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设了有关于幸福的专题节目,播报了记者现场采访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国人面对“你幸福吗”的提问,各种各样的回答场面,这个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围绕着“你幸福吗”,人们议论了好一阵子这个情景,相信很多人都会记忆犹新近几年,我有幸接触祖国的传统文化,发现我们的国学经典说来说去,就是要人们通过修行达到一生幸福的目的,完全可以说,幸福快乐是人类唯一的、永恒的追求,无论是吃好、穿好、住好,还是取得成就、登上高位、赢得名誉,最终都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快活我是个喜欢琢磨问题的人,幸福的话题是我关注的一个重点,为写这篇文章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到,不丹王国国王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个国民幸福指数的提法,用来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及体验,他的这个提法很快为人们接受,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高连奎在此基础上,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人生幸福问题,率先推出幸福方程式理论在他看来,幸福不仅可以研究,还可以量化,变成一个能与经济变量挂钩的方程式,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幸福指数为啥不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幸福指数为啥不高(幸福指数探秘)

幸福指数为啥不高

若干年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设了有关于幸福的专题节目,播报了记者现场采访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国人面对“你幸福吗”的提问,各种各样的回答场面,这个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围绕着“你幸福吗”,人们议论了好一阵子。这个情景,相信很多人都会记忆犹新。近几年,我有幸接触祖国的传统文化,发现我们的国学经典说来说去,就是要人们通过修行达到一生幸福的目的,完全可以说,幸福快乐是人类唯一的、永恒的追求,无论是吃好、穿好、住好,还是取得成就、登上高位、赢得名誉,最终都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快活。我是个喜欢琢磨问题的人,幸福的话题是我关注的一个重点,为写这篇文章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到,不丹王国国王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个国民幸福指数的提法,用来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及体验,他的这个提法很快为人们接受,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高连奎在此基础上,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人生幸福问题,率先推出幸福方程式理论。在他看来,幸福不仅可以研究,还可以量化,变成一个能与经济变量挂钩的方程式。

这个方程式为:幸福指数=收入/生存成本。

把这个方程式放到现实生活中,则有如下三种情况:

一、民众的幸福指数首先跟收入和生存成本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收入越低,幸福感越差。生存成本越高,幸福感越差;生存成本越低,幸福感越强。

二,幸福感还来自于同周围人的比较:个人收入高于周围人时,幸福感更强;收入不及周围人幸福感就差。

三,幸福感还与未来预期有关,如果现在收入很高,而未来预期收入不稳定,那幸福感就会很差;如果未来有稳定的预期,那幸福感也会很强。

我们必须承认,高教授的这个方程式除了部分特例外,基本符合现实状况,可接下来,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既然幸福指数是一个类似方程式的带有科学成分事物,就应该能够有方法测试出来。国内有一部分这方面的专家学者,经过研究,认为确实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来反映国人的幸福指数,提出用10个次级指标构成的我国民众幸福指数指标体系,这10个指标包括:知足充裕体验指数、心理健康体验指数、成长发展体验指数、社会信心体验指数、目标价值体验指数、自我接受体验指数、人际适应体验指数、身体健康体验指数、心态平衡体验指数、家庭氛围体验指数。

显然,专家们把它当作一个学问来研究,但如果用这十个次级指标来测试,实际操作起来十分的繁琐。其实,测试幸福指数并不那么复杂,如果我们把幸福指数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要简单直观许多。

首先,在传统文化学者看来,幸福指数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满意程度高,幸福指数就高;满意程度低,幸福指数自然就低。生活的满意程度又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好理解,也就是一个人的吃、穿、住、行等日常所用,因涉及面广,细述起来会很繁琐,用高连奎的幸福方程式基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实生活中,经济收入多少和人的幸福指数关联度确实很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比如,一个年收入五十万和五万的人,两个人的幸福指数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样的。

