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何氏(武义望族郭洞清源何氏)(1)

郭洞建村于宋代以前,属武义县太平乡昭化里第18都。郭洞何氏除郭洞之外分布于附近的沈店、抱弄口以及泉溪镇的山方、客塘、车苏等村落,总人口近3000。

清源郡缘自庐江郡,是庐江何氏的一支。武义何氏同宗共祖,分下何、上何、柳城三个支系,皆为五代时从福建迁徙到浙江龙泉的何谨裔孙。何谨子孙分布甚广,闽、浙、赣、粤最多,金华各县市的何氏亦都是何谨一脉。武义清源何氏因始居县城东隅的省元坊、下何店一片故称下何。始迁至武的肇基一世祖是宋授迪公郎,讳仁又名果字德会,是何谨的七世孙。他的祖父执信是宋徽宗政和六年封为清源郡王何执中的堂弟。北宋宣和三年(1121)何仁从龙泉经松阳、宣平卜居武义。何仁迁居武义繁衍生息,他的子孙除少部分住在县城,大部分都迁徙到乡下去了,分布在全县的四五十个村子,还有迁居到金华的。武义清源何氏最大的聚居村落是郭洞,有1860人。

何仁世代官宦,得荫何执中,家门显赫,代有文人。他的长子小12(缺名讳)是中书舍人。孙子明仲,南宋宝祐癸丑(1253)进士,历官集贤殿修撰。曾孙渊,举进士,官广东按察司副使。玄孙佛忠元官提举。这些都是郭洞何氏的先祖。旁系下何先祖何朝佐历任凤阳知县、登州通判等职,何宣官布政司都事,何其仁临海教谕,还有风翔知府何元亨,进士、陕西户县主簿何之权等。这样的家族,明代就被誉为“浙东著姓”,自然名扬婺邑成为望族。

郭洞何氏始迁祖是武义下街何仁的五世孙讳寿之,明赠中宪大夫。他自幼往来郭洞,很喜欢外婆家郭洞“重山复岭,迤逦杂沓,苍翠满眼,愈进则愈奇,愈奇则愈秀”的自然风光,有“卜居之念,待年长识益宏,乃请命于父”,在得到时任元官提举的父亲同意后,于元朝至正(1341)前迁居到郭洞村。那时的郭洞,“土著于此者不下十数姓,依山而居,丁产不甚蕃殖”。何寿之迁居郭洞“复求婚于郭洞吴氏,置产筑室”。寿之迁至郭洞后的第二代第五个儿子讳贵字叔瑛,明洪武时“府邑举荐,以明经召至京师”,朝廷“先授福建汀州知府后调守湖广长沙知府。”何贵的直接出仕,官至二千石,进一步光大了武义清源何氏门第,也使郭洞声名远播。此后,郭洞何氏裔孙秉承“唯耕唯读”的传世家风,特别重视教育。

明清时代,郭洞办教育的方法一是家里请“先生”教育子弟;二是村办私塾。何伯琛(字良玉,号荆山(1503—1578)约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创办家塾啸竹斋,至清康熙前扩大为凤池书院,以课读子弟。1913年,凤池书院改为公立凤池初等小学,弃读四书五经,课程设置都按新式小学的规定。抗战时期县城沦陷,离城10公里的郭洞凤池小学坚持教学,晚上还办农民夜校。

苍南县何氏(武义望族郭洞清源何氏)(2)

郭洞古代、近代办教育有一套鼓励家长送子女读书的保障“制度”:一、基本是免费,学校由祖宗的学田收入支付办学经费。二、读书至高等小学毕业以上称为“斯文”,有儒田可种、儒租可分。三、继续到外地求学的补助“盘缠”。四、必须是监生或高小毕业以上方能参加祠堂祭祖。读书既免费又有优待,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凡家境较好者都会送子女读书。崇尚教育、送子入学求知明礼、为国效力,成为清源何氏家风,也因此培养出许多人才。据统计,郭洞明清时代出了两个举人,16个贡生,增生、廪膳生24名,府县秀才114名,太学生100多名。各种人才载入武义县志的名儒、官吏有何贵、何伯琛、何云举、何美斯、何师吕、何元启、何明琏、何勋、何焘、何占祥、何殿 、何审权、何殿彪、何绪启等。一个山村参加编纂武义嘉庆九年县志的就有何元启、何松涛两人。民国时期(1913—1937)有113人毕业于武义壶山、熟溪小学。1996年统计,郭下村60岁以上男性老人80%能识文断字看书读报。现在,郭洞何氏裔孙中已有大学生102名。

