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铁路世家,祖孙三代有12口人都将毕生奉献给了铁路。我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生涯,乃至后来工作的前二十四年都是在铁路度过的。

在我26岁以前的生活中,我家在任何一个地方居住最长不超过6年。父亲于1946年在哈尔滨铁路机务段工作。父母结婚于哈尔滨,而我却出生在陕西宝鸡。记事在内蒙大兴安岭的甘河,小学、初中、高中又分别就读于内蒙甘河、辽宁沟帮子、北京三家店、山西太原。读者可能会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为什么生活如此“动荡”?

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从我所经历的火车机车发展)(1)

图片说明:父亲、母亲和我

我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铁路建造者。从朝鲜战场凯旋回国后,就参加了东北森林铁路工程大队的组建。此后工程大队迅速发展壮大,并更名为东北铁路工程局,铁道部第三工程局,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等等。作为超大型国有企业,相继参与了宝成铁路,牙林线铁路,大郑铁路复线,丰沙线,太焦线、坦赞铁路,以及石太、合宁、郑西、武广、京沪、石武、杭甬、杭长、沪昆、大西等多条重点客、货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工程的建设。建成铁路里程总长度超万公里,占我国铁路通车里程的十分之一。

从打我记事起,“铁路”二字便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记忆中,我所见到的第一列火车,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兴安岭的森林小火车。那种在两根非常简陋的,窄窄的轨道上跑着的小火车,火车车头的烟囱高高的,它的叫声也是高高的,尖尖的。每当看到这个小火车头拉着几节车厢,冒着浓烟,喘着粗气,拉着尖锐的、响彻山谷的汽笛声,远远的从森林里的小铁路上“咣当”、“咣当”的跑来,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全都冲着火车欢呼雀跃。火车驶过身边后,便一股脑地一边狂喊,一边疯跑着追逐火车。

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从我所经历的火车机车发展)(2)

图片说明: 1929年美国制造“寸轨”机车,轨距0.6米,时速45公里/小时。拍摄于北京铁道博物馆。

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从我所经历的火车机车发展)(3)

图片说明: 1921年制造于日本的窄轨蒸汽机车,轨距1米,时速50公里。拍摄于北京铁道博物馆。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内蒙牙林线铁路建设的完成,父亲单位转战到辽宁沟帮子,参加大郑铁路复线的建设,我们也举家搬到沟帮子。我们乘坐的火车的机车头,可要比森林小火车头大得多了,在幼小的我的眼中,那可是个庞然大物。那个大家伙不仅拉着我们乘坐的几节绿车厢,同时还拉着装我们搬家物品的几节货车皮,“呼哧”、“呼哧”的跑到了齐齐哈尔。我们在齐齐哈尔换乘,有一白天的时间。父亲带着我们一家,和其他几家一块搬家的同事们出站,来到市里百花园对面的一个旅馆住下休息。就在父亲带着我们去百花园吃完饭逛街的时候,为了能去看看火车头,我在齐齐哈尔的大街上与家人“走失”了,一个人跑去了火车站,时年我刚刚8岁多。当我返回住处时,看到大人们急得像热锅里的蚂蚁,几个人正在商量去派出所报警。

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从我所经历的火车机车发展)(4)

​图片说明: 蒸汽机车,1921年制造于日本,时速50公里,牵引力16370公斤。拍摄于北京铁道博物

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从我所经历的火车机车发展)(5)

图片说明: 胜利3型蒸汽机车,1939年日本制造,时速100公里。拍摄于北京铁道博物馆。

刚到沟帮子的头一年,因为父亲单位的家属房还没有盖好,我们居住在距离沟帮子火车站一公里开外,京沈铁道线边上的一个小村庄——孟家窝棚大队部的房子里。房子与铁道线只有一百多米远,每次过火车,窗户上的玻璃都会被震得哗哗直响。这下看火车更方便了,于是只要有闲,我便到铁路边上去看来来往往的火车。父亲单位的家属房盖好后,我家搬去了家属房,尽管远离了铁路,免除了火车震动之扰。但是离火车站也不远,我仍然时常到火车站去看火车。京沈线是连接东北到关里的唯一的一条铁道大干线,其重要程度自不必说。那个时候的这条铁路就非常繁忙,总有火车拉着长长的列车不停的经过。那时的我,站在铁道边上,看着火车风驰电掣地从身边经过,每一对车轮轧过两根钢轨之间的接缝,发出巨大的钢铁撞击声响,震得我心跳加速,我却感到非常享受。

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从我所经历的火车机车发展)(6)

