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红色“关注”,关注本头条号,更多行业精彩推送

德宏是一个县还是市(德宏各县市名称由来)(1)

德宏州地处云南省西部、高黎贡山西南麓,属滇西峡谷区,东和东北与保山市的龙陵县、腾冲市毗邻,南、西和西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503.82公里。德宏是一个以傣族、景颇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集的边疆地区,下辖芒市、梁河、盈江、陇川、瑞丽“三县二市”。德宏州各县(市)的行政区划名称在历史上多次变更,为便于读者认识和了解德宏州各县(市)名称之历史演变,笔者查阅相关资料浅释如下。

一、“德宏”一名的由来

“德宏”系傣语,“德”,意为下方,“宏”为“南宏”的简称,意为怒江,即怒江下方。怒江由北向南贯流。德宏傣语称怒江以东地区为“勒宏”,意为怒江上方;怒江以西地区为“德宏”。因此,“德宏”的含义是怒江以西地区,以地理位置而得名。1953年7月18日成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时正式使用“德宏”一名,州府驻芒市镇。1956年4月保山专区并入德宏,并改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63年8月,德宏与保山建制分开。1969年11月,德宏州并入保山地区。1971年11月,恢复德宏州建制,州府仍设芒市镇。德宏州国土面积1.15万平方公里, 2017年人口130.9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47.8%。

二、“芒市”一名的由来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以今芒市为治所设置茫施路,设立行政机构茫施路军民总管府,“茫施”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始于此。“茫施”一名,最早见于唐代樊绰《蛮书》之中,亦称“茫施蛮”。在德昂语中“茫施”是君王(部落首领)居住的地方,并用作部落名,后为地名。傣语意为虎寨,是虎图腾部落的聚居地。“茫施”“芒施”皆同音异写。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废茫施路,置茫施府。

明正统八年(1443年),改茫施府为芒市御夷长官司(1640年升格为芒市安抚司),治所在今芒市,“芒市”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由此开始。“芒市”傣语称为“遮勐焕”,即黎明城;雅称“遮美木”,即黄梨树花城。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因位于潞(怒)江之西而改名为“潞西”,设置潞西设治局(准县级机构),局署在勐戛,1949年3月迁芒市。民国三十八年九月(1949年9月),设立潞西县,县府在芒市。1950年4月21日,潞西县和平解放,仍设县制,县城设于芒市镇。1996年10 月, “潞西县”改为“潞西市”,市政府驻地不变。2010年7月,又改“潞西市”为“芒市”,市府驻地仍为芒市镇。芒市国土面积2987平方公里,国境线长68.23公里,2017年人口42.0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47.48%.

三、“梁河”一名的由来

梁河原名南甸,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设置南甸军民总管府,府治南甸,“南甸”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始于此。“南甸”一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元朝南甸属腾越地,以其地位于腾冲之南,故称南甸(古称都城郊外为甸);二是南甸系“南底”变音,以南底河得名。南底河系傣语,意为下游的河。梁河傣语称勐底,意为河流下游的地方。以地处腾冲以下的南底河两岸而得名。腾冲地势高称勐缅,梁河地势低叫勐底。

民国21年(1932年),设置梁河县设治局,治所大厂街,以“梁河”作为行政区划名称自此始。“梁河”一名,以县境内的小梁河(今曩滚河)得名。1950年5月6日,梁河和平解放。1952年5月,设立梁河县,县政府驻遮岛镇。1958年10月,撤销梁河县建制。1961年4月,恢复梁河县建制,县城仍在遮岛镇。梁河县国土面积1159平方公里,2017年人口16.09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33.13%。

四、“盈江”和“莲山”之由来

1、盈江县

历史上称大盈江以东地区为“干崖”。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今盈江县设置镇西路军民总管府。永乐元年(1403年),设立干崖长官司。正统九年(1444年)升为干崖宣抚司。“干崖”,有的史籍记为“千崖”,其含意无从考证。干崖傣语称“勐腊”,意为腊人(古代民族)居住的地方。另一说是时间傍晚方到之地。传说佛祖云游传教到盈江坝时天色已晚故名。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立盈江设治局,以大盈江贯流县境而定名,治所设于旧城街。1950年5月15日,盈江和平解放。1951年12月,设立盈江县,县政府驻新城。

