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克顺,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教师,河南省首批教育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首届最具成长力的教师,河南省生命化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主持人曾出版《快乐作文新教案》《快乐作文一点通》《好作文是这样炼成的》《教你写出好作文》等著作,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杨克顺作文范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杨克顺作文范例(杨克顺满分作文攻略)

杨克顺作文范例

杨克顺,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教师,河南省首批教育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首届最具成长力的教师,河南省生命化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主持人。曾出版《快乐作文新教案》《快乐作文一点通》《好作文是这样炼成的》《教你写出好作文》等著作。

本文为杨克顺教授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高考作文中,写议论文的考生屡见不鲜,但写演讲稿的考生绝对是为阅卷老师所罕见。近年来,这种不可多得的创新作文文体在高考考场上犹如突起的奇兵,常能因出奇招制胜。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其中一项重要的标准就是“感情真挚”。考场中运用演讲稿形式写作通过列举材料,阐明看法,面对面向阅卷老师力陈观点,跨越陌生,对接心灵,实现真诚沟通。它既可以发挥议论文观点鲜明,论据确凿的优势,又可以摒弃传统议论文“千文一面”,形式呆板,缺乏感染力的不足,以达到个性鲜明,情感充沛,新意盎然的作文要求。

演讲是一种有声音的感染艺术,好的演讲稿要把火热的激情洋溢在讲稿里,因此,要写好演讲稿必须多用短句,巧用排比、反问等修辞。短句激烈,富有战斗性;排比句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感叹句激情洋溢,令人振奋;问句咄咄逼人,雄辩有力。

演讲稿的结构:一般有开场白、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开场白要先声夺人,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主体部分要有重点、层次感,运用真切感人的材料,或抒情或叙事或议论或说理,唱明观点,直指主题,切忌装腔作势。结尾是演讲内容的收尾,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常见的结尾方式有:总结全文,强调演讲主题;用哲理性的语言,画龙点睛,耐人寻味;用幽默的语言再次营造气氛,让听众于轻松中受到感染;用充满激情的语句,给人以鼓舞。

人生,因思索而精彩

2009年高考全国II卷 一考生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参加演讲的题目是“人生,因思索而精彩”。

明明是红色,自己为什么会看成绿色?道尔顿思考着,探索着,他研究出关于“色盲症”的理论;爱吃拉面的人多,怎样才能不排队就吃上面条呢?安藤百福思考着,探索着,他研究制出方便面;被煤油浸渍的衣服不仅没有脏,竟然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乔利思考着,探索着,他发明了干洗剂。生活离不开思考探索,人生因思考探索而精彩。我们敬仰鲁迅先生,他的一生就是思考探索的一生:家道中落,父亲多病,为改变现状,他思考着,探索着,毅然离开亲人故旧,只身海外学医;社会风雨如磐,祖国水深火热。为解救民族危难,他思考着,探索着---医术只能解除肉体痛苦,无法痊愈心灵创伤。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挥戈上阵,口诛笔伐、嬉笑怒骂,向巴儿狗亮匕首、对落水狗投掷枪,“怒向刀丛觅小诗”,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鲜明爱憎,铸造出民族的精魂,成为不是共产党员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

我们缅怀巴金先生,他的一生也是思考探索的一生;他穿越一个世纪,见证百年沧桑,书写历史剧变,在人生中真诚地思考和行走,用他的真诚话语,叩响了多少人心灵的大门,点亮了多少人灵魂的灯塔。巴金先生的思考和探索给世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思考也令自己感到充实、安稳、富有意义。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用一生的精力思考这个世界,我感到很幸福,很满足”。是啊,巴金先生从“家”起步,以思考探索来书写社会人生的“春”“秋”,他的人生精彩亮丽,高山景行,实为我辈所敬仰、向往。

我们敬佩的袁隆平先生,他的时时思考、天天探索,堪为我们后辈的楷模。当他还是个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时,就敢于做着颠覆世界权威的思考;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毅然专注于田间,全心全意地进行科学的探索。他的思考不仅填饱了中国人的肚子,更帮助世界大多数人摆脱了饥饿。“杂交水稻之父”岂是浪得虚名?当与“诺贝尔奖金”并驾齐驱才是!“喜看稻菽千层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思考,为他赢得了无数荣誉;探索,为他赢得了精彩人生!

