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玉成1996年3月31日,我11岁的外孙女张钰蕾“创办”了一份家庭报,这份稚嫩的手抄报出现在家人面前时,全家人十分惊喜,都认为是件好事,要把这份“报纸”办下去当时我年已六旬,只进过扫盲班,协同老伴,我们积极为自己的家庭报寻找谜语、笑话,其他的家庭成员也积极参与,并做了分工,以保证家庭报正常“出版”如今,这份家庭小报已坚持创办了18年,出刊621期,因为这份小报,2014年,我们家庭荣获“甘肃省最美和谐幸福家庭”称号;被广电总局评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关于家庭成员最好看的手抄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关于家庭成员最好看的手抄报(王淑秀自述:一份家庭手抄报)

关于家庭成员最好看的手抄报

□本报记者李玉成

1996年3月31日,我11岁的外孙女张钰蕾“创办”了一份家庭报,这份稚嫩的手抄报出现在家人面前时,全家人十分惊喜,都认为是件好事,要把这份“报纸”办下去。当时我年已六旬,只进过扫盲班,协同老伴,我们积极为自己的家庭报寻找谜语、笑话,其他的家庭成员也积极参与,并做了分工,以保证家庭报正常“出版”。如今,这份家庭小报已坚持创办了18年,出刊621期,因为这份小报,2014年,我们家庭荣获“甘肃省最美和谐幸福家庭”称号;被广电总局评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

我嫁入的杨氏家庭祖辈是农民,旧社会吃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新中国成立后进学堂读书的愿望非常迫切,但在50年代前后,由于家庭生活紧迫,子女上学也受到了影响,70年代以后,随着家境的改善,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所有学龄子女都能如愿上学读书,到80年代中期家庭的子女们有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受家庭报的影响,子女们学习的劲头十分高涨。在家庭报“创刊”至今18年的时间里,也是我们家庭青少年攻读学历获取知识的最佳时期,为了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我和老伴做出了“两个不误”的决定:“不论家事多忙,干扰多大,对就读(包括自学)青少年都要保证,不误工作,不误学习。”同时对学习优胜者家庭每年都进行一次评比奖励,现在全家21口人中,有14人是大专以上学历,其中10人是自学获取高一级学历的。为了把学习引向深入,提高家庭成员自觉读书的兴趣,2002年,我们通过自己的家庭报倡导,创建“学习型家庭”。自此,家庭成员看书学习的自觉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学习不走过场,每天保证看书学习时间,家庭成员积极购买图书,拓展知识领域,到2013年,我们全家合计藏书有5200余册,给亲友熟人捐赠510余册。

一份小小的家庭手抄报,我们秉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宗旨,这也是我们家庭成员做人的准则。在家庭成员内部之间,我们互敬互爱,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家的温馨;和邻里之间,我们和睦相处。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搬迁新居因楼上邻居家自来水漏水,水流从墙体缝隙涌流下来,将家里的天花板、墙面冲流湿遍;沙发,床褥也沾满了污垢水渍;两个小时不断漏水,只得将家中的桶、盆都搬出来接水,漏水的人家登门致歉,并提出补偿损失重新粉刷墙面,我说:“谁家还没有个失手的时候,我们自个儿收拾处理就好了,你们也快回去收拾一下自己家吧。”邻居因此很感动。

我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也懂得如何善待家人,对儿媳和女婿,我把他们当女儿、儿子一样看待。有一天我叫来女儿,要她帮忙为我写一篇文章,我告诉她:“我识字不多,但有些话想写出来,我来说你帮我写。”于是,一篇名为《我家的儿媳》的文章“发表”在了家庭报上,文章中我对两个儿媳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我的两个儿媳都很能干,能自学取得高一级学历,这个很不容易,在单位独当一面,都是骨干;在家里都是长女,敬养双亲,孝敬公婆,对子女科学教育……。”言为心声,我把心里话写在家庭报上,儿媳们看后很受感动,在我75岁寿辰时两位儿媳送上祝寿词:“……感谢母亲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也感谢母亲教会我们如何做个好妻子和好妈妈!”

在我们21口人的大家庭,人人都注重精神追求,以勤俭节约为荣,杜绝奢侈虚荣。在每年的春节长假期间,我们有一个固定节目,那就是由家庭报牵头举办“家庭春节联欢晚会”,这也是过年的重头戏。居住在兰州、平凉、宝鸡、华亭的8个小家庭,21口人都齐聚在华亭东大街我的家里,大家欢聚一堂,相互交流。对上一年工作优胜者,学习成绩优异者,孝亲敬老抚育后辈作出努力者,都给出了肯定并进行了物质奖励,以此鼓励家庭成员来年再接再厉。

通过十多年的办“报“体会,我认识到,一份小小的家庭手抄报,不但是家庭成员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平台,也是联系亲情的纽带和桥梁,更是家庭成员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我们有信心把这份家庭报办得更好,因为有了它,我们的家庭更和谐了,也更幸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