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高成儿


去年,笔者自重庆出发,乘坐高铁前往湖北省宜昌市,只见一路上全是崇山峻岭,列车屡屡驶入隧道,忽暗忽明。抵达后,发现宜昌有一个区叫“夷陵区”,当地还有夷陵广场,看到这个熟悉的字眼,自然而然想起了三国往事。一千八百年前,昭烈皇帝刘备就是率领数万汉军,沿着相同的路线,踏上了最后征途。

夷陵之战是一场家喻户晓的知名战役,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齐名。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夷陵之战是在《三国演义》中,受“尊刘贬曹”思路的影响,读者往往会站在刘备一边,刚开始对孙权偷袭荆州、加害关羽忿忿不平,希望刘备出兵为二弟报仇,等到夷陵之战前期,当初杀害关、张二人的凶手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吴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就非常的过瘾。等到后期陆逊上任,刘备骄傲自大,指挥失误,被火烧连营七百里,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又感觉十分的凄凉,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桃园三坑果然不是吹出来的,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但也带不动这三名渣队友。夷陵之战是玄德帝王生涯的重大挫折,随着永安托孤,刘备领了盒饭,桃园三兄弟全部下线,诸葛亮成为领衔主演。

刘备为什么要发动夷陵之战?《三国演义》说是为了“雪弟恨”,为关羽、张飞报仇,《资治通鉴》等史书也说“汉主耻关羽之没,将击孙权”,在魏国,曹丕曾经组织召开军委会议,让群臣好好讨论蜀汉是否会讨伐东吴,刘烨说:“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矣”,认为关羽和刘备名义上是领导与下属,实际上是爸爸和儿子,私交甚笃,如果大哥不为小弟报仇雪恨,实在是说不过去。但这些内容都是外人的判断与分析,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备自己对发动战争的说法。

蜀汉内部许多大臣是明确反对讨伐东吴的,赵云就是其中的典型,他认为国贼是曹操和曹丕,现在曹操虽然死了,曹丕却篡了位,刘备是以汉朝接班人的身份当上皇帝的,如果放着汉贼不管,反而去讨伐孙权,在道义上说不过去。秦宓利用天时的说法反对出征,被刘备下狱。诸葛瑾劝刘备退兵的说辞,几乎和赵云一模一样:“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但刘备非常反感,坚决东征。

曹魏方面,主流的观点也不认为刘备会出兵,“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蜀汉就是个小国,实力有限,唯一的名将关羽还被干掉了,其他人应该惴惴不安,不敢出兵。刘烨是刘备肚子里的蛔虫,一口咬定蜀汉肯定出兵,玄德必然领军出战,告诉世人他还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尽管并没有刘备自己对东征原因的阐述,但为关羽报仇是公认的理由,还有就是诸葛瑾提到的收复荆州,吴魏两国孰强孰弱,不言而喻,吴都灭不掉,更不要说灭魏了,柿子挑软的捏,只有夺回荆州,隆中对的战略才能实现;国内低迷的士气,悲观的情绪才能振奋。

夷陵之战三国最后一战,史实中的夷陵之战(1)

双方兵力及参战将领的情况如何呢?曾经有一则笑话,说有对夫妻闹矛盾了,细问原因,竟然是在讨论历史问题时发生了口角,一个人说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另一个人说明明是八十三万大军,闹得不可开交。事实上曹操哪有这么多人,即使全国都被曹操统一了,军队也未必能有这个数。古典小说为了让情节更加精彩,凸显主角的能力,往往夸大数量,官渡之战袁绍出兵七十万,曹操打败了他,说明曹孟德的确实力强悍。赤壁之战,曹操拥兵八十三万,被周瑜、诸葛亮击败,又可以衬托两人的机智。夷陵之战,《三国演义》给刘备安排了多少人呢?也是七十余万,这些可怜的士兵都沦为反衬陆逊军事才华的炮灰。

那么在史实中,蜀汉、东吴有多少人参战呢?据记载,刘备这边“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陆逊最终“杀其兵八万,备仅以身免”,说明蜀汉先头部队就有四万,整个战役被歼灭了八万,加上残兵败将,人数至少在八万以上。此外,武陵地区的蛮夷也支持刘备,有多少人没说,考虑到本身是少数民族,而且武陵地区是山地,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人数不会太多,能够上万已经很了不起了;孙权得知蜀汉出兵,“以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将军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吴军兵力在五万人左右,比刘备要少几万,故夷陵之战仍然可以称之为以少胜多的战役,只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悬殊。