图片说明: 解放型蒸汽机车,1952年四方机车车辆厂仿制,时速80公里。拍摄于北京铁道博物馆。

我家在沟帮子住了6年,在这条铁道大干线上,我亲眼看到了我们国家火车机车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先是机车头比以前见过的大了,轮子更多了,机车顶上不再是分离的烟囱和另外两个大包,而是成了一个整体。机车头前面有了护板,车头更漂亮了。后来我又惊奇的发现,铁路上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机车。那个机车不再是乌漆嘛黑的通体黑色,而是有了漂亮的色彩,长方形车身,车窗明亮,没有了烟囱。发出的声音也不再是“呜”、“呜”的,而是更为悦耳的风琴声,只是比风琴声大得多。后来我才知道,那种机车叫做内燃机车。

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从我所经历的火车机车发展)(7)

图片说明: 前进型蒸汽机车,1956年大连机车车辆厂制造,时速80公里。拍摄于北京铁道博物馆。

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从我所经历的火车机车发展)(8)

图片说明: 人民型蒸汽机车,1958年四方机车车辆厂制造,时速110公里。拍摄于北京铁道博物馆。

上世纪70年代初,京沈线上出现的内燃机车多了起来。货车的牵引机车多是东风4型,而客车则多是东方红型。看着那巨大的车身,听着它躯体里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再看那高高坐在驾驶室里的司机,不再像蒸汽机车司机那样满身油污,而是穿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好不神气,不由得心生羡慕。

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从我所经历的火车机车发展)(9)

图片说明: 东风4型内燃机车,1973年大连机车车辆厂制造,时速100公里。拍摄于北京铁道博物馆。

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从我所经历的火车机车发展)(10)

图片说明: 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1971年四方机车车辆厂制造。时速120公里。拍摄于北京铁道博物馆。

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是我国制造的第一代液力传动干线客运机车。几十年后得知,我当年在沟帮子铁中上学时的一位女同学陈翠环,于1976年底毕业于铁路司机学校后,分配到山海关机务段,作为当年为数不多的女司机,曾经于1977年始,驾驶着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驰骋在千里铁道线上。看到她当年坐在东方红机车驾驶室里的那种飒爽英姿的样子,真为她高兴与自豪。

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从我所经历的火车机车发展)(11)

图中右1为同学陈翠环。图片由陈翠环同学提供。

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从我所经历的火车机车发展)(12)

图片来源同上。

1972年,我家搬到北京三家店(现在的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三家店是丰沙线上的一座小站。我的家仍然在距铁路不远地方。记忆中,这时的三家店的铁路上,客车基本上都是由北京型内燃机车牵引。货车则由多种型号的大功率货运内燃机车牵引,有的列车用两个内燃机车组成一组牵引,它们发出的轰鸣声,离得很远都能感受到震撼。

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从我所经历的火车机车发展)(13)

图片说明: 北京型内燃机车,1970年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制造。时速120公里。拍摄于北京铁道博物馆。

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从我所经历的火车机车发展)(14)

图片说明: ND4型内燃机车,20世纪70年代法国制造,时速100公里。拍摄于北京铁道博物馆。

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从我所经历的火车机车发展)(15)

图片说明: NY6型内燃机车,1972年西德制造,时速108公里。拍摄于北京铁道博物馆。

三年后,我的家又随父亲工作的变化搬往太原,六年后又重返北京。随着我的长大,下乡,参加工作,到处出差。见到的机车越来越多,却也一点点麻痹起来。各种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不胜枚举。

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从我所经历的火车机车发展)(16)

图片说明: 东风8型内燃机车,1984年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制造,时速100公里。拍摄于北京铁道博物馆。

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从我所经历的火车机车发展)(17)

图片说明: 韶山6型电力机车,1991年株洲电力机车车辆厂制造,时速100公里。拍摄于北京铁道博物馆

如今我已年愈花甲,早已退休,又有机会到处旅游观光。我惊喜的发现,我们各种流线型机车新样式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漂亮。各型动车组,高铁等层出不穷。火车的速度也由几十公里/小时,提升到了标准时速350公里。不仅仅是速度越来越快,乘坐的舒适度也越来越好,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

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从我所经历的火车机车发展)(18)

中华之星 图片来自网络

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从我所经历的火车机车发展)(19)

和谐号 图片来自网络

2017年,标准时速350公里,最高速度450公里/小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的开通运行,更标志着中国铁路开启了“中国标准动车组时代”。

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从我所经历的火车机车发展)(20)

复兴号 图片来自网络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七十周年华诞。七十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可谓是漫长,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我从呱呱坠地,到鬓发斑白,经历了太多的岁月变迁和时代进步。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七十年只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瞬。然而就是这一瞬,我们伟大祖国从建国初期没有任何工业的贫穷落后的国家,飞速发展为全世界唯一具有全部门类工业体系的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高铁一跃而领先于全世界,成为中国新的外交“名片”和“形象代表”。在我的心中,火车机车的变化,铁路的飞跃,就是新中国成立70年发展巨变的缩影,我为我的铁路世家能投身于这样一场伟大的变革而无比幸福,我为我的祖国的飞速发展,沧桑巨变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