2、连山县

历史上称大盈江以西地区为“盏达”。盏达系傣语,“盏”为台地,“达”为眼睛,意为眼睛台地或有脸面的台地。“盏达”地名元代已有记载。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设置盏达副宣抚司。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立莲山设治局,以设治局驻地后山酷似俯莲,名莲花山,而定名“莲山”,治所设于莲花山盏达土司司署内。1950年5月15日,莲山和平解放。1952年1月,设立连山县,县政府驻小平原。

3、两县合并

1958年10月,原盈江、莲山两县合并为新盈江县,设县城于小平原。盈江县国土面积4429平方公里,国境线长203.24公里,2017年人口32.32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55.86%。

五、“陇川”一名的由来

“陇川”一名始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设立的陇川宣抚司,迄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其含义有两种说法:一是陇川为麓川故地,以麓川谐音得名;二是陇川宣抚司初驻陇把,原属麓川路,以陇把和麓川各取一字得名。陇川傣语称勐碗,“勐”为地方,“碗”为太阳,即太阳坝。相传,两千多年前,傣族首领法赛列(太阳王)率众西渡怒江至陇川开发陇川坝故名。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立陇川设治局,治所设于土司衙门(今城子镇)。1950年5月,陇川和平解放。1951年12月,设立陇川县,县政府驻城子镇。1958年10月,撤销陇川县建制,其行政区域划归瑞丽县管辖。1959年10月,恢复陇川县建制,县城仍设于城子镇,1998年迁往章凤镇。陇川县国土面积1931平方公里,国境线长51公里,2017年人口19.54万人,少数民族占人口53.81%。

六、“瑞丽”一名的由来

“勐卯”是德宏州最古老的地名之一,从公元567年(南北朝后期)建立勐卯弄果占壁王国算起,已有1400多年历史,并且一直在沿用。期间,在三国时有的史籍称“南沛”“南里”,唐朝称“些乐城”,宋朝称“布茫甸”等,但这些名称影响不大,犹如昙花一现。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在今瑞丽设麓川路,“麓川”成为行政区划名称;明朝亦称“麓川”。清代至民国中期仍沿用“勐卯”作为该地行政区划名称。勐卯系傣语,即雾朦朦的地方。

民国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四日(1932年5月24日),经云南省政府批准,把“勐卯”改为“瑞丽”,设立瑞丽设治局,治所在弄岛镇,“瑞丽”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由此开始。之所以改名“瑞丽”,因为“勐卯与英属缅甸,系以瑞丽江分界,取此名称,乃保存历史,永垂不朽之意”。“瑞丽”有祥瑞美丽之意。1950年5月8日,瑞丽和平解放。1952年,设瑞丽县,县政府驻勐卯镇。1987年,国务院批准瑞丽为国家一类口岸。1992年6月,瑞丽撤县设县级市,市政府仍驻勐卯镇。瑞丽国土面积1020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69.8公里,2017年人口20.86万人,少数民族占人口41.4%。

七、“畹町”一名的由来

畹町见之于典籍,可追溯至汉代。畹町系傣语音译,“畹”为太阳,“町”为当顶或中天,即“太阳当顶的地方”。史籍中也有译为“宛顶”“碗顶”“畹甸”的。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畹町镇,隶属潞西设治局,“畹町”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由此开始。1950年4月29日,畹町和平解放,设畹町办事处,隶属潞西县。1952年,设县级畹町镇,同年畹町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1985年1月,设县级畹町市。1999年1月,撤销畹町市,设立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副县级)。畹町国土面积103平方公里,国境线长28.65公里,2017年人口1.3万余人,少数民族占人口17.92%。

参考资料:

《德宏州志》(综合卷,德宏州史志办编,德宏民族出版社)

《盈江县志》(盈江县史志办编,云南民族出版社)

《梁河县志》(梁河县史志办编,云南人民出版社)

《陇川县志》(陇川县史志办编,云南民族出版社)

《潞西县志》(潞西县史志办编,云南教育出版社)

《瑞丽市志》(瑞丽市史志办编,四川辞书出版社)

《畹町市志》(畹町市史志办编,云南民族出版社)

注:本文图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好河山悦读很荣幸和您分享这篇文章!不落地,不创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欢迎下方留言分享!投稿邮箱:2270190043@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