生活离不开思考探索。生活如土,思考探索是铲;只有学会思考探索,才能掘开生命的泉水。生活是鱼,思考探索是网;只有坚持思考探索,才能在努力中捕捞收获。思考探索是生命的助长剂,灵长类凭借他,不仅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兽行,还使种族加速了进化和超越---人生,因思索而精彩。

谢谢大家听完我的演讲!

点评:文章以演讲稿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实在是让阅卷老师难得多见。在短短的时间内,以演讲稿完成高考作文的写作,特别是像这样思想内容健康、语言生动的演讲稿更是不可多得。文章主体部分以鲁迅、巴金、袁隆平的事迹作为主体材料,有叙写有小结,处处紧扣文章要旨。结束部分总括全文,进一步申述观点,强化中心。

环境影响人的成才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一考生

同学们、朋友们:

好一句“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这规律在我看来,就是环境能影响人的成才。也许有人会问:环境有“顺”“逆”之分,哪种环境出人才呢?我说是环境影响人,顺境也好,逆境也罢,都可以出人才。

不是吗?法国大作家雨果说:“痛苦能够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灾难是傲骨的乳娘,祸患则为豪杰的乳汁。”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也说:“患难困苦,是磨难人格的最高学校。”是啊,古往今来,大凡取得成就的人,无不饱尝艰辛。“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厥有《国语》……”司马迁的话语一语中的,而他本人又何尝不是逆境成才呢?试想,如果不是他身受宫刑仍执著一念,著书不辍,怎么会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传世呢?至于3岁而孤的范仲淹、屡试不第的蒲松龄以及当代的苏阿芒、张海迪等人,哪个不是逆境成才的典范呢?这绝非偶然,因为只有逆境中经受过磨练的人,才更知道人世间的真善美、假丑恶,才更懂得人生的意义,才更能战胜生活中的艰难困苦,进而成为人才。艰苦的环境的确可以使人磨练意志,走向成熟,走向成功,从而创造生命的辉煌。

人才也可以出于顺境。我们知道,人才的形成需要经过学习和实践,而这一点又必须依赖于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人们才能更容易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成为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政府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开创了空前的优越条件,于是企业家、教育家、种粮大王、科技英雄等各行各业的“状元”大量涌现出来。他们生逢其时,旱苗得雨,人才辈出,完全得利于大好的环境啊。相反,那曾志在“大济苍生”,又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却因境遇的原因,虽然在文学上写下一些传留后世的诗篇,而在政治上始终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最终发出了如同左思一样的“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的概叹。南宋的辛弃疾也是,他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有经天纬地、安邦定国的奇才,但朝廷昏庸、奸臣当道,他也只能被弃置乡间以酒浇愁或登录悲歌,抒发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愤懑。这正反的事例,不是在说明顺境与人才的关系吗?

环境影响人才的成长,这是不争的事实。顺境为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假如陶醉其中,不求进取就会使顺境虚度、一无所成;逆境给人以艰难困苦,但如果变压力为动力,勇敢地同困难作斗争,就能做出常人做不出来的奇迹。因此,顺境中要头脑清醒、善假于物,抓住有利时机,尽快成才;逆境里也不要悲观消沉,要敢于接受困难的挑战,化不利为有利,坚定地理想的过度进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总之,环境影响人的成才,这是成才的规律。

谢谢大家听完我的演讲!

点评:文章开篇言简意赅直指演讲的核心观点,主体部分选用典型恰切的材料,以及缜密的分析阐述去说理,给人以明晰的观点—环境影响人的成才。该考生能在紧张的考试氛围中,写出如此结构严谨、析事明理、打动人感染人的演讲稿实在难能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