参战的将领方面,蜀汉主要是刘备、冯习、张南、吴班、马良、黄权等人,东吴主要是陆逊、朱然、潘璋、韩当等人,比较明确。但是在古典小说中,却安排了不少已故人士,还有未参战的人物。比如刘备这边大放异彩的张苞,还有老将黄忠。张苞的确是张飞的儿子,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只有两个字:“早夭”,很小就去世了;关兴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曾得到过诸葛亮的赏识,但没有参加夷陵之战的记载。黄忠的死亡时间非常明确,在建安二十五年,刘备东征前就已驾鹤西去,不可能中了吴军埋伏,最终血洒疆场,否则真是活见鬼了。罗贯中为黄老将军安排了一个悲壮的结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马良的确参与过夷陵之战,负责安抚蛮兵,不幸战死沙场。演义为了凸显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意安排他去找丞相请教布阵之事,所以幸免于难,直到南征孟获时才下线-。

至于战争的过程,演义中说刘备军最初节节胜利,沉重打击了东吴,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相继斩杀了李异、谢旌、谭雄、甘宁、潘璋、马忠、糜芳、傅士仁、范疆、张达等,为二弟、三弟报了仇,但刘备并不愿意善罢甘休,他深知潘璋等将领不过是从犯,真正首恶乃是孙权,所以要继续东征,把孙权也除掉。对于这一段内容,如果是支持蜀国的读者,那可真是“爽文”,很过瘾,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但是在史书中,甘宁并没有参战,潘璋更是活到了嘉禾三年才去世,即夷陵之战结束后的第十二年。马忠是潘璋手下的司马,败走麦城后,他亲手抓住了关羽,之后就没有记载了。但是在一千多年后,随着游戏《三国志11》的流行,潘璋、马忠声名鹊起,甚至出现了“得一可安天下”的说法,因为他们的技能是捕缚,可以帮助玩家100%抓到武将,进而削弱敌人、强大自己。糜芳等四人也没有送回刘备泄愤的记载,孙权完全不需要这样做,刘备军在打败李异、刘阿,占领秭归后,就与吴军对峙在猇亭、夷道一线,寸步难行。陆逊深知蜀汉军队来势汹汹,锐气正盛,顺利说服众将避其锋芒,等待战机。

在《三国演义》中,陆逊是后期才上任的,孙权看到前线一败再败,心急如焚,举止失措,阚泽向他推荐陆逊,说有擎天之柱,为何不用?东吴内部的反对声浪很大,认为陆逊是个书生,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又年轻,资历太浅,难以服众。但孙权没有办法,死马当活马医,还效仿刘邦、韩信故事,筑坛拜将,帮助陆逊树立威信。事实上,刘备刚刚攻破秭归,孙权马上就任命陆逊为大都督了,时年三十九岁。若一开始就让伯言出场,就不会发生斩杀潘璋、马忠等人的战果了,关兴、张苞也报不了杀父之仇,精彩程度大幅下降,小说的销售量、阅读量必然锐减。

刘备惨败后,疯狂西逃,狼狈不堪,军用物资损失殆尽,长江上漂浮的都是汉军的尸体,惨不忍睹。刘备接连发出两次哀叹,第一次针对陆逊:“吾乃为陆逊所折辱,岂非天耶!”打了一辈子仗的人,却被比自己小二十多岁,实战经验远没有自己丰富的人击败,心中郁闷可想而知,其实他指挥的破绽不仅被陆逊看出,同样也被曹丕看出:“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后生晚辈一眼就能指出的问题,刘备浑然不知,却归咎于天意,更是错上加错。可见工作经验越长,不代表能力就越高。第二次哀叹针对孙桓:“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此也!”逃亡途中,孙桓一路追杀,迫使刘备在险峻的山路上抱头鼠窜,差点被抓,吃了很多苦头。没有想到六十多岁的人了,被小辈逼到这个份上,面子上挂不住。

演义中,还有赵云枪刺朱然,陆逊进八卦阵的情节,这些也都是虚构的。刘备逃到白帝城安顿下来,心力交瘁,染病不起,没脸回成都接见群臣。徐盛、潘璋、宋谦等人纷纷提议攻打白帝城,把刘备抓起来,陆逊、朱然、骆统等人反对,理由是曹丕会趁势来攻,避免两线作战。后来魏军果然进犯,刘备就给陆逊写信,说魏军已经南下了,我再东进,将军您看怎么样呀?明显是在威胁。陆逊哭笑不得,回复说你要敢率领残兵败将再次东进,我肯定杀得一个不剩。刘备想趁人之危,却没有捞到便宜,心情更加糟糕,没过多久驾崩在了永安。

综合比较,演义与史书对夷陵之战结果的描写是差不多的,刘备惨败,陆逊胜利,但是在规模、将领、前期的战果方面存在差异。夷陵之战彻底改变了蜀汉,开国皇帝很快病死,南中地区发生骚乱,诸葛亮重新与东吴交好,孙刘联盟几十年未尝破裂。三国鼎立的局面更加稳固,天下一统尚需时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