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南一橙树年结三次果   上南乡上南村毛南族农民谭金用家门前,有一株橙子树,树高7.08米,树干围径 (离地 面1米处)0.65米,树冠覆盖直径6.24米该树是谭金用的父亲谭肇奇于民国34年(1945年)春 栽种的,过去一年只结一次果,自1981年开始出现一年春夏开两次花结两次果,1984年又出 现一年春夏秋开三次花结三次果1985年结果最丰,春果收获110公斤,夏果收获7.5公斤, 秋果收获35公斤,全年总产152.5公斤果呈椭圆型,果皮稍厚,与其他橙果无异1986年7 月,广西柑桔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李植奕教授对该橙树进行考察鉴定,认为果子质量上乘,含 糖分水分较多,鲜甜爽口这种现象是先天性的,具有特性的遗传基因李教授把该橙树称 为“毛南秋橙”《广西日报》于1986年7月29日曾作报道   东兴一梨树年结两次果   东兴乡茶山村百合屯农民韦爹谋,1981年春在自家园中栽种一株沙梨树自1986年起开 花结果,每年都开两次花结两次果第一次于春天开花结果,到夏天果子成熟,果味清香爽 口第二次于秋天开花结果,到翌年春果子成熟,秋果比春果略小些,果味略带苦涩,但耐 寒性很强,成熟时如不及时采收则自然脱落   鸳 鸯 竹   在水源乡和平村才坚屯农民谭少南承包的一片竹林里,有一对奇异的竹子该对竹子予 1987年4月初出笋,同出于一个母根,笋皮外表花纹、大小、高度一模一样在生长过程中, 不论高度、节长、皮色花纹、生枝长叶等均无半点差异长成竹子之后亦枝叶交错,婷婷玉 立,群众称之为“鸳鸯竹”竹主把它们保护完好,供人们观赏《广西日报》于1987年10 月14日曾作报道   报 汛 石   在位于东兴乡久怀村渡口上游的中州河水中,有一块从河底拔起且露出水面的巨石,奇 异的是该石露出水面的部分,每年4月~8月均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红、青、黄的不 同色彩当它现出红色时,2~3天内必下雨和涨水,颜色越红,雨就下得越大,水也涨得越 高雨水过后,红色自然消失变成青色或黄色,若现出青色则天晴时间较长故被群众称为 “报汛石”   仪凤涨泉   在下南乡仪凤村上堂屯的鼓山脚下, 有一口奇特的天然涨泉有时1天涨2次水,有时2 天涨1次水 不涨水时,仅有手臂粗大的流量的泉水从石缝中涓涓流出而涨水时,山泉则 象洪峰一样从石缝中涌出,浪花四溢,其流量增加到15倍,且持续2~3小时才慢慢消退到原 来的流量 该泉水质清澈甘冽,生喝无害仪凤村的上堂、上蒙、内卯等屯的700多亩稻田 均靠这口涨泉灌溉,从来不受干旱天气的影响,群众称该泉为“菩萨龙翻泉”,即给毛南族 人民带来幸福的意思   三千多只白鹭到县城   1982年9月21日上午7点多钟,有10多群白鹭共约3000多只,从西北方向来到环江县城 一群跟着一群在县城上空盘旋飞行1个多小时之后, 相继落脚在县城河边欧家屯的青竹林上 栖息, 使这片约1华里长的竹林顿时变成了银白色的世界,情景极为壮观县城干部职工争 相跑到河边观看上午11点多钟,这些白鹭又一群跟着一群地起飞,在县城上空再盘旋一轮 之后,即往西北方向离去《广西日报》、《广西科技报》等均作了报道   被盗母牛重认主   民国32年(1943年),思恩县清潭村农民韦锦珠饲养一头黄母牛一天夜里,该牛被盗, 牛主四处寻访均无消息 民国35年的一天,该母牛突然带着3头大小不等的牛犊,重新回到 韦锦珠栏下认主韦锦珠仔细辨认,正是他3年前被盗的黄母牛   母牛产双胞胎   1986年4月17日下午, 思恩镇安良村立新屯农民史庭安饲养的一头黄母牛,在牧场产下 双胞胎:一公一母两头小牛犊这两头小牛犊的外型外貌、体高、体重、毛色、脚蹄、尾长 等均一模一样北京《经济效益报》和《广西民族报》均对这事进行了报道   一只母牛三只角   洛阳镇玉合村丹岜屯农民韦保壮, 养有一头母水牛,原本头上已长有2只角1986年该 