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霍乱时期的爱情作者(霍乱时期的爱情)(1)

文|江徐


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凭借《百年孤独》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让他赢得无限荣耀。而这部小说中的布恩迪亚家族却陷入深深的孤独感。对此,马尔克斯解释,因为这个家族当中的人都不懂爱情,不通人性,这是他们孤独与受挫的原因。

不知是否为了给书中人物一条出路,同时也给自己一个交代,三年后,马尔克斯放弃一贯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以传统浅白的笔触写出一部爱情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

这是马尔克斯获得诺奖后完成的小说,他却认为是自己最好的作品,因为是“发自内心的创作”。

媒体更是赞赏不已,将它称为“这部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小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之一。

霍乱时期的爱情作者(霍乱时期的爱情)(2)

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截图

我之前看根据原著拍摄的电影,当时被男主角的痴情、他与女主角的延宕半个世纪的爱情打动。最近读过原著,才发现其震撼之处,不仅在于主题的丰富多样、情节的跌宕曲折,还在于思想的深刻剖析。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单相思,也是一份至死不渝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一部伟大的爱情教科书,还是深刻的生活启示录。

19世纪末18世纪初,南美洲霍乱肆虐蔓延,在此背景下,故事徐徐展开:

男主角阿里萨与少女费尔米娜因缘际会,一见钟情。两人有过隐秘而狂热的通信交往,但最终,她出于实际考虑,放弃这段恋情,选择与出生名门望族的阿莫乌尔结婚。从那之后,费尔米娜成为上流社会的富太太,过起相夫教子、优雅幸福的婚姻生活。而阿里萨,一边立志积累财富,提升社会声望,一边疯狂地寻花问柳,成为猎艳高手。有朝一日,夺回费尔米娜,这成为他活着的最终目的,爱情成为执念。阿里萨奋斗了半个世纪,狂野了半个世纪,也等待了半个世纪,最终盼来这一天——与费尔米娜结合在一起。

简而言之,穷小子爱上白富美,白富美嫁给高富帅。穷小子发愤图强,最终人生逆袭,赢来一段黄昏恋。

这是小说的主线。

霍乱时期的爱情作者(霍乱时期的爱情)(3)

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截图

我在阅读过程中,感觉整部作品像一棵参天大树,阿里萨与费尔米娜之间持续了半个世纪的爱情是这棵树粗壮的主杆,顺着主杆一路向上成长,故事一路向前发展,树木开枝散叶,上满挂满各种类型的爱情,羞涩的、粗暴的、放荡的、忠贞的、庸俗的、柏拉图式的、转瞬即逝的、绵长隽永的……

你能想象到或者想象不到的爱情,其中都有。

它之所以被誉为“爱情小说大全”,不仅因为爱情类型庞杂多样,更因为作者通过奇形怪状的爱情故事对爱情本身做出思考。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书中一个女人,她认为“爱情首先是一种本能,要么生下来就会,要么永远都不会。”同一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对爱情也会产生不同理解。就像费尔米娜,她从青葱芳华,到鸡皮鹤发,对情感的领悟一定在生活之流中产生转变。从阿里萨的角度出发,爱情却是一种病,跟霍乱一样狂热难愈。

读过曲曲折折幽幽暗暗明明白白长长短短的爱情,对爱情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会有新的感悟。我想,这也是世人称《霍乱时期的爱情》为“爱情教科书”的原因。

霍乱时期的爱情作者(霍乱时期的爱情)(4)

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截图

若干年后,回忆起《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创作过程,马尔克斯表示,对他自己而言,重要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借助这部作品对爱情、时间、死亡、衰老进行的思考。

这些思考,能够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生活启示。

当你翻开这本书,一开篇,作者就带出死亡的震慑力——一个男人,无法消泯时间流逝产生的痛苦,选择在六十岁结束自己的生命。阿里萨在信中向心爱之人求婚时,她感到“第一次被死神抓伤了”。当他收到对方肯定的答复时,同样觉得“看到了死神的面孔”。

作为故事男二号的阿莫乌尔,他是医生,看到太多死亡,直到他自己人到暮年,某一天从噩梦中惊醒,才真正直视它:“死亡并非仅仅如他所感觉的那样,是一种始终存在的可能,而是一个切近的现实。”他一生风度翩翩,受人尊崇,最终为了上树捉宠物鹦鹉而活活摔死。这种收梢,作者似乎在用黑色幽默暗示人生的荒诞与无常。

平安无事的时候,我们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也错以为死亡远在天边,一旦旁观他人的事故,或者自己置身不幸,才会醒悟,死亡,原来如影随形。正如书中的一句话:“死神是一位冷眼旁观的隐形客人”

看清死亡的真实模样,并非为了消极悲观地活下去,而是从中学会珍惜,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霍乱时期的爱情作者(霍乱时期的爱情)(5)

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截图

在过去的201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残雪,她曾坦言:“我在小说中讲的是自己的故事,我是一个始终只讲自己的故事的写作者。”

无独有偶,马尔克斯同样在小说里写着自己经历、看到、听到的故事。有一天,他在报纸上读到一则新闻:一对秘密情人乘船旅行,他们打算重游故地,却被船夫谋财害命。随着新闻报道的刊出,爱情故事浮出水面,两个老人各自有婚姻,稳定幸福,儿孙满堂,而他们的私情维持了四十年。这成为马尔克斯创作《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最初契机。

书中某一段时期的情史,其实是马尔克斯父母的爱情。母亲生在普通人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父亲年轻时候是镇上电报员,他俩相遇相爱。马尔克斯的外公对此极度反对,他俩却异常坚持,暗度陈仓,最终将受阻的爱情升级为婚姻。这跟小说当中费尔米娜父母的爱情经历如出一辙,也又搭建出费尔米娜与阿里萨的之间的爱情的框架。

作为闻名于世的作家,马尔克斯无法理解,如何以简单的概念和纯粹的才智为基础来写小说的。他喜欢从自己与旁人的生活中裁剪素材,然后用心组合,最终“搞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木偶”。

《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是一个从马尔克斯笔下诞生的,栩栩如生的木偶。

霍乱时期的爱情作者(霍乱时期的爱情)(6)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

写这部小说时,马尔克斯已年近花甲,有了足够丰厚的人生阅历。正如他自己所言:

“我想,岁月的流逝已使我意识到,感情和情趣,即内心的活动,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我要是年轻几岁,就写不出《霍乱时期的爱情》。其实,这里面包含着终身的经历。它蕴藏着许许多多的体验,有我自己的,也有他人的。尤其是,里面有我以前所没有的观点。”

人生如书,书如人生。阅读一本精彩纷呈的小说,既是在重走书中人跌宕曲折的人生路,也是在分享写书人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

我想,这就是《霍乱时期的爱情》的魅力,也是阅读的力量。

霍乱时期的爱情作者(霍乱时期的爱情)(7)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点击右上角“关注”,收看更多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