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最初与祭祀有关

现代汉字的“血”与“皿”只是一笔之差。现在看来,二者有关联很多人觉得不可理解,可是先民在造字之初,二者的联系是非常直观的、具象的。甲骨文“皿”字形如下:

带血偏旁的字有哪些(血为何与皿有关)(1)

(甲骨文“皿”)

“皿”为容器,远古时期是用来专门盛放水、酒或血等液体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不少以皿为构字部件的字形,如:盂、益、盥、盛等。因此,器皿常在祭祀中出现,如《孟子·滕文公下》载:“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

甲骨文“血”字字形如下:

带血偏旁的字有哪些(血为何与皿有关)(2)

(甲骨文“血”)

甲骨文"血"字像一个器皿中有血滴或者块儿的形状。因祭祀用血是当场屠杀动物或取人血添加的,鲜血加入器皿之后会出现凝固,所以甲骨文中“血”字中的血液形状有点滴状,亦有块儿状。至篆书"血"字形体趋向规整化,笔画平直圆滑,但是器皿之形仍清晰可见,而原来的血滴或者血块儿则写成了一短横,总体来说象形意味仍有余存。篆书"血"字如下:

带血偏旁的字有哪些(血为何与皿有关)(3)

(篆书“血”)

至隶书,"血"字形体上的表意功能就基本消失了,形体上基本看不出象形的迹象了。

"血"字所反映出的古代的祭祀风俗

从甲骨文"血"字可见,字形有两部分构成,上为点,似血滴,下为器皿。"血"为象形字,器皿中有一小圆点,以此表示"血"。古代祭祀,须杀牲取血或取人血置于器皿之中,之后把血洒在祭坛之上。这种仪式在古代称作"郊血",《礼记·郊特牲》:"郊血,大飨腥,三献焖,一献孰。"

《说文》曰:"血,祭所荐牲血也。"段玉裁注:"不言人血者,为其字从皿,人血不可以入皿,故言祭所荐牲血。"

"血"字的造字渊源反映了古人用血来祭祀神灵的风俗习惯,祭祀所用之血多为牛羊等一些牲畜的血。《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贾公彦疏:"先荐血以歆神。"

其实,古代祭祀亦有用人血祭祀的,《合集》34148:"于帝五玉、臣血。"这里的"臣血"就是用作人祭的奴隶的血。《说文》之所以只说“牲血”,因东汉之时人牲已经杜绝了。

"血"意义的引申及读音

"血"字的本义为血液,特指祭祀用的鲜血。后来意义逐步引申为鲜血涂染、似血的颜色等等。在《山海经·南山次经》中就有这样一段话:"仑者之山,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可以血玉。 "这里的"血"就被用为了动词,其义为"染",就是"染玉"之意。

古人除了有以血祭祀的风俗,还有歃血为盟的习惯,缔结盟约之时常把血液涂在嘴上以表誓死为盟的决心,所涂之血常为动物之血。所以,古人认为血液是非同一般的东西,又引申出之血缘、血统,表示亲属关系。

带血偏旁的字有哪些(血为何与皿有关)(4)

歃血为盟

另外,因极度悲伤之时流泪无声而如血涌,所以无声的痛苦流泪也称之为"泣血"。

"血"字的读音有二:一为xuè;一为xiě,是文白二读。其区别为,复音词和成语之中"血"读为xuè,而口语中常读为xiě。

与血祭有关的""字意义阐释

同样表示血祭的"釁"字,其简体为“衅”,均为会意字。"釁"字由三部分构成,上为"爨"的省略。"爨"读为cuàn,小篆之形如下:

带血偏旁的字有哪些(血为何与皿有关)(5)

(篆书“”爨”字)

从字形可见,"爨"字形如古人双手持甑在灶口烧火做饭的情景。该字本义为烧火做饭,《孟子·滕文公上》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论衡·感虚》:"夫熯一炬火爨一镬水,终日不能热也。"上文两处"爨"均指称烧煮。后来"爨"字又引申指称灶。

带血偏旁的字有哪些(血为何与皿有关)(6)

烧火做饭汉画像石

"釁"的其余两个构字部件分别是"酉"和"分",与“爨”之省体三部分共同组成以表示血祭。

那这种会意造字的逻辑从何而来呢?《说文》曰:"釁,血祭也。像祭灶也。从爨省,从酉。酉,所以祭也。从分,分一声。""釁"这种血祭的方法是用牲血涂抹在器物的裂璺缝隙之中的一种形式,恰似古代祭灶的一种方法,因此"釁"字从爨省。传统的中国祭灶是怎样的呢?按照传统,我国民间小年也就是腊月二十三晚上会祭灶王爷,人们会在灶王爷像前供放一些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等。其中后面三种东西是供灶王爷的坐骑食用的饲料。而糖果则是专门给灶王爷的,首先要把糖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可以让灶王爷见到玉皇大帝多说甜言蜜语了。记得小时候老娘常弄一些糖稀涂抹在我家的柴火灶门口,也是这个道理。

带血偏旁的字有哪些(血为何与皿有关)(7)

今人祭灶风俗

"釁"这种血祭的方法与祭灶有着相似之处,就是都需要涂抹,"釁"这种血祭要把牺牲之血涂抹在器物的裂璺缝隙处,最初的器物多为鼎。"酉"就是祭祀之时所用的祭品"酒"了,这也是古人祭祀常用的祭品;"分"字则是分散牲畜之血的意思。

"釁"的简体"衅"并非建国后简化汉字时才出现的,其实在《玉篇·血部》就已经存在了,曰:"衅,牲血涂器祭也。亦作釁。"也就是说"衅"初为"釁"的异体字,后来把笔画较为繁琐的"釁"字废止不用了。

"衅"字由"血""半"构成,"半"的金文字形如下:

带血偏旁的字有哪些(血为何与皿有关)(8)

"半"字,从牛,从八,"八"意为分,因此"半"会分割牛体之意。血祭取牺牲之血,"牛"又是当时较为普遍的牺牲品,杀牛以其血祭祀,意义显豁。因此"釁"的后起字"衅"会"血祭"之意也很容易理解。

"衅"作为血祭,为用牲血涂染在新制作的器物上的祭礼。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曰:

"凡言衅庙,衅钟、衅鼓,衅宝镇,宝器,衅龟策,衅宗庙,名器皆同,以血涂之,因荐而祭之也。"

《孟子·梁惠王上》载:"将以衅钟。"赵歧注:"新铸钟,杀牲以血涂其衅隙,因以祭之,曰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以累臣衅鼓。"其义为不用奸臣来祭祀鼓。

后来,"衅"因血祭有流血之场景,又引申为争端之意,如"挑衅"。

结语

"血"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一个器皿中有血滴或血块的形状,"血"字反映了古人的祭祀文化和风俗。古代祭祀,须杀牲取血置于器皿之中,之后把血洒在祭坛之上。"血"有文白两个读音,复音词和成语之中"血"读为xuè,而口语中常读为xiě。与"血祭"密切相关的"衅"字,为会意字,是"釁"异体字,现因"釁"笔画繁琐而废止不用,“衅”作为其简化字被采用。"衅"本义是用牲血涂在器物的裂璺缝隙的祭祀形式,本义为用血祭祀器物。

参考文献:

1.郑春兰编,《汉字由来》,四川辞书出版社, 2012年6月。

2.陈涛著,《常用汉字浅释》,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11月。

3李土生.著,《土生说字》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