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本届北京冬奥会“顶流”,那非冰墩墩莫属。这个惹人喜爱的吉祥物每次出现在冬奥会主媒体中心(MMC),都会引发中外媒体各路记者围观。而在MMC,还有一个自称是“比冰墩墩小一点的网红”——MMC唯一的外籍志愿者李遐。

李遐来自乌克兰,正在中国传媒大学读研。虽然只有21岁,但她在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已“走红”多年,目前其个人微博粉丝数超过13万,并经常出现在一些电视节目中。今年1月,她还以主人公的身份出现在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的旅行纪录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中,带领大家在成都穿行。

就是这样一个“舞台经验”丰富的“网红”,在进入冬奥闭环进行志愿服务前,却仍不由心情忐忑。她当时特地发了条微博形容自己的心情:“兴奋又紧张”。

“紧张是因为未知,当时对到这里之后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完全没有想法,但又满怀期待,所以产生了既兴奋又紧张的情绪。”在冬奥赛事接近尾声之际,李遐对记者回顾道。

而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李遐坦言自己对每天值班的日常“习惯了不少”,甚至“有点舍不得”。

你在社交媒体看见的网红(在主媒体中心我们和一个)(1)

李遐在工作中。(王大禹 摄)

在MMC,李遐的主要工作地点在国际奥委会(IOC)新闻服务台,负责为中外媒体记者提供咨询与登记等服务。相比于以往做志愿者的经历,李遐认为这次最大的不同就是“接触的人比较多”,因为要面对来自全球各地的记者,他们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点,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媒体记者们都很热情,他们路过时即使没有问题要问,也会跟我打招呼。”李遐说,“我觉得这种感觉非常不错,大家都在忙自己事情的同时,也没忘记身边还有其他人在忙碌,给彼此送来一份温暖。”

作为MMC唯一的外籍志愿者,又恰好在对接媒体的志愿岗位,李遐受到了媒体相对来说更多的关注,很多人看到相关报道后也对她产生了好奇。李遐说,有时别人会在其他地方认出她来,并上前求合影。她笑言,自己在这里成了“比冰墩墩小一点的网红”。

北京冬奥会让更多人认识了李遐,而李遐也通过冬奥会更深入了解了北京。她随父母游历过很多国家,但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是最长的。李遐对记者表示,自己对中国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发展很快,可能5年间面貌就会发生很大变化,这与其他国家截然不同。

“双奥之城”北京的变化,也被李遐看在眼里。2008年北京举办夏季奥运会时,才8岁的李遐在乌克兰收看了比赛。虽然儿时的记忆已不甚清晰,但在她看来,那时的北京和中国就像“打开了一样”,因为此前外国人没有那么多机会来了解中国,但现在大家都已经很关注中国了,特别是在体育运动方面,外界之前可能会对中国的表现充满好奇,如今则是变成了敬佩。

与李遐深有同感的,还有来自泰国的外籍志愿者白娜。2008年收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她觉得“特别精彩,让全世界认识了中国和中国的实力”。

因此,当在中国留学期间有机会参与冬奥会志愿者工作,白娜也主动报名。“能在奥运现场会更好。”她说。

白娜服务的场馆是五棵松体育中心。在这里,她的确收获了更好的现场体验,也感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情。他们会对白娜说“加油”,也会在得到帮助后不停地感谢,这让白娜感觉“很开心”。

你在社交媒体看见的网红(在主媒体中心我们和一个)(2)

白娜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此外,在北京冬奥会的不同场馆中,还活跃着来自韩国、缅甸、越南等多个国家的外籍志愿者。通过北京冬奥会这一平台和窗口,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们,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提供着志愿服务。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见证并共同书写着“双奥之城”的故事。(参考消息冬奥报道团记者 唐立辛 陈泽安 王大禹)

来源:参考消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