牛额头上方中部又长出1只角,开始只有6厘米左右,到1987年底长到12厘米,有母指那么大, 和另2只角一样坚实《河池日报》于1988年1月18日作了报道   阴阳两性猪   洛阳镇玉合村丹岜屯农民韦保壮, 饲养有一头母猪1987年7月该母猪生产第二胎时, 共生下10头猪仔,其中有一头猪仔呈阴阳两性,既有母性生殖器官,又有两个睾丸和阴茎包 等,其尿液从母性生殖器官排出后来老韦请该村兽医李师傅阉割这头猪,首先切除两个睾 丸,然后切除卵巢,其睾丸和卵巢均同正常猪一样阉割后该猪生长正常,出栏时90多公斤 重   猎狗恋主   水源乡含香村巴仙屯覃建贤,于1977年6月在三才村曲上屯购买得1只15公斤重的猎狗 该狗留恋原来的主人,经常私自跑回曲上屯原来的老主人家里,老主人用木棍赶它也不愿走 1982年夏,覃建贤把该狗出售给普洛铁路管理段坡华火车站的一位工人,它还是经常跑回10 多公里远的三才村曲上屯原主人家里, 后来该工人调到100多公里远的平寨火车站工作,便 把猎狗装进麻袋乘火车运到平寨 但该狗只在平寨住了3天,就寻路回到曲上屯的原主人家 里该工人回曲上屯又一次把它带到平寨,过一个星期它又跑回曲上屯那位工人只好把猎 狗出售给中涧村的一位农民,该猎狗也总是跑回曲上屯,1986年11月该狗突然失踪   狼狗舍身救主人   思恩镇晒谷岭果园场有一条小狼狗,舍身救主人1987年秋的一个上午,场主韦志在山 上为果树松土, 突然从草堆里窜出一条约1公斤重的毒蛇——扁头风毒蛇呼呼地向韦志扑 来小狼狗听到主人的呼救声,立即奔跑过来把正在追赶韦志的毒蛇颈脖一口咬住,撕咬了 10多分钟,毒蛇被小狼狗连咬带甩当场死亡,小狼狗的嘴巴也渐渐肿胀起来场员们急忙下 山请蛇医,但蛇医未到,小狼狗已口吐白沫死了场主感激小狼狗的救命之恩,特制一副棺 材把小狼狗安葬在果园的山坡上   蛇螺搏斗,蛇身亡   1987年10月7日, 环江高中87班学生莫童明,因事回明伦乡豹山村上花屯老家,当走到 离家不远的田垌时, 见到5位农民正在一块田坎上观看一个田螺与一条花蛇搏斗的情景,莫 童明也亲眼目睹了这场蛇螺搏斗的场面 一条约0.5公斤重的花蛇想一口吞吃一个约有鸡蛋 大的田螺,而田螺不畏强暴,张开吸盘死命地夹住花蛇的嘴巴田螺紧夹不放,花蛇拼命挣 扎,在田里翻来滚去,水花四溅,大约搏斗了半个小时,花蛇因嘴巴被田螺夹紧,无法脱身 而死亡   老鼠咬破钢精锅   1985年5月的一天, 明伦乡才帛村板江屯五保户韦职前,把大米装进一只刚从百货商店 买来的钢精锅内,并用一块砖头压紧锅盖,放在厨房内第二天早上,当他量米煮饭时,发 现钢精锅的右耳下面已被老鼠咬穿了一个鸭蛋大的洞口口子四周布满了老鼠啃咬的一道道 牙痕《河池日报》于1985年7月28日曾作报道   定期出鱼的岩峒   县境西部的下南乡下塘村鱼峒屯,北面隔打狗河与南丹县相望峒场内有一天然岩洞, 洞口宽约1.5米,高约1.6米,洞内黑漆一片进入洞内约十多米,便见有一股地下水从岩壁 的上方涌出长年水流把岩壁冲刷出一条水槽,水槽下方便是消水洞,深不可测该洞每年 逢立春时节,便有一种当地毛南人称之为“朴”的鱼顺水而下,前后持续一个月涌出来的 鱼每条约有两斤重,农户每到立春季节,便点着火把,或亮着手电筒,在仅容一个人的水槽 边,拿着鱼叉、鱼针守候,当鱼顺水流下碰脚时,用鱼叉或鱼针刺鱼即得多的年份可获万 余斤,少的年份也有几千斤,农户除自食外,还拿到市场销售,收入颇丰   此峒由于产鱼,故当地毛南人称之为“鱼峒”,意为有鱼的峒每到立春时节,都有不 少游客去观光旅游,因而名气远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下桥电站建成发电,库区的水淹没洞口,这种定期出鱼的现象便不 再有,此仍千古憾事,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广西老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广西老故事(广西奇闻轶事环江篇)

广西老故事

