员正有序开展工作。

地震应急演练概述(绳为引步为尺击长空渡激流)(6)

35公里徒步营救

9月5日晚,泸定县得妥镇天池山村,已经撤离到山下的村民自行组织排查发现,一位八旬老人联系不到,两名到天池山村游玩的工人也联系不上。

6日7时,一支由甘孜和德阳消防支队组成的16人突击小组徒步挺进天池山村。上午11时许,救援人员搜寻到被困老人,由于受伤无法动弹,老人已超过20个小时没有进食,救援人员赶紧将随身携带的面包和水送到老人手里,又安排同行医务人员进行简单救治。

“两人在这里看着老人,其余人分三组搜救另外两人。”队伍挨家挨户搜救一个小时后,前线指挥部传来消息,被困人员已自行从天池山村撤离了下来。

从南头村到天池山村,翻山越岭徒步距离单边超过12公里,再加上绕路和入户搜救排查,很多队员在找到老人前就已经徒步超过20公里,早已精疲力竭。

顾不及休息,营救转移老人的工作正式开始。消防队员先将老人固定在多功能担架上,后组织4人一组轮流抬着老人向山下走去。6日晚18时许,消防救援人员前后徒步11小时约35公里,对全村逐户进行摸排,确保群众全部撤离到安全处,并成功将被困的八旬老人营救转移出来。

地震应急演练概述(绳为引步为尺击长空渡激流)(7)

直升机来了!消防员来了!

9月5日16时,成都消防飞鹰航空救援队5名队员搭乘的直升机稳稳升空。220公里的直线距离,1个小时飞抵震中上空。这是震后第一支抵达震中的消防增援力量。

3600米高空,气流气压不稳、飞机航行颠簸——“飞鹰”在峡谷陡峭的震区山体中穿行,一切困难都被迅速放大了。在到达灾区上空后,队员们穿云下降,迅速突破山脊线执行低空拍摄任务:有部分山体松动,滚落的石块,像雨点一样向山谷倾斜而下;有村民房屋垮塌,受伤受灾的群众正聚集在空旷的地方急需救援;石棉县通往泸定县的道路阻断;大渡河一级支流湾东河已断流,即有可能发生险情形成堰塞湖……“飞鹰”拍摄了大量灾区生命信息,为救灾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9月6日,飞鹰航空救援队再次接到任务——转移石棉县草科藏族乡被困群众。由于震后巨石滑落堵塞进乡道路,沿途的挡墙护坡路面开裂垮塌,村民与外界的交通彻底中断,草科乡成了孤岛。

“直升机来了!消防员来了!”当飞机抵达灾区上空时,受灾的群众振臂高喊。

队员们一边开展救援行动,一边对杂物进行清理,仅用不到1个小时,成功开辟完成两个大型直升机起降点,实现了人员和物资的循环运输。

巨大轰鸣的直升机,让这些第一次离开家园的老乡有些紧张,年过古稀的89岁老人冯全珍双手因为紧张而不停颤抖。队员们伸出双手将老人的手紧紧握住,“别害怕,奶奶,我背你出去!”。下机时,队员们小心翼翼降低身体避开飞起的沙石,背着老人到达救护车。

之后,“飞鹰”再次升空,开始了新一轮的救援行动。

地震应急演练概述(绳为引步为尺击长空渡激流)(8)

水陆交替挺进孤岛

“我们需要先走水路,再徒步二十多公里后,乘坐舟艇抵达受灾乡镇开展救援。”位于石棉县新民乡指挥部的消防救援人员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雅安市石棉县新民乡、王岗坪乡和草科乡受灾较重,通讯和道路一度中断。

新民乡和王岗坪乡都是一面临大渡河,一面靠山,平时下大雨会将两岸山上的石块冲落。本次遭遇地震,两个乡成为受灾严重的地区;而草科乡由于地震塌方道路损毁更为严重,唯一方式只能通过水路到达王岗坪乡,而后徒步抵达。

9月5日,通往新民乡的道路抢通后,消防救援人员将前线指挥部设在此处,随即组织力量水陆交替挺进王岗坪乡、草科乡开展搜救。

当晚,由眉山、乐山、资阳支队60名消防救援人员组成前突分队,利用舟艇横渡大渡河,携带救援工具和物资翻山徒步挺进受灾乡镇。6日凌晨3时许,分队队员抵达大岗山专职队进行休整。“路很难走,不时遇见山体滑坡,大小石块不断从山顶滚下来不多二三十公里的山路,我们一共走了11个小时。”突前分队队员张泽告诉记者。在大岗山水电站,救援人员分为两组,一组乘船前往王岗坪乡幸福村开展搜救,另一组继续徒步挺进草科乡。

9月6日,眉山、乐山、资阳、凉山、雅安、攀枝花6个支队151名救援人员分组进入王岗坪乡、草科乡,持续开展搜救和转移。

地震应急演练概述(绳为引步为尺击长空渡激流)(9)

大渡河上的旗帜

“注意牵引,慢点放下去。”9月7日7时30分,大渡河上得妥大桥,消防救援人员正利用绳索放下9艘救援舟艇。

由于地处高山河谷地带,得妥镇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从9月5日23时救援队伍抵达起,转移工作已经进入第三天。

7日的任务是通过水路对得妥镇紫雅场村、湾东村被困群众进行疏散转移。由于大渡河两岸因地震塌方损毁,不具备下水条件,前方指挥部决定从得妥大桥正上方垂直将救援舟艇下方入大渡河。

救援队伍由成都、德阳、乐山、甘孜支队27名消防救援人员组成。每艘舟艇采取“1 2”模式,一名操舵手,两名辅助人员。“我们已经持续开展了两天救援,昨天的任务最重。”乘坐舟艇进入紫雅场村搜救的消防员刘浩告诉记者,“今天我们要通过舟艇,将被困群众都转移出来。”

上午10时40分,转移营救仍在进行,消防员杜鑫和队友负责在临时码头进行接应,“慢点老乡,一个一个下船!”杜鑫安慰着获救群众,并将一位老人背下舟艇,他告诉记者,自早上8点已转移了上百人,大家情绪稳定,接下来需要将被救群众带到集中安置点。

从临时码头望向大渡河上,一艘艘舟艇循环往复着,救援转移仍在继续。九月的河面秋风阵阵,舟艇带起阵阵波澜,大渡河上飘扬的旗帜更加醒目。

截至9月7日上午11时,经过46小时连续作战,消防救援人员争分夺秒营救被困群众126人,运送转移伤员16人,疏散转移2418人,圆满完成了泸定县磨西镇、燕子沟镇,石棉县新民乡的救援及疏散转移任务,泸定县得妥镇、石棉县王岗坪乡、草科乡的救援转移行动仍在进行中。

(图片由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提供)

来源: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