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学生生涯规划(通辽五中生涯规划课给学生指引清晰的人生)(1)

生涯规划课引领学生们进行深入思考。

人生是一场行走,往哪走,为什么走,如何走?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能力、优势在哪里?你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吗?你准备如何实现它?……

整日忙碌于知识学习中的高中学生,是否认真思考过这些重要的问题?作为教育部认定的全国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内蒙古自治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通辽市第五中学经过大半年的精心准备,今年在高一年级启动“生涯发展指导课”,引领学生们清晰认知自己的人生方向。

设立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并将“生涯规划”课写入课程表。通辽五中此举,在通辽市各学校里尚属首开先河。

认识自我 生涯规划课深受学生欢迎

“盲、忙、茫、亡”。在5月下旬高一·15班的一节生涯规划课上,五中心理健康中心主任高长瑜老师用这四个字开篇,给学生来了不小的心灵震撼。接下来,高长瑜老师讲到了如何认识自我,发现内心的渴望。你喜欢干什么?你能够干什么?你最看重什么?你适合干什么?引发学生不断深入探寻自我。讲到性格与职业时,高长瑜举例,比如“胆汁质”型的人可能适合热闹、繁杂的工作,“粘液质”型的人可能适合医生、法官类严谨的工作,“抑郁质”型的人可能适合需持久耐心、操作精细的工作。但是,气质与性格并不能完全决定未来适合从事的工作,不能惟性格论。高长瑜表示,性格是可以塑造的,认识到自己性格中的优劣,通过科学的方法使之完善,才有可能更好地应对未来。

通过测试,高一·15班学生、16岁的黄铭远发现自己属于“胆汁质”型,此类型的人一般都直率、热情、勇敢、积极,但情绪易激动,过分自信。黄铭远在初中时曾看过香港影片《廉政公署》,对里面刚正不阿的律师极为钦佩,立志自己也要成为一名律师,申张正义。“之前只是凭喜好,想像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听高老师讲过之后,我发现不能凭意气用事,如果想成为一种人,一定要克服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锻炼能力,才能一步步实现理想。”

黄铭远的同学、15岁的女孩依丽奇是典型的“抑郁质”女孩,同学们对她的评价都是“温柔,安静”。这个类型的人细腻谨慎,善于捕捉细节,缺点是过于羞涩、适应能力差。在依丽奇认识到自己的气质与性格之后,觉得收获很多。“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未来也不再迷惘了。现在我认识到自己性格中的不足,所有平时也在有意识地进行修正。”依丽奇对美术、音乐等艺术门类比较感兴趣,希望将来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收益。

在课堂上,高长瑜老师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借助各种有趣的活动帮同学们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方向,规划前进之路,深受学生的欢迎。

高长瑜表示,“我们不是给学生一个定向,而是给他一个走向。准确地说,不是简单的生涯规划,应该是生涯发展指导。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塑造自己,完善人格,提升内在素质,让学生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塑造自我 为未来积极做好准备

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发展应该是多元化的,中学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把学生送进大学,学校更应当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以及价值观等,做到‘知己’。同时,也要让学生怀有浓厚的兴趣去探索外在的社会,甚至深入职场,去体验、感受,做到‘知彼’。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生涯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早在2014年9月,国家新高考改革政策的提出,为高中生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学科选择模式,从文理二选一变成了六门科目选三门的二十选一。这同时督促着学生从高一起就对自己的兴趣所在、能力所及、性格所适有深入的考察。所以,对于高中教育工作者来说,帮助学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认识自我,探索职业世界,了解大学和专业,即对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指导,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早在四五年前,通辽五中的心理老师就自发地对学生生涯发展指导这一领域进行摸索,并在心理课上做过尝试。新高考政策提出后,学校大力支持开展生涯教育。2015年10月,学校心理中心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小组,通过多次系列活动帮助一部分学生解答关于职业选择、大学报考之类的困惑。学校多次派出老师到北京、长春等地参加生涯教育工作坊培训,派心理老师参加“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建设与生涯教育高端论坛”,学习生涯教育先锋学校的工作经验。2016年3月,在大量积累前人经验、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通辽五中开始面向高一学生,开启生涯发展指导课程。

日前,生涯规划课程正在通辽五中各位老师的努力下逐步发挥影响。正如高长瑜老师所说,“我们希望通过此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放眼未来,主动探索自我与社会,为未来的学业、职业、家庭以及社会生活进行积极的准备和积累,帮助他们以自律且负责任的方式来塑造自己或周围环境,不断明确和强化自己追求理想的信心,在探索中更加自信地进行人生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