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已有半年,“依法带娃”的时代也正式到来,但还是有许多父母没有从心慌慌的状态中走出来,没有了线上线下的课后辅导,没有了成绩公开排名,“养娃”就像“拆盲盒”,不到放榜那天似乎都不知道娃学得怎样,叫人怎能不心慌?其实,只要做好家庭教育的加减法,带娃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可怕,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家庭教育四步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家庭教育四步走(做好家庭教育的加减法)

家庭教育四步走

“双减”政策落地已有半年,“依法带娃”的时代也正式到来,但还是有许多父母没有从心慌慌的状态中走出来,没有了线上线下的课后辅导,没有了成绩公开排名,“养娃”就像“拆盲盒”,不到放榜那天似乎都不知道娃学得怎样,叫人怎能不心慌?其实,只要做好家庭教育的加减法,带娃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可怕。

一、父母的责任意识要“加”,对外界的过分依赖要“减”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早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辩证关系,父母的养而不教和老师的教而不严,同样都是失职失责行为。《人民日报》曾撰文指出:“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是你这一生最重要的事业”,李嘉诚也说过,“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所以,为人父母首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教育孩子是自己的首要责任,父母在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任何人和任何培训机构都无法替代的。

二、父母的自身学习要“加”,对孩子的过高要求要“减”

如今,绝大多数父母都是受过现代教育的,而且很多80、90后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必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道理,但如何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相信有些父母知之甚少或者即使知道也做不到。比如,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例子,父母都知道长时间玩手机不好,但也经常架不住孩子的哭闹,或者自己都是“机不离手”却要求孩子不许碰手机。一个成熟的父母,必然是反思型父母,不断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们的行为折射出来的往往就是父母的样子。一个智慧型父母,必定是通过不断学习来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实现与孩子之间良性互动交流的。回到“玩手机”这件事情上来,想让孩子不玩或少玩手机,至少有这样几种方式比大喊大叫、严厉说教有效:父母如果不能戒除手机瘾,至少在孩子面前做到不玩手机,全身心陪伴;与孩子共同约定玩手机的条件和时间,并严格执行,不被孩子的哭闹左右。

三、对身心健康的关注要“加”,知识技能的过量灌输要“减”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碗毒鸡汤不知道毒害了多少家庭。说它是碗毒鸡汤,因为它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每个家庭的物质基础、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都不完全相同,意味着每个孩子的跑道都不一样,又如何能用一条起跑线去衡量?即使家庭结构相似的孩子之间,也有个人气质、禀赋的差异,有的孩子外向,擅长交际、语言表达、舞台表演,有的孩子内向,喜欢写写画画,这些又如何评价?退一步来说,就算人生是场竞赛,那也是一次长跑,也不是开始几步的快慢能决定的。长期以来诸如此类的毒鸡汤还有很多,什么“黄金期”“敏感期”,好像错过这个年龄段,就学不好这一类知识技能了一样,无形中就加重了家长的焦虑,增加了孩子的身体、心理负担,导致现在很多中小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家长,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孩子长久的身心健康,而不是一年学了多少知识,哪些特长。

四、对学习过程的重视要“加”,学习结果的过度强调要“减”

学习知识本身没有错,从小培养学习的习惯、品质更没有错,毕竟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型社会,不会学习是很难立足的。但在孩子成长阶段,关注学习过程比关注学习结果更有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形成兴趣、养成习惯、磨练意志,而这些才是影响他能否持久学习、学得怎么样的核心因素,越是低年级越是要注重学习过程。

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义务;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关注身心健康的发展,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