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狂欢节(Venetian Carnival)与巴西里约狂欢节,法国尼斯狂欢节并称为“世界三大狂欢节”,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162年,文艺复兴时期正式成了官方节日,又随着共和国的灭亡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直到1979年,在意大利政府的推动下,威尼斯狂欢节重回大众视野。
威尼斯狂欢节的时间大约在每年2-3月初,持续两周多,每年开始的时间都不大相同。2020年狂欢节为2月8日-2月25日(对,就是现在)。
精致华美的面具和色彩斑斓的服饰是威尼斯狂欢节最具标志性的符号,也是这场盛会的灵魂所在。在大运河畔,在圣马可广场上,甚至在那些密如蛛网的小巷中,随处可见仿佛从中世纪穿越而来的人们:优雅的绅士、高贵的公主、调皮的小丑、严肃的伯爵……大多数人都身着巴洛克或洛可可风格的服装,头戴面具,如果你举起相机,他们马上就会转过头来摆出一个优雅的pose。
狂欢节似乎是一场永不散场的夜宴,对着他们拍照的时候我不禁想:不知那金碧辉煌的面具后,隐藏的是怎样的一张面庞?
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面具文化,威尼斯也不例外。但只有在这里,面具是融入生活的。 威尼斯从何时开始的面具传统并没有定论,传说中世纪很多贵族热衷赌博,他们又觉得赌博丢人,为了隐藏身份就在赌场里戴上面具。可以查证的有关威尼斯面具最古老的文件始自于公元1268年5月2日,因为面具成了坏人逃避的工具,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此后的数百年间,禁令逐步扩大。1608年8月13日,政府不得不再次颁布法令:每一个公民、贵族和外国人,除非特定节日,不得穿戴假面。
尽管如此,面具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到了每一个的血液中,也融入了威尼斯的每一条水巷里,岂是一道禁令就能取消的?威尼斯共和国没落后,当地人一时间不能接受从巅峰坠入谷底的事实,就依靠面具麻木自己的生活。因为戴上它可以不顾忌社会地位,不顾忌金钱财富,甚至不顾忌男人女人……于是,面具文化在18世纪的威尼斯达到了巅峰。直到1797年,拿破仑的部队南下攻破威尼斯共和国。在丧钟声中,威尼斯的面具生活戛然而止。直到1978年,一群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在威尼斯开设了一家现代面具商店,如星星之火,消失了近两百年的面具一夜间回到了威尼斯的大街小巷,终又绽放她的色彩。
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不同的树叶一样,在威尼斯也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面具。纵使曾经不可一世的威尼斯帝国早已没落,在今天威尼斯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卖面具的商铺,面具是游客最喜欢购买的旅游纪念品之一。
就连艺术品商店,橱窗里也摆放着现代化的面具
无论多么华丽的面具都是用纸、粘土、石膏、胶水为基本材料,纯手工制作,制作过程主要有“构图、铸模、模制、着色”这四个步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铸模”。由设计师画好图之后制作模具,分为“阴模”和“阳膜”,用粘土按照图纸雕刻成型风干制成“阳膜”,再用石膏在已经干燥的阳膜上第一次浇灌成“阴模”,微干后用石膏第二次灌注,混入麻布增加硬度。石膏硬化后取出阳膜,对阴模喷水后再次风干,完全干燥后,才能用这个模子制作面具。把特制的纸张浆状处理后加入添加剂模制,烘烤,纸浆凝固之后面具逐渐成型。再使用脱模剂等将其与阴模分离、冷却,一个最原始的白色半成品面具就完成了。工匠们再用一切可以想到的华丽饰品为面具做装饰,用可以调配出的任何色彩一笔笔地勾画出五官,才是一个精美的面具。
怪不得有人说意大利是欧洲的中国,也怪不得当年马可波罗会千里迢迢来中国朝圣,这威尼斯的手工面具制作,也颇有几分我国景泰蓝工艺制作的繁杂。
威尼斯面具价格悬殊极多,从几欧元到几百欧元不等。众所周知的原因,100欧元以下的威尼斯面具都不是意大利制作的,而是……你懂的。
威尼斯面具主要分为“狂欢节面具(Carnival Masks)”和“即兴艺术喜剧面具(Commedia dell'Arte Masks)”,前者主要用于派对,后者用于喜剧艺术上。不知道是不是沉醉于水乡风情,我竟如此钟情于威尼斯的面具,狂欢节面具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我就按照我当时拍到的照片简单做一些介绍:
1、白色的Bauta
这是最经典也是最“难看”的面具,白色为主,下半部分翘起为了方便交谈和吃喝,主要由男性佩戴,还需要戴上三角黑帽子穿上斗篷等,这一套装扮叫“Tabarro”。
2、半遮脸的Colombina
也是最常见的面具之一,仅挡住眼睛、鼻子和脸的上半部分。通常镶嵌金银、水晶和羽毛做装饰,当然露天小摊上卖的廉价的就粘上金色粉末。它是以意大利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中的一个女性角色命名的,实际在狂欢节上男女皆可佩戴。
3、“鸟嘴医生”Medico della peste
这绝对是狂欢节上最“吓人”的面具!整个面具就是一张鸟嘴,它的名字就叫“瘟疫医生(Plague doctor)”。
它的起源本来就是中世纪医生治疗病人用的工具。欧洲黑死病横行时期,威尼斯也未能幸免,为了尽可能地限制疾病的传播,欧洲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例如:任命专员监控房屋的定期清洁,禁止出售易带有传播病菌的食品,关闭包括教堂在内的一系列公共场所,除医护人员和丧葬人员外禁止市民出行……
这一系列措施,直到今天还在实施啊!
