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的大诗人高适,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自此改变了他的命运。就在这个时候,大唐已经由盛转衰了。天宝八年,一生郁郁不得志的高适,在宰相大人张九龄的弟弟的推荐下,考得了举人,因此获得了一个小小得官职,也就是从九品的县尉。

唐代最冷门的诗(大唐最狂送别诗背后的故事)(1)

高适

假如在年轻十岁,心高气傲的高适一定是看不上这种不入流的小官的,但是现在的他不得不为了五斗米而折腰,他急需一份工作来养家糊口,就在不久之前,他写给朋友的《平台夜遇李景参有别》诗中也提到了对家庭状况也有所涉及。

离心忽怅然,策马对秋天。

岁物萧条满路歧,此行浩荡令人悲。

家贫羡尔有微禄,欲往从之何所之。

他认为自己家里太穷了,非常羡慕朋友能够拿着俸禄度日,哪怕得到的并不多,自己都不知道怎样才能谋得一官半职。因此,对于家徒四壁的高适而言,一个小小的县令,也值得他因此激动好久。

大唐最狂送别诗背后的故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的仕途

很多人奋斗个几年就会失去希望,但是高适没有放弃,年过半百的他才得到了这样一个小吏,更加激起了他的斗志,短短几年间建功立业,身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从小吏奋斗成为了封疆大吏,他的仕途令人羡慕,是多少人几辈子都得不到的成就,也是绝无仅有的政治传奇。

唐代最冷门的诗(大唐最狂送别诗背后的故事)(2)

高适

唐代的诗人,大都是志存高远的,高适的祖父高偘,生前曾经在与突厥的斗争中,活捉了可汗,死后甚至得到了陪葬乾陵的殊荣,高适的两个伯父也曾在军中任要职,处于这样的显赫家庭,高适自小耳濡目染,早早就立下了重振祖上荣光的远大志向。但是高适的父亲却因犯错被贬为一个小小的地方官,自此高家也就家道中落了。高适是达官贵人的后代,因此他的梦想就是靠门荫做官,他从不靠别的事情贴补家用,以至于需要靠朋友们的接济过日子。

在唐代的时候,想要入朝为官只有两种途径

那就是科举入仕和门荫入仕。但是唐朝人非常崇尚科举制,因此竞相参与科举考试,即便通过了科举考试,也不一定能立即得到官职,还需要参加吏部的选举,很多人即使已经考过了科举制也只能碌碌终生,捞不到一官半职。

想要快速获得官位的高适,只能寄希望于门荫制度,可是按照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才可以通过门荫制度入仕,而且一家只能照拂一个后代,这样的现实对于高适而言太过残酷了。

唐代最冷门的诗(大唐最狂送别诗背后的故事)(3)

高适满载失望而归

高适满载失望而归,不得不一边种田,一边读书,以求得未来可以考个一官半职。以他的野心,必然不甘心没落于田亩之间,按照唐代的规定,将帅能够自请官吏,因此29岁的他想通过从戎入幕的方式入仕,在当时,东北的少数民族正在不断崛起,并且不断骚扰大唐的边境,使得大唐在东北不得不派重兵,严阵以待,战事频发让高适看到了入仕的希望。渴望在前线建功立业的高适在《塞上》一诗中写道: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高适在从戎时期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豪情十足的边塞诗,但是他的官运配不上他的才气,在前线兜兜转转,一连好几年,他都没能得到进入幕府的机会,于是只能灰溜溜的南下,写下了满腹的惆怅。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年过三十的高适依然是一事无成,甚至生活也非常的拮据,和底层人民打成一片,万般无奈的他,只能重回宋州居住。从少年意气风发,到中年的频频失意,他依然非常的有信心,认为自己终有一天,可以身居高位。也就是在这时候,一直紧密关注着前线局势的高适,写下了千古名作《燕歌行》。

天宝六年,吏部尚书房琯遭受贬斥,长安著名的琴师董庭兰作为房琯的门客,也不得不离开长安,在宋州与董庭兰的约会中, 写下了唐朝最狂的、最励志的送别诗:

唐代最冷门的诗(大唐最狂送别诗背后的故事)(4)

高适送别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时的高适也处于人生中的失意阶段,但是他依然用言语激励好友,尽管自己这时已经年近半百,仍处于无以维持生计的阶段,他认为机会是留给自强不息的人的,因此什么时候都不应该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高适发迹:不满足于现状

在担任了三年县尉之后,高适不满足于现状,于是辞去了职务,再次想要进京一展才华,此时的高适已经50岁了,在常人眼里,此生已经成为定局了,可是他偏不信这个理,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得到了在名将哥舒翰的府中任职,三年后,著名的安史之乱就要发生了,在这场大乱中,李白和杜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但是这场战乱却成为了高适的晋升跳板。

哥舒翰中风之后半身不遂,但是此时正值安禄山进犯之时,万般无奈地唐玄宗只得起用重病在身的哥舒翰,并没有发生任何转机,哥舒翰大败被俘,潼关也就自此沦陷了,唐玄宗只好带人仓皇逃难,这时的高适一路追随唐玄宗,并且将潼关战败的原因向唐玄宗做了汇报,原来是哥舒翰已经丧失了指挥能力,监军的其他将领只知道寻欢作乐,不顾及战士们的死活,前线的战士们粮草不足,都没有力气打仗,因此潼关一战才败了。

唐代最冷门的诗(大唐最狂送别诗背后的故事)(5)

安禄山进犯

唐玄宗非常感动,高适在乱世中依然坚守岗位千里迢迢来汇报军情,于是高适得到的玄宗的重用。唐肃宗李亨宣布即位,被迫让位的唐玄宗,依然舍不得放下权力与荣耀,因此他想让其他的儿子分镇天下,通过他们的制衡,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地位和权力。

但是非常有远见的高适立马上书,认为千万不能这样,会导致国家分崩离析,但是唐玄宗并不听从高适的意见,但是高适又得到了升迁,成为了谏议大夫。唐肃宗闻言,便向高适抛出了橄榄枝,高适不负他的期望,毅然决然的归顺了唐肃宗,并且为肃宗深入分析了国内的局势,因为他的远见,被肃宗封为了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就这样,从九品的高适,在极其动荡的时期,经历了迅速的升迁,成为了封疆大吏,简直可以说是官运亨通,因此《旧唐书》有言:“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正如高适所言,幸运不会从天而降,机会是留给自强不息的人的,也正是他常年累积下来的才华,厚积薄发,才得以在乱世之中走上高位,达到了唐代诗人中少有的高度,缔造了不朽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