  上南一橙树年结三次果   上南乡上南村毛南族农民谭金用家门前,有一株橙子树,树高7.08米,树干围径 (离地 面1米处)0.65米,树冠覆盖直径6.24米。该树是谭金用的父亲谭肇奇于民国34年(1945年)春 栽种的,过去一年只结一次果,自1981年开始出现一年春夏开两次花结两次果,1984年又出 现一年春夏秋开三次花结三次果。1985年结果最丰,春果收获110公斤,夏果收获7.5公斤, 秋果收获35公斤,全年总产152.5公斤。果呈椭圆型,果皮稍厚,与其他橙果无异。1986年7 月,广西柑桔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李植奕教授对该橙树进行考察鉴定,认为果子质量上乘,含 糖分水分较多,鲜甜爽口。这种现象是先天性的,具有特性的遗传基因。李教授把该橙树称 为“毛南秋橙”。《广西日报》于1986年7月29日曾作报道。   东兴一梨树年结两次果   东兴乡茶山村百合屯农民韦爹谋,1981年春在自家园中栽种一株沙梨树。自1986年起开 花结果,每年都开两次花结两次果。第一次于春天开花结果,到夏天果子成熟,果味清香爽 口。第二次于秋天开花结果,到翌年春果子成熟,秋果比春果略小些,果味略带苦涩,但耐 寒性很强,成熟时如不及时采收则自然脱落。   鸳 鸯 竹   在水源乡和平村才坚屯农民谭少南承包的一片竹林里,有一对奇异的竹子。该对竹子予 1987年4月初出笋,同出于一个母根,笋皮外表花纹、大小、高度一模一样。在生长过程中, 不论高度、节长、皮色花纹、生枝长叶等均无半点差异。长成竹子之后亦枝叶交错,婷婷玉 立,群众称之为“鸳鸯竹”。竹主把它们保护完好,供人们观赏。《广西日报》于1987年10 月14日曾作报道。   报 汛 石   在位于东兴乡久怀村渡口上游的中州河水中,有一块从河底拔起且露出水面的巨石,奇 异的是该石露出水面的部分,每年4月~8月均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红、青、黄的不 同色彩。当它现出红色时,2~3天内必下雨和涨水,颜色越红,雨就下得越大,水也涨得越 高。雨水过后,红色自然消失变成青色或黄色,若现出青色则天晴时间较长。故被群众称为 “报汛石”。   仪凤涨泉   在下南乡仪凤村上堂屯的鼓山脚下, 有一口奇特的天然涨泉。有时1天涨2次水,有时2 天涨1次水。 不涨水时,仅有手臂粗大的流量的泉水从石缝中涓涓流出。而涨水时,山泉则 象洪峰一样从石缝中涌出,浪花四溢,其流量增加到15倍,且持续2~3小时才慢慢消退到原 来的流量。 该泉水质清澈甘冽,生喝无害。仪凤村的上堂、上蒙、内卯等屯的700多亩稻田 均靠这口涨泉灌溉,从来不受干旱天气的影响,群众称该泉为“菩萨龙翻泉”,即给毛南族 人民带来幸福的意思。   三千多只白鹭到县城   1982年9月21日上午7点多钟,有10多群白鹭共约3000多只,从西北方向来到环江县城。 一群跟着一群在县城上空盘旋飞行1个多小时之后, 相继落脚在县城河边欧家屯的青竹林上 栖息, 使这片约1华里长的竹林顿时变成了银白色的世界,情景极为壮观。县城干部职工争 相跑到河边观看。上午11点多钟,这些白鹭又一群跟着一群地起飞,在县城上空再盘旋一轮 之后,即往西北方向离去。《广西日报》、《广西科技报》等均作了报道。   被盗母牛重认主   民国32年(1943年),思恩县清潭村农民韦锦珠饲养一头黄母牛。一天夜里,该牛被盗, 牛主四处寻访均无消息。 民国35年的一天,该母牛突然带着3头大小不等的牛犊,重新回到 韦锦珠栏下认主。韦锦珠仔细辨认,正是他3年前被盗的黄母牛。   母牛产双胞胎   1986年4月17日下午, 思恩镇安良村立新屯农民史庭安饲养的一头黄母牛,在牧场产下 双胞胎:一公一母两头小牛犊。这两头小牛犊的外型外貌、体高、体重、毛色、脚蹄、尾长 等均一模一样。北京《经济效益报》和《广西民族报》均对这事进行了报道。   一只母牛三只角   洛阳镇玉合村丹岜屯农民韦保壮, 养有一头母水牛,原本头上已长有2只角。1986年该 牛额头上方中部又长出1只角,开始只有6厘米左右,到1987年底长到12厘米,有母指那么大, 和另2只角一样坚实。