在医疗条件低下的年代,瘟疫医生是身处最前线的医护人员,医学史上认为第一件鸟嘴面具和盖到脚踝的黑色斗篷是1619年法国医生Charles de Lorme给病人看病时第一次穿戴,很快风靡了欧洲。长长的鸟嘴可以避免恶臭味,里面还塞满了香料和草药,包括薄荷叶、丁香、樟脑、龙涎香的混合物等。虽然不能完全控制疾病传播,但可以减缓,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医生。可以说,这个面具就是最早的“医用口罩”。
此外,为了看病时不直接接触病人,医生手里还要拿一根长棍,这也是威尼斯狂欢节上“鸟嘴医生”的标配。
4、鬼Volto
在意大利语中“Volto”就意为“脸”,这种面具在威尼斯被称为“鬼”,也是标志性的威尼斯面具之一,下半部分以白色为主,上半部分配以镀金装饰,佩戴后会遮盖整张脸。不过,怎么看怎么觉得有点像中国老话儿里说的“往脸上贴金”。反正都遮起来了,贴不贴金也不知道戴面具的是乞丐还是王子。
或者这样
5、小丑面具Arlecchino
这种面具就像是马戏团里的小丑“勾脸儿”,得名于戏剧中的丑角。面具也是盖住整张脸,鼻子短小,眉毛弯锤,嘴角上扬,加以夸张的头部和颈部装饰。头上垂下来的部分有时候还会缀上铃铛,走起路来“稀里哗啦”的。
一家商店里挂着的面具,上面是“小丑”下面是“鬼”
6、鸟嘴面具Zanni
和前面的“瘟疫医生”有点像,但是长长的鼻子并不是闭合的,面具有突起的眉骨和低矮的额头(下图右下角的那只)。这个面具也得名于意大利的戏剧形象,鼻子越长,代表这个人物越愚蠢(难道不是因为撒谎变长的吗?)。
7、猫Gnaga
狂欢节面具中衍生出许多动物造型面具,最常见的就是半遮脸的猫形状,它的名字来源于威尼斯方言中猫的声音,最早是给想穿女人服装的男人所佩戴,后来佩戴这一面具的人可以随意评价路人。当然,无论评价是好是坏,被评价的人也不会生气,因为这只是一个角色。
这些面具的种类肯定不全,因为威尼斯的面具实在是太多了!这琳琅满目,花花绿绿的面具彻底迷了我的眼,想买一个,看上这个紫色的,却又觉得那个金色的好;看上这个树叶图案的,却又觉得那个头戴羽毛的更加华丽。一时竟不知道该买哪个好了,最后就买了个经典款的“半遮脸Colombina”。
五彩缤纷的面具,和贡多拉、叹息桥一样,早已成了威尼斯著名的标志,给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更显出她的神秘。这些面具或古典优雅、或神秘恐怖,讲述着这颗亚得里亚海明珠道不尽的故事。在狂欢节上,没有人知道华丽的面具下掩藏的是怎样的一张面孔。
也许,活在这世上的我们,不大多也都带着一张面具么?
=================
【作者:沙漠玫瑰】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200余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