下面重点谈精神层面的幸福指数,因精神不很直观,比物质层面复杂得多,幸福本质上是一种感觉,幸福与否完全由人的内心感受来决定,一个年薪一百万的蓝领年终拿了一万块钱奖金会不屑一顾,而一个年收入只有五万的白领年终拿了一万块钱奖金会笑歪了嘴巴。从广义角度来看,一个人物质上的满足也能归结到精神层面上来,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精神层面单指狭义的、纯精神范畴的,小到文化、体育方面的一切活动,大到包括晋级、提拔、得奖、受到别人赞美,实在太多,无法列齐,值得一提的是成就感,对于有进取心的社会精英来说,成就感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比很大,他们的幸福指数在这方面自然就高,即便如此,比起我们下面要着重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幸福指数与目标的设定”却又不那么重要。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提出过一个幸福方程式,即幸福=效用/欲望。我们来看这个方程式,欲望大家都知道,很好懂,也就是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期望值,效用同样也不难懂,就是功效所起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幸福与否,拥有的幸福大小,可以以他的欲望,也就是期望值大小来考量,达到了最初的目的,就会很满足,没有达到,就会很失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他会根据自己平时成绩和所有参赛选手的近期状况,为自己设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第一名,也可能是争取拿到奖牌,还可能定位在第十名甚至更靠后的名次,只要实现赛前的目标,运动员就会很满足,因此,我们就会在赛事转播中看到,有的运动员只要进入第二轮的复赛、半决赛就很开心,而有的运动员即便拿到铜牌甚至银牌,仍不满意,原因就在于期望值不同。生活中的大多情形表面上和奥运赛场上的情况不一样,本质却是一样的,这里的学问主要集中在如何科学地为自己设定一个符合客观的,明智而又精准的目标。而要做到这一条,并不容易,它涉及到人生三观、生活阅历、文化素养、智商情商、格局眼界,而以上这几样又归结为一个核心,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心态问题。人们常说,心态决定人生快活与否,一个人心态好,吃糠咽菜都快活,心态不好,住高楼大厦、吃山珍海味、拥天下美色也不会觉得幸福,完全可以说,一个人拥有了好心态就等于拥有了人生幸福的大半,其幸福指数一定很高,而好心态的获得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刻苦修炼才行。由此,进入第三个问题的探讨,即幸福指数与人格修炼。

我们常常听到“知足常乐”这个说法,台湾慈济基金会创始人证严上人也有一个四神汤的说法,这个四神汤在慈善领域很出名,所谓四神汤,也就是四句话八个字,叫做“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知足不仅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排在第一位,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这四种行为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转换的。仅从直观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懂得知足,能让人减少、降低欲望,拥有一个好心态,对生活的满意度增加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实,另外三条,无论是善解,还是包容,抑或感恩,都能让我们和别人友好相处,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良好的人,幸福指数也一定会高,人际关系不好,不是和这个吵就是和那个闹,整天冲突不断,甚至剑拔弩张,哪来的好心情?没好心情,钱财再多,地位再高,名气再大,也不会感到幸福。相比较而言,以下这三种类型的人幸福指数略微高一些。一种是学历、职称较高、专业成就较大、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识精英,这些人由于根性使然,即便到老了还在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做些既对社会有益又让自己充实快活的事情;另一类人心地纯净、乐善好施、仁厚大度、性格随和,他们天生欲望就少,容易满足,与世无争,看到别人有灾,社会有难,踊跃捐财献物,主动伸出援手,从做好事善事中得到快乐。第三类则是那些从生活实践中认识到,只有静下心来,刻苦修炼出高尚的人格,才能让自己有一个好心态,尔后从好心态中获取人生幸福,而不从芸芸众生拼命追求的名闻利养中攫取,受这样的认知指导,他们努力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从国学经典里和精英大德身上吸取正能量,凡事注重自省自律,经过长期的刻苦修行,彻底搞明白人生的真相,性情和心态变得越来越恬淡,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总是不急不躁,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和人闹矛盾后,谦让在前,工作不如意也不埋怨,冷静地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对生活没有过多奢求,欲望和自己的能力及所拥有的资源基本相配,达到如此境界的人,幸福指数自然就会高起来。

人格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一个人幸福与否的重要方面,研究幸福指数的专家学者大都关注的是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与此相关的欲望问题,人格修养以及由其带来的好心态对幸福指数的影响研究的比较少,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现实社会里,生活质量高,幸福感强的往往并不是那些腰缠万贯的大老板,即便那些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未必就绝对幸福,幸福指数高的倒可能是那些内心恬淡,善良仁厚,达观向上的人,如果细细思量,我们会发现,幸福指数和世俗的等级划分并不完全吻合,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会根据官职、财富、成就、名气这几个因素综合评判并确认某个人的社会地位,尔后自觉不自觉地按此来组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平民百姓,没官没权,收入也不高,但他们不去和达官贵人相比,只要有房住,有衣穿,每天有三顿饱饭吃,就很知足,我们不能轻易把社会地位高低同幸福指数划等号,事实证明,幸福是人的内心感受,幸福和欲望有关,更和心态以及背后的智慧、德行有关,那些官职高、财富多、成就大、名气响的人未必德行就高尚。如果偏要按社会地位来对应幸福指数,就会得出社会地位高的人最幸福,大多数寻常百姓不幸福的结论,而这,不仅与逻辑不合,与现实也不符,谁都无法否认,当下的中国老百姓是有史以来生活得最幸福的一代这个事实。

幸福指数是个大课题,涉及到许多方面,以上仅是我经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践行感悟出的几条,若想把幸福指数弄透,还得花大量的精力,若要在生活中达到让自己获得更多幸福和快乐的目的,学问就更大了,哪怕穷尽毕生精力,也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侯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