《河池日报》于1988年1月18日作了报道。   阴阳两性猪   洛阳镇玉合村丹岜屯农民韦保壮, 饲养有一头母猪。1987年7月该母猪生产第二胎时, 共生下10头猪仔,其中有一头猪仔呈阴阳两性,既有母性生殖器官,又有两个睾丸和阴茎包 等,其尿液从母性生殖器官排出。后来老韦请该村兽医李师傅阉割这头猪,首先切除两个睾 丸,然后切除卵巢,其睾丸和卵巢均同正常猪一样。阉割后该猪生长正常,出栏时90多公斤 重。   猎狗恋主   水源乡含香村巴仙屯覃建贤,于1977年6月在三才村曲上屯购买得1只15公斤重的猎狗。 该狗留恋原来的主人,经常私自跑回曲上屯原来的老主人家里,老主人用木棍赶它也不愿走。 1982年夏,覃建贤把该狗出售给普洛铁路管理段坡华火车站的一位工人,它还是经常跑回10 多公里远的三才村曲上屯原主人家里, 后来该工人调到100多公里远的平寨火车站工作,便 把猎狗装进麻袋乘火车运到平寨。 但该狗只在平寨住了3天,就寻路回到曲上屯的原主人家 里。该工人回曲上屯又一次把它带到平寨,过一个星期它又跑回曲上屯。那位工人只好把猎 狗出售给中涧村的一位农民,该猎狗也总是跑回曲上屯,1986年11月该狗突然失踪。   狼狗舍身救主人   思恩镇晒谷岭果园场有一条小狼狗,舍身救主人。1987年秋的一个上午,场主韦志在山 上为果树松土, 突然从草堆里窜出一条约1公斤重的毒蛇——扁头风。毒蛇呼呼地向韦志扑 来。小狼狗听到主人的呼救声,立即奔跑过来把正在追赶韦志的毒蛇颈脖一口咬住,撕咬了 10多分钟,毒蛇被小狼狗连咬带甩当场死亡,小狼狗的嘴巴也渐渐肿胀起来。场员们急忙下 山请蛇医,但蛇医未到,小狼狗已口吐白沫死了。场主感激小狼狗的救命之恩,特制一副棺 材把小狼狗安葬在果园的山坡上。   蛇螺搏斗,蛇身亡   1987年10月7日, 环江高中87班学生莫童明,因事回明伦乡豹山村上花屯老家,当走到 离家不远的田垌时, 见到5位农民正在一块田坎上观看一个田螺与一条花蛇搏斗的情景,莫 童明也亲眼目睹了这场蛇螺搏斗的场面。 一条约0.5公斤重的花蛇想一口吞吃一个约有鸡蛋 大的田螺,而田螺不畏强暴,张开吸盘死命地夹住花蛇的嘴巴。田螺紧夹不放,花蛇拼命挣 扎,在田里翻来滚去,水花四溅,大约搏斗了半个小时,花蛇因嘴巴被田螺夹紧,无法脱身 而死亡。   老鼠咬破钢精锅   1985年5月的一天, 明伦乡才帛村板江屯五保户韦职前,把大米装进一只刚从百货商店 买来的钢精锅内,并用一块砖头压紧锅盖,放在厨房内。第二天早上,当他量米煮饭时,发 现钢精锅的右耳下面已被老鼠咬穿了一个鸭蛋大的洞口。口子四周布满了老鼠啃咬的一道道 牙痕。《河池日报》于1985年7月28日曾作报道。   定期出鱼的岩峒   县境西部的下南乡下塘村鱼峒屯,北面隔打狗河与南丹县相望。峒场内有一天然岩洞, 洞口宽约1.5米,高约1.6米,洞内黑漆一片。进入洞内约十多米,便见有一股地下水从岩壁 的上方涌出。长年水流把岩壁冲刷出一条水槽,水槽下方便是消水洞,深不可测。该洞每年 逢立春时节,便有一种当地毛南人称之为“朴”的鱼顺水而下,前后持续一个月。涌出来的 鱼每条约有两斤重,农户每到立春季节,便点着火把,或亮着手电筒,在仅容一个人的水槽 边,拿着鱼叉、鱼针守候,当鱼顺水流下碰脚时,用鱼叉或鱼针刺鱼即得。多的年份可获万 余斤,少的年份也有几千斤,农户除自食外,还拿到市场销售,收入颇丰。   此峒由于产鱼,故当地毛南人称之为“鱼峒”,意为有鱼的峒。每到立春时节,都有不 少游客去观光旅游,因而名气远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下桥电站建成发电,库区的水淹没洞口,这种定期出鱼的现象便不 再有,此仍千古憾事。

史方志

广西奇闻轶事:富川篇 广西奇闻轶事:德保篇 广西奇闻轶事8:恭城篇 广西奇闻轶事5:融安篇 广西奇闻轶事:钟山篇 广西奇闻轶事24:隆林篇 广西奇闻轶事18:北流篇 广西科举史上的趣闻 历史上的掘墓奇闻怪事 广西奇闻轶事20:玉林(县)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