在郭洞村,凡豫堂八代书香门第是非常出名的。凡豫堂是郭洞41幢明代建筑中保护最好的1幢,建筑精美,很有代表性。这幢房子的主人世世读书,代代都有数人科举高中,人才辈出,凡豫堂成了八代书香门第。

苍南县何氏(武义望族郭洞清源何氏)(3)

自始迁祖何寿之从武义县城迁到郭洞,至玉青公已是第十代。玉青公讳士珩字君玉(1602—1683),自幼读书,稍长入县太学再转读金华府太学,成了府秀才后,没有参加乡试。他励志以勤,持之以俭,十几年后,家道日丰,遂营造了凡豫堂。这是凡豫堂的第一代。何士珩46岁时,儿子云举(1630—1712)已中秀才并入廪。后再成为贡生,并以明经举荐授杭州府于潜县儒学训导。他“抵任五年,教育多士。时有苏湖之目,被邹鲁之风”的美称。由于政迹卓著,致仕时“府邑制匾相赠,郡绅感恩制绵以颂”,宦迹载入邑志。第三代云举公的三个儿子康熙中期(1695—1704)连中秀才。长子孚式游庠后入廪,他“居啸竹斋中,经史子集排列满前,无昼夜寒暑,披吟不辍”。“年六十余,搜罗经典,精力未赏少衰,寝疾时犹伏枕手书视字”。次子孚惠(号协中)入庠后未再应试,一生热心地方公益,厚德一方,名扬府邑。孚惠70、80华诞时,进士出身的金华府学教授、雍正壬子浙江省志编修陈璟两次为其撰写寿屏。孚惠逝世时,郭洞何氏感公之德,合族举行公祭。三子孚悦与哥孚惠同年入庠,热心桑梓公益,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康熙60年(1721)重建回龙桥时,亲为董事、善营其事。乾隆辛未(1751)年岁大浸,道殣相望。孚悦慨舍白银数百两赈济灾民,“上官高其义,旌奖有加”。第四代又出了两名秀才、1名增生。第五代出了3个秀才、两个增生、1个廪生、两个贡生、1个举人。举人汝秾公(1725—1814)年未弱冠即蜚声庠序,翌年补增,尔后乡试入贡。髦年会试,钦赐为举人,第二年又钦赐为国子监学正,连续两年轰动了全县。恩贡生何元启(1744—1823)是武义著名才子。他“性颖勤学,就傅以后精进渊诣,下笔辄警长老。髫年游庠序,旋食廪饩”。“先生收藏最富,朝夕寝馈其中,未赏释卷。自经史而下,百氏稗说及近代诗文,尽翻阅而能记忆”。他由庠生、廪生再获恩贡,候选教谕,是武义嘉庆县志分修人之一。元启之兄占祥入太学,候选直隶州吏目。第六代是出人才最多的一代,共出了7个秀才、1个廪生、两个贡生。第七代和第八代又连出了8个秀才、1个贡生。八代下来,凡豫堂的裔孙中有秀才至举人共40个有功名的人。玉青公是一个很小的房派,只是郭洞443个本字房派之一,但出的人才却占全郭洞的四分之一。其子孙传略及著文记入宗谱载入县志的亦最多。因此,凡豫堂·玉青公声名显赫,妇孺皆知,地方崇敬。

苍南县何氏(武义望族郭洞清源何氏)(4)

郭洞历史上众多知名人士中,以何伯琛对社会的影响最大。郭洞何氏宗谱《何荆山公传》中记载:“明嘉靖某年合郡岁欠民饥……”查武义县志得知,明嘉靖时的灾情有两次记录,一为“嘉靖八年(1529)五月平地水高丈余”,二为“十八年(1539)大雨浃旬发洪水”(浃,十日为浃)。看来两次水灾灾情都很严重,武义洪水大到平地高丈余,金华府辖各县相差有限,所以“各呈灾,冀减赋”。如此严重的洪涝灾害,“合郡民濒于死者不可胜计”。太守唯恐得罪朝廷,不敢如实上报灾情,正无计可施之时,时任金华府椽(狱吏职名)的何伯琛“独挺身”对太守说:“古代凡有天灾,政府都要抚恤人民。如今全郡因为严重的洪灾,百姓流离失所,濒于死者不计其数,我们能减轻一份灾情,百姓便可得一分实惠,岂可因惧怕朝廷降罪,为一己私利,而不关心千万百姓的痛苦。”太守听了他的一番言论,虽然心里也同意他的意见,但因府库空虚,救灾费用巨大,更不敢幻想朝廷减轻赋税,百姓总是难以得到实惠,因而心情郁闷,整天锁着眉头,想不出万全之策。伯琛理解太守的难处,同情他的困境,下决心以实际行动来感化太守。伯琛马上回到郭洞,典卖掉自己的产业,所得还感不足,遂与夫人商量,卖掉她的全部首饰和娘家陪嫁来的嫁妆,凑足一定数量的银子(宗谱未载明数额),带回金华奉于太守,请太守抓紧筹集资金抚恤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灾民。太守对伯琛的义举拍案称快,说“世乃有如此丈夫,吾事可以济矣”。随即筹资赈济灾民,同时写好奏章如实向朝廷报告灾情。朝廷果然降旨,减免金华府当年三分之一的钱粮。

