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知多少

春节,即农历新年,或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俗称“年节”、“过年”、“新年”,是我国民间隆重而又富有特色的古老节日,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很受国人的重视。春节,狭义上讲,就是指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广义上讲,春节是从腊八节或者小年一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九,都算是春节。

春节习俗简介大全(春节习俗知多少)(1)

春节习俗

春节期间的民间习俗有很多,常见的习俗你知道多少呢?

一、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春节习俗简介大全(春节习俗知多少)(2)

祭灶神

二、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春节扫尘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春节习俗简介大全(春节习俗知多少)(3)

扫尘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春联。那时候的春联是在桃木板上面刻着“神荼、郁垒”的字样,叫“桃符”。传说神豢和郁垒是专门惩治恶鬼的神,把它们贴在门上,可以避免灾难。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寓意美好的祝愿和愿景。后来,人们用红纸写上黑字的春联代替了“桃符”。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在门口贴上红红火火的春联春联,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表达人们迎新纳福,启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春节习俗简介大全(春节习俗知多少)(4)

贴对联、福字、门神

三、年夜饭

吃年夜饭,又称“吃团圆饭”。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都会选择在春节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春节习俗简介大全(春节习俗知多少)(5)

年夜饭

四、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称“熬年”。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边看春晚,边吃饭,有的人家会一直吃到深夜。每到除夕之夜,民间家家户户都会通宵亮着灯,据说这样可以让家里变得更加充盈、富足。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春节习俗简介大全(春节习俗知多少)(6)

守岁

五、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春节习俗简介大全(春节习俗知多少)(7)

祭祖

六、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大年初一的早上,都有吃水饺的习俗,通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春节习俗简介大全(春节习俗知多少)(8)

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七、给压岁钱

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春节习俗简介大全(春节习俗知多少)(9)

给压岁钱

八、燃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春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春节放爆竹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关于爆竹,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有个叫“年”的妖怪,每到冬末春初,它都要出来伤害人和家畜。它最怕亮光和响声,爆竹一响就吓得拚命逃跑。因此,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放爆竹,用来驱逐妖怪。现在已经没有人相信这些传说了,但人们通过燃放爆竹来烘托着节日的欢乐气氛,使得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节习俗简介大全(春节习俗知多少)(10)

燃放爆竹

九、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春节习俗简介大全(春节习俗知多少)(11)

拜年

十、逛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举行。。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一种宗教仪式,在北魏时已经出现。庙会之时,通常由和尚、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举行各种宗教活动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为了争取信徒,招徕善男信女,便在宗教仪式上增加了舞蹈、戏曲、出巡等娱乐性内容,后来又增添了集市贸易活动。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

春节习俗简介大全(春节习俗知多少)(12)

逛庙会

十一、舞龙、舞狮

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力的象征。人们在春节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早在汉代时期,就有舞龙求雨的活动。除了舞龙,还有舞狮子,也是春节期间比较普遍的习俗。狮舞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来助兴。舞狮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艺在当时已成为过年过节、行香走会中的必备节目。在民间,人们认为狮子是一种瑞兽,而舞狮能够给人们带来好运。因此,每逢春节以及一些庆典活动,人们都会用舞狮来庆祝,祈求吉利。

春节习俗简介大全(春节习俗知多少)(13)

舞龙、舞狮

十二、踩高跷

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篇》就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肢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驱并驰。”踩高跷也叫“扎高脚”、“踏高跷”,表演的人在两只脚上绑上两三尺高的木质跷棍,表演各种古怪滑稽的动作。在民间的传统活动中,踩高跷有着特殊的寓意。高跷”的谐音是“高瞧”,意思是在新的一年开春以后,人们须高瞻远瞩,所以,在高跷上走的时间越久,预示着这个人能不能长时间高瞻远瞩,所以这项活动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踩高跷时,人们踩在高高的木杆上,身体随之升高,因此也有步步升高之意。例如甘肃酒泉等地方就有“过新年,家家快乐;踩高跷,步步登高”的习语,带有着美好的寓意。

春节习俗简介大全(春节习俗知多少)(14)

踩高跷

除此之外,春节期间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扭秧歌。扭秧歌,是汉族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也是我国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扭起秧歌迎新春,洋溢着喜庆和浓浓的年味,更有祈求来年丰收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