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叫做《世界的凛冬》。

在地球上,时光流逝、四季更替是不可逆的自然现象。我们把天寒地冻、万物萧条的冬季称作凛冬。而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战争才是世界的凛冬。战争会把我们最丑陋的一面暴露出来,掠夺、侵略、杀戮与残酷的种族迫害,让许多正常人良知泯灭,直至失去人性。

在中国古代,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进而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观点。在西方世界,国际社会和平相处的理念可追溯至1795年,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对人类世界的永久和平充满了信心,他在《永久和平论》一书中,阐述了议制政府与世界联邦的构想,从哲学角度为人类世界的永久和平提供了理论蓝本。然而,纵观其后的人类历史,对于那些贪得无厌的各国领袖和政客来说,“永久和平”更像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笑话。

19世纪,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列强为了避免全面战争,出现了协商处理重大外交问题的“会议制度”。由英国、法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强国主导的“欧洲协调”机制,为当时的欧洲带来了近一个世纪的繁荣与和平。19世纪也通常被视为英国的全盛时期,但这同时意味着将出现盛极而衰的灾难性后果。在普法战争中强势崛起的德国不再满足于中西欧霸主的地位,开始对英国的全球霸权虎视眈眈。为了保护和控制遍布全球的领土,英国不得不把命运都押在一场遍及亚欧大陆的战争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共造成三千多万人伤亡,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使参战各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大战结束后,英国勉强保住了全球霸权,法国找回了在普法战争中失去的自信,日本趁机占领了德国控制的山东,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奥匈帝国解体,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很多人天真地将一战形容为“停止所有战争的战争”(the war to end all wars)。但实际上,德国虽然两线作战,主要战场却始终在德国本土之外,战后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并未受到太大的削弱,只是暂时收敛了争夺霸权的野心。

反观战胜国之间也并非无隙可乘。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和平原则》,其核心内容是:裁减军备,建立国际联盟,建立一个开放的世界,不但要确保海上航行的绝对自由,还要给世界各民族自决权和建立独立国家的权利。仅从字面上来看,《十四点和平原则》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对《永久和平论》的一次伟大实践。可是,美国却在其中掺杂了进行全球扩张的私心。民族自决、裁减军备只是博取世界舆论支持,削弱英法等老牌的殖民地国家的幌子。建立国际联盟,可以让美国通过政治手段干预和控制战后的世界局势,参与瓜分殖民地的经济利益。而确保海上航行的绝对自由与建立民族国家,不但给了海上霸主英国一记响亮的耳光,而且帮战败国松了绑,使德国得到了在战场上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至此,战争的祸根已然埋下。

“世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世界的凛冬》承接《巨人的陨落》,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吉光片羽,都被肯•福莱特写进了这部伟大的小说里。一群处于人生黄金时代的少男少女,来自德国、美国、英国、苏俄和威尔士的五大家族,他们父辈的命运因一战而彻底改变。如今,世界再次破碎,甚至更加暴烈和残酷。经济大萧条,希特勒上台,爱德华八世退位,德国入侵波兰,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爆炸……世界在剧烈地改变,他们该怎么办?这也正是他们那个时代的迷茫与困惑。

回溯历史,国际联盟就像是历史舞台上的一出闹剧。国联最重要的机关行政院,最初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4个非常任理事国的代表组成。1920年成立行政院时,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4国为常任理事国。因为没有获得领导权,美国拒绝加入国联,其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一直空缺。德国于1926年,苏联于1934年,先后成为常任理事国。而德、日于1933年,意大利于1937年,又先后退出了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苏联于1939年被开除。因此到1939年,常任理事国只剩下英、法两国。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同盟的对外扩张,由英、法控制的国联竟以牺牲中小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为代价,推行绥靖政策,与实现世界“永久和平”的最初构想渐行渐远。

关于凛冬的背景图(3分钟读懂世界的凛冬)(1)

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但能取悦读者,而且应具有教育意义,能够发人深省。之前,关于第一部《巨人的陨落》中国读者曾有过许多负面评论,比如外国人名冗长,不容易记忆;比如过于细腻的环境描写,让节奏变得缓慢;比如欧洲古典式的人物对白,抒情起来没完没了;比如十分频繁露骨的情欲描写,让人感觉翻几页就要脱一次裤子……第二部《世界的凛冬》较前作有了质的飞跃,发行之后好评如潮。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首先是因为二战远比一战容易写。不同于一战,乏味的大国博弈,呆板的骑士精神,以及陷入困境的堑壕战。二战引爆了一个发生巨变的大时代,各种新式武器和战法层出不穷,使战争故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次,二战更容易击中人性的弱点。猖狂的法西斯主义者突破了人类道德的底线,将正义和良知无情地踩在脚下,令读者产生极大的心灵震撼。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是一部非常用心的小说,无论是涉及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之多,还是时间跨度之大,都已经完全超越了其它同类作品。作者肯•福莱特以严谨求实的文风、精准细致的描写、多线并进的叙述、高潮迭起的情节,成功还原了那段人类历史上不堪回首的黑暗时代,使读者与时代命运共浮沉,和小说人物同悲喜,产生极强的代入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近代史上最残忍、最野蛮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到处烽烟滚滚、生灵涂炭。在付出了九千多万军民伤亡的代价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终于取得了胜利,意大利、德国和日本被打翻在地,但世界秩序的主导者英国和法国也从王座上轰然跌落。世界格局重新洗牌,美国和苏联取而代之,成为新的世界霸主。名存实亡的国联也于1946年4月18日通过决议宣布解散,其所有财产和档案移交给新成立的联合国。

在《世界的凛冬》的结尾,1949年的圣诞夜,卡拉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会死,父亲为了创造更美好的世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她想做父亲做过的所有的事——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让世界因为她变得更美好。

然而,战争的阴霾却没有离我们而去。在二战结束后的二十多年里,世界各国几乎同时流行着强烈的“左”倾思潮,进入了一个混乱而动荡的时代。世界分裂为对立的两极,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

如何才能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

这个问题,无论是对于冷战时代的前人,还是对于今天的我们,都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