不久,太守将离任,感怀伯琛的恩德与义举,临别前亲携伯琛登上八咏楼,设好香案,对伯琛说:“汝倾家资以活郡民,不以自多,所谓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者。余之负愧于汝实甚,余不能报汝。冀天之有以祐汝子子孙孙无穷期。”太守还根据伯琛的建议,举一反三,对于监禁狱中有冤情的,以及没有确凿证据的人犯一律平反释放。

郭洞村由于历史上许多人饱读经史子集,整个村文化素质比较高,因此明清建筑也很有特色,有丰富的文化内涵。1997年4月20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劳伯敏教授考察后留言:“郭洞村幸存下来的古建筑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其特点是:一、村庄规划合理、布局严谨,600多年风格依旧;二、量大、类多、模式多样,能满足居住、祭祀、信仰、文化多种需要;三、以回龙桥、何氏宗祠为代表的文物古迹多,文化底蕴深厚;四、民宅宽敞明亮,“三雕”精美,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完美结合所形成的建筑文化令人叹为观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古建筑专家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教授,1997年4月带本科毕业生专程考察半月之久,赞誉有加。

宗法制度对村庄规划、建设和居住的影响深远。郭洞是何姓的血缘村落,村内居民同姓同宗,由始祖寿之繁衍发展起来。由于子孙多,自然要按血统分房,如长房、二房、三房。为便于称呼,各房均起个名字,如“风、雅、颂”,“平均、平和、平安”等等。于是,家族房派由此产生,血缘近则亲,血缘远则疏,亲疏由此而分。以家庭为中心,以血缘远近区别亲疏的宗法制度随之产生,由此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郭洞何氏前三代人口不多,大家都住在一起,即现在的郭下村。第四代起陆续有子孙外迁,外迁的子孙逐步繁衍发展,那个村子又成何氏一个房派的血缘村庄。郭下村的村庄规划建设自明初起,便受宗法制度影响,按房派各自进行了。如贵三房派居住在村子的南部,建了自己的厅堂名为务滋堂,又名前宅厅。贵二房派迁居到大湾村,建了公用的大湾厅。贵五房派居住在村子的中部和北部,第二代荣字辈的长子住在村子北部,建了谷贻堂,又名屋下厅。次子住在村子中部,建立了燕翼堂,又名中厅。各房派都在自己居住的范围内围绕厅堂,建设住宅。老祖宗创设的“规矩”,经过20几代子孙的传承,形成了村落组成的血缘风格,它的好处是血缘相近,非伯即叔,非侄则孙,交往联系方便,有助于互相照顾和互相帮助,很容易建立亲近和谐的邻里关系。这种居住和生活的格局,自明朝(1368—1615)到21世纪的今天基本保持不变,可见宗法制度对郭洞特别是郭下村的影响既大又深远。

郭洞“山环如郭幽邃如洞”。村口古树成群,村东原始森林树木葱茏,村周群山竹木苍翠,S型龙溪穿村而过,古村古生态“风物是秦余”。在千千万万游客面前,郭洞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最好生态环境,被誉为古生态村。这是郭洞何氏家族继承历代祖先生态文化观念善于保护的结果,生态文明恰恰表现出名门望族郭洞何氏的素质与修养。 (何胜云)

苍南县何氏(武义望族郭洞清源何氏)(5)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http://wynews.zjol.com.cn/

深受明招文化熏陶的刘宅刘氏家族

金华的古书院

武义马府下村名由来

耕读世家俞源俞氏家族

武义畲族来历

武义查氏家族传奇

国民党名将之死:汤恩伯客死他乡

推陈出新的武义“明招文化”

月明延福寺

从历史大背景来编写武义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