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广春

青年对非遗文化的看法(谁说年轻人不爱非遗)(1)

【文化评析】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品琳琅满目,新模式推陈出新,新生活丰富多彩。与此同时,有些行业消失了,有些产品萎缩了,有些技术失传了,不少有识之士发出“救救非遗”的呐喊。毋庸置疑,非遗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保护传承刻不容缓。各级政府在行动,激励政策相继出台;专家学者在探索,活化路径妙招涌现;非遗传承人在坚守,创意引领别开生面。一度濒临失传的老手艺逐步焕发新的生机,让大家松了口气。

其实,只要非遗走进生活,就像鱼儿回到水里,就不愁没有活路。近来江苏扬州明清古城火了,不断在央视等主流媒体出镜,介绍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的成效,仅今年端午节假期3天,央视就集中报道11次。其中,仁丰里端午民俗文化节活动丰富多彩,节目精彩纷呈,文创销售红火一时,那个热闹劲、烟火气、文化味,让人感慨万千。

看那热闹的场面,小夫妻带孩子的、年轻人陪父母的、三五成群结伴而行的,参加仁丰里端午民俗文化节的大多是年轻人。谁说年轻人不爱非遗?

非遗以合适的方式打开,年轻人就会饶有兴趣。昔日,人们视非遗为“高大上”,一味消极保护,让非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结果自然是参与者寥寥。有的非遗只好进入博物馆,令人痛心疾首。非遗活得好,场景营造少不了。仁丰里为营造浓厚的端午氛围,将扬州的非遗进行了集中展示。舞龙舞狮活泼欢快,木偶表演妙趣横生,雕版印刷令人称奇,扬州评话让人捧腹,扬剧表演乡音绵长,汉服游街蔚为壮观,古风新潮交相辉映,时尚咖啡与传统香茗美美与共……共同形成一幅非遗保护传承的生动画卷。

遇见网络是非遗传播的福音,因为它带来的是动态的交互性场景,会不断产生新的传播主体。商家将非遗制作过程通过直播方式进行推广,作为观众的年轻人也会“反客为主”,变受众为传播者身份。他们游老街巷、访老民居、赏老手艺、尝老滋味,遇到可心的掏出手机随时拍摄,用微信朋友圈、短视频平台在亲朋好友中播放转发,由此不断地在各种圈子中破壁,让文化理念翻山越岭、漂洋过海,激发更多人了解非遗的兴趣,让非遗传播生生不息。这些传播场景一个催生另一个,形成一个动态的链条,在这当中,年轻人是绝对的主角。

非遗活下去、火起来必须与时代同行。在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的当下,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消费需求,注重审美偏好,始终与他们求新求变求异求快的思维同频共振,让创意引领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得有慧眼巧手。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以变应变,或用沉浸式体验让他们体悟其博大精深,或用参与式制作让他们回味其奥妙无穷,或用独特的产品让他们感觉到与众不同……这都需要非遗传承人守正创新,别出心裁,使非遗产品和服务旧中有新,新中有根,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更是唯一的,让年轻人把更多的非遗带回家,也把绵长的文化精神送到更远的地方。

进一步说,只要抓住年轻人,把非遗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必需品,就不愁非遗传不下去。至于有人担心年轻人不爱非遗了,也纯属误读。现在不是年轻人不爱非遗,而是不爱那些没用的老古板,只要有创意引领、时尚加盟、生活融入,用途上便民、价格上亲民、功能上悦民,又何愁年轻人不爱非遗。

(作者:李广春,系扬州大学文学院特约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