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 ·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的简介及诗句(王安石的故国晚秋)(1)

我们知道王安石变法,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却很少记起他的诗词也是脍炙人口,有清新的田园诗《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有睿智的哲理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还有深沉的行旅诗《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而在宋词的历史上,当然也不能忽视他。王安石流传下来的词不多,但这首《桂枝香》却是任何喜爱宋词的人不可不读的。这首词作于罢相之后退隐金陵之时,从中我们能隐约地看到一位壮志未酬的前任宰相的内心世界。

王安石的简介及诗句(王安石的故国晚秋)(2)

桂花、桂树历来为中国人所爱,唐宋时桂花便已广泛种植,连神话传说的月宫中都有桂树。唐代诗人宋之问为之吟道:“桂子中天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则诗云:“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于是在宋代有人便依此意,创制了《桂枝香》这个词牌。

《桂枝香》这个词牌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唯有王安石这首最为著名,以至于后来提到这个词牌,似乎就是指的这首词。

王安石改革家的名气比文学家大得多,事实上他还有若干“家”的称号: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比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的简介还多“一家”。关于“王安石变法”,我们课本中是极其肯定的,认为他的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于是变法终于以失败告终。当然也有人对这样的说法不以为然。

王安石变法当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且王安石其人磊落,确是为国为民,但他的变法“生不逢时”,又太过急躁,因此才招致了普遍的反对。我们可以将王安石变法与王莽改制和戊戌变法相对比,我们现在来分析王莽和康梁,他们的改革措施也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同样时机不够成熟。不过,改革者的待遇却不同,王安石受到了我们的尊重,王莽却成了千古罪人,康有为、梁启超也成为了资产阶级的代表。反观我们现今已经进行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便是恰逢时机的英明决策,并且不急不缓,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使国力增强,中国正在崛起。这期间当然也触动了很多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不过每项政策的出台都能够施行下去,这才是改革的真正意义所在。

王安石的简介及诗句(王安石的故国晚秋)(3)

王安石除了有兴邦定国之策外,也才气纵横,他一扫北宋孱弱文风,倡导文章要经世济用,且文字简练,内容深刻,《读孟尝君传》被誉为千古第一驳论文。他的词风也是如此,辽远、壮阔,读罢心胸为之一宽。

首句“登临送目”,登山临水,极目远眺,气势十足,此四字便已奠定了本词的基调。远望不说用眼去看,而是将目光送出,形象而具体。“正故国晚秋”,正是金陵晚秋季节。故国有多种含义,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就是指已经灭亡的国家;“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指旧地,即古战场。这里就是指金陵城。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自古以来便成为六朝古都,哪六朝?指的是三国时候的吴国、东晋以及南北朝时候的宋、齐、梁、陈。金陵自从东吴主孙权建城开始,就是历朝历代的繁华城市,除了六朝建都于金陵外,明从太祖到成祖时期,太平天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都在南京建都。唐诗宋词中以金陵为题材的怀古诗词相当多。刘禹锡有《西塞山怀古》广为流传:“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写的是晋灭吴的战役,映射了安史之乱的现实,一个“伤”字表达出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兴亡更替的感慨。自此之后,似乎到了金陵来怀古的,都避免不了这样一个“伤感”之情。

“天气初肃”,描写秋天,总离不开这个“肃”字,“肃”为凋零之意,秋季万物凋零,人总会自怜感伤,将所见景物与自身的心境联系起来。更有在“肃”之后加一“杀”字,程度更深。此时初秋,便说“初肃”。初秋时节,登高远望,万物尽收眼底。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澄”即清澈。一望千里的清澈的长江如同白绢一样,碧绿的群峰像故意聚集在一起。南京自古号称“虎踞龙盘”,地势险要,长江无际,峰峦叠嶂,风景雄奇,这句将景色的特点一语道尽,显出王安石简洁的文风。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棹为船桨。船桨在远去,乘船的人正归去,在这夕照中,西风吹来,酒旗随风而飞。用一“矗”字,说明风之大,加之“残阳”,与“肃”相互映照,营造了悲壮的气氛。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长江上雾气蒙蒙,彩船在江上如同穿梭在淡淡的云彩之中,长江上偶然有白鹭飞起,这样的场景难以画出。星河本是天上的银河,长江迢迢正如银河一般。在金陵水西城外有白鹭洲,李白曾用“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来描写此处景色,白鹭洲上常有白鹭飞起,故名。我们常说美景如画,可真正的美景又怎么是图画能够比的,王安石深得其中之味。

上阕的写景极尽优美之词,但起头的一个“肃”字足以表明,景色之美没有使作者精神上得到愉悦,因为他有更多的沉思。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是宋词的一般规律。在下阕中我们可以探究出为何如此美景却引发出作者的伤感之情。

“念往昔、繁华竞逐”,金陵为南北水陆要冲,自古繁华,古时交通不便,乘舟比乘马便利而舒适得多,因此凡是有江河汇集之处皆是商贾聚集之所。此句表明作者在回思历史,想到曾经的六朝古都是怎样的繁华。王安石年少博闻强识,从对历史的思考中发现了许多改革弊政的道理。

王安石的简介及诗句(王安石的故国晚秋)(4)

