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的水井散文(乡土散文那时的月光)(1)

家乡的月亮

小时候最喜欢老家奶奶的草屋。虽然草屋冬冷夏热,但我喜欢那里的温馨,喜欢那里的月亮。家乡的月亮蕴含着太多的故事,让我陶醉,让我向往。

上小学的时候,每逢暑假,我都会到奶奶家去。白天屋前屋后地疯跑,晚上坐在门前沐浴月光,听奶奶讲月亮的故事,别有一番情趣。那清冷的月光,照在屋顶的茅草上,透着灰白色的光,洒在奶奶微驼的背上,弥漫着岁月的沧桑。

那时候,没有电灯,家里只有一盏小油灯,为了省油,奶奶不时地剪着灯芯。一般情况下,谁家都舍不得点灯,没有灯光的夜晚,村子里一片漆黑。乡亲们期盼着月亮早点出来,干活靠的就是这片月光。我曾跟着奶奶借着月光去井台挑水,在小溪边洗衣裳……。这段经历铭刻心中,也成了我一生的财富。

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娱乐活动。每天吃完晚饭,前院的二大娘、三斧子哥,后院的五舅爷他们,就会拎着小板凳来到我家。坐在院子里,一边唠家常一边看月亮,屋内灶里烤着苞米、土豆和地瓜,孩子们在月下玩躲猫猫。一没留神,灶里窜出一股糊味,“唉呀,苞米都烧黑啦,还怎么吃?”我心疼地说。可是,奶奶让我吃这糊苞米,她说:“糊了打食积,能治你的胃病。”我拿着黑乎乎的苞米,尽管不情愿,还是乖乖地吃了下去,味如嚼蜡。高挂在天上的月亮正偷偷地盯着我笑,好像在鼓励我。那时候农村穷啊,缺医少药,有病没钱治,只能用这些土办法对付。就如五舅爷整天喊心口疼,天天喝小苏打当止痛药。每当想起这些,我的心就揪着疼。

乡下的水井散文(乡土散文那时的月光)(2)

好了,不说这些啦,还是听奶奶讲故事吧。奶奶虽没多少文化,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都能娓娓道来。我依偎在奶奶身旁,脑海里翻腾着月里神奇的世界。头顶的月亮,就像一轮白玉盘,我多想伸手摸摸她,张开双臂抱抱她呀!我站了起来,去追赶月亮,可怎么也追不上。于是,我停下来,静静地数着星星,群星眨着眼睛向我微笑,捧起圆圆的月亮。茫茫夜空中,月光似水,静影沉璧,那么纯洁,那么美丽,又是那么的亲切。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赞美她,痴迷她,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我更喜欢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时过境迁,自从奶奶过世,我就再也没回过老家了。今时,我独自对着月亮发呆,奶奶慈祥的目光,记忆中的乡土人情,仿佛就在眼前。我对着柔和的月光,久久凝望,诉说着心中的思念与遐想。时光清浅,岁月嫣然,那些镌刻在心灵的感动与温暖,便是我生命中幸福的痕迹。

圣洁的月光伴随着人们的脚步,沧海桑田,岁月变迁。蓦然回首,那袅袅炊烟,浓浓的乡情,早已定格在历史的画卷中,但月亮还是那轮月亮,千年万年她始终高悬在天空,宛如镶嵌在幽蓝绸布上的明玉。

今夜,我的家乡,月亮还是那么明亮,但她照耀的土地,己不再贫穷,奶奶的草屋再无踪影。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的家乡步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不仅有瓦房、电灯,还有医院、学堂和娱乐广场。乡亲们安居乐业,过上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乡下的水井散文(乡土散文那时的月光)(3)

迷人的夜色里,万家灯火与银色月光交相辉映,流光溢彩。月升树端,透过梢头,地上留下了斑驳的影子,像一幅幅静谧的水墨画,淹没了大地的浮躁与喧嚣,让世界充满了祥和与希望。

也许,在繁忙的都市里人们已无心欣赏月亮,但月亮里有我们每个人眷恋的故乡,无论你身在何处,飘零何方。朦胧的月亮就像神圣的天使一样,穿过世间的黑暗,仍然保留着内心的皎洁,把暖意和光明注入你的心房。家乡的月亮带给我的是持久的光,更是永恒的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夜晚,我的心回到了家乡。我脉脉地与月亮对视,憧憬着未来,宁静而致远。


审阅:陈玉花

简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很多时候,人们对月亮的思念并不是月亮本身,而是与其相关联的美好和所爱,是回忆,是感动,是幸福。当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写下家乡明月,自己也溶进这片月光中,回归到自己的内心。

终审:严景新


作者:潘淑清,网名、溪源。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退休前做过多年企业管理干部。文学作品在鞍山日报、《中国诗词》月刊、《中国乡村》杂志等多次刊发。曾在"鞍山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论文"竞赛中获一等奖。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