王安石21岁就中了进士第四名,开始了官宦生涯,从知县开始,凭借过人的能力和正直的为人,为所辖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而逐步升官。在基层的工作使他充分地认识到了宋王朝的现实,即积贫积弱,王安石认为宋朝在内不能发展经济、惠及民生,在外不能抵御外族、保卫疆土,所以需要改革。嘉祐三年,37岁的王安石便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宋朝的官制、科举以及颓糜的社会风气作了深刻的阐述,请求改革政治,提出“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但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其实他这种主张与社会主义的原理有些类似,无怪乎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变法可以“把中国历史提前1000年”。当然这是十分夸张的说法。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这里化用了杜牧诗句“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典故。南北朝400年的历史是中国自秦始皇以来最长的分裂时期,后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南朝为宋齐梁陈承续,最后一位君主是陈后主。陈为隋所灭。韩擒虎是隋朝大将,张丽华是陈后主最宠爱的妃子。杜牧的这句诗是说,韩擒虎已经打到了城门之外,陈后主还在与张丽华在高楼作乐。历史事实与这样的描写有一点差距,当陈后主得知隋军攻入时,带着他的两个宠妃(其中之一是张丽华)躲进了一口井里,这如同鸵鸟在沙子里埋头一般的行为当然没有任何作用,他们三人被隋兵俘虏。后人认为,陈后主沉湎酒色才导致亡国。事实虽不尽如此,但任何国家的灭亡当然与他们的亡国之君不无干系。

金陵在三百年之内六易其主,宋、齐、梁、陈、隋、唐,那些亡国之君不能接受历史的教训,导致“悲恨相继”,令人无限叹惋。在这里王安石似在借古讽今,他是改革派,北宋的现实社会矛盾突出,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军事、外交也不理想,北有辽、金,西有夏,都对北宋王朝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在王安石眼中,宋朝到了应该从历史中获得经验的关键时刻,进行自我变革是最好的方法,否则离金陵的六朝往事就不远了。王安石是正确的,他死后仅仅过去四十年,金兵攻入汴梁城,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凭高与登临相对,千古指以往的“金陵怀古”诗词,于金陵此地怀古作诗词的人多得很,不过都是些空洞无物的感想,空叹兴亡。谩,这里通漫,指泛泛地,嗟为感叹之意,荣辱即兴亡。这四个字看起来是这首词里面最难理解的,但是解释通了便也不难了。在词意上,此四字为点睛之笔,王安石用其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理想,既然别人的怀古都是“空怀”,那么他自己的呢?王安石用变法证明了自己的思想和态度。他的文章大都具有实用价值,并非纸上论天下,他的诗大都饱含哲理,耐人寻味。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往事已矣,六朝的往事如今已随泱泱江水逝去,只留下远方寒冷的烟雾,还有正渐渐枯去的草朦胧中有一片绿色。从历史回到了现实,从这句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的无奈,历史留下的教训是如此地宝贵,却又如此地被现实挥霍。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来进行改革,他没有想到的是现实的阻力超出他的预料。这场变法持续了大约15年,它的本质是积极的,但是方法并不得当,可以说是“急功近利”,变法不仅仅是一点、一线的变法,而是全面系统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个方面,也因此遭到了从朝廷到后宫的全面反对。并且王安石得不到知识分子的支持,有很多小人名义上支持变法,实质上是钻营升迁,王安石不得不任用了他们,而他们实际上是不能完成任务的。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第二年由于宋神宗的坚持,王安石复相。宋神宗是一位具有改革精神的皇帝,否则他也不会任用王安石为相。他也看到了宋朝的危机,想要励精图治,王安石虽有商鞅之才,宋神宗却没有秦孝公的魄力。王安石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罢相,从此闲居江宁府,即金陵。宋神宗死后,太后掌权,任用司马光为相,新法尽废。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使人顿觉悲凉。至今那些流落风尘的卖唱女子,还时不时地在唱南朝陈时留下来的歌。后庭指的是陈后主陈叔宝所作的诗《玉树后庭花》,写的是后宫的奢华和嫔妃的美貌,被后人认为是亡国的靡靡之音。这里的商女和后庭的写法又是引用了杜牧的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和,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写的是隋灭陈后,国虽破,卖唱的女子却不懂悲伤,还在唱着亡国的歌曲,带有讽刺和伤感。王安石在此引用这首诗,既是在怀古,又是在讽今。宋朝时,南方人生活过得富足,掩盖了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更容易忘记历史,忘记教训,国家已衰弱,有钱有地位的人却仍然纸醉金迷,朝廷上也是如此,这些被年轻的王安石所痛恨,令年老的王安石叹惋。

这首《桂枝香》在宋朝就很受推崇了,杨湜在《古今词话》中有这样的赞美:“金陵怀古,诸公调寄《桂枝香》者三十余家,都介甫为绝唱。”绝唱二字可不是平白无故就能得到的。

王安石一生政敌颇多,文彦博、司马光,包括苏轼,不过与其他时代的党争不同,他们之间的针锋相对是在政事上的,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否则以王安石这样孤独的改革者的身份,怎能被封荆国公,死后谥文?苏洵成名时,王安石不赞其文章;王安石的母亲去世,苏洵也不去吊孝;苏轼反对变法,王安石在其入狱后上书说情,苏轼也在王安石罢相后去信安慰。王安石曾公开赞扬司马光品德,司马光在王安石死后十分悲痛,并提议朝廷追封。我们现在不禁感叹,宋朝虽弱,却有那么多品格优秀的读书人。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做官宰相的人,却一生清廉无比,都不娶妾,司马光经常救济亲朋,王安石不坐轿,死后无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